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勤的和谐教育

发布时间:2016-01-05 15:59:40

王敏勤的和谐教育

王敏勤教授的报告让我对和谐教学有了清楚的认识,也引发了我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作了如下思考:

一、     以合作激发兴趣、提升能力

以前在课堂上,我对合作学习把握的不是很好。今后在合作学习上,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分组。六人一大组,两人一小组,分别选出大、小组长,同时各组要兼顾到男女生搭配问题、学生性格互补问题。其次,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背诵的东西,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互相督查;课堂上的重难点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交流讨论;作文修改,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实现互相提高。最后,根据学习反馈,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合作不能流于形式,而要注重效果。当反馈效果不尽如人意时,对分组及合作方式要及时进行调整,在实践中找到最优搭配、最佳方法。总之,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会倾听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就达到了合作教学的目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cfaa20100itdf.html) - 对《中学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思考_繁星点点_新浪博客

二、     以整合梳理知识、形成系统

知识像一张网,前后贯通、左右相连。知识树的呈现正是体现了知识的这一特点,它既能让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有提纲挈领的能力,又能引领我们注意细枝末节,令思维更细致周全。所以,在教学时如何整合单元、画单元知识树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语文课本以话题为单元编排,我们可以根据课本的单元设计来教学,也可以根据需要,打破课本单元局限。比如按文体组织单元,我们可以划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板块对古诗、文言文教学,我们又可以把同一作者的作品组为一单元,或是根据作品思想感情的异同、写作手法的相类等来划分。不管按怎样的单元来教学,我们既要把握好总纲,由总到分以网状的知识呈现给学生,更要把握好每个基本点。所谓把握好基本点是指每篇课文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

三、以课标、大纲引领教学

以前,我很少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今年,因为教毕业班的缘故,才有了一点研究。去年教八年级时,因为没有了解到新的考试大纲,对《满井游记》一课没作为重点,结果期末考试时偏偏考了这一课,后来才知道这一课已列为当年中考的重点。其实,不管是否教毕业班,教师都应该对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做到了然于胸,这样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

王敏勤老师列举了几位老师是如何在课标和大纲的引领下来说教材的,我听后真是受益匪浅。我想自己今后要认真吃透教材、努力打造每一节高效优化课堂!

 整体建构,和谐教学

----听王敏勤教授讲座感受 

    王敏勤教授“提高教学效率,整体建构和谐教学实验”的讲座,秉承“和谐”这一理念,以“主题单元教学”为主阵地,实施和谐教学。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出:和谐教学整体建构思想根据系统论的原理,不仅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系统,也把教学内容看作是一个系统,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教材,让知识在系统中学习和记忆。”王教授在这里提出了“学生整体把握教材”这一全新观点,是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更深层次的阐述。

    回顾以往的教学,当学生拿到新课本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几种不同的现象:部分对学习充满渴望的学生如饥似渴地打开书本阅读新的课文(而更多的是阅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部分学生带着对新书本的好奇,较快的翻阅课本,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停留(年级偏低一些的学生则目光停留在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插图上);部分爱护书本的同学则忙着那出事先准备好的“书皮”,对书本真是爱护有佳,而后束之高阁,将学习寄希望于课堂,寄希望予老师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而此时明智的教师也只是充当了一个推荐者的角色:建议学生通读教材。

    分析以上做法不难得出,学生此时在进入课堂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身份,在被动中走进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缺失,自身潜能自然发挥不到最佳。

    如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知道“我要学习什么?”(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应当掌握什么?”(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计划“我准备怎样去学?”(学习方法)。这是做为教师在教学伊始的首要任务。王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作了方法的指导:每个学段的开始把一门学科的知识树(知识建构图)教给学生;每个学期把一册教材的知识树教给学生;每个单元的开始也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告诉学生。每学完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还要及时回归上位系统。这样知识在头脑中总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要想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以系统的方式存在,那么首先要求教师对整个学段的教材、对整个学期的教材、对单元教材有系统的把握,从整体到部分的解读教材,构建知识树,这是教师对教材的胸有成竹。在新学期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教材,在共同理解交流的基础上,将知识树呈现给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主动地思考学习方法。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则大大提高。

    将我们的目光在移至课堂教学,教师逐课地教,学生逐课地学。每堂课都在等待教师揭开本堂课神秘的面纱,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了一个个的“迷宫”,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答疑、解疑,终于在将要下课的时候才艰难地走出迷宫。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地听老师的每一个问题并快速思考,积极表达。而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往往会成为部分学生才能展示的课堂,还有一部分部分学生跟不上课堂的节奏,而是去了表达交流的机会。

    分析以上做法不难得出,学生此时在课堂之中也已失去了“学习主体”的身份,被动地置身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缺失,自身潜能自然发挥不到最佳。

    我们的课堂怎样成为让学生明了的课堂,成为师生和谐共建的课堂呢?王教授在讲座中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方法:由过去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现在的“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通过讲学稿),由“先教后学”变为“先学后教”,由“教学分离”变为“教学合一”,找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点。

    王教授指出,每节课教师要将学习的目标呈现给学生,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的方向,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向着学习目标努力行动。为了更高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王教授还明确的指出了:课堂教学,上课教师先让学生自学,教师不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为学生呈现自学指导。这个“自学指导”实际上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学习教材的第几页),明确方法(在自学时要运用什么方法),明确要求(在自学时要思考哪些问题,准备教师检查),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高效率的学习。王教授还哦指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化“讲解”为“点拨”,将学的权利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驾驭课本的主人,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主题单元” 的教学中,教师应本着和谐教学的理念,以教材的依托,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整体构建,创建教学合一,师生共建的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访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

 

中国教师报记者  房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和实验的王敏勤教授。王敏勤教授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实验”,其实验学校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王敏勤教授是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是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

 

决定课堂效率的四大要素和六大关系

 

中国教师报:王教授,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高效课堂,您认为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敏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系统工程,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个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

王敏勤: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四大要素、六大关系的和谐,就是和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课题组几年来围绕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简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中国教师报:一个设想是什么?

王敏勤: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时间,如果学生课内课外都是忙于预习、复习课本上的东西,就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两个支点是什么?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的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和谐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来实现。

中国教师报:三个途径是指什么?

王: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

 

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中国教师报:“说教材”怎么说?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的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一个教师如果把这7个问题说清楚了就是一个教学专家。

1.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

4.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一遍完成,要反复讨论,烂熟于心。所以我们的实验学校提出要“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长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现在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开展了说教材的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效果很好。

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知识树”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树”?

王敏勤:“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我现在提出“用知识树绿化课堂,用知识林绿化校园”,许多学校做得很好,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灵宝市第四中学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和宣传栏里都喷绘了各科的“知识树”,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教材。

中国教师报:“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我们主要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20091114-15日我们在天津市静海一中举办了高中九门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51名老师同台献课,每一教学内容都是由三个省的老师来上,然后是专家评课。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听课的人当堂填表,会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和在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差不多。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就能探讨哪种教学模式效率高。不管白猫黑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好猫。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的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每个学期还要把课例分析汇编成册,或电子版,或印刷版,便于老师们参考。这是一笔财富,后来再上课的老师讲到这一课时看一下前边的课例分析,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启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

 

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中国教师报:四个问题是指什么?

王敏勤: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本班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规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用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教师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的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

中国教师报: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王敏勤:我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谐教学实验,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谐教学模式:1. 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 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我不主张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况。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ecfaa20100itdf.html) - 对《中学和谐教学课堂模式》的思考_繁星点点_新浪博客

王敏勤的和谐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