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内迁》课时练习卷(四)

发布时间:2019-08-18 22:48:14

2019年秋部编本七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内迁》课时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19·北京中考真题)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2.(2019·北京初三期末)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接受了他们的服装和食物等。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农业发展

C畜牧养殖

D饮食习俗

3.(2018·周口市第一初级中学中考模拟)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

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

C西晋社会的混乱

D西晋的民族矛盾

4.(2019·广西初一期末)小华编制了下列三张学习卡片,从他的学习卡上可以提炼的学习主题是

A对外的交往与进步

B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C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D经济的繁荣与昌盛

5.(2019·山东初三竞赛)某同学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请帮他拟定一个正确主题

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B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6.(2019·江苏初三期末)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天下的是

A魏国

B蜀国

C吴国

D西晋

7.(2019·山东初一期末)从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这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人口南迁

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南方地区宜居

8.(2018·大庆市万宝学校期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使国家走向衰败。“八王之乱”导致了(

A西周的衰败 B西汉的衰败

C东汉的衰败 D西晋的衰败

9.(2018·黑龙江初一期末)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其完成全国统一的标志是(  )

A西晋灭蜀 B西晋灭吴 C西晋伐魏 D少数民族内迁

10.(2018·乌拉特前旗大佘太镇学校初一期末)“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北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2018·江苏省东台市梁垛镇台南中学初一期末)根据下图,找出两个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

A秦和东汉 B秦和西汉 C东汉和西晋 D秦和西晋

12.(2018·山东初一期末)十六国时期,逐渐强盛,并一度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是由内迁的

A氐族建立的 B匈奴族建立的 C羌族建立的 D鲜卑族建立的

二、综合题

13.(2019·重庆初一期末)国家统一是社会进步发展和民族兴旺发达的前提与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公元前221年,我国首次实现大一统局面。这一年应是公元前多少世纪?哪位历史人物为这一统局面的开创做出了重大贡献?

2)汉武帝时期,我国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请举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重大措施。

3)下面图示直观反映了我国东汉至隋朝政权(王朝)的演变更迭情况。请在图示方框中填入正确的王朝名称,并概括说明这一时段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14.(2019·山东初一期末)刚刚结束的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

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哪次变法的措施?这次变法为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军队的战斗力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这次变法取得了什么成效?

材料二 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2)材料二中,重用王猛改革的人是谁?与他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什么?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的“魏主”指的是谁?该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这次改革有什么进步意义?

4)请结合以上改革,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15.(2019·河南初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时期被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二: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中的“胡“是两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

2)材料二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什么?

3)联系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的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以后,我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后来西晋实现了短暂统一,题干图片反映了统一趋势不断加强,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接受了他们的服装和食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魏晋以来,各民族之间逐渐的民族隔阂趋于缓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我国北方出现各民族大交融的历史现象,所以A项符合题意;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饮食习俗等都不能全面反映题干这种历史现象。由此分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316年灭亡了西晋”,可见这段话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故A符合题意。题干的主旨是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而不是说明其统治时间短暂,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社会的混乱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C不符合题意。题干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西晋灭亡的原因,西晋的民族矛盾尖锐只是题干的部分意思,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所给提示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有利于北方民族的融合。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材料是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的发展,故A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是发展同西域的关系,不是国家统一,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关系,与经济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C

5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国鼎立反映了当时政权的分立;东晋和前秦的并存反映了政权的分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北方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这次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综上所述,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符合四幅图片的主题。故D符合题意;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指的是远古居民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中国。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所以本题应选D

7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东汉到西晋统一前的100多年间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日益腐朽,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此后又出现了各地军阀割据的局面,由于政局动荡战乱频繁,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A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人口南迁改变了我国的人口布局,但是不是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B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北方自然条件恶劣是人口南迁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南方地区宜居是人口南迁的原因之一,但是不是全国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8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晋惠帝时期,皇族内部为了争夺皇位爆发了“八王之乱”,混战了十几年,耗尽了西晋的国力,加速了西晋的衰败。D项符合题意;西周的衰败是由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统治者的昏庸,A项不合题意;西汉的灭亡是由于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B项不合题意;东汉的衰败是由于宦官和外戚的轮流专权。C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9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 司马炎 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因此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其完成全国统一的标志是西晋灭吴。选项B符合题意;西晋伐魏、少数民族内迁与题干内容不符;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曹魏政权于公元220年建立,都城是洛阳;西晋于266年建立,都城为洛阳;东晋于317年建立,都城在建康,即南京;北魏的都城在孝文帝时迁到洛阳。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④,故选C

11D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朝。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因此结束国家分裂、完成全国统一的朝代秦和西晋,故正确答案为D。西汉和东汉都是统一的王朝,但他们并没有结束国家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的统一,ABC均不合题意,故选D

12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十六国时期,氐族逐渐强盛, 4世纪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故A符合题意;匈奴族、羌族没有统一过北方,故BC不合题意;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是及问题的关键,4世纪时,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但是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

二、综合题

13.(1)公元前3世纪;嬴政(秦始皇)。

2)政治方面: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西晋;逐步走向统一。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我国首次实现大一统局面。这一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数字加一;嬴政(秦始皇)为这一统局面的开创做出了重大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的重大措施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废掉魏国皇帝,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这一时段我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逐步走向统一。

【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是识记秦朝的建立、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14.(1)商鞅变法,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作用: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2)苻坚,淝水之战。

3)魏孝文帝。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是改鲜卑姓为汉姓。通过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阻力和困难;变法改革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者要有敢为人先的智慧和胆识等。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可知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国家;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封爵授田,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子弟特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军队的战斗力;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2)依据课本所学,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重用汉人王猛为丞相进行改革;这次改革使前秦迅速强大起来,与东晋进行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是淝水之战,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3)依据材料三内容可知反映的是魏孝文帝改革,“魏主”指的是魏孝文帝。结合课本所学,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494年迁都洛阳,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 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族代替鲜卑族;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贵族联姻等;通过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4)依据前面材料一商鞅变法增强了秦朝的国力;材料二王猛改革推动前秦的发展;材料三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结合所学可知,中外历史上的改革,凡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都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阻力和困难;变法改革还要制定适当的策略;改革者还要有敢为人先的智慧和胆识等。

15.(1)匈奴、鲜卑、羯、氐、羌。

2)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的“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两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一时期两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2)根据材料二“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3)结合三则材料可知,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是从民族间的对抗到民族交融。

【点睛】

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课时练]2019-2020学年最新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晋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内迁》课时练习卷(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