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劳动》课程标准

发布时间:2015-03-15 11:03:18

沙市职业大学

《公益劳动Ⅰ》课程标准

一、课程名称:

公益劳动

二、课程代码:

090015

三、适用专业:

四、课程性质:

公益劳动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劳动实践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益劳动知识,掌握公益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五、计划学时:

28总学时

六、教学条件:

适合公益劳动课程教学的教室和实践教学场所,包括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和劳动课实践基地、安全案例参观基地等。

七、课程定位:

公益劳动是一门综合性强、操作性强的课程。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劳动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磨练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又要求劳动教育与技术、家政、职业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获得终身进行技术劳动和技术学习的能力,成为未来的合格劳动者。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

综合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

公益劳动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普遍独生子女的社会现状导致我国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劳动体验,无法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设置丰富了学生的劳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强调在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和技术能力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交流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璀璨的一页,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学习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是对我国历史文化的亲身体验,传承了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信息化进程加快,各地文化交流也是信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的学习,使学生对这一信息有了更深的了解,有助于他们进行文化信息的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形成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个人素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要教育目标之一。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劳动技术实践活动有序的、负责的、耐心的、合作的、高质量地完成。这是学生一生的财富,也是形成其他个人素养的基础保障和重要前提。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精神是个人竞争的重要品质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技术性和创意性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的氛围和条件。

在工艺制作中,引导学生从仿制向创意发展,在科技活动中引导学生搞创造发明活动。通过自主创意、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八、课程设计思路: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必修课程,其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理念:

1.在手脑结合的操作活动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上,除了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操作活动中学生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的发展,以及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的培养等。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

2.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实践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项目是组织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以具体的技术项目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的活动。项目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学生通过系列性项目的学习,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还可以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3.注重教育内容的生活取向,逐步增加技术含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为依据,逐步增加教学中的技术含量,加强科技教育活动,充实具有现代意义的教育内容,增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代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的生活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富有开放性和可选择性。

4.注重综合知识的运用和学习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跨学科的学习领域,强调各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同时也强调融合社会、经济、环境、法律、伦理、心理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视野。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运用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技术探究,强调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还是新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它强调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上探究新的技术原理,获取新的技术能力。通过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九、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适时、适量、适度渗透职业教育内容,促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兴趣、社会责任感以及创业精神。

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逐步形成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强化基本技术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动手又动脑的技术学习的兴趣,开发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主动运用科学文化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探究、反思与创造;

2.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对劳动与技术的正确态度,促使他们逐步形成时代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素养、初步的技术创新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能调查分析需求,并根据需求运用一定的技术原理和进行技术设计活动,提出设计方案,用图样正确表达设计意图,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反馈,修正和优化设计方案;同时获得从事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体脑结合,提高技术设计和创新能力。

3.素质目标:

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热爱劳动和生活的观念,体验自身的劳动技术能力、建立质量、效益、合作、安全、环保等现代技术意识。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获得直接劳动体验,促使学生主动认识并理解劳动世界,逐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课程内容

1.学习领域说明

【技术基础】学习领域说明

技术基础是学生通过初步的技术学习实践形成劳动技术相关的基础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材料认识、工具使用、简单设计、简易制作、简单评价等。

通过技术基础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认识各种常用的材料及其不同的用途、性能及加工方法。

2会使用一些常用的工具、设备。

3具有初步的识图、制图能力,以便进行简单的科技创新设计,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通过鉴赏、讨论、测试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评价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

5了解简单的工业制作的基本过程和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操作技能,体会技术的价值。

6学会简单种植、养殖的一般方法,了解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丰富劳动体验。

7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耐心、仔细、合作、卫生、安全、守纪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设置技术基础学习领域旨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公益劳动课程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应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学习兴趣。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家政】学习领域说明

家政领域是指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的锻炼,如烹饪、洗涤,家电的使用、保养和维修,财物的管理和使用等,掌握生活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家政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学习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形成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2学会使用家电,了解家电保养、维修的有关知识,增强学生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意识。

3通过调查、讨论、设计、购物等活动,形成初步的勤俭持家的理财意识。

家政学习领域旨在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与亲身体验,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是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劳动技术学习的实际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职业引导】学习领域说明

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职业引导学习领域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比较、测试等活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逐渐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志向和创业意识。

通过职业引导领域的学习实践,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关注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职业道德要求,形成对职业的初步认识。

2通过社会调查、比较、讨论、测试等活动,形成初步的职业选择志向。

3接触和分析一些创业案例,培养创业的意识。

职业引导领域的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决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注重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识和体验;该领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参与社会活动为主,避免职业知识的单纯灌输。

2.内容标准

【技术基础】学习领域

进行初步的技术学习,认识常用材料,学会使用常用工具,进行渐进性的简单创意设计和制作,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以及劳动技术的基本能力。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和观察生活中的常见材料,认识材料的特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变废为宝的创意设计和制作。

2尝试各种常用工具的使用,会根据不同的材料、不同的目的选择工具。

3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并表现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或想象中的事物。

4根据自己的设计或图纸说明进行简单的作品制作和拼装。

5对作品进行观赏、讨论,就作品设计、制作的合理性、独特性、创造性,以及工艺质量、造型等方面作出简单的评价。

6通过纸塑、手缝、泥塑等活动,了解简易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和制作方法,获得劳动的愉悦体验。

7参加种植、养殖的实践活动,学习简单种植、养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获得积极的劳动与技术的体验。

评价内容建议

1是否知道常见材料的性能、用途,能否利用废旧材料变废为宝。

2是否知道常用工具的名称及用途,能否根据需要正确地选择、使用工具。

3能否识别简单图样,并根据图样进行简易的制作。

4是否掌握一些简单手工制作的一般过程和制作方法。

5是否了解简单种植、养殖的一般方法,农副产品的一般生产和销售过程。

6是否积极地参与劳动技术的实践活动,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家政】学习领域

积极参与家政实践活动,学习简单菜肴制作、洗涤、家电使用、财物管理、消费等家务劳动,体验生活学习的乐趣,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形成主体意识和家庭责任感。

教学活动建议

1节假日在家长的指导下,去市场分辨各种常见食物种类,尝试识别绿色食品和污染变质食品。经历买菜(采菜)、洗菜的过程,学习使用常用炊具和做简单的饭菜。

2尝试使用常用洗涤用品进行家庭环境卫生工作以及一些器具和小物件的清洗工作。

3辨识一些常见纺织品的标识,进行一般衣物的洗涤、晾晒和折叠。

4通过指导使用家用电器,了解安全用电的常识,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5尝试管理自己的财物、购物等活动,学会合理利用零花钱,形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评价内容建议

1是否经常参加家务劳动。

2能否学会识别常见的绿色食品及变质食品。

3能否在家长指导下做简单的菜肴。

4是否会洗涤自己的衣物、炊具,打扫家庭环境卫生等。

5是否节约用水,有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6能否安全使用家电,并养成节约用电的习惯。

7能否自我管理和合理使用零花钱。

【职业引导】学习领域

采用社会实践、调查、采访等活动方式初步形成对职业的认识,了解人才需求和职业道德,形成初步的职业志向和创业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组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活动,或通过家长初步了解社会职业分工。

2通过行行出状元等主题活动形成初步的职业意识和创业意识。

评价内容建议

1能否说出社会的职业分工和自己熟悉的工作岗位,及其职业道德规范。

2是否知道学业与今后就业的关系。

3能否说出1-2个创业案例,初步形成创业的意识。

十一、教学设计:

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为了更好地实施本课程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基本权利,它为学生打好终身发展的基础。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应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应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掌握技术学习的一般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学习能力。

2.实施过程的综合性

一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劳动与技术的课堂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如学校生活中的值日活动、环境整治,可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家政部分的学习应当与家庭教育或住校生生活自理教育紧密结合。

二是注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的统筹规划和有机协调。如劳动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项目设计、科技小发明活动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职业引导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

三是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内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三个学习内容的渗透和融合。要注意将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如技术学习与家政学习的统整,在职业了解过程中注意职业活动中的技术特征,在技术基础、家政、职业了解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劳动体验等。

3.活动设计的科学性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实施以活动为主要形式,活动设计要注意科学性。在方式和内容上应充分考虑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遵循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科学地设计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突出活动的趣味性、教育性、技术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要注重各年龄段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和方式上的协调。

由于各地的现有条件和资源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地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一下几点:

1.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服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处理好仿制与创意的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工艺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学习和传承。在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中,通过仿制获得体验和感悟。在学习传统技术以后,我们应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和技术去创新,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再创造。手脑并用,设计新颖的小制作和小发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处理好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均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场所,针对开放的教育时空,学校可以采取分散课时和集中课时,以及课内学技术,课外参加社区服务,家务劳动等办法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结合城市或农村的实际,努力开辟课外劳技教育的渠道,让学生到广阔的天地里去体验生活,从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树立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思想。在实践中力争做到劳技教育的五个结合:

1.自我服务劳动相结合

要求学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如教育学生自己削铅笔、包书面、整理书包、洗手洗脸 、剪指甲、订钮扣、系鞋带、穿衣服、铺床叠被等。

2.学校服务劳动相结合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值日劳动、大扫除劳动,让学生为美化校园、美化班级出力。如擦窗扫地、布置教室、植树浇花、冲洗厕所等。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思想。

3.家庭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做好父母的帮手,培养孝敬父母长辈的美德。如:洗衣做饭、扫地洗碗、买菜购物等。

4.与社会服务劳动相结合

让学生直接参加一些社会的义务劳动,如帮助军烈属、孤寡老人、清扫公共场所 ,让学生认识到为社会进行任何一种劳动都是无比光荣的。

5.与团员党员活动相结合

利用团员党员的创造活动、劳动主题会、参观访问等进行劳动教育,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幸福,从而受到教育。

总之,劳动技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关注学生发展为本,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劳动实践,开发多种渠道,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创新。

十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

教材:《大学生安全教育》主编:赵为粮,重庆大学出版社;

十三、考试/考核主要方法:

本课程采用全过程、多维度的课程考核、多元评价方式,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及能力。考核等级分三档,即优秀、合格、不合格。

行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在农村,可与绿色证书结合起来)。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的设计与制作为重点,以劳动与技术的毕业作品(物化的作品为主件,设计思路及感受为附件)为依据,进行劳动与技术学习合格证书的认定。劳动与技术的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之一。

十四、教学评价:

公益劳动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促进劳动与技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公益劳动课程评价的依据是公益劳动课程标准。

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学习、设计与操作技能、学习的成果质量等方面的评价,更要重视对学生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价值观的形成等方面的评价,尤其要加强发展性、激励性评价。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通过劳动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强化服务意识,增强学生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养成艰苦朴素的良好作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能力。

十五、其它说明:

1.本标准由 教研室制定

专业建设委员会批准,报学校教务处备案。执笔人:

2. 本标准自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开始执行。

3.......

《公益劳动》课程标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