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传统文化

发布时间:2019-12-10 02:36:43

传统文化失落材料作文写作参考

【我们面对的现实】

亲爱的中学生朋友, 我现在想问你们: 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 当《孙子兵法》

《三国演义》的读者更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

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而中华优秀文化却在不自觉中流失,我们是该喜还是该忧?

当然我们也知道,过去的文化是少数人的专利,只有那些熟读《四书》 《五经》的达官贵

人、文人墨客才配谈文化,而那些种地耕田的下里巴人向来是见不着也想不到这样的阳春白

雪的。在孔儒之风居于正统的时代,文化的分量重若磐石,读书人的行头也似乎比别人高雅

尊贵了许多。几千年的文化血脉流传下来,中国人可以自豪地说,我来自一个文明的国度,

一个贲张着文化的国度,所以,文化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宠爱,成了当今社会中的一种风气或

潮流。于是,这样的文化几乎可以填满这个国家的坑坑洼洼。

无论如何, 文化都是一个高尚的字眼, 崇尚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幸事, 但果真国民的素质

就高到连天上飘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都是文化的那个境地了吗?如此文化的泛滥并

不能见证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优越,反倒是体现出了它的荒唐和无知。

毋庸置疑,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想解放的确带来了

文化的活跃和激荡,国门打开的确带来了文化的四面来风八方有雨。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

境中,新旧文化的矛盾,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比较,文化的守成和文化

的变革都积极地不可避免地涌现出来。西方的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东进也慢慢缩小了东西

文化之间的距离,这在青年一代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我们所见所闻之处, 80 年代后期出生

的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面过生日,可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毛笔该

怎么拿,没读过线装书,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他们可以把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

来的珠算盘当车推着玩。在他们的记忆中,不曾有过这些传统的东西的印象,因此,它们是

没有质感的,是苍白无力的。这些祖先传下来的东西,浸濡着华夏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

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甚至是不可理解的。于是,今天的年轻人开始忽视甚至放弃这些国产的

文化,他们更崇尚西方文化,他们西装革履,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满世界跑,却懒得抽出一天

的时间去祭奠一下自己的祖先。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它的缺失已成为一个沉痛的现实。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

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绝对是大大超过流毒的,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的几大古文明

早已折经断脉的时候依旧熠熠发光?但最可叹也是最可悲之处,是我们漠视的文化却被人家

视若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其

中一篇标题 去传统化 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的文章这样写道: 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

传统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 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失落的一代 ,,

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漠,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如邻国。我们心有不甘却怨不得别人,

是我们自己把文化遗产拱手让人。 由此我想起了敦煌窟、 敦煌文化, 想起了王道士、 斯坦因

和当时的满清政府,想起了斯坦因一车车地把那些本属于我们的敦煌的经卷、书籍、塑像运

往欧洲时,我心中泛起酸楚的感觉:那些敦煌的宝贝不是人家抢走的,是王道士甘心用仅值

几个碎银的东西换走的。 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就这样简单而干脆地流失了! 还有《孙子兵法》

《三国演义》 、《论持久战》这些今天的年轻人鲜有问津的经典文化没有被我们国人吸收,却

被日韩及欧美一些国家拿去研究用以管理人才、资源,运用于商战之中,反过来再和我们来

做生意。这,究竟是文化的不幸还是华夏子孙的悲哀?我们不得而知。

一个民族的文化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发展水平。 真正的文化是

那些启人心智、诲人不倦地能促进人类自身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食粮,而不是那些穿凿附

会、沽名钓誉的佯装高尚甚至传播封建迷信违法乱纪的有着不轨行径的渣滓。一个民族不需

要泡沫文化和虚假文化。泡沫和虚假文化无法重塑精神理念,建构人格品质。文化不是越多

好,宁缺毋滥是定义文化的道德底线。

文化的嬗变只能说明真正的文化的缺失, 它的贫乏已影响到精神文明的建设, 制约人们的

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涵是我们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完,参

透不了的。也许它的某些杂质是该舍弃的,也许它的某些内容尚不能给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

及时的智力保障和支持,但我们可以扬长避短,可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和谐地结合

起来,共同服务于我们的建设事业。

【我们的思考点选择】

传统文化,我们是否正在渐渐失去你

1 、全球化大环境下,华夏传统即将遗失?

最近,社会公众明确地感受到了一次华夏传统的即将遗失, 并同时引起了一系列的新的反

思,就是在新的全球化大环境中, 在西方生活方式和西方文化随着经济强势席卷而来的时候,

是否也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一并改变?

中国文化曾经有它的从容和优雅,也曾经在历史上写下辉煌不朽的一笔。 中国在公元前

3 世纪到 13 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

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 15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200 年间, 中国饱经沧桑, 特别是新中国诞生前, 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蹂躏, 无休止的战

乱动乱,带来至今难以抚平的创伤。在濒临外忧内患的重重危机中,我们几乎是身不由己地

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清理和反思,并对其赋予了太多的批判和指责。

2 、不得不清点:我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还剩下几许?

1900 2 10 日,梁启超写下了激扬一代中国人的巨作 《少年中国说》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富则国富。 而今天,梁启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进取、日新、破格、好行乐、盛

气、豪壮、 造世界、常思将来 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 的气质都在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见。

可是,代价是他们身上的中国传统日趋稀薄,他们身上的特质与个体不复存在,中国味淡不

可闻。

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

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孩子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初始的风雅在父母们的鸡毛掸子和考级的压力下, 已经被扭曲, 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

形状了。

90 年代生人开始相信圣诞老人了,开始在麦当劳必胜客里过生日。他们不知道阿福,没

放过风筝,没见过长命锁,没上过八仙桌,没爬过大门槛,所以,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

是没有质感的,是苍白的。

到哪里才能找回我们丢失的传统?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新少年中国》 ,而不仅仅是《少

年全球化》?

3 、传统文化面临的压力:西方文化的如浪冲击和我们知识分子的试图摆脱。

李约瑟曾经提出一个意义十分重大的课题: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 ?这个问题

也曾经被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思考着。李约瑟有一些很著名的观点:近代科学之所以没有在中

国产生,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一些发现滞留

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八股文扼杀了学生

探索自然的兴致, 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 学而优则仕 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实际

上,这种影响至今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国社会中,强烈的官本位意识对科学和创新产生

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杨振宁在讲到中国本土为什么还没有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也明确指出: 中庸之道对

于科学发展不是最好。中国为何没有得出欧几里德的几何定律,在于它所揭示出的打破沙锅

问到底的科学精神与中国倡导中庸、不太允许标新立异的文化传统相背离,这种文化机制不

于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我们自己的知识分子, 也几乎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倡导中庸之道的中国文化传统, 不利于

培养标新立异的科技人才。

4 、正视现实:谁能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

作为中国内地语文界的精英尚且如此,等而下之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水准如何可想而知。

这当然不是他们的错。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课当政治课上,重的是思想灌输,要的是政治

正确,文革十年破四旧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在这样的社会

背景中成长的教师,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必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正如岳飞保全不了

北宋或者南宋,靠这样的教师,沿袭旧的为政治服务的语文教育模式,是保全不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

5 、另外一种现实:白领们如奉圭臬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现在进行时。

在韩国将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时, 国内舆论一片哗然。 其中有一篇标题

为《去传统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 ( 作者韩福东 )这样说,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

去传统化运动并没有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了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的

失落的一代人。 ,, 由于我们对传统的冷落,以至我们对传统的保存远不及邻国。我们心有

不甘,不过我们真的怨不得别人,是我们自己主动把文化遗产拱手让语文轩 / 转贴请注明。

人。

那么,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 全球化的现代社会, 保持一种传统文化习惯, 保持用传统文化

下的生活方式,有没有可能呢?

传统文化在中国已然式微, 但在新中国白领张勋眼里却仍旧如奉圭臬。 这个白领阶层的出

现,其实不过 20 几年的时间。这一个群体,通常被描绘成为西装革履、讲英语、崇尚西方文

化、抛弃传统的形象。但是他说, 我曾经想过,以后要发起一个四书五经基金会 ,谁能

把它背出来就发给一笔奖金,以此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很多人都认为, 在中国, 传统文化与写字楼文化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事实上, 如果这样看

待传统文化,那就证明我们对传统文化确实已经有很多误解了。

同样,传统民俗负担着承载传统文化的重大使命。 当端午节申遗的消息如一记钟声敲响的

时候,我们不能不思考邻国的经验,对自己的鞭炮、年画倍加珍惜。

6 、观点:我们必须向邻国日本学习。

日本就很注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保护。凡历史悠久的文化古迹都被国家定为国宝 ,日

本最多的国宝是寺庙, 很多都有上千年的历史, 如京都的金阁寺, 奈良的东大寺、 招提寺等。

它们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同时,日本很多城市也都有保存完好

的古城,如名古屋、熊本古城等。日本每个城市都有博物馆,里面有各种各样的文物、书籍、

模型和画像,让人们对历史和传统文化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日本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确实是

用心良苦!由于现代城市的发展,很多地方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但作为无形的文化传承,

日本人延续了几百年前的生活习俗和形式。每年各地例行节日很多,举行的活动各式各样,

比如岐阜县的高山节之类。东京的隅田焰火大会每年 8 月都要举行一次,已有 300 多年的历

史。每年的焰火大会都有上百万人观看。虽然只能从高楼大厦的夹缝里观赏,但五光十色的

焰火在楼与楼之间升腾,引起阵阵欢呼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日本人并没有把传统看成是现代化的对立面, 传统并没有影响日本的

现代化进程。日本人的观念中有迷信的成分,但他们又是现代人,有时间观念、金钱观念和

效益观念。个性张扬不够,这是东方文化的特点,日本人个性张扬不够却并没有阻碍日本的

进步,恰恰相反,团队意识对增强日本人的向心力还大有帮助。

对传统我们不应一概拒绝, 而是应该更多地反思, 这样就不会迷失。 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忽

视,更多的来至于追求现代化的实用主义态度的扬弃论。长期以来,国内一直存在着两种极

行为,不是盲目崇洋 ,就是盲目排外 。在当前的情况下,我们要强调传统的价值,

但也必须警惕报仇雪恨的义和团式的心态以及大中华主义和泛中华主义情结,因为这种心态

极易演化成为极端的国家主义,使人丧失价值理性。

【针刺文选编】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

朱鲁子

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 价值理想和真实生活样态, 无不活生生地体现在他们的传统节日里。

对中国人来说,尤以春节最具代表性。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节日会像春节那样承载着所有

中国人的生命内涵。对于没有西方民族那样的圣诞节的中华民族来说,每年农历的初一甚至

绵延整个正月的春节,就是我们的圣诞节 。春节,是所有中国人的共同生日”——这从

传统中每个人的年龄的增长不以自己的生日而以春节为标志清晰可见。

春节的真实意义在于它以非常世俗的形式, 如之前的过分操劳和精心筹备等, 昭示我们一

种非世俗的生活样态,如沉浸在没有实际功利的纯粹民俗仪式的,纯粹是资源消费的张灯结

彩、贴春联、放鞭炮、吃喝玩乐之类。 欢度春节就是具有人性光芒的样态。这种生活样态

是审美的、 情感性的、 狂欢性的、 超功利的, 它是让平淡生活有味道的盐和漫漫长夜中的光。

这是生活的一种升华和超越:一种神圣对世俗的超越。春节,是被日常世俗日子所压抑、贬

斥、淹没的人性的复活。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艳羡: 要是日子天天像过年那样该有多好啊! ——那是一种怎样的包含

着无限幸福、成长和收获的憧憬与渴望啊!

遗憾的是,如今的春节,正在无情地失落。

一方面,强势的西方文化和大众媒体的商业炒作让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

诞节等等西方民族的节日在我们的年轻一代身上扩展。另一方面,彻底世俗化、功利化、理

性化、 意识形态化的当下中国社会, 将春节的神秘性、 神圣性淡化甚至绞杀。 人们无不慨叹:

现在过年没有意思了!丧失了神圣性的节日,无不充斥着世俗的庸俗和粗鄙,它彻底混同于

忙忙碌碌的世俗生活,甚至疲于应酬而甚于平日。人们无不感到忧伤:过年太累了!本来具

有超越世俗生活的贫乏的节日狂欢性质的春节,几乎同质为 13 亿人的新年团拜 。这无疑

是我们的悲哀。春节,这一标志着中华民族特有样态的事件一旦堕落为纯世俗,它就表征了

我们这个民族和个体人生的虚无状态。这种虚无状态,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衰落和缺失。

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经历过严冬的人, 更懂得春天的温暖。 这一点, 我们从旨在复兴传

统文化的所谓国学热 ,从有些城市如北京由前些年的禁放鞭炮到今年的

窥一斑。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我曾用人、从、众三个字的双向排列来表达我们民族在全球化、现代化过程中丧失自

我与回归自我的必然趋势:人————众,全球化过程中丧失自我的社会化之路;众——

——人,深入地全球化之后回归自我的个体化之路。这两条路是互补的,同时进行的。今

天,我们正走在————这条社会化之路上,我们必须将这条路走到底;不久的

将来,我们就会回归自我 ,重新检视有着不可取代的精神价值的优秀传统。而春节,可以

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个标志性符码。

拯救春节,就是拯救我们的生活,就是拯救我们民族的灵魂和生命!

我们究竟穿的是什么?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世界有什么意义?一个对自己的

文化传统充满蔑视甚至仇恨的民族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选自《中国青年》

【述评】

春节, 几千年来, 一直是我们民族传统的标志性符码。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异

常丰富多彩。 其中, 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 已逐渐被淘汰, 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

贴春联、贴年画、贴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

俗一直盛行。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普遍发现过年的欢愉与日递减,除

了吃吃喝喝, 过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儿 。春节这个最富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

节日在逐渐失落。如果我们淡化了传统节日的特色,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怎样?在现代化、

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怎样保持民族精髓?这篇文章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春节:

不能成为正在失落的传统文化样板。传统仪式并不等同于民族精神,但,没有传统仪式,民

族精神就会魂不附体。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有人说, 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 有人说, 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 有人说,

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

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

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

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 如今的乡村, 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 旧貌换了新颜, 去年

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 ,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

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

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

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 实践等于落空 ,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

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

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

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 ,, 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

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

,,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 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 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 我心

沉醉呵。

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

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

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选自《教师报》

【述评】

炊烟有代表贫穷落后的一面, 但在作者的眼里, 它更代表自然古朴、 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浸

染的诗意的生存环境;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

式,一种与自然母体的链接载体;它也是精神家园,是一种让人怀恋的纯朴、远去的宁静。

在文章中,作者对炊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是对质朴世态人情的一种追念;这眷恋是对

一种纯朴、宁静、诗意的生存环境的向往;这眷恋也蕴涵着作者对温馨精神家园将逝的一种

深的忧虑;这眷恋是更作者对现代物质文明消蚀古朴自然生活形态的伤感。

【强化练习设计】

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 ,甚至还能够读到一些传统文化

的失落与悲哀 的事件, 请就你所观察到的有关 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 事情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标题自拟,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人造鸟语与人造礼貌语

——传统文化的失落与悲哀

东山月晓

(一)

在泰山山腰有一个不知名的山谷, 在这谷中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坪, 人们从山脚上坐旅游车

到这里后,或步行登山,或乘缆车上山,各随其便。停车坪三面环山,古树苍劲挺拔,枝叶

繁茂,坪的周围人工种植了不少的鲜花,道路修得宽敞,环境卫生工作做得也十分到位,一

下车,就让人有一种极好的心境。

从旅游车下来后, 忽听得一阵悠扬的小鸟鸣叫, 鸟噪林愈静, 蝉鸣山更幽 ,鸟语之声给

泰山增添了不少宁谧,泰山在鸟的啼叫声中,倍觉可爱。忽然有了对鸟的感激之情,于是,

看一看鸟, 与鸟亲和亲和的愿望也便由然而生, 可以任我如何决眦入归鸟, 如何仔细地搜寻,

却总是连鸟的影子也找不到,更不可能找到一根鸟毛来,后来,游移的目光终于停留在一个

奇怪的匣子上,然来,那是一个发音器,鸟的叫声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呵!呵!然来是机

器鸟的叫声代替了原声的鸟叫,恍然大悟!忽然想起了在某市政府的广场是鸟语,忽然想到

了某集团公司广场的鸟啼, ,, 呵呵,然来都是假货!忽然又想起了,哈尔滨、北京、深圳、

香港海洋公园、长沙岳鹿山的鸟语林。不错,那里的确有各种各样的鸟,而且是活的鸟,可

是鸟语林的鸟是关在网子里面叫的,这种叫也许是对自由的呼唤,对山林的象往,是一种悲

切的哀鸣,天可怜见,他们的悲鸣之声有几人能懂。哀哉!

(二)

游完泰山回济南的路上, 汽车从一个收费站经过, 我恰好坐在司机的后面, 看到那司机诚

恐诚惶地把过路费交经目无表情的交警,交警开具了票据后,忽听得一声问候: 收费五元,

一路好走!收票交警是位四十多的先生, 问侯声却是一位年青的小姐发出的甜甜的声音,

不悦耳动听。忽然记起了小时侯听到的一个故事,说是一个人拦路抢劫,对过往的行旅商人

总是一句这样的话: 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此地过,路钱先交来! 如今收路钱比

以前可是文明多了, 至少还有一声问候, 而且这路钱交的一点也不冤枉, 本来嘛, 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借贷修路,收费还贷,无可厚非。可惜的是文明语的表情、动作,性别与声音配

合得那样不一致,听了以后感觉有些令人作呕,总让人觉得被温柔的宰了一刀。这机器的问

候,代替了人的问侯,真令人莫明其妙。

(三)

机器鸟的啼叫代替了自然鸟的欢歌, 复读机的礼貌语代替了自然人的微笑。 这不知是科学

进步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还是为我们谱写的一首哀歌。 依稀记得古诗中咏叹鸟叫的歌词:

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晴空一鹤排云去,

便引诗情上九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黄鹂也好,白鹭也罢,仙鹤也行,鸥鹭也

可,我想我们的高科技都是可以制造得活灵活现,以假乱真,但这再现出来的家伙和这以假

弄真的东东,毕竟是假的,总是缺少自然物的那种特有的灵气。这些死了灵魂的自然物,未

必会对因灵气感应而生情的诗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冲击!再看看那些经过培训的小姐们朗读出

来的礼貌语言,这种语言,如今在许多的地方都是可以听到的,在各种类型的收费站,汽车

上,火车上,飞机上,轮船上,呵,呵,几乎凡是提供了服务,而又存在着不合理的收费的

方,都会听到这温情的礼貌语,真可谓是温情一刀,宰你没商量。我想人类的礼貌语本来

是一种关心,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表现,它应该真诚地发自内心,体现于体表,如脸上,

嘴上,眼神,动作中。否则再美的礼貌语都是虚假的,都是言不由衷的。孔子说: 自以上,

吾未尝观也 ,又说:祭在,如神在 。说的虽然都是祭祀中的礼节,但讲的实质内容却是诚

实,是发至内心的真诚, 如果在进行重大的祭礼活动中没有真诚可言, 他老人家是不愿看的,

如祭奠祖先时,觉得祖先不在,也就没有必要进行祭祀了。按孔老夫子的这个标准,我们这

些由机器发出来的言不由衷的文明用语,实在是没有太多的意义。

未了, 我想呼吁: 拒绝在森林中听到机器鸟语! 让鸟儿们自由地歌唱, 让鸟儿们回到他们

自己的故乡,让我们与自然更亲近更和谐,让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精华重放光芒!我还想

呼吁:拒绝在收费站听到机器文明语!让我们的言语与行动真正统一,让我们真诚的服务感

动每一位上帝 ,让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和不被机器的媒介隔绝。

圣诞垃圾说到作为扩胸运动的文化

张耀南

圣诞树、圣诞树挂饰品、仿真藤条花链、彩灯、圣诞帽、荧光棒、圣诞卡片、圣诞大餐之

残羹剩饭、 圣诞礼物之包装、 聚会开车排放到空气中之污染物等等, 统称为 圣诞垃圾 2005

年圣诞节那一天, 北京的 圣诞垃圾 达到了 1000 吨, 占到北京城市垃圾日产生量的九分之

一。难怪有人惊呼污染京城 ,,

追星族对他们所追的那个星的痴迷, 常人是无法理解的。 同样, 中国人对洋节的痴迷,

也已到令人莫名其妙的程度。伴随而来的,便是圣诞垃圾几倍、几十倍地疯长。

学得像还好,问题是学不像。人家洋人过圣诞节都是阖家团聚,几乎所有商场、饭店、超

市都关门,大街上几乎看不到人;而我们却涌到街上,造成前所未有的交通大拥堵以及饭馆

门口的长龙大排队。人家洋人的圣诞树都是真树,是由技术专家专门培育栽种出来的;而我

们把玩的那些矮到一厘米、高到一两米的圣诞树全是假的,且百分之百是用无法降解的塑料

泡沫做的, 即使填埋几十年也不得 超度。人家洋人的圣诞装饰品是循环使用的, 今年用过

了,擦洗干净保存起来明年照用;而我们手中的圣诞彩灯及能发光的荧光棒之类却是随手乱

扔,不仅无法循环使用,且成为潜在的化学污染源 ,,

在有些人眼里, 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 (包括传统节日) 已然不值一提, 被要求作为垃圾

到茅坑里去 。若果真是中不如洋, 昔不如今, 我们的祖先是如何生存下来的呢?我们这十多

亿人又是如何活到今天的呢?这民族能不灭, 这人民能不亡, 一定有它 生存的秘密 ,一定

有它高于垃圾的内在精神。

这精神用一个字来描述就是 ,用四个字来描述就是 可久可大 。我们的文化就是一

种追求可久可大的文化:它只想把你的下作变得崇高一点;它只想把你的小肚鸡肠变得

广大一点; 它只想把你的鼠目寸光变得长远一点; ,, 它只想告诉你, 世界比你那个 自我

要大,比你那个国家要大,比你那个人类要大,比你那个生物还是要大 ,,

们的文化千言万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你把放大再放大,把扩大再扩大

我们的文化不过就是一场扩胸运动 ,或者叫作大心运动

洋人有洋人的上帝,我们有我们的大人 。东施效颦?你能不能给出一个理由!

不过是找个由头乐一乐! 这也许是一个理由。好吧,那你就去乐吧,不过要在家里而

不是在街上,不过要养一棵真的圣诞树而非假的垃圾树 ,,

(选自《中国青年》

高考作文素材: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