沂蒙精神的本质和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11-08-20 07:46:12

关于沂蒙精神的本质和时代价值

弘扬沂蒙精神 实践三个代表’”理论研讨会前不久在临沂市召开,来自省社科界和临沂市的6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简述如下。

  时代性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重要前提。沂蒙精神是革命时代条件下的产物,是在沂蒙大地上千千万万沂蒙人民为着民族的解放,为着社会主义光明的未来,用血与火铸造起来的一种崭新的思想意识形态。同时,沂蒙精神又是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产物。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了以立场坚定、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核心内容的沂蒙精神,这些内容是沂蒙精神的基本内涵,也是今天我们认识沂蒙精神的重要历史前提。在20世纪50年代,沂蒙精神有了许多新的表现和新的内涵,集中表现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生生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这种主人翁意识就是以国家为重,以大局为重,以集体利益为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精神得到了巨大促进和质的升华,突出地表现为把市场经济意识与诚实守信、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沂蒙精神初步展示了一种新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即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开放精神。

  先进性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核心内容。先进性的本质构成了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光辉历程和特有的精神风格。沂蒙精神蕴涵在千千万万沂蒙人民当中,又通过少数先进代表人物的模范作用得到突出的体现。先进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精神蕴涵的先进性就是不怕苦、不怕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的先进性突出地从王廷江、朱崇跃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身上展现出来,他们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发挥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模范作用。把先进性的要求与社会广泛性的延伸有机结合起来,是在新的阶段把沂蒙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前提。

  实践性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社会实践活动的升华,实践产生了沂蒙精神,也不断提升着沂蒙精神。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一步认识和弘扬沂蒙精神,解决好市场竞争与共同富裕价值观的统一问题,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等等。

  会议重点讨论了弘扬沂蒙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大家认为,沂蒙精神不但是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而且是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沂蒙精神包含的坚定的政治信念,能保证市场经济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其次,沂蒙精神倡导的艰苦创业,激励着人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开拓进取。再次,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精神与市场经济的道德规范相一致。最后,市场经济本身的发展为沂蒙精神熔铸市场精神提供了经济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学会了按市场原则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正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沂蒙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新华网山东频道127   (记者 郝桂尧)自1127登录央视八套以来,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已在全国观众中引发收视热潮,收视率屡创新高。这是山东省临沂市今年继全国首部水上红色大典《蒙山沂水》和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之后推出的又一文艺精品,是继2005年沂蒙精神晋京展感动京城、轰动中国之后,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内刮起的又一股强劲红色旋风,是沂蒙精神的又一次全景式展示和全面弘扬。

     电视连续剧《沂蒙》朴实细腻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平民化视角,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共鸣。随着《沂蒙》的热播, "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再次感动中国。

    弘扬沂蒙精神的又一精彩篇章



    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特别是沂蒙人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临沂人民凝聚力量、开拓前进、建设家园的精神动力。临沂历届领导班子都特别重视沂蒙精神的弘扬。特别是近几年,临沂市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掀起了弘扬沂蒙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的新高潮。



    "沂蒙精神是临沂最大的政治品牌,要让沂蒙精神走向全国,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引领作用。"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这样强调。



    "沂蒙精神是临沂的城市精神,是临沂人民勇往直前创造辉煌的强大动力。"临沂市市长张少军这样说。



    "整合临沂厚重而感天动地的文化资源,形神兼备地推介和传承沂蒙精神,是宣传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临沂市委宣传部长丁凤云带领临沂广大宣传文化工作者以大型展览和文艺精品形式,打出了一套弘扬沂蒙精神的组合拳。从轰动全国的沂蒙精神晋京展,到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和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到现在正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沂蒙》,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沂蒙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2005年,借纪念抗日战争60周年的机遇,临沂市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了沂蒙精神大型展览,10天的时间里共有近20万人参观了展览。各级媒体聚焦沂蒙,在全国范围刮起了一股强劲的沂蒙红色旋风,沂蒙精神开始真正走向全国。



    近来,临沂市专门制定了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政策措施,从市财政列支专项资金用于奖励扶持精品创作,激发创作活力,一批在临沂文化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艺精品力作相继问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沂蒙红色印象"



    由临沂市委宣传部与山东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的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以反映沂蒙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支持与贡献为主题,是山东省惟一一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影片,也是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全国50部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重点影片之一。今年9月初正式登陆全国银幕后,即引起各界观众的强烈反响,纷纷赞扬该片将其所诠释的沂蒙精神和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深深扎根于观众心中,对激发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社会现实意义。影片全国公映仅月余,票房收入就突破千万元大关。良好的社会效益和优异的市场表现,使这部影片先后荣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以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奖等多项国家顶级大奖。



    享有临沂"文化极品、城市名片、文化大餐"之称的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就是完全按市场化成功运作的典范。作为江北首部内河深水实景演出、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和国内惟一一部水上红色芭蕾,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在室内版大型风情歌舞《蒙山沂水》的基础上,通过引入市场运作机制,把临沂历史上"百万人拥军支前、十万人血洒疆场"的诸多红色经典故事搬上实景舞台,以艺术、唯美、抒情、娱乐的方式,向各地宾客集中展示临沂的红色文化和绿色风情,演绎出一部气势磅礴的沂蒙精神史诗,成为临沂文化演艺业的领军项目。经过今年"五一"期间试演和改造提升,从729正式上演到现在,已吸引6万余名市内外游人、客商前往观看。



    电视剧《沂蒙》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战争边缘的普通农民家庭,经历了无数苦难顽强生存下来的动人故事。该剧以抗日战争时期一个普通的沂蒙大家庭为故事着眼点,以"沂蒙母亲"王焕于等诸多沂蒙英雄人物为原型,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真实再现了英雄的沂蒙人民为中国革命"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的那段红色历史,是中国电视剧历史上首部平民战争画像。《沂蒙》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主题深刻积极、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戏剧冲突复杂、激烈,细节充满生活质感,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及其展开,弘扬和歌颂了老区军民在革命战争中英勇奋战、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被誉为沂蒙人民的革命史诗巨著。



    一部部有着鲜明临沂文化特征的文艺精品,既承载着老区过去的牺牲与奉献,也展现着大临沂、新临沂的美丽与辉煌。

    以精益求精打造精品为艺术追求



    作为临沂历史上的首部长篇电视巨著,《沂蒙》从策划、创意到运作、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和登陆央视,历时数载,几易其稿,几经打磨。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和市长张少军十分关心进展情况,要求克尽全力,拍成精品。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根据对沂蒙精神的深刻把握,确立了"以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奉献牺牲为主线、以平民视角刻画人物、以沂蒙母亲为原型、以百年老屋的经历反映时代变迁"的创作思路和基本架构,并对所有细节一一过问,先后十几次召开协调会,解决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沂蒙》的创作班子,从编剧、导演,到所有演职人员,都把打造精品作为第一要务。编剧赵冬苓为国内著名编剧,其代表作《大地缘》、《孔繁森》、《任长霞》、《上学路上》等,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飞天奖、金鹰奖。为写好这个剧本,她冒酷暑,走村串户,深入沂蒙大地体验生活。她被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被沂蒙人民的高尚朴实深深感染,认同并按照这一思路,于2006年一气呵成完成了《沂蒙》剧本。导演管虎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尤擅写实类题材,其代表作《头发乱了》、《上车,走吧》、《黑洞》、《冬至》等,多次获华表奖、金鸡奖、百合奖。管虎祖籍临沂,自幼就对沂蒙老区的革命历史有深入了解,对沂蒙人民充满着深厚感情,为家乡人民立传的责任感和浑身充溢的激情使他完成了对这部精品的打造。迟蓬、马少华、沙景昌、管宗祥等国内一线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又为这部精品的成功增加了重重的砝码。



    独特的平民视角引来强烈共鸣



    与《解放》、《长征》等电视剧把镜头对准领袖不同,《沂蒙》更多的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沂蒙精神说到底是一种人民精神,是沂蒙人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坚韧、执着和无私、无畏。《沂蒙》还原沂蒙精神的本质,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浓缩,放在一个生活在战争边缘的普通农民家庭身上,用普通人的视角看大时代中的历史变迁,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



    《沂蒙》从1938年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开始,一直描写到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是一部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战斗史和奉献史,是一部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建设史和创业史,是一部全景展现沂蒙精神讴歌沂蒙人民的英雄史诗,是一部沂蒙人民半个世纪的历史传记。



    《沂蒙》以沂蒙母亲王焕于等诸多英雄人物为原型,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精彩地塑造了于宝珍、李忠厚、心爱、心甜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生动真实的沂蒙人民形象,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全剧主题深刻积极,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戏剧冲突复杂激烈,细节充满生活质感。正如编剧赵冬苓所言,与其他主旋律作品给领袖立传不同,《沂蒙》是给老百姓立传,最大特点就是真挚、感人。《沂蒙》不但是首部全景展示沂蒙精神的长篇电视巨著,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首部平民战争画像。



    《沂蒙》的真实和平民化视角引来观众的强烈共鸣。"现在什么电视剧也不看,就看《沂蒙》!"曾经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军人霍维新对《沂蒙》情有独钟。今年101日,他作为山东省惟一的复员军人代表进京参加了国庆60周年纪念活动,他也是临沂市惟一一位踏上国庆60周年天安门观礼台的代表。《沂蒙》的热播,让霍维新老人激动万分。每天晚上看完《沂蒙》,老人都久久不能入睡,脑海里浮现的是当年奋战的场景,心头涌动的是对逝去战友的怀念。"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沂蒙人民用鲜血和热情换来的,沂蒙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说起现在的生活,老人的自豪之情、幸福之感洋溢在脸上。(完)

渗透着沂蒙精神的平民史诗 ——文艺评论家畅谈《沂蒙》观后感

1216,来自临沂及我省评论界、理论界和新闻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沂蒙》畅谈观感。专家学者们结合各自的角度,点评了《沂蒙》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专家学者们给予《沂蒙》高度评价。他们认为,该剧通过独特视角,弘扬了蕴藏在普通沂蒙人民身上的真、善、 美,民民族精神和人性光辉交相辉映。《沂蒙》的真善美愉悦心灵

  (高明: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沂蒙》具备了一个好电视剧应具有的三个特点:第一,它有反映爱国主义民族的东西,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二,它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反映了沂蒙精神,使沂蒙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壮歌;第三,它反映时代风采,与时俱进。

  《沂蒙》这部电视剧收视率能够一路上升,全线飘红,充分说明了这部电视剧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等各个方面达到了较高艺术的水准。真善美的东西能够愉悦心灵,引起共鸣。《沂蒙》能使我们的美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净化,情操得到进一步的陶冶,灵魂得到进一步的洗礼。

  沂蒙红色文化的一个品牌

  (张景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党组书记)

  《沂蒙》从人性美的角度将沂蒙人民心胸宽广、奉献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是弘扬沂蒙精神的政治硕果,也是临沂文化史和红色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品牌。

  文艺是表现沂蒙精神的最好形式,《沂蒙》这部电视剧也将沂蒙精神丰富的内涵通过小人物表现出来,极具创新。这部电视剧除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政治价值外,对于提升山东人的形象,提升沂蒙人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形象也必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沂蒙》构建了一座文化灯塔

  (张升君:市政协常委、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主任)

  《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座高大而明亮的文化灯塔。可以说,《沂蒙》是人民的丰碑、精神的彰显、文化的传承。

  为人民立传既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与勇气。《沂蒙》用铁的事实证明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个体英雄就在人民中间,人民离不开领袖,领袖更离不开人民。这是《沂蒙》的深刻内涵,也许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和弘扬沂蒙精神的广阔空间。

  沂蒙精神因此而栩栩如生

  (柴鸥林:市委党校副校长)

  《沂蒙》真正做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尤其是剧中处处闪耀的人性光辉,超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年龄,沁人心脾,润物无声,沂蒙精神也因此而栩栩如生。《沂蒙》在央视播出以来,连创央视收视率新高,这绝非偶然,实为沂蒙人民的大爱感天动地,人性的光辉壮丽璀璨使然。

  人性是永恒的,大爱是没有国界的,凡是能传世的作品,都是从深层次揭示人性的佳作。《沂蒙》的巨大成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相信《沂蒙》定能成为传承文化的佳作,教育子孙后代的精品,坚定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弘扬沂蒙精神的精品

  (崔广宏: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 总编辑)

  对于电视剧《沂蒙》拍摄的初衷,我的理解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沂蒙,宣传沂蒙人民,宣传沂蒙精神。 《沂蒙》这部精品把弘扬沂蒙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其思想性、教育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于沂蒙精神,大家往往是听得多,看得少,通过《沂蒙》剧中的人物、事件,大家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都有了深刻的了解,真切地感受到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沂蒙》让人看到了变化,这些变化靠的就是沂蒙精神。

  人性的光辉催人泪下

  (王忠俊: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常务副总编辑)

  电视连续剧《沂蒙》,犹如奔流不息的沂河,流淌着的是不朽的沂蒙精神。作为一部主旋律剧作,《沂蒙》突破了人民惯常印象中,主旋律作品就是概念化、高大全的窠臼,以人性贯穿始终,寓宏大主题与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与言行之中,于潜移默化中给人启迪与教化。

  《沂蒙》能够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与共鸣,引人入胜,催人泪下,就在于其通篇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全剧运用平实的镜头语言与其他艺术手段,通过朴实的表演,以真实的情感撼动人,以人性的力量打动人。从这个意义上讲,《沂蒙》开创了主旋律影视创作的新里程,毫不为过。

  感谢〈沂蒙〉,让我这个外地人,对沂蒙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为我的人生增添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本质的还原

  (曲文军: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

  作为临沂历史上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巨著,《沂蒙》是一部有着鲜明临沂文化特征的文艺精品。

  《沂蒙》不但是第一部全景展示沂蒙精神的长篇电视巨著,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第一部反映平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沂蒙》还原了沂蒙精神的本质,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浓缩,放在一个生活在战争边缘的普通农民家庭身上,用普通人的视角看大时代中的历史变迁,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沂蒙精神说到底是一种人民精神,是沂蒙人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坚韧、执著和无私、无畏。

  时代需要这样的作品

  (汲广运:临沂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

  这是一部时代需要的作品。如今人们的很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对传统美德和价值观有点麻木了。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了这样一部优秀作品,应该说非常及时,这个时代非常需要这样的作品。

  这也是一部挖掘区域文化的精品。这部作品对沂蒙区域文化的发掘非常深,非常透,把沂蒙文化的精髓,沂蒙文化的特性都挖掘出来了。作为一个教师,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我还需要加倍努力。

  还原旧面貌 提升新形象

  (刘兆东:市委党史委副调研员)

  《沂蒙》客观再现了那段艰苦卓越的斗争岁月,再现了沂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奉献精神。故事生动、情节感人、人物鲜活、主题鲜明。

  《沂蒙》对宣传沂蒙老区的历史地位,讴歌沂蒙人民的感人事迹,歌颂沂蒙人民的丰功伟绩,还原提升临沂的旧面貌、新形象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开创为小人物立传先河

  (陈鸿林:临沂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

  《沂蒙》开创了以人民群众为主角,为普通的小人物树碑立传的先河。

  我先后三次看过《沂蒙》,每次都有新感受。全剧突出了真实二字:剧中所陈述的都是真实故事的再现;剧中人物都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一句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语言朴实无华却又耐人寻味;剧中人物身着粗针大线的土布衣服,灰色调的群山,低矮的石头草房,就是那个历史时期沂蒙山贫穷老百姓的真实写照。

《沂蒙》:弘扬沂蒙精神又一精彩篇章

27日,以平民视角展现沂蒙精神的42集电视连续剧《沂蒙》登陆央视8套黄金强档。这是临沂市今年继全国首部水上红色大典《蒙山沂水》和红色电影《沂蒙六姐妹》之后推出的又一文艺精品,是该市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精品力作,也是沂蒙人民无私奉献为国纾难的英雄故事第一次全景式走上央视荧屏。



    这是一部精雕细琢的红色艺术精品。《沂蒙》等一系列红色文艺精品的诞生源于2004年确立的行神兼备推介沂蒙精神的战略。《沂蒙》,从策划、创意到运作、拍摄,再到后期制作和登陆央视,历时数载,几易其稿,几经打磨。临沂市委书记连承敏和市长张少军十分关心进展情况,多次批示,要求克尽全力,拍成精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丁凤云根据对沂蒙精神的深刻把握,确立了以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奉献牺牲为主线、以平民视角刻画人物、以沂蒙母亲为原型、以百年老屋的经历反映时代变迁的创作思路和基本架构,并事必躬亲,先后十几次召开协调会,解决运作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沂蒙》的创作班子,从编剧、导演,到所有演职人员,都把打造精品作为第一要务。编剧赵冬苓为国内著名编剧,其代表作《大地缘》、《孔繁森》、《任长霞》、《上学路上》等,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和飞天奖、金鹰奖。为写好这个剧本,她冒酷暑,走村串户,深入沂蒙大地体验生活。她被沂蒙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被沂蒙人民的高尚朴实深深感染,于2006年一气呵成完成了《沂蒙》剧本。导演管虎为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尤擅写实类题材,其代表作《头发乱了》、《上车,走吧》、《黑洞》、《冬至》等,多次获华表奖、金鸡奖、百合奖。管虎祖籍临沂,自幼就对沂蒙老区的革命历史有深入了解,对沂蒙人民充满着深厚感情,为家乡人民立传的责任感和浑身充溢的激情使他完成了对这部精品的打造。迟蓬、马少华、沙景昌、管宗祥等国内一线实力派演员的倾情演绎又为这部精品的成功增加了重重的砝码。



    这是一部热情讴歌沂蒙人民的英雄史诗。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沂蒙人民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沂蒙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一举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近年来,沂蒙人民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以区域领头羊的骄人身姿沿着科学发展的大道阔步前进。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沂蒙精神成为沂蒙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无穷动力。《沂蒙》以艺术诠释沂蒙精神为己任,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将历史事件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以纪实手法再现了沂蒙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重大历史进程中的奉献和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努力和开拓,充分展示了沂蒙人民与生俱来的坚忍、进取和无私、无畏。全剧从1938年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开始,一直描写到沂蒙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家园,时间跨度近半个世纪,是一部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战斗史和奉献史,也是一部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建设史和创业史,是一部全景展现沂蒙精神讴歌沂蒙人民的英雄史诗,是一部沂蒙人民半个世纪的历史传记。



    这是中国电视剧史上首部平民战争画像。与《解放》、《长征》等电视剧把镜头对准领袖不同,《沂蒙》更多地把镜头对准普通百姓。沂蒙精神说到底是一种人民精神,是沂蒙人身上与生俱来的那种坚忍、执著和无私、无畏。《沂蒙》还原沂蒙精神的本质,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浓缩,放在一个生活在战争边缘的普通农民家庭身上,用普通人的视角看大时代中的历史变迁,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沂蒙》以沂蒙母亲王焕于等诸多英雄人物为原型,以主人公于宝珍一家人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生动曲折的故事,精彩地塑造了于宝珍、李忠厚、心爱、心甜等一系列个性鲜明 、生动真实的沂蒙人民形象,展现了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参军参战、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全剧主题深刻积极,人物形象丰富生动,戏剧冲突复杂激烈,细节充满生活质感。正如编剧赵冬苓所言,与其他主旋律作品给领袖立传不同,《沂蒙》是给老百姓立传。所以,《沂蒙》最大的特点就是真挚、感人。《沂蒙》不但是首部全景展示沂蒙精神的长篇电视巨著,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首部平民战争画像。相信,随着《沂蒙》的热播,中国电视剧人物谱系中将树立起一片崭新的沂蒙人物形象。

沂蒙精神---“无私奉献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向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被鲜血染红的土地。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并领导发动了日照、沂水、苍山、龙须崮等暴动,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成为沂蒙精神产生的重要政治条件。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八路军第一纵队在沂蒙组建,这里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精范。它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沂蒙地区,但却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它是民族精神的典型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意义更加重大和深远。

沂蒙精神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无限忠诚。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所谓沂蒙精神就是指上面的四条。

爱党爱军

  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自古以来,沂蒙人民一贯崇尚进步。在党的领导下,沂蒙人民的愿望开始变成现实。经过战争的考验,沂蒙人民从亲身经历中看到了党的英明伟大,形成了坚定的爱党爱军的政治觉悟。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这种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更突出地表现为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爱党爱军成了一代又一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的思想规范和自觉行动,是沂蒙人民政治本色的根本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6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困难没有屈服,说实话,办实事,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表现了砸烂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迈志气,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和耀目风采。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

  

[编辑本段]

开拓奋进

  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临沂的不断发展是沂蒙人民开拓奋进的结果。

  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形成了革命战争年代立场坚定、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的基调。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沂蒙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1996年,在全国重点扶持的18个连片贫困地区中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2003GDP达到834.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59.3亿元,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88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沂蒙精神的伟大胜利,是沂蒙精神创新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编辑本段]

艰苦创业

  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战场上,沂蒙人民特别能战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沂蒙人民将艰苦创业寓于改革开放之中,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创造出许多令人称赞的奇迹,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以至人们把诚实能干作为沂蒙人的代名词。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

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编辑本段]

无私奉献

  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坚守道义,耿直忠贞,一旦认清了前进的道路,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沂蒙精神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更是老一代想让走向未来的一代人传递的精神火把,是一个民族永生的精神财富!现在沂蒙精神已经成为临沂市的城市精神。

[编辑本段]

沂蒙精神的继承和开拓

  

渊子崖村自卫战



  

  19411220日, 一千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突然包围了渊子崖村,英勇的渊子崖人民奋起自卫,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父亲死了,儿子上;丈夫死了,妻子上,连十几岁的娃娃也搬运石头和砖块。林老七,也就是林九兰,他抡起铡刀连砍七个日本兵,最后壮烈牺牲。日寇冲进村子,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村长林凡义手持大刀片指挥村民,同穷凶极恶的日寇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大刀、长茅、雁枪、镢头成了杀敌的武器,林九乾牺牲后,妻子含泪挥起镢头劈向鬼子。战斗持续到傍晚,八路军和区武工队赶来,为渊子崖村民解了围。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全村共有147人壮烈牺牲。板泉区委书记刘新一、区长冯干三也血洒渊子崖,而100多名鬼子兵也成了渊子崖村民刀下鬼。

  

渊子崖村自卫战后,在延安《解放日报》上,毛主席高度评价该村是村自卫战的典范1942年该村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成为闻名全国的中华抗日第一村

  听着老人那悲壮的讲述,闪光灯不停的闪烁,记者们在幽暗的灯光下快速地记录着,一段悲壮的历史,一曲英雄的赞歌,这就是沂蒙人们,这就是英勇不屈的渊子崖村民,渊子崖村自卫战显示了伟大的抗日民族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我们今天建设大临沂、新临沂沂蒙精神

  

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性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明德英19111995),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1942年底,日本侵略者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合围大扫荡,年仅13岁的八路军战士庄新民负伤后,被马牧池乡横河村的哑女明德英发现。在庄新民昏迷不醒时,明德英用乳汁将其救活。鬼子来搜村时,明德英与丈夫李开田把庄新民当作自己的儿子躲过一难。

  

祖秀莲19111977),沂水县院东头乡桃棵子村人。 1941年冬,在日寇扫荡沂蒙山时,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参谋郭伍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祖秀莲不畏艰险把他救回藏在一个石洞里,喂饭喂药端屎端尿月余,终于使郭重返部队。1947年,郭复员后不回山西老家,到祖秀莲身边生活,去世后埋葬在桃棵子村南。

  王换于18881989),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村人。 1939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驻进王换于家,在党组织的协助下,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精心呵护41个革命将士后代。她两个儿媳因在哺乳期内用奶水喂养托儿所孩子,致使三年中自己的四个亲骨肉因营养不良先后夭折。1943年后,王换于又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徐向前、罗荣桓、陈沂等革命前辈的后代幼年都曾在王换于的怀抱中度过。2003年,当地党委政府为她修建了纪念馆,雕塑了铜像,许多革命后代都前来瞻仰。

  沂蒙六姐妹,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了掩护战士们过桥,她们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搭起了一座坚实的桥,在冰冷的河水里她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让战士们踩着肩上的木板顺利地过了河。

  

六姐妹,有一位逝世较早

1947年的莱芜战役中、淮海战役中,特别是孟良崮战役期间,沂蒙六姐妹不分昼夜,在村干部和民兵都上了前线的情况下,主动挑起村里拥军支前重担,发动全村男女老幼,为部队当向导、送弹药、送粮草、烙煎饼、洗军衣、做军鞋、护理伤病员等,战役期间,六姐妹和她们的乡亲们一天只吃一顿饭,整天忙碌着,操劳着,每天来回20多里山路。据不完全统计,在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们带领全村为部队烙煎饼15万斤,筹集军马草料3万斤,洗军衣8000多件,做军鞋500多双,捐赠鸡蛋450多个,运柴火1700多斤,停下来还要为战士唱歌,搞宣传,鼓舞士气。沂蒙六姐妹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947610日,当时的《鲁中大众》发表了题为《妇女支前拥军样样好》的文章,报导了她们的模范事迹,称赞她们崇高的革命献身精神,称她们为沂蒙六姐妹

  

愚公移山的厉家寨



  1957109,毛主席在《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千方百计争取农业丰收再丰收》的报告上亲笔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 解放前,厉家寨流传着这样一条谚语:穷山恶水种地难,既怕涝来又怕旱,十年就有九年欠;沙石盖子旱龙岗,锄地丁当响,种地不打粮。”1951年,厉月坤任厉家寨乡党总支书记,同时兼任厉家寨村党支部书记,领导着厉家寨人改造家园。1954年冬至1955年春,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发起了治山治水的攻坚战,凿平了11个岭头,填平了70多个大汪和300多条大沟,凿通了三道大岭,迫使13条山河改了道,把1180块小地整成了三合一标准梯田。

  

九间棚艰苦创业



  平邑县九间棚村位于沂蒙山腹地的,座落在海拔640多米的龙顶山上。通过学习参观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 九间棚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与其他八位共产党员一起,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吃气,带领全体村民架电、修路、治水,并积极发展种养殖业,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现如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刘嘉坤又带领村民下山进城发展特色经济,先后办起了中药材深加工基地,新上了花岗石厂、农业生态园和房地产开发等20多个项目。2008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达1.2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九间棚村的巨大变化,体现了九间棚人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运用当地自然资源,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红色精神

临沂素称沂蒙山区,地处山东省东南部,人口1015万,面积1.72万平方公里,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级市。鲁南古城秀,琅琊名士多,临沂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宗圣曾子、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思想家荀况、经学家匡衡、书法家颜真卿、民族英雄左宝贵等,都出生或生活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孔子72贤徒,有13人生长在临沂。历史上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在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破解了历史上关于孙武、孙膑是否各有其人的千古之谜,被列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王羲之故居出土的晋墓被列为200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八百里沂蒙山清水秀,景色秀美,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被誉为天然氧吧,是国家4A级风景区。沂河城区水面在刘道口拦河坝竣工后将达到35平方公里,形成80公里的滨河景观,临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临沂还是全国闻名的商贸物流城,现有专业批发市场46处,商品交易辐射全国28个省市区,年交易额400多亿元,居全国同类批发市场第二位。现一批投资过10亿元的物流项目纷纷在临沂落地,几年后将形成占地12平方公里,总投资300多亿元的现代商贸物流城。临沂是全国重点建设的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和孟良崮旅游区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景点。近年来,我们先后建立了沂蒙革命历史纪念馆,修复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成立旧址、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建立了30多处爱国教育基地,开辟了红色旅游线。今年,山东省确定打造一个核心、三个区域、一条主线的红色旅游圈,力争将沂蒙红色旅游区这个核心发展成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基地之一。



 临沂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早在上世纪20年代初,党的一大代表王烬美,就在家乡传播革命真理,播下革命火种。192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的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党中央、毛主席指示建立沂蒙抗日根据地,从罗荣桓、徐向前先后率八路军挺进沂蒙山区开始,沂蒙革命根据地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时期,一直到建国前夕,是全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山东党政军机关、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八路军第一纵队、新四军、华东局机关、华东野战军长期驻扎在这里,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粟裕、谭震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战斗工作过。在1955年至1965年授衔的10位元帅、1500多名将军中,就有3位元帅、400多名将军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过。在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蒙山沂水间发生过大小战斗20000余次,这里的每一座山头都燃烧过革命斗争的烈火,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革命烈士的鲜血。在党的领导和人民军队的宣传发动下,沂蒙人民怀着对党的无比忠诚,对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争取自身解放的强烈愿望,以极大的热情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争取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奉献。当时沂蒙老区420万人口中,就有20万人参军入伍,120万人参战支前,10万先烈血洒疆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涌现出了同仇敌忾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全国抗日模范村渊子崖,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无私哺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用肩膀架起火线桥的沂蒙识字班,陈毅担架队等一大批英雄群体。孟良崮战役闻名中外,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蒙山高,沂水长,我为亲人熬鸡汤。续一把蒙山柴炉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长……”一曲曲歌颂沂蒙妇女崇高情怀的歌曲传唱大江南北。血与火的战争洗礼,磨练了沂蒙人民的顽强意志,升华了沂蒙人民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形成于伟大的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思想理论基础。厚重的历史文化,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历史渊源。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前提条件。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是沂蒙精神形成的基础。沂蒙人民的毁家纾难、浴血奋战,是沂蒙精神形成的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沂蒙精神集中展示了沂蒙人民立场坚定、追求执着的政治信仰,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思想意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顾全大局、勇于奉献的价值观念。它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脉相承,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的本质和时代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