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挑战杯”及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0-10-22 22:42:54

大学生“挑战杯”及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摘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积累和运用科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促使大学生树立科技思想、形成科技精神和科技品质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挑战杯”竞赛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高校应该大力建设“挑战杯”工程,从宣传、组织、健全制度、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力度,推动“挑战杯”竞赛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以促进大学生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挑战杯

一、引言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可以说,“挑战杯”已成为青年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重要途径。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校园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挑战杯”已成为青年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来扩大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锤炼自己的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从而为今后灿烂的人生铺平道路,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展“挑战杯”和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实践成果

1.促进了学生形成正确的成才观和学习观,开阔眼界。

学生要养成正确的成才观念,必须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实践成才的观念。学生参加科技实践活动既有热情,又带有自发性、局限性和一定的盲目性,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定的失误和心理彷徨。在科技活动过程中,广大学生的个人品质得到完善和发展,个体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也为回到课堂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通过参加省级乃至全国的“挑战杯”,能够和本科生、硕、博士生同场竞争交流,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

2.加强了学生科技队伍的建设。

建立和形成一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教师为核心的学生科技队伍是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在科技制作的影响和参赛学生的带动下,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了高校的学风建设。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具有“创新精神”,还具有“团队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一部分的“大学生科技活动”,在培养学生间、学生与老师相互交流、多学科协同的“团队精神”方面也是极其重要的。

4.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

竞赛已经渗透到很多高校的教学环节,改变了专科和本科生没必要也不能搞科研的传统观念,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手段。这样的措施提高了学生对于科技活动的兴趣,促进了教学改革,营造了学校的学术氛围,加强了学校对学生学习风气的导向作用。科技制作蓬勃开展,在科技制作的影响和参赛学生的带动下,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了高校的学风建设。还为新时期的团学工作找到了开展工作的新载体。高校团的活动多是单项的、集中的,主题经常变换,“挑战杯”让共青团工作可以把学生的兴趣、知识和智慧凝聚在一起。在很多专业课老师看来,共青团工作和教学工作似乎是在抢时间:老师要求学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而团委组织文化活动则分散了学生学习注意力,科技制作和专业结合得十分紧密,团组织活动找到了和教学需求的结合点

三、“挑战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挑战杯”活动的不断深入,所暴露出的问题也逐渐增多。目前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

1)从学生自身寻找问题:

1.课题来源不清。部分同学想参加又不知道该选什么课题因而无从着手,有的同学选题不合理,要么是重复的课题,或是太大或太小的课题,甚至有的同学一味指望学校或老师

分配任务。知识面相对较窄,选题内容不当。部分同学的选题仅局限于本专业甚至是课本中已有明确结论的课题,视野不开阔,找不到正确的选题方法。

2.前期准备不足。大部分同学不是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积累知识、寻找课题,而是“临时抱拂脚”,因而课题质量差,被批准的几率减小。由于准别不足,而缺乏撰写科研论文的基本知识。主要表现在写作论文格式不规范和文体不对,对研究目的、方法、手段、结果论证不清,有的同学的研究论文甚至更象记叙文、散文。

3.不能正确处理科研活动与正常的学习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科研活动本身会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出不了成果或成绩,就更加得不偿失。

2)从社会寻找问题:

1.精英化教育与理想化竞赛。中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停留在精英化阶段。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精英化,基本上是对十几年前培养目标上的修修改改,没有反映出大众化阶段对人才的本质要求;培养方案的精英化,仍然按照高级专门人才来培养,但对高级专门人才又缺乏大众化时代的内涵;教学实施的精英化,课程设计太多,课堂讲授太多,理论阐释太多,学院气、专业化太浓,与社会调节,与实践脱离,与就业脱钩。精英化教育反映到创业计划竞赛上,就是理想化的设计。由于学生不了解创业、不了解社会,只是依书本知识闭门造车。实际上,已经成为精英学生的俱乐部,参加比赛的都是拔尖学生。

2.企业对竞赛参与的冷漠性。目前,我国高校中科技与现实生产力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在创业计划竞赛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活动一般都是技术前景不太好或实验条件很苛刻的项目。这些项目在企业中大都无法市场化。因此,企业界对创业计划竞赛表现冷漠。企业界冷漠的另一原因是企业界评委太少。一位评委指称:一直以来,由于评审委员是由大学校长、教授和企业、社会人士两类人群组成,不同的价值观、社会观导致大赛评价导向一直不够明确,始终在学院企业标准之间摇摆。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启动或萌芽阶段,只有很少的试点学校有创业教育课程,并且没有统一或权威的教材,存在师资力量不足、创业流于形式等问题。

3.竞赛作品学院气浓,成果转化较难。虽说历届挑战杯都有一些科技作品成果转化,但与宏大的比赛规模相比,成果转化的作品寥寥无几。一位评委甚至透露,有些大单其实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就是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学校解决技术难题,实际上已经到了产品验收阶段,只不过是在竞赛期间唱了出双簧。而观摩挑战杯的企业总裁们对此几乎给出了同一个答案:产品研发与市场存在脱节!

、如何开展“挑战杯”和科研活动

1邀请经济人文社会院系参加“挑战杯”

我校“挑战杯”参赛作品中,人文社会科学类论文和自然科学类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高。因此,今年学校应积极邀请商学院、人文学院等院系同学参加到校内“挑战杯”学生科展中来,而不单单重视;理科类学院。还希望能将人文社会科学报告会和自然科学报告会的工作恢复,拟学习和采取类似论坛的形式,让同学们通过报告会介绍自己的论文成果,向全体同学开放。我们组织一批有经验和相关学术背景的专老师给予专业的评定,以期能丰富论文类作品。

2)充分利用科协,增进各学院和校科协的交流。

今后,校学生科协应该增进与各院系科协的交流合作,多听取院系科协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也要更关心基层院系科协的发展,在资源、人员、活动等各方面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力所能及的帮助。应努力做好资源的协调、统一与共享,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其实,各院系学生科协都会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有许多宝贵的资源,但是这些资源非常分散,使用不是很方便。能否将各院系学生科协的连接到校学生科协和“挑战杯”的这个集合点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网站,或者充分利用校科协的作用,如果可以实现的话,会给同学们进行课外学术科技创作以及参加“挑战杯”提供极大便利,应该会很受同学们的欢迎。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通识教育理念,培育全人花朵。树立个性化教育理念。贯彻因人施教的原则,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发展,激励创新创造,激发奇思妙想,支持异想天开。树立社会化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而被社会所接纳。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有效载体,组织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机会。要以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实践为平台,着力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发挥其牵引和拉动作用。

4)让学生充分融入到科研立项和“挑战杯”竞赛中

大学生只要做有心人,就能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从中就可以选择提炼出大量的研究课题,且选出的课题往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而且要把参加“挑战杯”的流程和注意点要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想参加,而是根本不知道竞赛什么时候开始,宣传力度和学校重视程度不够。下面就是用表格形式展示如何进行“挑战杯”竞赛:

、总结

历史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大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应采取多渠道、多手段的方法,其中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和重要环节。“挑战杯”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育人成果,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的精神。因而,在校园里大力宣传“挑战杯”是一项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任务。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创新型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大学校园浓厚的科研氛围,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挑战杯”已成为青年大学生通过科学研究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参加“挑战杯”来扩大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锤炼自己的团队合作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及锲而不舍的作风,从而为今后灿烂的人生铺平道路。

我们有理由相信,秉承着“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竞赛宗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必将通过发掘与培养更多学术科技上的优秀人才来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及“科教兴国”大计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战君,潘瑞.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建设教育,2006,2(2):3-5.

[2]朱冠华.从“挑战杯”论大学生科研选题.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36-42.

[3]高涛,胡位荣,田长恩.推动“挑战杯”的发展促进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提高.鸡西大学学报,2008,8(1):19-20.

[4] 李晓蜂.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998(3)

唐立华.张仲风.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01

[5]杨胜刚,乔海曙.“挑战杯”竞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现形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大学生“挑战杯”及科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