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核心素养 - 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发布时间:2020-05-31 18:54:38

什么是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3 30 日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有个词引人关注: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

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

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成为下一步深化工

作的“关键”因素,那么, 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它究竟

会起到什么具体的作用?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并非我国单独的声音,而是一种世界趋势。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

决的问题是: 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

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多年来, 不同国家或地区都在做类似的探索。 比如, 美国对核心素养的关注起源于注重

知识创新的高新企业团队, 这些企业从用人所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育中, 指出基础教育要注

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和素质,他们称之为“技能” 。这些技能不是简单、具体的,而是在

21 世纪里必需的生存技能,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内容。再比如,从 2009 年起,

日本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启动了为期 5 年的“教育课程编制基础研究” ,它关注“社会变化

的主要动向以及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适应今后社会生活的素质与能力, 从而为将来的课程开

发与编制提供参考和基础性依据” 。从 2005 年开始,我国的台湾地区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

确立了专题研究计划――《界定与选择核心素养:概念参考架构与理论基础研究》 (简称

DeSeCo 计划)。

分析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 无论是由政府主导还是由民间组

织来推动,全世界范围内核心素养研究的兴起和发展与时代发展、 社会变革密切联系在一起,

它面向教育体系外的社会需求,是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国际趋势。

我国也不例外。 随着时代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社会对人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

出了更高要求,教育面临着更大挑战。

同时,经过多年教育改革, 素质教育成效显著, 但“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 “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较为薄弱” 。

具体到课程领域,体现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 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

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

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 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 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支撑保

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

教育要回应发展的难题和挑战,必须有新的应对措施。

构建核心素养体系便是试图从顶层设计上解决这些难题。 它的构建 “使学生发展的素养

要求更加系统、 更加连贯”,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 “一是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

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 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 进而贯

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 二是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提供评判依据, 引导教育教学评价从单纯考查学生的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向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介绍。

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 成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 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 提升我国人

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何为核心素养?它与过去我们所强调的知识、技能等是什么关系?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 最必要的共同素养。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教授认

为,核心素养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 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 而是适用于一切情

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

在个体终身发展过程中, 每个人都需要许多素养来应对生活的各种情况, 所有人都需要

的共同素养可以分为核心素养以及由核心素养延伸出来的素养。其中, 最关键、最必要、居

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 “核心

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 它强调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 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 比如核心素养

中语言素养的概念,已经不是语文学科的概念,也不是外语的概念,这里如果使用‘技能’

概念定位可能会低一点,但对它的特点可以说得非常清楚,它的特点是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其实是一种广义的语言概念,作为有效的表达和交流,远超了语文的范畴”

核心素养也是知识、 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

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 ,又包括自我管理、组

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

并且,“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 “‘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

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这也符

合我们的国情, 落实起来更好一些。 ”刘恩山说,“我们如果强调知识的话, 大家都会重视知

识,强调能力的话也会一窝蜂, 这个时候提出这个话题, 兼顾了知识和能力,具有导向性。

用核心素养来梳理培养目标,可以矫正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教育偏失”。

核心素养的获得是后天的、可教可学的,具有发展连续性,也存在发展阶段的敏感性。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余文森教授认为, “核心素养

是最基础、 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 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的形成

具有关键期的特点, 错过了关键期就很难弥补” 核心素养的作用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出

来。尽管核心素养指标的内涵不同, 发挥着不同作用,但彼此作用并非孤立,在实践中表现

出一定整合性。

例如 OECD 指出,核心素养总框架包含了一系列具体指标,它们是整合在一起的,只

不过在不同情境下各指标表现的程度不同。

澳大利亚梅尔委员会也提出, 任何核心素养指标本身不构成一套独立体系, 为了完成某

一目标,素养应通过整合的方式发挥作用。

“核心素养的习得与养成必须具有整体性、 综合性和系统性, 这也决定了对它的测量与

评价必须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 对于课程设计与开发、 教育质量评价技术等提出了新挑战。

张华认为。

核心素养体系将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是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具体而言, 就是核心素养体系将会对课程、教学产生什么影响?

据《意见》介绍,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课标修订的依据。

在张华看来,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将会对我国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科学化产生影响。 因为“长


什么是核心素养 - 怎样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