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反动政府的统治

发布时间:2017-09-18 16:01:33

专题十五:反动政府的统治

中国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是近代中国社会比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落后的内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奴役和掠夺是其落后的外部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要想不受侵略、欺侮,就必须奋起直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富国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晚清统治(1840——1912

1)性质:封建统治

2)皇帝更替:道-咸-同光(此二者受慈禧操纵)-宣

3)内外政策:

a、对内:

实行封建专制;

镇压人民革命:对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打击和镇压。与列强联合先后镇压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扼杀维新变法运动和保路之路;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

开展自救运动: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新政和预备立宪;(认识:其一,这些自救运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其二,以维护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脱离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注定要失败。)

压制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内部争斗不断:严禁派和驰禁派、抵抗派和投降派、顽固派和洋务派,帝党后党之争。

b、对外:

对外政策走过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以妥胁投降为主。

二、中华民国之孙中山时期(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初)

1)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2)内外政策:

a、对内:

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

b、对外:

《告各友邦书》(内容、直接目的)

认识:既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性,也体现了其软弱妥协的一面。

三、中华民国之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

1、北洋军阀的形成原因

北洋军阀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具体地说:

1)从国内看:

l)尽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但这并未能完成中国革命的反封建任务。落后的封建主义经济仍居绝对优势(近代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值,到1920年仅仅是5%),封建政治势力和意识形态在中国仍有雄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生命力。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从人力、财力各方面为军阀的兴起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袁世凯就是及时抓住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从国际形势看,主要是由于列强侵华政策的改变: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一变初衷,开始物色代理人并通过代理人攫取所需权益,袁世凯正是适当的人选,于是列强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的支持。

3)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袁世凯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通过军阀集团而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终而控制了全国。

2、性质:封建军阀统治

北洋军阀是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同时带有近代化的特征。北洋军阀以及所有的近代军阀与古代军阀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它们都近代化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色彩。古代军阀的封建性更强,而近代军阀的近代化程度更高。北洋军阀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近代中国的主要统治势力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因此,近代军阀不仅是地主阶级以及由此转化而成为买办阶级的代表,又是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

3、北洋军阀的特点

以封建地主阶级为其主要社会基础。

军阀们各有一支为自己争权夺利服务的军队,并采用近代兵制。

军阀们各有一块可以随意搜刮和统治的地盘,割据称雄,拥兵自卫。

各派军阀大都是帝国主义在中国进行统治的工具。

4、北洋军阀的演变概况

1)从兴衰角度来分,北洋军阀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l)北洋军阀的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前止。

2)北洋军阀的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6月袁毙命。

3)北洋军阀的衰落阶段:19166月袁毙命到19267月北伐开始前。

4)北洋军阀的覆灭阶段:19267月北伐开始到19286月奉系张作霖被迫放弃北洋政府政权退回东北止。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来分,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4—19166月。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2)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6—1920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失败。

3)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7—1924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11—19286月。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奉直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张作霖退回东北。

3)从北京政府最高掌权者的演变情况看:

19124—19166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其中有83天称皇帝)。袁死后,黎元洪继位总统至19177月张勋复辟。19178—19188月,冯国璋任总统。19189—19226月,徐世昌任总统。19226—19236月,黎元洪任总统。192310—192411月,曹辊任总统。192411—19264月,段祺瑞任临时政府执政。段下台后,北洋军阀处于混乱状态。192612月,张作霖以安国军总司令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6月,改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19286月,张作霖与蒋介石作战失败,退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

5、袁世凯的上台及其统治:

1)窃国:窃清政府大权――窃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2)卖国:接受《二十一条》;

3)独裁:

建立和巩固北洋军阀政权,推行独裁专制,镇压革命:

①1912年北京就任

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制造宋案

武力镇压国民党

镇压二次革命

复辟帝制:

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解散国民党

解散国会

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

修改总统选举法

⑥1915年底,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4)思想专制: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政策

6、军阀分裂割据时期(1916――1928年)

1)关于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原因

在半封建的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使各地区可以自给自足地独立存在,为军阀提供了割据一方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军阀本身就是一定范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从经济上支持本地区的军阀,同时又在军阀的武力庇佑下,维护自身在地方上的政治特权。这是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经济条件。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争相扩大侵华特权,逐渐形成了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为了维护和扩大侵略特权,他们都采用了扶植代理人的办法,清朝政府和袁世凯都曾是帝国主义侵略、控制中国的工具。袁死后,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开始物色新的代表,而大小军阀势力恰也需要帝国主义的支持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以压倒对手。在列强的扶植下。很快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是导致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外部条件。

这里的关键是要挖掘出与军阀割据相关的半封建性半殖民地的内涵。教师可引用毛泽东同志的分析: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2)内外政策

各派军阀投靠不同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

军阀割据混战。如黎段之争、冯段之争、 直奉战争等。

镇压、破坏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工运高潮、国民大革命等革命中)

3)本时期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变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法令,解除了清政府束缚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提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忱和投资新式工业的积极性,使经济上的实业救国和政治上的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爱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加上这时期美、日趁欧洲发生战争之机,加紧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外资企业激增。随着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增加,到一战结束的时候,无产阶级增加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中共的成立、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促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随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决定性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尽管最后国民党新军阀代替了旧军阀,大革命遭到挫折,但不能否定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种革命形势的发展,无疑都与这时期经济基础和阶级结构的变化发展密不可分。

4)黑暗中看到光明。

中共成立前,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非常黑暗,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使中国社会更加动荡,而且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归于失败。但是,随着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并成为新的领导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来,北洋军阀随之走向衰落和覆灭。尽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尚未最终完成,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统一战线的强大力量,人民群众的逐渐觉醒,使人们看到了希望。把握好这个基调,也就把握了这一阶段的时代脉搏,并理清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路。

四、中华民国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

1、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2、内外政策: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反革命围剿

不抵抗政策;

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西安事变后,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2)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从片面抗战路线到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内始终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形成国民党反动独裁统治的三大特征;

统制经济,实质是加强经济垄断,膨胀官僚资本;

1943年,废除英美等国的治外法权等特权;

抗战后期,积极抢夺胜利果实。

3)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A、对内:

a政治上:

①1945年,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方针,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策略,最终于1946年挑起内战。(49年仍有假和平阴谋)

②1946年冬,制宪国大和《中华民国宪法》

③1947年,关闭国共和谈大门

内战爆发前后,制造一系列破坏民主团结的暴行

⑤1947年,诬蔑民主党派,强令解散民盟

b经济上:

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征粮拉夫

(国统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表现及其原因)

c对外:大肆出卖国家主权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五、中国国民党的历史

1、辛亥革命时期(1894—1912)兴中会成立至中华民国成立前

兴中会(1894,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1905,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领导多次武装起义领导辛亥革命

2、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

1)临时政府时期(1912.1—1912.3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1927

国民党(1912,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目的是联合中间派,造成第一大党,实现通过国会大选重组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中华革命党(1914,孙中山在日本召集部分国民党员成立,组织武力讨伐袁世凯)

国民党一大(1924,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1926,通过整理党务案)

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

4)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宁汉合流(1927年秋)

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1928,蒋介石复职后党政军大权落入其手)

5)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1937.9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1939年初,确定溶共、限共、防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皖南事变(1941年初)

重庆谈判(1945.10

政协会议(1946年初)

6)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挑起全面内战(19466月)

国民大会1946年秋)

国共关系完全破裂(1947年春封闭《新华日报》)

签定《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迫害民主党派(1947年)

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1949.4.23)

五、中外反对势力的勾结

双方存在着共同的利益,是勾结的基础;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是双方面临的共同问题,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是双方的共同需要, 对二者来说勾结往往比对抗更有利。

1)清政府同列强的关系:从对抗走向妥协和勾结,再从对抗妥协到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通过对清政府的打击和扶植,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完全形成。

2)北洋军阀政府和列强的关系:北洋军阀利用列强支持,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袁世凯利用日本支持复辟帝制;列强利用军阀达到侵华的目的,为了维护侵华权利,列强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中国出现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广东国民政府同帝国主义的关系:国共合作实现,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广东国民政府高举孙中山反帝反封建新三民主义"的旗帜,进行了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4)南京国民政府和列强的关系:为了反共反人民,南京国民政府充当列强侵华工具,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在抗日战争期间,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国民政府被迫进行了抗日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总的来看,中外反动势力之间的关系,有勾结有对抗,但其勾结是主要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反动政府与西方列强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即都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压迫剥削之上的阶级统治。但由于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利益,同时也危及到统治阶级利益,因此二者又有相矛盾的一个方面。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国民政府都能体现出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从晚清政府与外国列强之间的关系看,走过了闭关自守--抵抗(对抗)--暂时和好(勾结)--再对抗(对抗)--完全屈服(勾结)的过程。而具体去揭示一个造成各个时期关系特点的成因,就可以看出是利益二字。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对外闭关锁国的政策,这固然是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的表现,但也反映出清王朝维护其阶级统治的努力。而英国则为了本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力图打开中国大门。先是走私鸦片,后是侵略战争。一个为利益而,另一个则为利益要求而,利益冲突造成关系的对抗。但此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英法趁机发动侵华战争,清政府已分清了肢体之患心腹之患,本着取小害而去大害的原则与列强讲和,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由于此时双方利益尚有冲突,因此这种勾结和好的关系只能是暂时的,直到最终清朝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这时的清政府既是本国封建势力的代表,又是外国列强在华的代理人,二者完全勾结。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越来越发现其共同的利益(根本利益)相同,而中国人民的反抗也使其相互依赖性加强。此后北洋军阀时期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蒋介石等本身一开始就是由列强扶植起来,自然而然关系更加密切,更多了一份勾结而少了一份对抗。通过对中外反动势力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首先,外国帝国主义是造成中国近代贫穷落后的根源,而中国反动政府是其在中国的代理人,反帝同时必须反封建;其次,外国列强之间、外国列强与中国反动政府之间有勾结,也有矛盾对抗,是落后的中国争取解放、独立可以利用的条件。

六、如何评价历届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

1、反动性

历届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及其影响总的来看,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反动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不外乎是对内残酷的专制统治、剥削压迫,对外投靠资本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它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潮流,阻碍社会进步;

从阶级关系的角度看,它代表反动、落后的阶级,违背广大人民的利益;

就其本质而言,它不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任何一个反动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起到消极的作用。例如,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成长壮大。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外出卖国家权益,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外国的侵略严重影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政策方面极力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残酷压迫剥削造成人民的过度贫困,同样严重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亦是如此。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最终形成了美国在中国市场的独占地位,从而危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对内,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依靠国家政权,采取强制掠夺的方式建立起对全国经济的垄断。民族工业发展的原有障碍(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不但没有消除,又增加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正是这样,使帝国主义势力日益加强,使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屡遭挫折,也正是这一点,决定了历届反动政府的结局必然灭亡。

2、积极性

但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虽说中国历届反动政府的政策是反动的,但有一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从整个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进步作用(当然大多为客观方面)。例如,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在政策上做了重大调整;设总理衙门、举办洋务运动,就总理衙门来说,它是清政府屈从于外国侵略者的产物,也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但它说明清政府的机构开始具备一些近代化色彩,符合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同样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其兴办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其反动统治。但它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培养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洋务运动带动起来的洋务思潮,促使全国朝野有了一个统一的中心思想和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中国毕竟在顺应着世界潮流--向着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在被动中蹒跚前进了,是顺应着世界潮流而动的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再如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可以说它是为实现王朝自强而进行的垂死挣扎,其失败也是必然的。但它毕竟是中国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迈出的一步。清王朝的立宪政体虽不完备,但毕竟已不同于封建君主专制,带有向资产阶级政权过渡的性质。它的一部分成果,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推行民主共和的政治基础。由清末发端的中国政治制度并未因清朝灭亡而中止,辛亥革命的胜利及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把它推向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政府在外交方面的改订新约运动和经济方面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都对中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待中国历届反动政府政策及其影响,应把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用生产力标准和社会发展标准去衡量,全面认识,客观评价,而不能以偏概全。

专题十五:反动政府的统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