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故事征文(8篇)

发布时间:2019-12-27 15:34:52

家风家训故事征文(8篇)

(篇一)

**,女,中共党员,19999月来**社会福利院从事一线护理工作,从洗衣工到护理主任再到副院长,她在每一个岗位上都默默无闻、勤勤恳恳的工作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爱陪伴着福利院多位孤寡残疾老人,用心守护着**社会福利院这个大家庭。其丈夫刘富贤同志是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的一名人民教师,夫妻两人结婚多年来,在工作和生活中互敬互爱、同甘共苦、孝顺老人、照料女儿,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建立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丈夫眼中的好妻子

在丈夫刘富贤眼里,妻子配得起贤良淑德这四个字,对待福利院的老人们,妻子无私奉献,任劳任怨。丈夫还记得多年前来妻子的单位,福利院还是一所破残的院子里,老的老,小的小,孤的孤,残的残,撂荒的菜园子,被煤炉熏黑的小平房,丈夫的工作性质起早贪黑,妻子为了照顾年幼的女儿和年迈的婆婆,每天都平安西宁的两头跑,无论刮风下雨,记得那年丈夫骨折,医院、单位、家里三头跑,妻子从没有任何怨言,为了丈夫早日康复,每天都熬汤送到医院,没有一天间断过。一边是自己的小家,她放心不下女儿和婆婆,一边是福利院这个大家,她放心不下那里的老人。丈夫曾劝她换一份工作,离家近一点,工作轻松一点。然而倔强的妻子并没有因为艰苦的条件而放弃这份平凡的工作,这位不服输的姑娘默默立下誓言:一定要让生活在福利院里的大家伙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要好好照料年迈的婆婆,细心教育年幼的女儿。自己累点不怕,身边的人幸福就是她最大的幸福。福利院收住的供养人员,有瘫痪在床的、有老年痴呆、有精神病患者、也有无人照管的孤寡老人,他们的性格大多怪癖,生活习惯各异,将这些人组织到一块过集体生活,建立家人般的关系谈何容易?无论刮风下雨每天穿梭在西宁平安之间谈何容易?而她始终坚信工作与家庭只要坚守用爱守护,用心陪伴的信念,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言传身教弘扬家庭美德,女儿眼中的好妈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用爱和汗水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成人,作为儿女我更应该孝顺爸爸妈妈,照顾好奶奶。”**的女儿小春阳这样说道。懂事乖巧的小春阳在生活中会帮助爸爸妈妈一起照顾年迈的奶奶,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照料奶奶比照顾姥姥姥爷还要细心,因为奶奶的身体不太好,出门散步前妈妈会给奶奶系上鞋带,帮奶奶泡一杯枸杞红枣水带上,小时候我总觉得妈妈把奶奶当成小孩子,长大后我才知道妈妈知道奶奶腰不好,所以给她系上鞋带,怕奶奶散步口渴,所以每次都会泡好那一杯红枣枸杞水。生活中小小的举动,点点滴滴都言传身教着孝顺老人的家庭美德。**同志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于家人和福利院的养员,她很大方,逢年过节她都会给福利院的老人们买一些他们爱吃的小吃。为了让其他同事能够陪伴家人过年过节,她放弃与家人团聚吗,陪伴院内养员过年,为了让院里的养员和其他人一样过个幸福的团圆年,多年来坚持每年都为老人准备年夜饭。从制定菜单到购买食材,从洗洗切切到美食上桌,她都要事事亲力亲为。充满爱心、乐于奉献、不怕苦累是女儿给妈妈的评价,简短精练的几个词语,包含着女儿对母亲满满的敬仰与爱意。

百善孝为先,婆婆眼中的好儿媳

自从公公去世后,婆婆就和**一家三口一起住,多年来她如对待父母般细心照顾,无怨无悔。她的孝行不仅感动着女儿与丈夫,而且感动着身边每一位亲人,提起**照顾婆婆,大伯哥都会惭愧,作为大儿子我真的不及弟妹照料母亲的付出与奉献,母亲不愿意去我那里住,喜欢在弟弟家里,这都是因为有弟妹的照顾,让她哪里都不想去。还记得那年母亲因为一次意外,右腿髋骨骨折,住进了医院,先后在省医院,二医院住院长达两个多月,经历了3次手术,**几乎天天不离婆婆床前,端屎端尿、喂饭喂药、洗脚洗头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还以为是女儿伺候母亲。出院后,婆婆只能在家休养,以前喜欢散步的婆婆特别希望能到小区里转转,话音还未落,几个儿子还没有反应过来,**背着婆婆就往楼下走,六楼虽不高,但婆婆并非瘦小身材的老太太,我至今还记得金莲背我下楼那涨得通红的脸和布满汗水的额头,婆婆含着泪水说道。只要我的愿望,她能满足的都尽量满足,比我的儿子们要细心多了,在我心里她早已是我的女儿。婆婆说道。

她是孝顺的儿女,把满满爱意,倾注在父母及婆婆的身上,让他们颐养天年;她是称职的母亲,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女儿;她是优秀的党员,全心全意奉献,以实际行动为福利院的养员们营造幸福之家;她温暖而真诚,为小家庭及大家庭奉献着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用爱陪伴,用心守护,她一路前行,不曾停歇

(篇二)

家风故事永传承

家风,简单的讲,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家风是一家的道德标准,如同粮食一般,是一个家必不可少的成分。而在我们家,家风就是勤俭持家、与人为善、严以律己、孝敬老人。

一、艰苦朴素,勤俭持家

父亲是一个农民,从小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20多岁就从农村出来为了生活奔波。挣了钱也不舍得自己花,除了日常生活的开支,还要攒钱寄给老家的父母。退休后,父亲还是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习惯,衣服几年也不买一件新的,我们也不敢随便给他买,因为买回去肯定会换来一顿批评。后来我们只好先把他的旧衣服藏起来,然后把新衣服放在那里,他没办法就会穿,但是我们的耳边还是少不了他好几天的唠叨。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说的就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道理,是父亲恪守一生的家训,也是父亲给我们留下的优良家风。

二、仁厚友善,道德风范

父亲退休后每个周末都会和母亲去南宫的古玩市场转转。记得有一次眼看到中午了还没回家,打电话也不接,正着急时,父亲和母亲回来了,吃完饭父亲才和我们说,回来时在一家药店门口被一辆电动车撞倒了。我们赶紧查看父亲,看到只是胳膊上有点擦伤其他并无大碍,我们才放下心来,埋怨父亲怎么没要那个骑电动车的电话或者押她的身份证,万一有什么事好联系她。父亲只是淡淡一笑道:押什么身份证,又没有碰着骨头啥的。我们还想再说,父亲接着说道:你说现在有的地方老人倒了都没人敢去扶,真要是遇上个什么急症,不是耽误病情了?我又没什么事,要是拉住她要上一笔钱,那以后遇到老人摔倒了她可真是不敢去扶了。父亲说的很坦然,可是对我们来说却是当头棒喝。父亲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可是有时候他的话却是字字珠玑,指引我们坚定的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章句下》文明和谐社会需要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正能量,好人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

三、陪伴,是对父母最好的爱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敬老爱老的道德风尚一直被倡导。然而,相比物质的丰富与手机屏幕里的笑容,老人们最想要的还是儿女的陪伴,因为手机的冰冷,永远不及掌心的温度。两年前父亲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年迈的母亲。母亲在家坐不住,喜欢出去四处转转。周末时候我们就会带她出去走走,开车去近郊爬山、赏花,小长假时候就会去稍远一点的地方旅行。一次旅行时同行的游伴特意给我们抢拍了一张照片,她说老公在前面拉着母亲的手,我在后面牵着孩子的手,在别人眼里就是一道风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孔子家语·卷二,致思第八》看着照片我都被感动了,暗下决心一定要趁母亲还走得动多陪她到处走走,在她有生之年,给她最好的陪伴。

(篇三)

善良是最好的家风

在国学备受推崇的年代,什么是好家风,成了人们关心和议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有人说,勤劳是好家风。有人说,节俭是好家风。还有人说,读书是好家风。到底什么是好家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也都不无道理。而我却始终认为:善良是最好的家风。

国学经典《三字经》开篇第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都相近,但随着各自生长环境的不同和变化、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由这里可以看出,人的后天教育,特别是所处环境、家庭家风的影响,对其思想成长、善恶观形成有多么重要!如果一个人一生能够做到心地纯洁,纯真温厚,和善而不怀恶意,以一颗善良之心为人处世,那么,这必定是与其良好的生长环境,家庭长年累月所形成的善良家风有着很大的关系。

老家一位表兄,生前是一名老中医,不但技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行医60多年中,始终心存善念,把病人当亲人,不坑不骗、童叟无欺。对家庭困难一时拿不起钱看病的人同样仔细望闻切诊,一丝不苟,还赊账拿药让病人先用,在方圆百里留下了极佳的口碑。三年前,表兄79岁时罹患癌症不幸去世,本村和附近村子数百人自发前去为他送行,不少人抚棺失声痛哭,其场面令人唏嘘与感动。

表兄之所以有这样的德行,与他有一位做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的父亲有关。其父心地善良、一生乐善好施,对每一位登门求医患者,不论贫穷与富有,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耳濡目染,父亲的为人和言行熏陶和影响着表兄,其善良待人的家风也被表兄传承下来。而表兄现在仍在从医的孩子,也与父亲一样善待病人,其为人善良的家风也一直在他们家延续着。

与之相反,某村有一家人,父子五人,四人都曾蹲过监狱。究其原因,其父在村中自以为是、称王称霸。孩子受其影响,自幼偷鸡摸狗,好逸恶劳,稍大一点便与流氓恶棍为伍,行窃欺人,为人们所不齿,最终触犯法律,得到应有惩处。善良,似乎与他们的家庭没有联系。而丑恶在其家长的言传身教中演绎成了他们的家风。

古希腊寓言故事《农夫与蛇》中,农夫救下一条被冻僵的蛇,结果却被他暖醒了的蛇咬伤致死。这个故事被不少人曲解为人不可善良,善无好报。其实,这则故事真正要告诉人们的是:善良本身没有错,只是要把善与恶区别对待,对那些险恶之人切不能心慈手软罢了。

美国著名作家、演说家马克·吐温说过:善良是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对于每个家庭、每个人来说,拥有善良、传承善良,就是传递社会正能量,传递爱心和温暖。善良的家风是家之幸,国之幸,社会之幸。

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良,当成为家风被传承,真正成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时,我们这个世界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温馨、越来越美好。

(篇四)

经久不衰的家风传承

**213日,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退休教师韩健,被广西打工女孩石芳丽的电动摩托撞昏在地,血流不止,其面部血肿,多处淤血,下颌伤口骨质外露,五根肋骨骨折,双胸积液,轻微脑震荡等。苏醒后,他强忍剧痛,不但不怨恨肇事的打工妹,还带动全家老中小11口人一致谅解肇事者,不让其赔偿,并让儿子韩雪峰为她找到新工作,解决困难。

这原本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却让人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而韩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举动,家庭对他的影响非常深刻。

韩健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校长,在解放前,由于国民党的混乱统治,经济萧条,许多家庭吃不饱饭、孩子上不起学。我父亲热心公益事业,为穷苦人办事,免费让上不起学的孩子去学校读书韩健颇有感触地说,父亲以及他的行为对我的影响很深。

中学毕业后,韩健考入了西安地质学校,1957年毕业时经国家考试委员会答辩,获勘探技术员资格。那时候,我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青春献给祖国。韩健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青海高原工作,翻山越岭、风雪严寒、餐风露宿,普查勘探了煤、铜铅锌、铬铁矿、锰等多种金属矿产。为适应更高的业务要求,韩健又考入北京地质学院进修。

工作五十年来,报效祖国,为党为民。五、六十年代,寻找矿产,九死一生,不畏艰险,奔波于青海高原;七、八、九十年代,为研究地震专业,不辞劳苦,现场考查,亲赴灾区;为培养地震人才,白手起家,开拓进取,敢闯敢干。

1966年韩健将身居西安市的家属户口迁到青海祁连县深山,1969年又响应党的号召又将家属户口迁到陕西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妻子只身带着三个孩子,历尽艰辛苦难。

韩健夫妇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子女,宽以待人、认真做事、崇德向善、顽强刻苦。韩健告诉记者,有一年冬天特别冷,他的小儿子看到别的孩子还穿着破旧的单鞋,回家就让母亲将自己家的棉鞋送给别人穿。

我父亲虽不是名校毕业,但是他一直顽强奋斗。投身教育事业后,由于学校没有地震地质方面的教材,他又亲自编写教材,书里的绘画都是他一笔一划画出来的。韩健的小儿子韩雪峰说,我父亲的精神对我们兄弟姊妹的影响很深。

如今,子女及孙子孙女都有良好的成长轨迹和现实业绩,韩健甚感欣慰。改革开放40年来,变的是生活质量,不变的是家风传承。

(篇五)

不知不觉,父亲退休已经六年了。

比起最初闲赋在家不知如何打发时间的失落状态,现在的他,已经学会悠然自得的静享清闲,还渐渐转变角色,自我调节,竟然把空闲的退休生活过得风生水起,看着他顺利迈过了退休的这道坎,当女儿的我高兴之余心里还真有些羡慕。

解放那年出生的父亲因家里条件艰苦,读过高小后就直接辍学给人当学徒。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的师傅是个和蔼可亲的孤老,我叫他黄爹爹。小时候只要家里包饺子或做其它好吃的,父亲总是会让我提前送一大碗过去,顺便把黄爹爹家里的床单被罩带回来由母亲帮着清洗,可是老人总是犟着说自己还干得动,不麻烦我们,母亲每次只好等老人出门时偷偷的到他家帮忙做些家务。

就这样一来二往的,黄爹爹也把憨厚踏实的父亲当亲生儿子对待,除了传授一身过硬的驾车和汽修技术外,老人重品行、兴节俭的秉性也无不例外的在父亲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偶尔吃饭闲聊时,母亲还经常开玩笑说,父亲莫非就是师傅的亲生儿子,不愠不火的性格相近也就罢了,怎么连犟脾气都遗传了呢?

每当听到玩笑话的父亲总是会不自觉地嘴角微微抽动,然后端起酒杯深深地抿一口,半晌也不吭声,似乎陷入回忆中。过了许久后才从他嘴里喃喃地蹦出一句话,师傅对我有恩,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我。

每当这时,我悄悄地看到此时的父亲眼眶好像已经湿润了。

得于师傅的悉心授业,十六岁的父亲就已出师并参加工作,成了我们那屈指可数的大客车司机。

父亲告诉我,在那个年代摸方向盘的还是个特别吃香的行业,只有根红苗正的人才能被推荐干这行。也正如此,工作积极、吃苦耐劳的父亲年总是会被评为劳动模范。

从我记事的时候,就看见戴着大红花坐在驾驶室里留影拍照的父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那时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并不知道劳动模范有多光荣,但是可以从父亲的表情上看出这肯定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后来,步入中年的父亲也像他师傅一样,带了几个徒弟,徒弟们也逐渐被培养成了单位的技术骨干。想必他们心里也是感激父亲的,就象父亲感激他的师傅一样。

父亲偶尔回老家去,徒弟们知道了,也会上门接父亲过去喝两盅,一阵交杯换盏之后,话题总会被慢慢地带回到往事中去。在他们眼里,也许那段过往已久的青葱岁月才是最令人难忘的。

四十多年如一日,在单位勤勤恳恳的干了一辈子革命的父亲终于退休了.不用再每天准点上下班,也不用一连六七天出差在外,一下子,大把大把的时间让父亲整个人空落落的,好像随之退休的不仅仅是他空闲下来的身体,还有所有让他为之骄傲的事业和荣誉。

听母亲说,退休后的好一阵子,父亲都显得郁郁寡欢,东晃晃,西逛逛,路过老厂的那间破旧的售票小屋时,父亲总是会在那里伫立许久,也舍不得挪动脚步。

再来后来,母亲退休后,两人一起来到**安度晚年。

听着鸟鸣,闻着花香,没事河堤上散散步,江水中钓钓鱼,兴致盎然时提笔练字、看报下棋;小到超市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每天时事政治和国际形势,父亲都能侃侃而聊……不知什么时候,父亲退休生活变得充实而丰富多彩,渐渐地淡忘了最初的退休时的不安和彷徨。

曾经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生活中难免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当你感到有恐惧和疑虑时,就如同面临一条拦路的小河沟,其实抬腿就可以跳过去,就那么简单。

父亲抬脚顺利迈过了刚退休那个失落的沟坎,他做到了。

渐渐地,似乎又看到了当年戴着大红花坐在车里英姿飒爽的父亲,那个曾让我自豪让我骄傲的父亲。

(篇六)

宗祠里的家训和家风

过年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大年初一清早,父亲和我就一起奔赴十多里外的钱氏宗祠——怀德堂。穿过几个村落,再越过一片山林,远远地看见几座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外锣鼓喧天,人群熙来攘往,这便到了方圆几十里内钱姓族人一年一度最盛大欢愉的时刻了。每年这个时候大家从各地赶回故里,祭祀后唐时期吴越王钱镠和迁居**的濡须公两位先祖。

和钱氏家族其他人一起经历了击鼓撞钟、诵家训等仪式后,我置身于钱氏宗祠,看着宗祠回廊内壁墙上石刻的《钱氏家训》,百感交集。钱镠修身治家严谨,在任吴越国王时治国有方、保境安民,兴渔桑、修海塘、使当时吴越之地岁熟丰稔,百业兴旺。《钱氏家训》,则是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滋养了一辈又一辈的钱氏后人。如告诫个人正心律己: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处事不可不决断,存心不可不宽厚;提倡家庭敦厚勤俭: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忠厚传家、乃能长久;倡导服务社会:私见尽要铲除,公益概行提倡”“救灾周急,排难解纷;对国家,蕴含着化国为家的家国情怀,如执法如山,守身如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些家训,谆谆教诲子孙怀德自重、清廉自守,不做蝇营狗苟的小我,而要做利国利民的大我,所以钱氏后人家风谨严、克勤克俭、崇文尊教,代有人才涌现。

先祖濡须公500多年前从浙江临安迁徙至****,繁衍至今的数万钱氏后人谨遵家训,一直保持着忠厚勤劳、敬学重才、孝悌忠信、爱家爱国的家风与传统,深受县人敬重。家训中有一句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氏子孙至今不曾违背。在我们村子里,家风传承重点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恢复高考后几乎每家每户钱姓子女都能考上大学,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外出打拼的钱姓族人也牢记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的祖训,出则诚以待人、入则扶助乡里,钱姓生意人踊跃捐款,用在外辛苦挣得的血汗钱募集成立了怀德助学基金,资助县里家境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不图回报。

好的家训家风润物无声,它无形地框塑着人的言行举止,随着时间的流逝,足以影响一生。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钱氏家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家庭。早在我年幼时,父亲便带我背诵家训,教我如何忠厚立身处事,如何对家庭、社会担起责任。如今我已年过而立,对《钱氏家训》每词每句早已烂熟于心,细细品味,更觉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更不必说先祖钱镠那句流传千古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其深含的夫妻相亲相敬之意,是父母几十年相濡以沫的精神引领,也是我去年新婚时父母对我和妻子的殷切期许。《钱氏家训》不仅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我的小家庭中,《钱氏家训》的理念也已植入心灵、融入行动。新婚后,我常年出差在外,与妻子聚少离多,心中时有牵挂和歉疚,可妻子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常劝慰我安心做好手头事,用家训里的话提醒我持躬不可不谨严,临财不可不廉介。她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通情达理、无怨无悔,确确实实称得上是一个贤内助、廉内助

良好的家风是中华文明绵延5000年而长盛不衰的优良传统,国由千千万万的小家组成,家风好了,民风、政风、社会风气必正,诚信缺失、贪腐贿渎必无容身之地。一个人相当于一棵树,一个家庭就是几棵树。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形成森林,引领一个大气候,从而形成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的新风尚。通过良好家训、家风的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倡导崇德向善,每个家庭都健康而有活力,整个国家必定是生气勃勃,方能为中华民族振兴之梦奠定坚实之基。

(篇七)

最长情的运算

每天早上起床,父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早市卖花。

他把卖花当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至于卖不卖得出去,他看得很淡:卖了,当然好;没卖成,也无所谓。我真替父亲高兴,母亲后,他仍然把个人生活打理得井然有序。

花盆全是父亲平时攒下的瓶瓶罐罐,甚至是用过的快餐盒。他把这些器皿洗干净、培上土、栽上花,待花开后,便小心翼翼地将其挪到他的百花箱里,一手拎上一箱出门了。

节俭了一辈子的父亲对吃从不挑剔,粗茶淡饭,仅此而已。对于穿,父亲有句口头禅:有件衣服就行。父亲很喜欢穿我淘汰的衣裤,因为看上去都很合身,他穿上后就像买了新衣服一样高兴地笑,露出两颗还在岗的门牙。

一次,我瞥见父亲脚上穿着一双略显拖沓的皮鞋,一问才知是捡来的。

我动了气:鞋也能捡?

父亲像犯了错的孩子,红着脸嘿嘿赔笑。

第二天一早,父亲要去卖花,鞋却找不见了,便来卧室质问我。我装作一脸茫然。

在他的催问下,我才告诉他:昨天买了一双运动鞋,还没来得及给你呢。因为我的脚和父亲的脚尺码相同、形状一样,凡是我穿着舒服的鞋,父亲穿着就同样舒服。我拿出鞋,父亲看了看,急躁的神情平复了许多,陷在沙发里,长出了一口气,说:我知道是你扔的,不怪你。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很高兴。但我要告诉你,在用的方面你应该学会做减法,能不买的就别浪费。当年我做木匠,很多木料拼接后都能用。的确,很多废料到父亲手里都成了宝贝,所以很多人都愿意找他做活。

父亲穿上新鞋,跺了跺脚,很高兴地拎起他的百花箱,又去卖花了。

看着父亲的身影,我心里有些不是滋味。父亲辛苦了一辈子,从**逃荒到黑龙江,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又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岁月,如今生活好了,却依然保持着勤俭的生活习惯。只是在我看来,未免过于苛刻了。

父亲常告诫我们:勤俭是一辈子都要践行的美德,要做加法,要多做,不跟风、不媚俗,勤俭永不过时;而在具体的吃、穿、用方面,要做减法,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看似简单的加减法,却是父亲一生最长情的运算。

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们家每次去饭店,吃剩的饭菜必须打包;很多旧衣物不穿了,洗净后都送到救助站;我们多次捐助山区的失学儿童,希望他们早日回归校园……这一切,都是沿着父亲的道路走来的,而这条路,我们还要继续走下去

(篇八)

今年828日,是父亲八十岁生日。因从没有给父亲祝过寿,我们三个儿女就悄悄商议准备在矿山给父亲办一个热热闹闹的生日宴会。消息被父亲知道后,他坚决反对,生气地说:勤俭节约,你们难道都忘了,如果真的要办,我就只有离家出走,到时看你们怎么办?恭敬不如从命,最终寿宴还是因父亲严格的家风而取消。

我的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整天与黄泥巴打交道。虽然只读了几天夜校,认识的字不多,没什么文化,但他却知道很多为人处事、家庭和睦的道理,经常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工作要踏实,生活要节俭。至今,我把父亲言传身教的良好家风,当成无价之宝,铭记在心。在我的记忆中,姐姐在出嫁时,父母亲没有给她置办像样的嫁妆,而是苦口婆心地教导她怎样当好一个贤妻良母,时刻牢记勤俭持家、百孝顺为先的深刻道理,伺待公婆如同亲爹亲娘。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勤俭节约和爱整洁的人,数十年如一日。他经常是一副严肃的样子,话语不多,穿的是打满补丁的衣服,无论是背部、肩部,还是臀部、膝关节,都是母亲亲手打的补丁。只有走亲戚,去集市赶场,才舍得穿他感觉很好的那件中山服。父亲常说:当农民,整天和背篼锄头打交道,干活衣服磨损快,衣服烂了,洗得干干净净,补了照常可以穿,即节约了金钱,又保护了身体。虽然父亲很节约,但每年过年他都要给我们三姊妹换季(买新衣服),让我们穿得漂漂亮亮的,大年初一走亲戚,他感到脸上很有面子。

父亲是一家之主,我们全家都十分崇敬他。他勤俭节约的事例中,有的实在是太苛刻,简直让我们接受不了。在我们的家门口,有一个天然的石板晒坝,足足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虽然坝子坑坑洼洼,但是给我家晒粮食带来极大的便利,记得有一次,父亲把晒坝里的稻谷收完后,反复叮嘱我把石缝里的谷子捡干净。坝子那么大,石缝那么多,散落的谷子太难捡了。我拈了一会儿,很难受,腰酸腿疼,才拈了二十几粒就去玩耍。傍晚,父亲路过晒坝,发现还有很多谷粒没有捡,回家后拿上手电,足足捡了一个多小时,才把谷粒捡完。父亲虽然没有骂我,没有打我,但是比打我还难受。今天,我眼前总是浮现出父亲躬身弯腰捡谷粒的身影,深深的打动着我,激励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个家庭,一条家训;一个家庭,一种家风。家风、家训,不管多么简单,它们都是不平凡的、实实在在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将父亲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教育我们的子女,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节约用水;离开房间人走灯灭,节约用电;减少剩菜剩饭,节约粮食……就这样,父亲良好的家风熏陶了我们,也熏陶了我们的儿女。

如今,父亲老了,他不想给儿女添很多麻烦,离开了矿山,仍在老家守着破旧的老房,种菜、养鸡、播种粮食。其实这些事他都可以用不着做,但是他一直都是为儿女着想,不愿依附哪个儿女,他用勤劳事迹告诉我们,他还健康的活着,快乐的活着。父亲乐观的精神状态,顽强的生活能力,更加激励着我们努力工作。与朋友交谈时,我经常感到自豪,别人都在拼爹,而我的父亲让我无往而不胜。父亲对我,犹如一碗水,一杯酒,平淡、烈辣,良好的家风融化成我一生无法割舍的情愫。

家风是一盏灯,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风是一条路,伴我走向光明。而今,我年过四十,虽累了,倦了,但在父亲良好的家风的滋润下,我时常却倍感精神,在父母身边,感觉永远是个孩子。随着时代的进步,认真践行父亲良好的家风,我相信,我们的大家庭会变得越来越和睦,越来越更美好!

家风家训故事征文(8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