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教案

发布时间:2013-09-14 18:45:40

《七律 长征》教

一、设计思路

《七律 长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八一壮歌”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回顾这一艰辛历程而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再现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具体表象,这样不仅增强他们对长征的感官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快乐、轻松地掌握长征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与背诵、谈体会等学习活动来巩固升华,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发现接受,真正感悟长征精神。教学过程突出了活动探究生成的新课改理念,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认识两条绿线内的四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暖”、“寒”所蕴涵的特殊含义。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1、播放相关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入境,感悟诗情。

2、引导学生品析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学习资料的意识,增加学生的有效阅读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能受到红军战士精神的感染,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发扬长征精神,变得坚强起来。

三、教学重点: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体会发扬长征精神。

四、教学难点体会“暖”、“寒”所蕴涵的特殊含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自制多媒体课件《七律 长征》。

2)长征相关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1)课前阅读《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的《巧渡金沙江》。

2)阅读长征故事,搜集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简介长征。

1、课前呈现红军过雪山图片,同时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2、上课伊始,师:这首歌好听吗?

3师:这首歌名叫《十送红军》,是当年红军开始长征时,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送别红军时所唱的一首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七律 长征》。

2简介体裁——七律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毛泽东

3、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介绍长征

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实力,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于1934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翻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10月胜利到达陕北。红军不仅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而且击退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许多次围追堵截,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毛泽东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生齐读课题)

[利用多媒体显示的特定声色效果,创设一种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成功导入新课。借助长征路线图,加上老师的解说,使学生对长征的艰难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全诗做好铺垫。]

二、初读诗歌,解词释义。

1师范读全诗

2、这是一首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品味。

3、指名读诗,要求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还不理解?可以举右手提问,会解释词语的请高高举起你的左手。(重点词语有:只等闲、逶迤、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

(“开颜”,有成语里包含这两个字——笑逐颜开;请学生做做尽开颜的样子。

“逶迤”,生解释后,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师小结学习方法:课前预习时,碰到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来解决;“磅礴”以前曾学过,教会学生融会贯通……)

[教师范读全诗,既使学生对全诗有了整体感知,又为学生后来的感情朗读提供了“样本”。诗中重点词语的理解通过检查预习的形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在其中渗透了预习时理解词语的方法,做到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

三、理解首句,体会精神

1、既然词语的意思都已经明白了,那我们就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2、生自渎第一句诗,自己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名说。

4、师;“红军不怕远征难”,板书:远征难

师:根据你们的了解,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5、根据课前阅读、搜集的资料,大胆想象描述红军可能遇到的困难。

全班交流。

6、生再渎第一句,说说从中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有怎样的精神?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不怕困难英勇无畏等等。

7、指导朗读第一句。

指名读第一句。

若生读得不够好,师:读课文不仅要用口,更要用心哪!长征途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不知有多少战士掉下了万丈深渊,也不知有多少红军被沼泽、雪山吞没了生命。这样的困难,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却不过是平平常常的小事,这是多么豪迈的气魄呀!

生齐读第一句。

[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使学生在交流中心灵能与诗歌描述的情境产生碰撞,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能与红军长征时的情感共鸣,从而真正感悟到红军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壮志豪情。]

四、理解后三句,深刻感悟

1、第一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下面三句诗都是围绕第一句诗来写的。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自由读读后三句诗,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

2、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理解了哪句诗?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生说。

五岭山脉纵横四个省,绵延千里,画图(山脉)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画图(细浪)

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画图(高山)

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小泥球一样滚过。画图(泥丸)

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这是多么新鲜的比喻,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

生练读。

指名读。评价。

从这句诗中你体会到了红军战士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生说句意。

课前老师请大看了《拓展阅读》上的《巧渡金沙江》,谁能简单说一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

老师也搜集了两幅图片,请大家看。(课件出示图片)这是在高山峡谷间蜿蜒奔腾的金沙江,这是“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恢宏气势。

红军长征时,几乎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士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红军却没费一枪一弹,没伤一兵一卒,真是暖人心窝呀!

板书:金沙 师:可惜这样的战斗真是太少了。

课件出示铁索桥图

这就是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它有十三根碗口粗的铁链组成,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对岸有敌军把守。国民党反动派狂妄地说:“泸定桥红军插翅难飞!”但英勇的红军还是迎难而上,攀着铁链过桥了。

课件出示:油画——红军飞夺泸定桥

请大家看着这幅画,展开想象的翅膀,描述一下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情景。

下面再让我们借助电视画面去重温历史,感受一下红军飞夺泸定桥时艰苦卓绝的战斗。 播放课件:视频片段《飞夺泸定桥》

这场战斗非常惨烈,有多名战士牺牲,说说这场战斗给你的感觉。

师:这就是“寒”。 板书:大渡河

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这些都是“寒”。假如红军不能飞夺下泸定桥,那会出现怎样严重的后果呢?(全军覆没)

所以每当红军回想起这一仗时总是——心惊胆寒。

课件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心情的写照。

两场战斗,两种场面,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自读。 指名读。 分男女生读。

3)学习“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提示:为了更好地组织语言,说诗句意思时可以适当地改变词序。

生说诗句的意思。想象红军长征胜利时当时激动人心的场面。

学生表演,指导感情朗读。

[理解“暖”、“寒”二字的含义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者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交流课前阅读的资料和观看视频片段,不仅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有感性的认识,而且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情感得到积淀,从而品味到毛泽东用词的生动与精妙。]

五、朗诵全诗,升华情感。

1、我们已经通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到了红军有——(生结合板书说)的精神。下面再让我们通过欣赏歌曲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这种精神。课件播放《长征》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曲。

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把红军的英勇无畏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可以结合刚才看到的电视画面,边想象边朗读。

4、生自渎全诗。

5、指名读。评价。

6、齐读。师:希望每个人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特色,而不必跟其他人一样的调儿。

7、读得这么好,能不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下来?

8、生自背。 指一人背。

9、请会背的同学起立,一起来背背这首诗。

[利用多媒体再现长征画面,把学生的情感再次推向高潮。这时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感悟到红军那种英勇豪迈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感情地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六、联系实际,激励攻坚克难。

170多年过去了,远征者的足迹早已被岁月的流水磨平,但长征的精神却是永恒的,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披荆斩棘,奋勇前行!请大家想一想,学了《长征》这首诗,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评价。

[通过一节课的情感积蓄,学生思绪万千,有不吐不快之感,所以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倾吐心声,从而达到了知识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诗意延伸,拓展课外阅读。

1、毛泽东用短短56个字描述了长征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征是一部伟大的史诗,长征是一座不朽的丰碑,长征是一座通向胜利的桥梁。所以我们要(课件出示:阅读长征故事 发扬长征精神)

2、老师这儿还有一张报纸,是介绍长征的专刊,老师将它贴到墙上,请同学们课后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所以为了让学生把《七律 长征》读得更加透彻,教者巧妙指引学生课后阅读师生所能收集到的资料,让学生继续了解长征故事,受到思想启迪,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和谐统一。]

附:板书设计:

20、七律 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五岭

乌蒙

金沙

大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者尊崇文本的价值取向,师生共同参与到长征的资料搜集与整理之中,以综合运用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教者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拉近了长征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了解革命历史的热情。且教者努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化诗中的语言为形象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对文本的感悟和情感体验,并形成语感, 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味的提升。师生积极主动的双边活动,使课堂教学熠熠生辉。

《七律 长征》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