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发布时间:2014-10-08 16:16:27

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微型课题研究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研究准备、研究实施、研究结题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主要围绕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的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在实践中尝试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办法,梳理、积累研究的心得体会,呈现、展示研究成果,与同伴分享、应用研究成果等工作进行的。当然,三个阶段以及每一项研究工作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往往是互相穿插或同时进行的。

在微型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学会在学习、总结、反思的基础上选定研究的课题;二是学会检索、研读、应用文献资料;三是学会制订研究计划或研究方案。

一、学会选择研究课题

1.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意义。

在教育教学研究中,研究什么和为什么研究,往往是互为体现的。选择、确定课题的过程就是确立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过程。选题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许多科学家对选题的重要性都有过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写道:“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重,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美国贝尔研究所科学家莫顿说:“选题不能草率,如果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选题就等于零。” 杨振宁教授则认为:“一个好的选题,等于实验成功了一半。” 就微型课题研究而言,选题也非常重要,因为,能否从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能否确立正确的研究方向,不仅综合反映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育科学素养,以及教师对教育理论本身、理论与实践之间、社会发展要求与教育教学现状之间、师生关系等教育内外部矛盾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研究工作能不能顺利进行、能不能取得成效的基础和提前。

2.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要求

首先,选题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教育科研方向。要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理念,要有利于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

第二,选题要有科学依据。选定的问题在指导思想和立论上没有科学性的错误;课题产生于实践,有一定的针对性;选题有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基础,符合教育科学的基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三,选题必须以校为本。微型课题研究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指向。它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中小学管理者以及教师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以校为本意味着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不能游离于课堂之外,不能脱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实际。

第四,选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从大处着眼”是指选题时立意要高、范围要广、视野要开阔,要从当代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出发,“从全部总和”、“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尽可能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被普遍关注而有争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小处入手”是指选题要贴近实际,要围绕学科、立足课堂来找问题,要选自己熟悉的、有经验的、感兴趣的,有条件解决的问题。要做到“真、小、实”;避免“假、大、空”。总之,选题立意要高,起点要低;范围要大,问题要小。

3、微型课题研究选题的过程

选题的过程,是反思、总结、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一个好课题的产生需要经过严密的思维过程和实践活动才能定下来。这一过程大体是:

第一,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放到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要求的框架中来反思,并依据实践经验梳理出存在的问题;

第二,对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筛选,把最重要的、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来,并提出初步的研究课题构想;

第三,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论证,确定这个问题是不是真问题,是不是科学,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

第四,采取多种方法,广泛查阅、学习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弄清楚这个问题有没有人研究过,以及研究的现状;

第五,根据主、客观条件形成具体、明确的研究课题。

4.选题要有三种意识

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并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微型课题,研究者要有三种意识。

首先,要有学习意识,一个好的微型课题的确定,意味着研究者具有良好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学术素养,也说明研究者对教育问题有一定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一线教师一般是在教育制度、管理体制和课程教材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工作的,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参与制度、体制、课程的规划和改革决策,再加上理论基础薄弱,学术视野和研究范畴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使得广大教师对教育问题和教育矛盾缺泛深刻的认识与准确的判断。怎么办?只有加强学习,通过对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科研方法等知识的学习,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水平,提高对教育实践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学习会让我们的教育实践从没有问题到有问题;会让我们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表面问题深入到本质问题;从认识老问题到发现新问题会;让我们了解到教育改革和研究的情况与动向。总之,学习会使问题更清晰,会让选题更准确。

其次,要有以反思意识。“反思”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教师的反思是对自己既往教育行为的内省和审视。反思是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中指出:“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教师获得关于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以及各种教育信息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反思的作用就在于能唤起教师对教育生活中真实问题的关注,是教师走向研究者、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反思与问题同在,只有教师以反思的姿态来审视、剖析、评价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时,才能发现问题,才会尝试去求证和解决问题。具有反思意识、善于反思的教师,才会对日常工作产生疑问和困惑,也才能从这些疑问和困惑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第三,要有问题意识。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哲学家波尔提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 但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面对教育现象和规律,研究工作并不会自然发生。就像农民面对耕耘劳作的泥土,并不会研究“土壤”一样。这是因为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作为纯粹的客观存在,不会自己地进入教师的大脑成为思维作用的对象;只有当教师意识到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存在,并提出了“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后,才能去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因此,问题意识是教师能不能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关键。问题意识包含这样一些要点:这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有意义吗?这个问题能解决吗?问题意识是教师认识教育、发现并提出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的意向和能力,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以教育科学素养和经验为基础逐步形成的。

二、学会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研读文献资料是教育科研的一项重要活动,它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微型课题研究也不例外,文献不仅为微型课题研究的选题提供了依据,它还关系到研究的速度、质量和成果。

1.为什么要查阅、研读文献资料

首先,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思路。在科学史上,任何一项研究、创造和发现,都是在总结、学习和借鉴前人和他人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成就的。正如科学家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做课题,实际上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研究的前期,我们要通过查阅研读文献资料,来了解你所研究的问题别人有没有研究过?如果已经有人做了这方面的研究,那么,他们究竟有没有解决问题?解决了多少?他们是从哪个角度去研究的?用的什么方法?他们的研究还存在哪些问题?弄明白这些问题,可以为自己确定的研究内容、方法、步骤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启示,可以知道自己的研究应起于何处,又终于何处,这对明确研究思路、制订研究计划、规范研究过程都大有裨益,从而避免少走与不走弯路。

其次,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理论证据。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问题,我们会提出一些新的观念、新的设想,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而这些新思想、新观念、新策略和新方法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它的确立必须有科学的证据或通过实践来检验。而现有文献资料中的理论、思想观念、结论、数据等都可以作为证据来使用。查阅、研读文献资料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的研究寻找证据。

第三,文献资料可以为我们提供研究的方法。无论哪一种类型的教育科研活动,都具有自觉性、组织性、继承性、创造性和探索性的特点。而这些特点都要靠一定的研究方法来实现。实践证明,对研究方法了解掌握熟悉的程度,是影响微型课题研究成效的关键,对大多数一线教师而言,不懂研究方法,是制约研究水平提高的瓶颈。而研究方法主要来源于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来源与类型

文献原是指用文字记载形式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图书资料,现在泛指一切记录知识或保存信息的、有参考价值的媒体。

教育文献资料的来源主要集中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各种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图书馆、出版社、计算机网站等等。从信息源看,可以把文献资料的来源分为以学校、图书馆、学术团体为主体的机构源;以教育管理、教学、研究人员等为主体人员源;以图书、光盘、磁盘、电影、电视等为主体的物体源。

从文献资料的形态看,可以分为印刷型、视听型和机读型。

1)印刷型:以纸张为载体,以文字表达内容为主体保存信息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报刊、杂志等。

2)视听型:以声频、视频等载体保存记录信息的文献资料,也称“视听资料”或“音像资料”。主要有电影、影视,录音、录像等,幻灯片、唱片等。

3)机读型:以磁盘、光盘等媒介来记录、保存,通过计算机来阅读的文献资料,也称“网络资料”。

从文献资料、形成的过程看,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1)一次文献:主要是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会议记录、统计报表等未经加工过的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是原创的、离事实最近的,也是最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

2)二次文献:是在整理、提炼、加工一次文献基础上形成的文摘、书目、索引等。二次文献比原始文献资料条理化、系统化。

3)三次文献:是在对一、二次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主题评述、研究综述、动态报告等参改资料。三次文献专题性强、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便于研究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到某一问题的研究情况。

3.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过程和要求

1)查阅文献资料的基本方法

顺查法,即根据时序和内容由远到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按由近到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

跟踪法,又称引文查找法。是从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附录的参考文献资料为线索,查找有关研究主题的资料。

2)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

查阅文献要根据研究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首先,要根据研究的方向和要求,确定所需文献资料的主题和范围。一般来说,研究的问题越明确、越具体,查阅文献资料的针对性就越强。其次,要明确从哪儿查?怎么查?目前,一线教师因掌握的信息源很有限,开展研究时,要尽可能从更大的范围内去查阅文献资料。找到信息源后要确定查找的方法。通常情况下,查阅文献的方法都是综合运用的。第三,对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和加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剔除重复的、过时的、不适用的材料,保留那些与研究有关的、完整、全面、正确的文献资料。如果材料较多的话,要编目录、分类装订。

3)查阅文献资料的要求

首先,查阅尽可能全面些,既要搜集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材料,也要搜集那些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甚至相对的资料。这样有助于对问题全面、深入地了解。

通过认真研读文献资料,要基本掌握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已经产生了哪些思想观念、有哪些分歧意见、有哪些代表人物等等。

其次,要善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积累资料。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通过记读书笔记、编制文献卡片,收集剪报、撰写综述等方式建立个人资料库。

第三,要勤于思考,对搜集到文献资料不能只是引用和借鉴,要进行比较、分析、联想和迁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观念。

三、学会制订研究计划

在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确定后,就要着手制订研究计划。制订研究计划,是整个研究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影响到研究工作的效率,而且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制订研究计划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所谓目的,是指人们做一件事想要达到的境地和结果。教育科研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实践活动,离开了目的,就不可能开展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因此,中小学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要开展这项研究,最终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只有这样,研究才会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没有目的的研究,好比一个赶路的人没有目的地,不知所归,这种盲目的研究行为最终必然徒劳无功。

就总体而言,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减负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了探索中小学教育中的未知领域,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策略。但具体到某项课题来说,研究目的就不能这么宽泛和笼统,因为教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是因人、因内容、因具体情况而异,一线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是围绕学科、立足课堂,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要解决一个什么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个问题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要具体而确定。例如《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的研究》的主持人在研究计划中,就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方法的研究,创新阅读课教学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质量,更好地利用朗读、默读和诵读等手段,加强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一套有利于提高初中生阅读兴趣、语文素养,以及审美、创新能力的教学案和课堂教学形式。”再如,有一小学老师钱海燕主持的微型课题《小学生数学作业计算错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她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调查分析小学生数学作业错误的类型、特点和原因,探索减少小学生数学作业错误的对策,提高小学生数学作业中的计算正确率”。

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老师们在制订研究计划时,往往套用省、市规划课题研究方案的写作格式,突出研究的起因,概念的界定和理论依据等程式化的内容,而对自己研究的或要解决问题的目的却不甚明白,有的老师把研究的内容当成了研究的目的,使研究工作失去了方向,导致整个研究过程没有中心,散而乱,造成研究低效甚至无效。

研究计划不仅在于把研究目的、思路具体化,也是研究工作整体的规划图和研究实施过程的路线图。作为规划图,研究计划要交待清楚研究的整体思路、研究过程的框架、研究工作的布局、研究成果的预设等。而作为路线图,每一步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要达到什么效果?如何评价等等都要具体明确。研究计划制订愈周密详细、愈切实可行,就愈可以避免研究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使研究工作能有序地开展,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微型课题研究计划不同于申报表,与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申报评审书也有很大的区别。申报表和申报评审书作为申报方案是供课题申请用的,它们只是研究设计的大体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大体框架,而研究计划是供研究工作实施用的,它在要求、内容、格式上都必须具体、详实。为了便于研究工作的操作实施,每一阶段都应制订研究计划。计划确立以后,就成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反思和调节研究行为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手段,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作一些微调,但不宜作大的改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研究中,既要避免“有研究无计划”也要避免“有计划无研究”,没有计划的研究是盲目的、无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同样,制订了计划,但不能很好地实施,计划只是一个物化的文本,只是一种摆设,没有成为指引研究的蓝图,这样的“研究”也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

制订研究计划既要考虑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又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从研究的目的和研究的形式看,微型课题研究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实为一体,因而,研究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要相互融合。离开了教学,微型课题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失去了依靠和支撑;离开了研究,经验性的教学实践还会在“老调重弹”中“涛声依旧”,还会用应试的“旧船票”登课改的“新客船”,还会靠日光加灯光搞拼耗。只有坚持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在做中研、研中做,才能避免“有研究无计划”或“有计划无研究”。

如何制订研究计划我们将在第四部分作具体介绍。

四、选择好研究的对象

在实施研究阶段,研究者往往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懂得如何选择具体的、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二是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不知道把研究的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研究内容。从而影响了研究的成效。

1.为什么要抽取研究样本。

在选题时,我们已明确了研究的对象,但课题里的“对象”还只是研究对象的范围,或者说是研究对象的总体、母体、全域,而不是具体的研究对象。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只是某个部分,而不是选题时所着眼的某个整体。例如,“农村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问题及对策研究”,这个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尽管范围限定在农村,但“农村小学生”依然是一个范围很大的总体,2007年仅如皋市农村小学生就有7万多名,很显然,限于研究者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要对上万名农村小学生进行逐一研究后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从“农村小学生”这个总体中抽取部分学校的小学生作为样本来进行研究,这也就是科学研究中常说的抽样。许多研究方法如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等都需要进行抽样。由于抽样减少了研究的对象,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也使研究工作易于进行,减少过失误差。

2.抽样的要求

抽取研究样本,首先要考虑研究总体的范围,要明确总体内涵和外延的界限。比如,“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改进策略的研究”,研究的总体就是所有初中生;“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研究的总体就是所有的小学1-3年级的学生;“职高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的总体就是所有的职业高中数学学困生。抽取样本必须在总体的范围内,如果研究的总体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只能选择小学1-3年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而不能选择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研究的结果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应用和推广。

其次,选取的研究样本要有代表性,被抽取的对象在性别、年龄、年级、学业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要与总体基本保持相同的结构和比例。抽样时,要尽可能使每个被抽取的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不能主观地去选择,尽可能保持样本的客观性。

如果研究的目的是针对的特殊对象,那抽样也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而不能在一般的对象中抽样。例如前面提到的“职高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职高数学学困生”是一个特殊的总体,研究样本只能在这个特殊的总体里抽取。当然,这里必须对“数学学困生”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同样,抽取的样本在性质和特点上也要与这个特殊的总体相一致。

第三,样本的数量要合理,样本的数量太大会增加统计分析的难度,不利于研究工作,数量太小又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样本数量的大小要符合抽样研究的标准(见表一)。

11 从给定的总体确定样本大小一览表

N:总体大小 S:样本大小

3.抽样的方法

抽样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单纯随机抽样,如抽签或抓阄,其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在理论上是相等的;②机械抽样,将每个个体按一定的顺序排序编号,然后根据需抽取样本的多少、依一定的距离进行抽样;③分层抽样,将全部个体依据某种标准分类,再从每一类层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法抽样;④整群抽样,即以集体为对象的抽样方法,对抽出的集体所包含的全部个体逐一进行调查。一般而言,分层抽样的效果较好。

 五、落实好研究的内容

在选题阶段确定的研究“内容”,还只是一个需要研究的“主题”,这个“主题”只是表明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和研究的目标。在微型课题实施研究阶段,落实研究内容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二是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三是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相对研究课题来说,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课题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如何把笼统的研究主题(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研究内容,是研究实施阶段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没有具体的研究内容整个研究就无从下手。

根据微型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特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确定研究的内容:一是问题的现状与归因;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研究问题的现状是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整个研究的基础;归因研究是追问这个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类型和特点,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归因研究是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和“抓手”,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这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如课题“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改进策略的研究”,其拟定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应该为:

1.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的现状。

2.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3.初中生语文预习低效的问题及其分类。

4.提高初中生语文预习效率的策略及操作方法。

其中第4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再如“初一年级数学分层递进教学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根据它的假设,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化为6个比较具体问题加以研究:

1.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分层的依据,建立分层方法和措施,使之与学生的数学学业水平形成最佳结构。

2.探索分层递进教学和分层学习指导的数学教学形式,使之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最佳结合点。

3.探索将分层教学以及学生学习差异资源转化为学习动力的可能性。

4.分层递进教学对提高不同层次学生数学学业水平的作用。

5.分层递进教学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作用。

6.构建初一年级数学分层递进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学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研究的内容的多少与课题的大小有关,课题愈大研究的内容也就愈多。微型课题研究不宜也不需要有太多的研究内容。

微型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