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小说、诗歌、散文于一炉 - 吴伯箫《灯笼》读解

发布时间:2020-01-24 00:50:09

名作品读摘要:吴伯箫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灯笼》,用散文的笔法书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它是作者想要创作的具有“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情感”“散文的篇幅结构”特征的新文体的最佳代表。关键词:《灯笼》;小说;诗歌;散文熔小说、诗歌、散文于一炉——吴伯箫《灯笼》读解郭跃辉(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广东中山528403)《灯笼》出自吴伯箫的散文集《羽书》,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无花果——我与散文》一文中,作者曾提到1935年在青岛时,“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内容是主要的,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感情粗犷、豪放也好,婉约、冲淡也好,总要有回甘余韵。体裁归散文,但希望不是散文诗。”[1]《灯笼》就是这种“新文体”的最佳代表。一、“小说的生活题材”“灯笼”在文中无疑是一个线索,它将作者过去的记忆与现在的壮志有机联系起来。但是从题材上看,文中的部分内容带有小说的特点。作者主要是从“选材”的角度来谈“新文体”的主要特征,所谓“故事,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不过“人物,山水原野以至鸟兽虫鱼”并非小说独有的题材。因此,考察该文的“小说特征”,还需要扩大视野,从“故事”本身的层面分析。首先,《灯笼》一文中有很多“事迹”,但并没有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而是选取生活的横断面,全方位地展现“我”与“灯笼”的数十年的联系。这是该文在选材方面的突出特点。写没有月亮的夜晚,“我”和长工李五打着灯笼接祖父,祖父因何事到城里与人斡旋,祖父回家路上心情如何等,都略去不提,只重点描述“灯笼”在此事中的作用。写母亲挑了灯笼送“我”去上灯学,也是省略了故事的主体,只留下与“灯笼”有关的片段。至于“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凑热闹”以及族姊远嫁的片段,更是寥寥数笔展现了几个生活的“横断面”。其次,这篇散文的题材既有历史性,也有现实性。作者特别善于选取古代文化中的意象,使得该文带有一种“古典传奇”的风格。“我”和长工李五打着灯笼接祖父回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这虽是祖父的亲身经历,但经作者叙述,便带有一种传奇的意味;“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更是古装剧里特有的片段,至于文末的宫灯、汉献帝、塞外点兵、吹角连营的典故,更是让该文带有一种古典小说特有的

熔小说、诗歌、散文于一炉 - 吴伯箫《灯笼》读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