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赛

发布时间:2015-12-11 14:12:10

辩论赛

论生孩子对自己是否重要

志在飞翔

2015/12/31 Thursday

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你做了父亲或者母亲,从今天开始,用心学习这一课:关注自己、陪伴孩子



辩论赛

论生孩子对自己是否重要

主持人:关于“论生孩子对自己是否重要辩论赛”现在开始

请正方亮明观点。

正方一号:我方的观点是‘生孩子对自己是重要的’。

请反方亮明观点。

反方一号:我方的观点是‘生孩子对自己不重要的’。

请双方自由辩论。

正方二号:有句话是“养儿防老”,每个人都会老的,当我们老了,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孩子,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啊?

反方二号:既然讲到“养儿防老”,那你扪心自问,自己对父母做出的贡献与父母因为养孩子而牺牲的是否成比例。如果把父母的付出作为投资的话,这将是这个世界多么愚蠢投资啊!

正方三号:如果是愚蠢投资,那么怎么还是几乎每对夫妻都会去生孩子呢?这是一种现实,是一种实事。人们是拿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我们正方的观点投票的。实事上,都是生孩子使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明,我们的进步,继承下去的。如果这个社会没有新生的孩子,人类不就消亡了吗?

反方三号:一直发生的不代表就是正确的,想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吗?再说你说的“这个社会没有新生的孩子,人类不就消亡了吗”这句话就说明生孩子对自己不重要,仅仅说明是对社会重要啊!

正方四号:没有对不起任何人,但有可能对不住自己,想想,自己的思想,模样都有人继承,将会是多么悲哀啊!

反方四号:进行了调查。现已成年的她们经常问:“母亲为什么要生下我?”这个令人心痛的问题屡次出现,仅次于“母亲为什么不爱我?”这些问题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然而“为什么这些做女儿的受到如此对待?”这个沉重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那里,悬而未决。

“人们为什么要孩子?”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千百年来,人们生育是因为避孕失败,即使在古埃及也是如此——现存最早的有关控制生育的文献就出自古埃及(实际发源时间定更早)。在农耕和部落社会,孩子不仅是未来的劳动力,还是氏族的成员。男孩肩负着保护部落财产代代相传的重任。女孩(尤其是处于适婚年龄的姑娘)则经由通婚与其他家族建立关系,获取财富和地位。在那个时候,毫无疑问,人们生孩子是因为他们想要孩子。

“孩子让你更幸福”这一说法颇受争议。现有一系列关于孩子与幸福程度的研究,结论莫衷一是。其实大部分的研究表明有孩子的人们幸福感更低。最近,Angus DeatonArthur A. Stone指出有孩子的人们自述压力指数与幸福指数都比较高。毫无意外的,这一类人通常学历更高、更愿意结婚、信仰宗教比例更高,这一系列因素都有可能提升幸福指数。而Chris HerbstJohn Ifcher在一项大众传媒上做过一项名为“为人父母幸福度”的调查,结论则恰恰相反:有些没孩子的人自述幸福感逐渐降低,而自从有了孩子,幸福感则逐渐增强。他们推测,或许有的人经济状况并不稳定,或者有点孤芳自赏,而孩子的出现有可能缓解这种现象。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有效的避孕手段,人们在生育这件事上有了空前的自由。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14年的数据,在15-44岁的妇女中,无孩的比例高达47.6%,这是1976年以来的最高值。在25-29岁年龄段,有近半数的女性(49.6%)没孩子,而30-34岁年龄段的女性中没孩子的比例为28.9%

21世纪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不要孩子”的生活方式。没错,是“不要孩子”而不是“没有孩子”。我不知道“不要孩子”这个说法是不是更偏重于“孩子是额外的负担”——这么说有点夸张了。举个例子,我知道有许多男女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有许多近亲晚辈,比如侄子侄女儿、外甥外甥女、朋友和邻居的孩子、还有他们的学生。在我看来,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丁克”。

有意思的是,我们的文化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逐渐转变。在过去,夫妻如果没孩子,人们会在背后议论他俩不孕不育,而现在,人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针对要不要孩子展开讨论。我说“某种程度”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依然存在“女性天生就是做母亲的料儿”这种理想化、不现实的观念。现如今许多男士和女士都在或公开或私人的场合坦言他们对于孩子、以及养育孩子的失望。比如一位男士,他有两位而立之年的孩子,父子之间联系并不密切。他说:“如果一切可以重来,我宁愿不要孩子。如果我能诚实的面对自己,就会意识到:我太太是真的想要孩子,而我自己仅仅是应该要孩子。”一位女士也有类似的情况。这位女士已经八十多岁,有一儿女。她发现如果可以重新选择,自己宁可不要孩子。因为她觉得比起花二十年的时间养育孩子,投身于工作更能让自己满足。有一些做父母的很羡慕那些不要孩子的朋友、熟人。我在访谈中发现,在这些父母眼中,不要孩子的人们看上去更年轻,压力更小,财务更自由。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这些做父母的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反映一个现象:要不要做父母,逐渐成为选择而不是义务。

坦白说,我现在养着一条狗。关于要孩子这件事儿,我真心觉得这是个很重大的决定,需要慎重考虑。我这么说,并非因为自己的遭遇——为人女儿,自己也没得到足够的爱,也并非听了数百个类似的悲惨故事——许多为人子女的人们都承认自己并未打心底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我曾经决定不要孩子,但是在年近四十的时候推翻了这个决定,这才是我说“慎重考虑要孩子”的真正原因。我认为,身为女人,做母亲是一项荣耀。但我并非一直都是个成功的母亲(问问我女儿就知道了),也并非从不犯错。我也曾经犯过错,把孩子当做是一件物品,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塑造她。许多研究都证明,坏事造成的恶果比好事要深重的多,正如俗话说的:“好事多磨,遗祸万年。”

不管怎么说,要孩子的理由有很多,有些理由很正当,而有些理由却很糟糕。经过多年的访谈,采访了许多父母子女,我总结了一些很坏的理由。

1、想要一个爱你的人

在我的来访者中,有许多女性很年轻的时候有了孩子,她们承认要孩子就是为了得到爱。她们中大部分没能在父母或者伴侣身上得到足够的爱,想通过孩子弥补这些缺憾。一位女士自述,她几十年前因为一夜情而怀孕,她决定独自生下这个孩子,她说:“这是我做的最自私的决定。”另一位来访者对此评价道:“孩子本来就不该生孩子。”因为她的情绪不够稳定,心智也不够成熟,尚不足以成为一名母亲。毫无疑问,本应该无条件接受爱的孩子,此刻却成了无条件提供爱的人。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

2、因为别人叫你生孩子

不管是谁——你的父母、伴侣、或者迫于社会压力,都不足以成为你生孩子的理由。要不要孩子,得由你自己决定。生孩子是一项重大的承诺。要做个好父母,仅靠他人的期许和鼓励远远不够,只有发自内心的动力才能胜任父母的职责。那些稀里糊涂就做父母的人压根儿没想过做父母需要具备那些素质,更糟糕的是他们也不懂怎么照料和回应孩子,而无助弱小的孩子恰恰需要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和回应。这类孩子的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当然做父母的都知道,孩子得有的吃、有的穿——但是他们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3、想更合群

有一部分女性确实承认自己会为了变得“合群”而要孩子。她们担心,假如决定不要孩子,也许会被人看作缺乏女人味,会受歧视、没朋友。如果我们细细想一想所谓的“正常”,就会发现这种担忧确实合情合理,但是这个理由还不够充分。一位妇女和她的丈夫一起决定不要孩子。她说:“在我家四姐妹中,我是唯一的一个不要孩子的。因此受到姐妹们的孤立、排挤,特别是我还能生育的时候。父母和亲戚们都说我自私自利。父母去世之后,我分得的遗产也比少一大截。他们说我没孩子,不用给我那么多。”

4、为自己确立一个人生目标

养育一个孩子确实能给你的生活带来目标,令你全神贯注。尽管如此,这还是个差劲的理由。能赋予你生活意义的人只能是你自己,没有人能代替你完成这项任务,即使是你的孩子。抱着这种观念的父母往往会以此拴住孩子。比如不给孩子留有独立的空间,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个体;甚至完全突破孩子的情感边界;或者无微不至的管控孩子。孩子来到这世上,可不是为了装点你的生活。

5、让你的遗产有着落

在过去,延续家族、保护财产、留下身后财富,这些都曾经是人们生孩子的理由。但是这些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没什么益处。有一些对财富很重视的母亲会把孩子视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她们会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孩子们好好表现。在这种人生剧本里,孩子们要什么,有何感受,在想些什么,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忽略了。

在独立自主的人们的眼中,这些父母通常是非常自恋的。不管如何评价,他们都在情感上给孩子造成了很深的伤害。

6、为了维系婚姻(或者奉子成婚)

不管流行刊物、科学研究、小说电影怎么劝诫,许多人仍然相信孩子可以弥补亲密关系中的裂痕。夫妻之间关于孩子的分歧非常普遍(导致离婚的因素中,位列前三的分别是酗酒、嗑药、钱,小孩的抚养问题还挤不进去)。事情是这样的:伴侣们通常低估抚养问题,他们认为有钱就能搞定,因此不怎么和对方讨论育儿观。一位老人告诉我:“我们为儿子的事儿发生过争执,虽然这不是我们离婚的主要原因,但这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儿子小时候、青春期以及刚成年的时候,我前妻一直不肯管教他,结果儿子从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她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实在看不下去。”

一位四十出头的年轻女性,离婚带着8岁的孩子,表示道:“我们的婚姻有很明显的问题。现在再回头看,我觉得在当时双方都不愿面对事实。我们结婚7年,彼此交集越来越少。我们不吵架、也不交流,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有问题。儿子出生以后,我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对于婚姻的关注更少了。很遗憾,几年之后我才明白。”

当然,也有奉子成婚的情况。有一位成年女性说:“尽管我父母维系着婚姻,后来又生了三个孩子,他们对我的态度还是不一样。母亲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怀上我,是我绑架了她的青春、她的学业。而父亲当时还没做好准备,是我给了他巨大的压力。现在我已接近五十岁,而父母还不愿原谅我。其实我没做错什么。哦,不对,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当然情况并非无可救药。你可以诚实的面对自己,认真的考虑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要孩子,你需要了解自己深层次的、难以被觉察到的需要——是你的需要,不是孩子的。如此,你就可以脱离自己初始的轨道,善待孩子。正如Daniel Siegel Mary Hartzell在《发自内心的养育孩子》一书(我真心觉得这是这方面最好的书)中写的:

“若是为人父母,只需关注当下、觉察自己,此时此刻,孩子便得以全然的体验自我。孩子会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习。我们若是关注过去、担忧未来,则忽略了此时此刻对孩子身心的照料。父母不必全天守候,但需要用心陪伴。觉察自己,就是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即使你占了前面的某一项、某几项,甚至全都占了,没关系,你可以决定今后怎么做。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你做了父亲或者母亲,从今天开始,用心学习这一课:关注自己、陪伴孩子。

主持人:在这国家政府放开二孩政策时,进行关于“论生孩子对自己是否重要辩论赛”。关于“论生孩子对自己是否重要辩论赛”现在结束。辩论赛是结束了,但关于是否二孩的争论并没有结束,各方的关点是否正确,只能通过时间来检验了。但是,反方的“即使你占了前面的某一项、某几项,甚至全都占了,没关系,你可以决定今后怎么做。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你做了父亲或者母亲,从今天开始,用心学习这一课:关注自己、陪伴孩子。”是正确的。

辩论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