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考频最高的22个文言实词

发布时间:2019-08-15 16:02:07

高考文言文考频最高的22个文言实词

一、方:方

 1. 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正~形.长~形

 2. 数学上指某数自乘的积:~根。平~。开~。

 3. 人的品行端正:~正。~直。

 4. 一边或一面:~向。~面。

 5. 地区,地域:地~。~志。~言。~物。~圆。~隅(边疆)。~舆(指领域,亦指大地)。

 6. 办法,做法,技巧:~式。~法。教导有~。贻笑大~。

 7. 种,类:变幻无~。仪态万~。

 8. 为治疗某种疾病而组合起来的若干种药物的名称、剂量和用法:药~。

 9. 违背:~命。

 10. 正在,正当:~今盛世。~兴未艾。

 11. 才,刚刚:~才。如梦~醒。

2、

1. 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

 2. 某人,有的人:~告之曰。

 3. 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

3、

1. 只,仅,只是:~愿如此。~凡(凡是,只要是)。~分(只要)。

 2. 不过,可是:工作虽辛苦,~没有叫苦的。

 3. 徒然:“何~远走,亡匿于幕北苦寒无水草之地为?”

四、徒1. 步行:~步。~涉。

 2. 空:~手。

 3. 白白地:~然。~劳无益。

 4. 只;仅仅:家~四壁。

 5. 从事学习的人:~弟。~工。学~。师~。

 6.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教~。党~。

 7. 人(多指坏人):匪~。暴~。赌~。叛~。

五、执 1. 拿着:~刃。~鞭。~笔。

 2. 掌握:~政。~教(jià)。

 3. 捕捉,逮捕:战败被~。

 4. 坚持:固~。~意。

 5. 实行:~行。

 6. 凭单:回~。

6、 <>悬;挂。《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梆缚;拴。《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下命吏。”
<>拘囚;关押。《谭嗣同》:“君既系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继;连接。班固《东都赋》:“系唐统,接汉绪。”
<>带子。《陌上桑》:“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世系;系统。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孙。”
<>联系;关联。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是。《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系拐子拐来卖的。”
<>附着;随着。《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7、 <>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
<>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既,卫人赏之以邑。”
<>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既来之,则安之。”
<>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既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8、 <>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坐(在座位上)。《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座位。《鸿门宴》:“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犯罪;因……犯罪;犯……罪。《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牵连治罪。《苏武传》:“副罪,当相坐。”
<>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邾大夫坐。”
<>驻守。《左传桓公二十三年》:“楚人坐其北门。”
<>坐待;坐等。《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因为;由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空;徒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恰好。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即将。柳宗元《早梅》:“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坐大】自然强大。
【坐法】犯法而处罚。
【坐化】佛教用语,指和尚盘膝端坐而死。
【坐食】不劳而食。

9、 <>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又】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 <>跟随;跟从。《垓下之战》:“有美人名虞,常幸从。”《荷蓧丈人》:“子路从而后。”《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又】<动使动>使……跟从;让……跟随。《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后生。”【又】追赶;追随。《孙子兵法军争》:“佯北勿从。”《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顺从;听从。《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③<>参与。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琵琶行》:“弟走从军阿姨死。”
<>依傍;紧靠着。《鸿门宴》:“樊哙从良坐。”
<>副,与“正”相对。《魏书官氏志》:“前世职次皆无从品,魏氏始置之。”
<>行;做;处理。《教战守策》:“而行之既久,则又以军法从事。”《群英会蒋干中计》:“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
<>任;任凭。《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由;自。《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邹忌讽齐王纳谏》:“旦日,客从外来。”《木兰诗》:“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跟;向。《项脊轩志》:“从余问古事。”
zòng
①通“纵”。1.
<>特指合纵。战国时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联盟。王充《论衡答佞》:“六国约从,则秦畏而六国强;三秦称横,则秦强而天下弱。”2.南北方向。《诗经齐风南山》:“衡从其亩。”(衡:东西方向。)
<>放纵。《汉书王吉传》:“其后复放从自若。”
【从良】1.封建社会奴婢皆有籍,被释放或赎身为平民叫“从良”。张鷟《朝野佥载三韦桃符》:“隋开皇中,京兆韦衮有奴曰桃符……衮至左卫中郎,以桃符久从驱使,乃放从。”2.旧指妓女脱离乐籍而嫁人。王闢之《渑水燕谈录》卷十:“新太守至,营妓陈状,以年老乞出籍从。”
【从容】不慌不忙;悠闲舒缓。杜甫《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侍臣缓步归青琐,退食从出每迟。”
【从事】1.办事;处理事务。《史记张仪传》:“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于易。”2.官职名。《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其后用兵,则遣从以一少牢告庙。”
【从一而终】《周易恒》:“妇人贞吉,从也。”本指用情始终如一。后指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
【从亲】合纵相亲。《战国策楚策一》:“故为王至计,莫若从以孤秦。”

11、 <>被子。
<>覆盖。《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
<>加在……之上,加于,给于。屈原《哀郢》:“众谗人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伪名。”
<>遭受;蒙受。《荆轲刺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论积贮疏》:“禹汤被之矣。”
<>表被动。《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pī
①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
<>分散;散开。《屈原列传》:“屈原至江滨,被发行吟泽畔。”【辨】衾,被。先秦时,作卧具的“被子”不用“被”表示.小被称“寝衣”,大被称为“衾”。

12、 <>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

13、 <>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度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
<>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
<>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duó
<>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度,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度其足而置其座。”
<>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度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度之。”

14、 <>即使;纵然。《子鱼论战》:“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虽然。《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5、 <>临时驻扎和住宿。《殽之战》:“秦伯素服郊次。”《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赤壁之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按顺序排列,次序。《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在排列上次一等。《<论语>十则》:“多见而识广,知之次也。”《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及,到。《刘东堂言》:“有指摘其诗文一字者,衔之次骨,或至相殴。”
<>次,回。表示动作的次数。《游黄山记》:“历险数次。”《失街亭》:“某引兵冲杀十余次。”
【次第】1.次序;顺序。《战国策韩策一》:“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2.依次;按先后顺序,一个接一个地。杜甫《哭李常侍峄二首》之二:“次寻书札,呼儿检赠诗。”3.状态;规模。刘桢《赠徐幹》:“起坐失次,一日三四迁。”4.转眼;顷刻。白居易《观幻》:“次花生眼,须臾烛遇风。”5.光景;情形。卢祖皋《宴清都》:“江城次,笙歌翠合,绮罗香暖。”
【次舍】1.官吏值宿退息的处所及其所居官署。《周礼天官宫正》:“以时比宫中之官府、次之众寡。”2.行军中的止息营地。刘安《淮南子兵略训》:“相地形,处次,治壁垒,审烟斥,居高陵,舍出处,此善为地形者也。”
【次韵】创作应和诗时须依照原诗用韵的次序,叫“次韵”。始于唐元稹、白居易。《宋史毕士安传》:“上元夕,与使者宴东阙下,作诗诵圣德,神宗次赐焉,当时以为宠。”

16、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琐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寻找。《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探求。《与陈伯之书》:“寻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顺着。《桃花源记》:“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随即;不久。《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寻常】⒈八尺一寻,两寻一常。古代常用的长度单位。⒉平常。
【寻思】思索。

17、 <>坚固。《赤壁之战》:“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名〉险固的地方。《过秦论》:“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又】〈形使动>使……坚固;巩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稳固;牢固。《殽之战》:“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固执;顽固。《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阿房宫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坚决;坚持。《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
<>本来;原来。《齐桓晋文之事》:“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当然。《垓下之战》:“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
<>通“故”,所以,因此。柳宗元《封建论》:“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鄙陋。司马相如《上林赋》:“鄙人固陋,不知忘讳。”
【固穷】甘处贫困,不失气节。

18、 <>危险。《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论语》:“思而不学则殆。”
<>近于;几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雁荡山》:“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大概;恐怕。《石钟山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通“怠”,懈怠;懒惰。《商君书农战》:“农者殆则土地荒。”

19、 <>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出,火且尽。”
<>暂且;姑且。《梦游天姥吟留别》:“且放白鹿青崖间。”
<>尚;尚且。《鸿门宴》:“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又;一边……一边。表示并列关系。《伐檀》:“河水清且涟漪。”《中山狼传》:“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而且;况且;并且。表示递进关系。《烛之武退秦师》:“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赤壁之战》:“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人,且久已疲矣。”
<>即使;即或。表示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或者;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史记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也?且固命也?。”

20、 <>认错;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推辞;拒绝。《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告别;告辞。《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告诉;劝戒。《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感谢;道谢。《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
<>凋谢;死。《芙蕖》:“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谢病】因病引退或谢客来访。
【谢事】辞去官职。

21、 <>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诚心。《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
<>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
<>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果真;如果确实。《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诚壹】心志专一。《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此皆诚之所致。”

22、 <>中间;当中。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期间;年间。指时间。《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近来,不久之前。《左传成公十六年》:“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
<>,用于房屋。《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jiàn
<>间隙;空隙。《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嫌隙;隔阂。《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
<>机会;空子。《<指南录>后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距离;差别。《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间矣。”
<>间隔;隔离。《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经历;持续。《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
<>离间。《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伺候;侦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间谍。《史记河渠书》:“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参与;介入。《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交杂;夹杂。《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一会儿;片刻。《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23、 <>会合;聚集。《陈涉世家》:“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会盟;宴会。《廉颇蔺相如列传》:“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又】会见;见面。《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闻,不肯与会。”《孔雀东南飞》:“于今无会因。”
<>机会;时机。《<指南录>后序》:“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节奏。《庖丁解牛》:“乃中《经首》之会。”
<>领会;理解。《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适逢;恰巧遇上。《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能。《林黛玉进贾府》:“我自来是如此,从会饮食时便吃药。”
<>当然;必定。《孔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
<>将要。《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kuài
<>算帐;结帐。《冯谖客孟尝君》:“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帽子上缀结采玉的缝隙叫会,作朝及蔽膝的领缝也叫会。
【会圣】有超人本领。
【会子】⒈宋代发行的一种纸币。⒉约会的帖子。

高频文言虚词

<>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 舍。”
<>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 《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
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筯骨。”《<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为及孔子。”②<>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
<>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游黄山记》:“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论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
<>难道, 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其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殽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⑩<>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志!”⑾<>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答李翊书》:“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jī
<>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你们()。《示儿》:“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这样。《齐桓晋文之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表判断,是。《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竟然;却。《桃花源记》:“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才。《祭十二郎文》:“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仅仅;只。《垓下之战》:“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又。《庖丁解牛》:“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甚至。《赤壁之战》:“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于是;就。《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高频复合词

所以

以为

见于

为所

高考文言文考频最高的22个文言实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