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穷而后工

发布时间:2020-04-10 10:53:35

诗穷而后工
作者:许家竹
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5年第06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应试技能的训练,最根本的是要紧密地结合现实生活与人生体验,对未成熟的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审美素质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与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语文素质教育的优势。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析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顺理成章、卓有成效的选择。中国大量的传统文学理论精华凝聚了古代文学家丰厚的生命体验与深邃的审美追求,只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会成为启悟学生的审美情思与艺术人生的美妙的素质教育资源。因此,在这里特别推介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一大观点——诗穷而后工,便于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人生挫折教育与艺术超越启悟。

        “诗穷而后工说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提出的,他在《梅圣愈诗集序》中说: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人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这里的,不是专指物质上的贫穷,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困窘,如仕途失意、人情难圆、人生苦短等忧思感愤之情。这里的,既指作家精湛的艺术才能,又指作品精巧的艺术成就,二者是统一的。在诗人之穷其诗之工的关系上,欧阳修否定了世俗之人倒因为果的粗浅庸俗的看法,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独到精辟的观点。诗穷而后工说,深刻地揭示了作家的生活遭遇与人生体验对其艺术成就的决定作用。封建社会的进步文人,往往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遭遇种种困境,抱负和理想不能实现;但这却使他们有机会深入观察事物,接触穷苦人民的生活,由于外有广泛的触事感物,内有深厚的忧思悲愤,其兴于怨刺,用诗歌来批判现实,发泄不平,唱出穷苦者的心声,就会写出工巧精美的艺术品,这就是穷而后工的基本涵义。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孟(郊)有《移居》诗云: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乃是都无一物耳。又《谢人惠炭》云:暖得曲身是直身,人谓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贾(岛)云:鬓边虽有丝,不堪织寒衣,就令织得,能得几何?又其《朝饥》诗云坐闻西床琴,冻折两三弦。人谓其不止忍饥而已,其寒亦何可忍也。欧阳修在这里说明了,正因为孟郊、贾岛对饥寒交迫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他们的诗歌才能写得这样的真切动人,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优秀作家在创作上获得成就所走过的痛苦道路。

诗穷而后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