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创业史 - “精神的力量”

发布时间:2010-06-28 17:14:49

中国石油创业史——“精神的力量”

“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升华伟大的精神!”

中国石油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弘扬延安革命精神,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在西部祁连山麓,满怀工业报国热忱的创业者,拉开了新中国石油开发和建设的序幕。在东北荒原,数万石油职工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英雄气概,不仅高速度、高水平开发了大庆油田,而且闯出一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展石油工业的道路。半个多世纪来,百万石油人不畏艰苦,勇于拼搏,埋头苦干,将延安精神在石油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培育出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一、中石油的成就源自伟大的精神财富

中国人发现和利用天然石油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2000多年前,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就可以开采石油作燃料和润滑剂。到11世纪,中国开凿出第一批油井,并炼制出粗石油产品——猛火油、炭黑、石蜡、沥青等。

  然而,在最久远的发现和利用历史背后,萌芽于19世纪中叶的中国近代石油工业却是步履蹒跚。1949年,新中国石油工业仅有8台钻机,年生产石油12万吨。刚刚获得解放的玉门石油工人,以主人翁姿态开始生产恢复和发展。

  战功卓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将士脱下戎装换工装,汇入石油大军洪流。军人的血脉,钢铁的意志,注入祖国石油工业的躯体,延安精神在中国石油工业传承、发扬光大。

玉门风格”——推进石油生产恢复与发展

  诞生于抗日战争硝烟之中的玉门油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回到人民怀抱的玉门油田焕发新精神,虽然底子差、基础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是玉门石油人迎难而上不退缩,勇担重任创大业。

  资金匮乏,艰苦奋斗,一分一厘精打细算;缺乏设备,捣鼓老设备、修旧利废;原材料不足,找米下锅,改制代用;人员不足,加班加点,无私奉献。在以一厘钱精神、穷捣鼓精神、找米下锅精神、小厂办大事精神、再生产精神为核心的玉门风格支撑下,玉门油田焕发青春,占据建国初期全国石油产量半壁江山。

  玉门应用重钻压、大排量钻井新技术,先后发现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扩大老君庙油田含油面积。到1959年,玉门油田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石油工业基地。玉门油田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大学校、大试验田、大研究所,出石油、出技术、出经验、出人才的历史责任。包括王进喜在内的10多万玉门石油人奔赴大江南北,玉门风格走出玉门,走向全中国。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在西部大漠的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的崛起敲碎了外国石油专家陆相贫油的论断,到1960年,石油人自力更生相继发现了克拉玛依、百口泉、红山嘴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163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年产量的39%

  同一时期,石油工人四海为家。昆仑山下,冷湖5号构造诞生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天府之国,穿越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发现南充、桂花等油田,结束了我国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精神之花结出石油之果。到50年代末,中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等4个天然石油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炼油工业蓬勃发展,先后扩建或新建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8个炼油厂。

“大庆精神”——实现原油自给的历史转折

  贫油,是压在中国人头上的一顶帽子,更是压在中国石油人心头的石头。建国后,虽然油气生产快速发展,10年间产量增长30倍,但是缺油呼声伴随国家需求日益高涨。到1959年,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一路爬高到40.6%,却依旧未过半。

  1960年,面对国外重重封锁,在国民经济发展关键时刻,一场史无前例的石油会战在东北松辽盆地展开。大庆石油会战是在最困难的时期、最困难的地区、最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密的科学态度结合,在大会战中经过艰难岁月的反复锤炼打磨,凝练升华成的时代精神——“铁人精神大庆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

  大庆人靠的就是这种精神用3年时间拿下了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诞生,使中国石油工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古老文明的中国彻底甩掉了贫油帽子,中国人民依赖洋油的时代由此终结。

  大庆,中国石油工业的建设高地,中国石油工人的精神旗帜。一代又一代大庆人,高举这面传承精神的旗帜,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从1976年起,大庆油田原油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大关,并奇迹般地保持了27年,进入世界特大型油田的行列。

  在大庆精神的旗帜下,我国原油年产量从1978年起突破1亿吨,从此进入世界产油大国行列,并为从这一年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入强大的能源动力。

  创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创业。大庆人为国分忧、为国争光、为国奉献,提出4000万吨稳产的宏伟蓝图。

  大庆精神的旗帜引领大庆人开始了新的远航。

“艰苦奋斗”——西部崛起新大庆

  大庆精神,走出大庆,激励百万石油工人转战南北,打响系列找油会战。从渤海之滨到火焰山麓,从死亡之海到茫茫荒原,一个个石油和石化基地拔地而起。

  1964年,华北石油会战在天津以南、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揭开战幕。石油人头顶青天一顶,脚踏荒原一片,把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分别达到近2000万吨和300多万吨。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地区,石油队伍三进沼泽,勘探开发出兴隆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建成年产1000多万吨的辽河油田。

  与石油相伴的似乎总是荒凉、寂寞、艰苦。蜗居牛羊马圈棚,啃吃草籽地瓜面,喝浑浊咸涩池塘雨水,石油大军条件虽苦斗志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抢修井场,人抬肩扛搬迁安装钻机,让石油精神之花在大江南北绽放——吉林、任丘、南阳、中原、江苏、江汉、长庆等油田悄然崛起。

  新中国石油工业在石油人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中快速崛起。到1978年,中国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9000万吨,基本与国内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间,中国原油产量每年以18.6%的速度增长,原油加工能力比60年代增长5倍多,缓解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中国原油开始出口,成为国家换取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

  中国要发展,石油要大上。进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在西部地区拉开了艰苦创业的大幕。面对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十分复杂的地质情况,石油工人坚定找油信念,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思维创新,大打勘探开发攻坚仗,实现了原油产量稳定增长、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

  在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吐哈盆地,名为两新两高的管理体制为石油勘探开发注入活力。新技术、新体制,高水平、高效益,创造了石油开发的奇迹:塔中沙漠腹地建起现代化大油田,吐哈盆地崛起石油新城,陕甘宁盆地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祖国西部呈现出新一轮石油快速增长之势,新中国石油工业步入科学发展快车道。2007年,包括长庆、塔里木、四川、吐哈、新疆、青海、玉门等在内的西部油田原油产量超过3500万吨,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

  大庆精神,在共和国的西部熠熠生辉,孕育一个新的大庆诞生。

“进取创新”——迈向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

  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延安精神、大庆精神就是要坚持进取创新精神。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精神。

  1993年,走出去被确定为中国石油发展战略,开启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大门,迈出立足国内、发展海外、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新征程。从此,越来越多的中国石油人走出国门,进入宽广无边的国际市场。

  在异国他乡,面对新环境、新领域、新情况,人抬肩扛的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学外语,练技术,按照国际规范标准管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推动着国际业务经营规模快速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展,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油气投资业务遍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在资源风险勘探、油气合作开发、炼厂和储运项目建设、技术服务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令人振奋的成绩,初步建成五大油气合作区,实现国际化经营的跨越式发展。

  爱国、敬业、求实、奉献是传承于延安精神的中国石油之魂,先是融进百万石油人的红色血液里,继而融进石油这个黑色的工业血液中,源源不断地输入共和国强健的躯体,丰富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种精神曾经驱动百万石油人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还会明证,这种精神必将持续推动中国石油从一个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二、传承与发展中的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爱国、创业、求实、奉献”

中国石油创业史 - “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