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8-10-24 16:49:40

人民日报:让爱国主义情怀激荡精神力量

——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日期:2018-09-18来源:人民日报

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展览馆内,触摸历史脉络、学习传统文化,感知深沉的民族底蕴;开学典礼,升国旗、奏国歌,向伟大祖国庄严致敬;走进军营,踏正步、站军姿,感受保家卫国的激情……近日,爱国主义教育成为开学季一个响亮的主旋律,青春的心跳与爱国的情怀同频共振。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教育在学子们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就能收获对国家和民族的浓浓之情、拳拳之心,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国民,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身份。“祖国”二字,让多少人心中涌动激情,让多少人眼里泛起泪花,让多少人血管奔腾热血。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孙中山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倡导爱国主义、表达爱国热情是一门必修课。可以说,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中国成其为中国,正在于有千千万万中国人生于斯、长于斯,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深沉的爱国主义、浓厚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民族心,铸就民族魂。犹记1935年,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问了3个问题: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其言谆谆,其意切切,正在于要振奋起师生的爱国斗志。这3个问题,是历史之问,更是时代之问、未来之问。走出流血牺牲、生死考验的语境,走出神州陆沉、存亡绝续的背景,仍然需要我们一代一代这样问下去、答下去,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提供最深厚的底气、最有力的支撑。

  新一代的青年,成长于改革开放的岁月,亲历了中国强起来的伟大跨越,对时代进步有着深切的体会,对国家发展有着强烈的认同。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不喜欢板起脸的说教,也不接受单向度的灌输,但他们从未拒绝崇高、绝非排斥意义。2017年,有100多万名大学生应征报名入伍,1994年出生的北大女生宋玺参与亚丁湾护航的事迹,更是赢得无数点赞。他们让人看到,当代青年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敢于表达、勇于行动。面对这生机勃勃的一代,更需以共鸣、共情激荡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对话、沟通引导他们的爱国行动,让他们在与祖国共奋进中,书写下最动人的青春故事。

  然而,近年来,虚无历史的态度、诋毁英雄的谣言、矮化精神的观点,种种不良思想、奇谈怪论沉渣泛起,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一些挑战。这也警示我们,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从少年儿童抓起,要把爱国主义贯穿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当前,有的爱国主义教育,还是流于形式、显得僵化,存在千篇一律、泛泛而谈的问题,也存在填鸭灌输、互动不足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好爱国故事,需在情真意切、引人入胜上下功夫,在提高内容质量、教育实效上花力气,才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世界上有许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黄山么?有黄河么?有长江么?有长城么……既然这些都没有,那么,祖国就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地方。”当年路遥的文字,激发起多少人爱国奋斗的精神。今天,我们离梦想从未如此之近,壮丽的未来在眼前,奋斗的豪情在心中。把亿万人民的爱国心、爱国情,激荡成共鸣、汇聚成洪流,就一定能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推动国家的进步、民族的复兴。

关键字 : 爱国主义情怀精神

许党报国 忠诚永不换岗

日期:2018-09-18来源:人民日报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王继才就是一个明证。

  举凡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做到的事情,背后往往都有特殊精神力量的支撑。32年,11680个日日夜夜,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坚持戍守开山岛,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时间的加持下,成就崇高事业。这个感动无数人的“光阴的故事”,底色正在于许党报国的赤子忠诚。王继才所守卫的,不仅是孤悬海外的开山岛,还有组织的信任、民兵的责任,更有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安宁。王继才的事迹犹如一个“看得见的哲理”,生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与奉献,什么叫使命与担当,什么是心中有党、对党忠诚。

  忠诚不是写在纸面上的信誓旦旦,而是毕生雕刻在石头上的不世之业。革命年代,忠诚意味着“勇往奋进以赴之,瘅精瘁力以成之,断头流血以从之”;和平时期,忠诚是“只要是为党和人民工作,再苦再累也值得”。“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人格因忠诚而巍峨,事业因忠诚而壮丽。王继才的忠诚,起自于“家就是岛,岛就是国”的家国大义,升华于“旗帜就是阵地,人在旗帜在”的政治品格,成之于“答应了就要做到”的讲信重诺。他用“一朝上岛,一生为国”的奉献坚守,为世人树起大忠大义的榜样。

  能忠诚不易,尽忠诚尤难。忠诚意味着克服千辛万苦的考验,永不屈服。开山岛之苦,既有环境恶劣、孤苦难耐的生活之苦,更有骨肉分离、忠孝难全的情感之苦。然而王继才依然选择不计个人苦乐和得失,用生命兑现“把开山岛守好,直到守不动的那一天”的誓言。忠诚也意味着跨越名缰利锁的羁绊,永不变节。面对不法分子的威逼利诱,面临经商热、打工潮的机会窗口,王继才坚持义高于利、公大于私、法不容情,守住了共产党员的廉洁底线。忠诚还意味着笃定无怨无悔的志向,永不回头。到过开山岛的人总会感慨,“他的心血,已然渗入了开山岛坚硬的石缝”。在别人眼里守开山岛如同坐“水牢”,王继才却以恪尽职守的责任担当,让荒凉的孤岛变成了“信仰的绿洲”。

  看得到尽忠诚苦上加苦,亦应看到尽忠诚乐中有乐。王继才是快乐的,因为他守住了信仰、守住了原则、守住了良知、守住了责任,他的坚守和付出换来的是岁月静好、万家灯火。放眼中华大地,躬身扶贫一线的带头人,孜孜绿化国土的种树人,守护边疆安宁的戍边人……一个个忠于职守的身影挺拔如峰,一幕幕实干兴国的场景气势如虹。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我们的事业越来越兴旺,我们的人民越来越幸福,根基就在于有千千万万个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好党员、好同志、好战士。把爱党之情、强国之志、为民之心和奋斗之行统一起来,以忠诚履职书写出不平凡的人生华章,“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你的离开只是风不慎吹熄了一盏灯。而这个世界的烛光却因你忠诚的灵魂而燃到天明。”王继才虽然走了,可他的忠诚像开山岛上飘扬的五星红旗一样永不换岗,他的精神像开山岛夜空的灯塔一样永远闪亮。(李 斌)

古人过的才叫中秋,我们顶多算是放假

洞见(DJ00123987 2018-09-18

文化,因传承而经典。

知乎上有网友问:“现在过中秋有什么意义?”

网友@莫名感慨道:“风俗在慢慢消减,只剩下一顿油光四溢的晚宴,提醒我们渐渐失去的仪式感。”

在节日气氛越来越淡漠的今天,我们的确失去了过节的能力。

北宋诗人唐庚曾这样描写过自己的中秋:

初游东都年二十,清欢趁得中秋及。

高阳会中酒徒集,惠和坊里绣鞍入。

蟹螯尝新左手执,鸡头未老搓玉粒。

杯行到手不待揖,明月清风供一吸。

清代也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论斤成套多低货,馅少皮干大半生。”

中秋节送什么大闸蟹,吃什么网红月饼,这些都是老祖宗么玩剩下的。

当苏轼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响彻千古的时候,我们终于明白——和古人们比起来,他们过的才叫中秋,我们顶多算是放假。

01

唐初,中秋节成了国家的一个正式节日。

此后,每逢中秋,无论男女老少、富贵贫穷,每家每户都相继设香 案、摆祭品、香烛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把酒言欢,围坐赏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千年前,一个26岁的年轻人,漂泊在外,在中秋独自面对一轮圆月,写下了这四句话。于是,诗,千古;情,千古;人,亦千古。他,就是李白。和大多数向往“诗和远方”的年轻人一样,李白从老家四川出发,沿着长江大河一路北上,成了一名“北漂”。李白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从来不会“为赋新词强说愁”,更别说正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但是,面对那轮明月,耳畔传来家家户户的欢声笑语,他是真得有些想家了。

于是他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满腔思乡之情化作一杯浊酒。蜀道难,隔着万水千山,李白有家不能归的忧伤成了所有游子内心的难言之痛。 一个人无论在外有多么风光,家和家人永远是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牵绊。

和李白的潇洒相比,苏轼的洒脱不遑多让。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几度沉浮,都不曾让他低眉下腰的硬汉,却屡次在中秋夜成了一个“伤心人”。

公元1071年,苏轼被贬杭州,每逢中秋佳节,他都会带着妻子王润之泛舟西湖,饮酒赋诗,并且按照当地的习俗,观赏游船上的歌舞、特技,参与投掷、射击等游戏。

别看他玩得开心,但是等到赏月祭月的时候,他又忍不住惆怅起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宦海沉浮,无法和亲人团聚,始终是他人生当中最大的遗憾。

唯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慰藉着千百年来一个个孤独思乡的灵魂。人圆月圆的中秋,自带团圆属性。

到如今,信息发达,交通便捷,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却将他乡变作了故乡,团圆成了一种奢望,中秋节也渐渐失去了那份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羁绊。

有家的地方,才叫中秋;有家人的陪伴,才是过节。

02

“嫦娥奔月”是中秋的神话起源。

相比起“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七夕,似乎中秋身上的“爱情”属性更为哀婉凄美。一轮圆月,天上人间,是再也不见的爱恋。人生中最无奈的爱情莫过于此。

杜甫曾经给自己的妻子写过一篇名为《月夜》的中秋“情书”: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安史之乱爆发,杜甫被安禄山抓住,虽然没有囚禁,但是也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虽是战乱时期,但是中秋节的万家灯火依然照常亮起,却没有一盏为他杜甫点燃。无可奈何之际,杜甫只能独自喝闷酒,不由得想起了妻子杨氏和他相守在一起的时光。酒过微醺,竟然忍不住将自己的心里话脱口而出中秋传情,自古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表明心迹的上佳时间。一个人爱得越深,思念越是绵延不绝。难怪乎,古时中秋月圆夜的猜灯谜活动被众多年轻男女所钟爱。

灯火通明的夜市,赏月饮酒,于你来我往的猜谜游戏之中,男女之间互相展示才华,难免暗生倾慕,自然而然便会延续出一些动人的爱情故事。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如果人间太苦,那么中秋佳节,就让爱情来得甜一些吧。

03

每当节日临近,朋友圈永远是最先沸腾起来的地方。中秋也不例外。今天收到了谁谁谁的一盒月饼?某某某又给我寄了一箱子大闸蟹。放假了终于可以出去浪几天了……当然,还有一大堆群发的祝福短信。看上去热闹非凡,其实真要问起来,即便是节假日,你有多久没和朋友见面了?节日祝福热情似火,却比不上朋友间一次短暂的相聚。

有一年中秋,欧阳修邀好友王君玉,共赏明月。他备好了宴席,又延请了歌女,打算一边吃着月饼,一边饮酒赋诗。但是,偏偏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骤然落下,漫天乌云,赏月成了泡影。

但是欧阳修和王君玉不仅没有为此而扫兴而归,反而和着雨声对酒当歌,一夜不眠。为此,欧阳修还写了一篇《酬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为纪念:池上虽然无皓魄,樽前殊未减清欢。

绿醅自有寒中力,红粉尤直烛下看。

罗绮尘随歌扇动,管弦声杂雨荷乾。

客舟闲卧王夫子,诗阵教谁主将坛。

平日心怀诗和远方,今日只有酒和死党。中秋节,不在礼,而在情;不在景,而在意。

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说:“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琴瑟铿锵,酌酒高歌……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无论贫富,中秋会友,把酒高歌,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辛苦了大半年,正值丰收时节,那些各自忙碌的朋友,凑在一起欢度中秋,想想也是一桩人间乐事。与其说我们庆祝的是某一个特殊的节日,不如说中国人钟情着节日里的人情和温度。

04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里描写过汴梁城中秋节盛况: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至于通晓。”时移世易,那个中秋佳节酒香四溢,通宵达旦的狂欢夜,距离我们越来越远。当团聚变成一种奢侈的享受,那是我们对这个民族文化的集体不恭。

人民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