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

发布时间:2019-08-06 21:39:38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
作者:刘莉
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5

        摘要:谐音作为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文化的各个方面,为古代文人提供了创作意境。本文对諧音的定义、形式以及产生基础进行概述,同时对谐音在民俗文化、人名文化中的体现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谐音;文化;社会;汉民族

        一、谐音的概述

        (一)谐音的定义

        “和谐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思想,这种思想使人们在语言运用上讲求音韵和谐,委婉含蓄。想要表达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其他语言手段来做到言在此而意在彼。语言中的谐音正是反映这种文化现象。谐音即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来代替本字,使语句表达出双层含义,也叫做双关。

        (二)谐音产生的基础

        1.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我们都知道汉字的数量很庞大,统计起来要有八万多个,汉语中音节与读音的比例大概为一比十,这就说明汉字中同音字大量存在。例如,文学语言大师赵元任创作的那首《施氏石狮史》,全文87个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却只有一个读音“shi”,这就可以说明汉字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足以用一个读音来表达出一个故事。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多这种特点就给文人写作提供了一个表达情感的技巧,通过谐音的来抒发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思想情感。因此,同音字是谐音产生的语音基础。

        2.联想是谐音产生的心理活动基础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比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是以联想为基础的,因此联想成为人们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看到哪个字哪些话,我们总会联想到生活中的阅历以及经验,这就是谐音产生的心理基础。比如在中国传统中,一对新人结婚的时候,窗前的窗花图案上通常有喜鹊站在梅花枝头,这就让人们联想到喜上眉梢。寓意着新人今后的生活是欢欢喜喜的。

        二、民俗文化中的谐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