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翡翠山湖学校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发布时间:2019-05-08 20:07:37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翡翠山湖学校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75.0分)

1. 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  )为中心。

A. 长安 B. 涿郡 C. 洛阳 D. 余杭

2. 以下不属于隋朝灭亡原因的是(  )

A. 隋炀帝的残暴骄奢 B. 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
C. 农民起义的打击 D. 政治上的南北统一

3. 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前(  )

A. 北宋与金的争战 B. 南宋与辽的争战 C. 北宋与辽的争战 D. 南宋与金的争战

4. 促使唐太宗虚心纳谏、轻徭薄赋的最主要原因是(  )A.隋亡之鉴B.有自知之明B.爱民如子C,想树立威信

A. A B. B C. C D. D

5.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地区有辽,西北地区有西夏。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辽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

A. 鲜卑族 B. 女真族 C. 契丹族 D. 蒙古族

6. 唐太宗曾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使他实现这一愿望的主要工具是(  )

A. 举荐制 B. 九品中正制 C. 分封赏赐有功之人 D. 科举制

7. 遣唐使就是_____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  )

A. 朝鲜 B. 印度 C. 日本 D. 波斯

8. 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写的一幅对联,对联中所说的诗人是(  )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9. 使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

A. 鉴真 B. 玄奘 C. 阿倍仲麻吕 D. 一行

10. 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信安等。该现象的出现与下列哪一重大史实有关(  )

A. 陈桥兵变 B. 澶渊之盟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11. 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 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 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 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 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2. 《宋史》中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材料反映了西夏(  )

A. 效仿唐宋制度 B. 向宋朝臣服 C. 创立了文字 D. 全面汉化

13. 澶渊之盟产生的影响包括(  )
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维持了两者的和平关系
两者之间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       
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4. 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诗中提到的皇帝历经千年,褒贬不一,但还是有人称赞其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这位皇帝的突出贡献是(  )

A. 戒奢从简,虚心纳谏 B. 增设殿试和武举
C. 派文成公主人藏和亲 D. 重视地方吏治

15. 相文彦博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是指(  )

A. 李世民 B. 赵匡胤 C. 赵构 D. 朱元璋

16. 北宋政权建立的方式是(  )

A. 外戚夺权 B. 武将兵变 C. 君主禅位 D. 权臣代政

17.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C. 唐末农民战争 D. 五代政权的频繁更替

18. 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辈不会做。前半辈会做是基于他统治前期的(  )

A. 贞观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安史之乱 D. 藩镇割据

19. 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B. 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C. 时战时和,以和为主 D. 闭关锁国,互不往来

20. 唐都长安的实际上是(  )

A. 居民区 B. 商业区
C. 宗教活动场所 D. 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21. 唐朝末年,社会矛盾突出,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B. 藩镇割据加剧了社会矛盾
C. 黄巢起义,动摇了唐朝的统治 D. 朱温灭唐,建立南唐政权,五代十国开始

22. 有一部名为《渊之盟》的古装电视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剧情是(  )

A. 辽军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 B. 宰相寇准反对退让,劝皇帝御驾亲征
C. 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 D. 北宋每年送给金岁币

23. 隋唐时期一系列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下列创新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曲辕犁和筒车    雕版印刷术。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24. 王小虎正在讲述宋夏议和的故事给他爷爷听,关于他的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
宋对西夏称臣  宋朝每年送给西夏岁币
关闭边境贸易市场  此后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5. 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是描绘北宋汴梁及汴梁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汴梁即北宋的都城(  )

A. 临安 B. 长安 C. 东京 D. 上京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

26.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藩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拔(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哪一历史事件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事件的历史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指什么政权?请结合材料,分别从政治角度和民族关系的角度概括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到北宋的和议,唐和北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上有何显著不同?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建隆二年( 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年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北宋时期,在政坛上存在着突出的文不换武现象,即文臣一般不愿改换武职,武将又通常难于跻身文官之列。于是,不仅昔日出将入相之说在北宋消失殆尽,而且士人群体也遗弃了投笔从戎的观念。

根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分别列举宋太祖对此的具体措施。

结合材料二简要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材料三中北宋政坛文不换武现象与哪一政策有关?简析该政策的利弊。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了加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的治,隋帝征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纵贯南北全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
C
的是隋朝大运河。
解答本需要准确识记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中心。

2.【答案】D
【解析】

隋朝亡的原因主要是隋的暴政,隋情享,奢侈无度,不体恤百姓,致民不聊生,最终导致隋末民起选项D政治上的南北一属于隋文帝献。故D符合意。
D
不属于隋朝亡的原因切入点,考的是隋朝亡的知点。
主要考的是学生隋朝亡的原因的理解能力。

3.【答案】C
【解析】

根据澶渊之盟立可知,宋真宗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皇帝征、宋真宗抵达澶州城,宋士气大振、打退辽军和,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家将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北宋与的争澶渊之盟以后,宋之保持和平局面。
C
学生辽战争的认识
题难度不大,主要考学生的识记能力。注意扎掌握宋西夏并立与和的有关史

4.【答案】A
【解析】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大。吸取隋亡的教,明白治者不可民;政府要徭薄展生;皇帝要勤于政事,善于虚心纳谏。故促使唐太宗虚心纳谏徭薄的最主要原因是隋亡之
A
的是贞观之治的知点。
主要考的是学生对贞观之治的有关知的理解、记忆能力。

5.【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阿保机建立A符合意;党族建立西夏;女真族建立金;蒙古族建立元。由此分析BCD不合意。
C
以建立的少数民族切入点,考查辽的建立。
的建立背景,考学生识记历史知能力。

6.【答案】D
【解析】

唐太宗重人才的培养和拔,充国学的模,建校舍,增加学。他对发展科很是自,有一次看到新科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D
的是科制度。
解答本需要准确识记唐太宗与科制度的史

7.【答案】C
【解析】

唐朝行比开放的外政策,外交往繁,外交通达,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吸收先文化,日本派大批使,唐朝从贞观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唐朝文化日本的影响大,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模式,行政治改革。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行交流的使
C
主要考遣唐使的相关史。掌握相关基
主要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唐朝中外文化的交流的相关史

8.【答案】B
【解析】

世上夷,中圣哲;民疾苦,笔底波是郭沫若写的一幅对联对联中所人是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衰的代,他的深刻反映了那个动荡代,真地表了他关心国家盛衰和民生疾苦的心情,人称之。杜甫的感情真,笔触细腻格雄言精凝重,被后人尊,他的代表作有三吏”“等。
B
主要考杜甫。
主要考学生所学知识记用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的歌。

9.【答案】A
【解析】

根据奈良城可知与日本有关,合所学知可知:为东渡日本,历经,最成行,在日本期广泛播唐朝文化,中日文化交流做出重要献。张骞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班超是东汉时经营西域,玄奘是西游天竺。
A
主要考渡的有关内容。
注意正确区分唐与日本、天竺交往的史渡日本,玄奘西游天竺。

10.【答案】B
【解析】

宋真宗1004年),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和,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之保持和平局面,所以信了北宋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的象。B选项符合意。
B
以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改名,如广信静戎信安切入点,考宋、、西夏的并立与和的相关知
学生对历史史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澶渊之盟的内容及影响。

11.【答案】C
【解析】

辽议和、宋夏和后,宋和宋夏之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促了宋和宋夏之间经济文化的系,促了中民族的融合。因此辽议和、宋夏和从本上来,反映的是史上中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共同繁荣的展主流。
C
的是宋夏金期民族政并立的知点。
以宋辽议和、宋夏背景,考的是学生对辽宋夏金期民族政并立的有关知记忆、理解能力。

12.【答案】A
【解析】

由材料中的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官之制,多与宋同。朝用唐、宋,而之器与曲唐也可知,其在政治制度仿效宋朝,根据所学知可知,西夏效仿唐宋制度,从模仿构,造了西夏文字,翻和印刷了大量中原的典籍和佛,并用钱币等方面向中原王朝学
A
以《宋史》中的一段记载为切入点,考西夏的相关史
注意识记西夏的相关史,掌握相关基

13.【答案】D
【解析】

10051月北宋与在澶州立和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每年10万两、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宋辽订立的和,加重了北宋人民的担,加了北宋政府的政危机,但是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相和平局面,促了双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展。澶渊之盟增加了北宋人民的担,持了两者的和平关系,两者之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但了北宋政府的政危机。①②③④法均正确。
D
澶渊之盟的相关知.属于基,重点记忆即可.
主要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西夏和北宋并立和宋金峙的相关知

14.【答案】B
【解析】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含赞扬发扬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又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
A.戒奢从,虚心纳谏,是唐太宗的治措施。
B.殿和武是武立的。
C.派文成公主入藏和,是唐太宗期的事情。
D.重地方吏治,是唐玄宗的治措施。
B
由关键词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可知本的知点是武天的治措施。
学生的材料解分析能力和识记能力。

15.【答案】B
【解析】

太祖非周世宗忠臣?但得情,所以有陈桥合所学知可知,960年,后周大将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都城,史称北宋,匡胤就是宋太祖。故太祖是指匡胤。
B
北宋的建立,知道960匡胤建立北宋,定都京,匡胤就是宋太祖。
北宋的建立,考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是掌握基

16.【答案】B
【解析】

960年,后周大将匡胤在陈桥驿发动,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取代后周,以开封为东京,作都城,史称北宋。北宋政建立的方式是武将兵
B
北宋政建立的方式,知道北宋政建立的方式是武将兵
主要考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桥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

17.【答案】B
【解析】

北宋初年,宋太祖在一大的同,他吸取了唐朝后期藩割据的教,加中央集
B
以唐朝后期藩割据切入点,主要考北宋初年宋太祖加中央集所吸取的教
主要考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陈桥和北宋的建立的相关史

18.【答案】B
【解析】

注意抓住干中的关信息唐明皇前半会做,后半不会做系所学可知,唐玄宗治前期重用才,提倡节俭,注重吏治建治前期出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不理朝政,出安史之乱致唐朝逐走向衰落。
B
学生唐玄宗的认识
题难度不大,注意扎掌握唐玄宗的主要史

19.【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北宋与、西夏是三个并立政,三者之关系是,先是争,后是签订维护长时间和平,如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1044年,宋夏达成和,因此用一句来概括北宋与、西夏之的关系,最准确的一项时战时和,以和主。
C
以用一句来概括北宋与、西夏之的关系切入点,考查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和
、宋、西夏的并立与和战为背景,考学生识记历史知能力。

20.【答案】A
【解析】

唐朝的坊市制度比较严格,坊居住区,市区,并非三品以上之人,不得沿街开。坊是住宅区,市是商区,市坊分开。
A
唐朝的社会貌。
以唐朝的坊市制度背景,考学生识记历史知能力。

21.【答案】D
【解析】

朱温唐,建立南唐政,五代十国开始,个表述是错误的。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唐朝亡。
D
了朱温唐。原义军的朱温与其他藩镇联镇压了黄巢起
学生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唐朝亡。

22.【答案】D
【解析】

《渊之盟》指的是北宋与辽签订的澶渊之盟,按照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而不是每年送岁币D不符合史
D
以有一部名《渊之盟》的古装电视剧中,不应该切入点,考澶渊之盟。
以澶渊之盟背景,考学生识记历史知能力。

23.【答案】D
【解析】

据所学知,隋唐一步展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并被后世所沿用。隋期,科制正式形成,成后世官用官的主要制度,被后世王朝所沿用。隋唐期,江地区出犁,一直后世沿用。唐朝还发明了灌工具筒。隋唐之,中国出了雕版印刷,大大促了文化的播。故①②③④都属于隋唐期的成就。
D
了中国古代重要制度和技新.
识记隋唐期我国所取得的各成就.

24.【答案】D
【解析】

据所学知,宋夏和中西夏宋称臣,宋朝每年送西夏岁币,开放易市,此后促了西北境地区的展。②④符合意。
D
宋夏和的相关知合所学即可作答。
注意识记宋夏和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5.【答案】C
【解析】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描了北宋汴梁汴河沿岸的光和繁景象。北宋都城京(开封),是当著名的商中心,张择端的画《清明上河》真形象地再京作城市的繁景象,代表了宋代社会俗画的最高成就。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依托,考北宋京。
主要考学生运用所学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清明上河》的内容和作者。

26.【答案】【小题1】(1))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体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可知,朝廷是指北宋政权,在这里指契丹族建立的辽。
2)据所学知,澶渊之盟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3)由材料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幽云十六州),拓拔(党项族)自得灵夏以西……得中国(指中原)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可知,材料二中的二敌分别是辽、西夏。这一时期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或汉化)。
4)从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到北宋的和议可知,唐朝实行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北宋朝则是战后求和。
故答案为:
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一方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但同时也促进了宋辽双方的和平与交流。
3)辽、西夏。特征:政治上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上民族交融不断加强(西、北少数民族封建化或汉化)。
4)唐朝实行平等、开明的民族政策;北宋朝则是战后求和。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


以两段文字材料切入点,考宋、、西夏的并立与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等知
注意材料的解识记宋、、西夏的并立与和、唐朝的民族政策等知

27.【答案】【小题1】(1)根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可知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根本原因是藩镇的节度使兵权太重、君弱臣强。赵普从强化君权、集中财权、控制军权三个方面提出建议。具体措施有宋太祖在强化君权方面采取在中央削弱相权和在地方设置通判;在集中财权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控制军权方面派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结合材料二简要评价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如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发生,维护了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3)材料三中北宋政坛文不换武现象与重文轻武政策有关。重文轻武政策的利体现在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营造读书风气,推动文教发展。重文轻武政策的弊体现在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朝廷开支增多,人民负担加重。
故答案为:
1)根本原因:藩镇权力太重,君弱臣强。具体措施:宋太祖在强化君权方面采取在中央削弱相权和在地方设置通判;在集中财权方面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控制军权方面派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影响: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发生,维护了政权的稳固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3)政策:重文轻武。利弊:利:有利于防止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营造读书风气,推动文教发展。弊: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朝廷开支增多,人民负担加重

【小题2

【小题3


【解析】


题综合考了藩割据、宋朝加中央集的措施和宋朝的重文武政策。注意掌握相关基
解答材料解析需要首先懂材料,然后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目,言之有理即可。

2018-2019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翡翠山湖学校七年级(下)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