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助力读后感写作

发布时间:

利用思维导图,助力读后感写作
提起思维导图,相信语文教师们对它都不陌生。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或利用它进行课文内容的预习,或利用它进行语文知识的梳理,或利用它进行习作的选材……思维导图已经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再提及另一样东西,那就是读后感,读后感也叫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在小学中高年级,老师们经常会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可是翻阅学生的作品,不难发现,学生的读后感经常出现以下一些问题:观点老生常谈,感受虚假空洞,形式千篇一律等。针对学生读后感中存在的问题,引入思维导图将其逐个破解,不仅能提升读后感写作的质量,更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一、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感点”,使其丰富多彩
写读后感,“感点”的梳理是基础。所谓“感点”,指的是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后,对之最有感触的地方。翻阅学生的读后感,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梳理出来的“感点”大同小异,读来索然无味。比如,写高尔基《童年》的读后感,十之八九的学生都是选取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为“感点”E.B.怀特《夏洛的网》的读后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以蜘蛛夏洛为小猪威尔伯的付出为“感点”。学生对“感点”的梳理主要是以主题或内容为取向,基本不会涉及其他方面。
我们知道,一本书的“感点”,除了主题和内容,还可以是一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或细节、一种独特的表达手法等。思维导图以其良好的可视性、清晰的条理性,可以让我们对一本书的“感点”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梳理。如以《我是白痴》这本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感点”,我们绘制了思维导图,把“人物”“场景”“话语”等作为一级关键词语。


当学生看到这样的导图后,书中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个个感人的场景(细节描写)、一句句深刻的话语等,仿佛一下子扑面而来,学生的思维瞬间被激活。之后,无数“感点”被写在导图的分支上。比如,人物有“我”(彭铁男)、丁同、杨老师、妈妈、妹妹、跛脚等,令人难忘的话语有“难道聪明人就比较聪明吗”“世界上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等。学生拥有了如此全面、如此多角度的“感点”,随后进入读后感写作的“感点”自然也就丰富多彩了。

二、利用思维导图,升华“观点”,使其深刻独到
读完一本书后,依托梳理出来的“感点”,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文本的“观点”,这是写好读后感的保证。但学生的读后感大多数“观点”雷同,老生常谈,还是以《童年》和《夏洛的网》为例,读完《童年》,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表达这样的一个“观点”: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生活如此幸福,我们应该珍惜美好的童年生活。读完《夏洛的网》后,學生一致认为,要珍惜友情。这些都没有错,“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换一种思维,换一种立场,就有可能获取不一样的“观点”。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良好的思维发散工具,能让我们的每一个“感点”都成为思考的中心,并由此向外发散出更多的关节点。继续以《我是白痴》为例,《我是白痴》中的“我”是故事的主人公,许多学生读完这本书后都会以“我”为“感点”,表达对一个智力发育迟缓儿童的同情。如果我们引入思维导图,“我”这个人物形象从多方面去填充,那么学生获得的观点会比之前更深刻。我们发现,当思维导图被填充后,作为主人公的彭铁男,除了是一个弱者值得我们同情之外,也有很多让我们羡慕的地方,比如,他不用参加月考,他有一个很好的朋友,他每天都很快乐……他身上还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热心为班级服务、富有同情心、孝顺等等。有了这样全方位的认识,我们的“观点”就不会仅仅止步于同情,而会变得更加鲜明独到。

三、利用思维导图,丰满“联点”,使其全面立体
读后感,最重要的自然是由观点而生发的感想,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但学生的读后感在感想这部分,要不就是搜肠刮肚,无话可说;要不就是生硬联系,套话满篇;要不就是东拉西扯,不着边际。许多学生虽然“感点”选择得不错,“观点”也提炼得很深刻,但一到“联点”部分,就江郎才
尽、无话可说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思维被局限在了老师常说的那句“联系自己的实际”。 引入思维导图,就能打开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线性思维变为拓展式思维,引导学生对“联点”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更加全面立体的资料。以《我是白痴》为例,当我们选择就“尊重”这个观点来展开联想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如下思维导图:
学生一看思维导图马上就知道,我们的“联点”不仅仅是自己的关于“尊重”的经历,还可以是关于尊重的名言,关于尊重的名人故事等。原来一篇读后感的“联点”可以有这么丰富的内容。

四、利用思维导图,点亮“型点”,使其千变万化
所谓“型点”,指的是读后感的形式。如果一篇读后感不但拥有充实的内容,在表达形式上也充满新意,那会更加完美。学生在写读后感时,大多是沿着“引——议——联——结”这样的模式来写的,先大致概括一本书籍或一篇文章的内容,之后提炼出一个观点,再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想,最后做总结。除此之外,我们很难看到其他形式的读后感,很难找到那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读后感的形式做一个发散性联结。我们为学
生提供思维导图的一级关键词:如“书信式”“鉴赏式”“摘录式”“随想式”等,学生看到这些关键词后,读后感的形式瞬间被引爆。他们或以书信的方式给书中的一个人物写信,如《给丁同的一封信》《致林老师》等;或以假想的形式将自己当成书中的一个人物,借人物之口尽情阐发自己阅读后的感受;或以摘录的形式对书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进行评论等等。伴着思维导图,各种形式的读后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让人拍手叫好。

思维导图,作为读后感写作中的一种支架,以其独特的条理性、层级性、发散性、拓展性等特点,让我们的读后感教学变得更加轻松而高效。老师们在教学中不妨一试。


利用思维导图,助力读后感写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