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发布时间:2020-04-22 12:02:01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作者:朱景烨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8年第13

        【摘要】《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典籍的瑰宝,历来受到中外翻译家的重视,翻译版本众多,这其中,华兹生的全译本和林语堂的选译本一直备受瞩目。华兹生译本注重对哲学思想、语言、文化的传递,本着这样的翻译目的,华兹生译本采用大量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而林语堂译本则更加注重文章的可读性,意译居多,本文通过一些译例对两译本不同以及相同的翻译方法進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英译《庄子》; 华兹生; 林语堂

        【作者简介】朱景烨,天津师范大学。

        引言

        华兹生1968年出版了《庄子》全译本《The Complete Works of Chuang Tzu》,这也是《庄子》的第四本全译本,在译法上,他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虽然译本读起来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但华兹生认为庄子行文风格本来就离奇,不走寻常路,为了既保留这样的风格,又保证译本的可读性,他加入了500多个注释。而林语堂在《中国与印度的智慧》中以《庄子:玄学家和幽默家》为题讨论庄子,选译了11篇内容,林译本(林语堂译本)通俗流畅,少有注释,可读性极强,深受读者喜爱。两位学识渊博、功底深厚的大家译出的《庄子》各自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下文从文化层面的显性、隐性翻译方法,以及语言层面的直译、意译翻译方法对两位译者的译著加以对比分析。

        一、显性翻译与隐性翻译

        朱莉安·霍斯曾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翻译分类学的概念,并根据原文和译文文本目的和功能的不同提出了显性翻译隐性翻译的概念,显性翻译是一种保留源语文化、使译作读起来像译作而不像原作的翻译方法;意在突出源语文化,即一个显然不是直接针对目标语接受者的译本(谭载喜,2005161)。隐性翻译则相对弱化翻译腔,是一种使译作与原作功能等值、译文与读者直接关联的翻译方法;意在过滤源语文化,通过生成与源文本功能对等的文本,来隐藏其属于翻译文本的本质(谭载喜,200545)。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也不是针锋相对,只能则其一,好的翻译总是两种方法坚兼顾,但一般而言,总会有一种方法是译者选用的中心翻译方法。

《庄子》华兹生、林语堂译本翻译方法对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