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写作 十种开头》

发布时间:2014-09-09 10:20:31

一种写作 十种开头》

其实,写故事其实不难,但把故事写好了,吸引读者,的确并不那么简单。从无数国外国内特稿记者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那些凝结着阅历、视野和人类智慧的文本,正在闪闪发光。

与传统新闻写作不同,特稿这种文本的出现,要感谢新新闻写作主义的诞生与普及,当然,这一过程也伴随着各种批评与非议。特稿也是一种新闻产品,说得特殊些,无非是手工打造的非流水线产品。那么,既然是手工艺品,除了那些属于个人的特殊体验外,所有的制作过程都可以进行技术上的分解与分析,得出结论,以供后来者借鉴。

1、开门见山式

张明明决定杀掉他的父母。

这个想法在他脑中盘旋了差不多两个月。

“我想,只有杀了我的父母,才能让我多年积累的仇恨得到释放,让我真正地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19911125,陈菊生下了他;20076 12 日,他将陈菊打晕、掐死,然后割喉。

其间,陈菊打开大门惨叫一声,但门很快又被关上。那就像荒林里一声绝望的鸦叫,一切又恢复了寂静。

——实习记者 林珊珊 记者 尼克 蒋志高 《少年杀母事件》 南方人物周刊2007

high点:报道一开头,就迅速进入了核心新闻事件。用简洁冷静的汉语,描述了残酷而直指人心的事实与场景,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读了这样的开头,很难有读者不愿继续往下看。另外,使用巧妙精准的比喻,也是文中一大亮点。

开门见山,是特稿写作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开头。但这样的开头,其实对写作者本人的要求极高,必须呈现新闻事件里最吸引人、最具有强烈反差或是悬念的核心要素,一击而中。杏则,很容易成为随意、无味的“温吞水”。

2综述式

在做了肝脏切除手术后,他脱颖而出,成了纽约市的风云人物。他是一位多重性格的政治家;一位反对一揽子解决问题的领袖。他耿直,茱鹜不驯,考虑问题不周全,做事毛毛糙糙,爱开玩笑,爱激动;很有主见,不怕选举团的威胁;缺乏性格,不漂亮,不时髦;总而言之,他具有领袖人物那种超凡的感人魅力。他是一位能在不平静的处境中显得出奇平静的人,一位以不相称的快乐心情主持着这个国家中最大的通夭塔(注:即巴别塔,巴别的意思是喧哗混乱的地方,此处指纽约市)市政的市长。

——索尔·贝特《 抓住高树使劲摇撼》 美联社19807

high点:描写时任纽约市市长爱德华.科克的人物报道,特稿记者的必读篇目之一,综述式开头的典范。密集而精准的排比句和形容词,就像重机枪里倾泻出的装上了精确制导的子弹。

3、悬念式

邓贵大被杀死的那天,醒来得很晚。早上丁点,郑爱芝从床上爬起来,看到丈夫连一个翻身的迹象都没有,平常这个时候,夫妻俩几乎是同时起床,一起吃早餐,然后各自忙碌。但那天是周日,郑爱芝以为这是由于丈夫头一夭晚上应酬太累,疲惫还未褪去,所以也就没吵醒他。

“那天很奇怪,他是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晚上从来没有超过12 点睡觉,早上也没有迟过8 点起床。”她后来回忆说,当时并没有将这点视为不祥之兆。

——龙志《 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 南方都市报2009 520

high点:死亡,一直是人性永恒的主题,也是新闻核心要素中最为吸引读者的名词之一,非正常的死亡更是如此。

2009 年发生在湖北巴东的洗脚妹邓玉娇刺死招商办官员邓贵大事件,一度轰动全国,无数媒体与公众舆论人物深度介入此事,从各个角度进行解读。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当下官民矛盾激化的中国,此事也成为了公众不满情绪的宣泄口,更有甚者,纷纷为此次事件贴上了“弱女子反抗强权”的标签。在这次“媒体大合唱”中,南方都市报记者龙志的《 女服务员与招商办官员的致命邂逅》 却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篇报道通过详尽的采访和冷静的笔调,做到了“去标签化”, 尽可能地逼近真相。

在我看来,这个悬念式开头,也为这篇报道定下了一个总体性基调。将被杀者邓贵大还原为一个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清晰地再现了这个底层小吏平日里的生活场景。并用最平实的文字制造了最直接的悬念― 谁杀死了他?为什么要杀死他?你想知道吗?请往下看吧。

4假设式

假如我们做这样的假设:你在一栋拥有一千人的办公大楼里办公。那里每天至少发生两起工伤事故,其中有的人伤势很重——多处开放性骨折、伤口深达肌肉、筋腿和神经,骨盆碎裂——也许他们再也不能重操旧业了。大约每半年左右,就有一具尸体被抬进太平间。

这种情况几乎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会被看作是野蛮现象,人们会为此大声疾呼。但在西北部濒临太平洋的采伐林里,人们却以一种特别的感情默默地忍受着。伐木工作家斯恒.黑格把这种感情叫做“自豪的宿命感”。

——威廉·布伦德尔《 伐木工的生死之交》华尔街日报1981128

high点:一篇描写伐木工生活的经典特稿。用假设式的开头,把读者放进他们熟悉的环境中,然后有意识地制造强烈反响,引起共鸣,对描写的伐木工群体产生同情心,为接下来的长文阅读奠定基础。

5隐喻式

欢迎来到中国最富裕的村庄。

华西村,江苏省东部0.92 平方公里多岩石土壤上创建的村庄,成立于1961 年。这个刚刚在10 月大肆庆祝成立50 周年的村庄,在老书记吴仁宝的运作下,利用长期政治正确打造的典型形象,获得了官方的高度认可,撬动了庞大的政治经济资源,使得华西村成为天下第一村庄,走出了一条无法复制的独特发展轨迹。

从上海出发,驱车100 多公里,你就可以到达这个魔幻村庄。

中央广场的高音喇叭里,每小时都震耳欲聋地播放着一个声音:“如果你想看到一个奇迹,请来华西。”

——沈环、杨雄、季天琴、温克《 华西村的秘密》 南都周刊

high点:是不是觉得这个关于高音喇叭的细节有些眼熟?是的,如果你读过《 古拉格群岛》 、《肖申克的救赎》或者《1984》,那你一定能在脑海中折射出相似的场景。

在现代新新闻观念里,某些类型的报道对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呈现事实,还要赋予事实以意义与见解。这个隐喻式的开头,就很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一个利用官方政治资源,进行垄断性经营的村庄,是怎样对人进行禁锢,成为一座对健康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素质的养成来说有着反动意味的心灵集中营。

6直接引语式

“你瞧!”理查德·尼克松对吉米.卡特说。

“什么?”卡特问。

“你瞧鹰徽的上面一一有些枪眼。”尼克松说,“天花板上也有。”

杰拉尔德.福特也仰起头来审视这些枪眼。

——帕特里克·斯洛杨《 萨达特遗体落葬,举世瞩目》新闻日报19811010

high点:这是一篇描写葬礼现场的报道。死者是在阅兵时被士兵刺杀的埃及总统萨达特。通过这个直接引语式的开头,人们会饶有意味地发现,即便是美国总统这样的大人物,在面对小小的枪眼时,也会下意识地流露出紧张甚至恐惧。毕竟,在死亡面前,每个人都是普通人。

7场景式

起初是黑沉沉的夜,然后晨光微微明亮起来,东关清真寺的晨祷就在西宁上空悠长地吟唱起来。接着,病房东侧太平间门口嘛嘛啪啪地响起鞭炮声,呜呜咽咽的哭声,好像被刀子插中的嚎陶、哭诉、劝说,陆续从窗户里爬进来。病房和过道里的人,几乎都在睡觉,只有老旧的厕所传出滴滴答答的水声。

——马金瑜《 西北角的医院》 LENS 视觉20123月号

High点:对于苦逼的特稿写作者来说,场景式开头通常最不讨读者喜欢,节奏相对缓漫,无故事性可言。但对于高手来说,一切都不是问题。一个“爬”字,画面尽出,故事也由此徐徐展开。

8、外貌描写式

有一夭,王卫站在镜子前面,他看到了这么一个人:作为一个男人,他算得上年轻,满打满算也不过才刚到40 岁。在同龄人里,他算不上有多起眼。虽然个子很高,总有一米八上下,但他的长相和衣着都显得过干朴素。他留着简单的平头,脸庞瘦削,颧骨突出,皮肤因为早年间的操劳和后来的户外运动显得黝黑粗糙。他的穿着不怎么讲究,一件普通的衬衣就能出门。他也不怎么说话,沉默的时候显得更加严肃,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雷晓宇《 寻找王卫》 创业家杂志20113

high点:我是个对商业类报道向来没太大兴趣的人,此前不知道王卫是谁。但这个人物外貌描写式的开头,却牢牢抓住了我,事后想想,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首先,这个开头极具镜头感与画面感,看着文字,你可以想象出一个男人照镜子的全过程。

第二,镜子这种道具,通常具有强烈的隐喻效果。照出的不仅是皮相,还有内心。

第三,从王卫身上,我看到了城市里许多30 来岁男人(包括我在内)共同的状态― 因为工作或者其他什么压力而身心疲惫,这足以引起内心共鸣。

许多时候,对大众综合性媒体来说,商业类报道通常是鸡肋,弃之可惜,但又不知道从何下口。做得专业,普通读者常会觉得艰深,做得太大众,又常被专业人士无视,最后常成为经营部门的负责范围和软文园地。但《 寻找王卫》 的开头,无疑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式:即便人的职业、阶层、地位、财富、专业程度、影响力等等会有差异,但人性总是共通的。把大人物还原成普通人,精准地描写他的外貌,以及通过外貌流露出的隐藏信息。牢牢记住这一点就不用担心抓不住读者的心。

当然,这段文字也引发了业界的一些争议,譬如,有人说,既然从头到尾都没有采访到王卫,作者怎么能虚构出这么一个想象中的场景呢?作者雷晓宇的回答是:“没见到就不能写他照镜子?哈,也许鬼魂才不照镜子。”

9代入式

我是被这样一条消息击中的:“两位重度角膜炎患者重见光明;两位尿毒症患者有了新的肾脏;一位肝硬化患者有了生的希望,这些幸运,都来自一位因车祸去世的年仅22 岁的湖北武汉大学生。他的父母忍痛捐出他的器官,他们相信,通过这样的方式,儿子就还活着,一直活着……”

这个故事催促着我启程。第二天,6 11日,我从北京到达武汉,试图找到逝者父母。但武汉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听说我的采访要求后却表现得很为难,这对夫妇并不想面对媒体,己经拒绝了所有采访,甚至当获取器官手术进行时有人带着相机混入现场,闪光灯一闪,都被他们赶了出去。最后,我辗转从这家人的亲戚那里要到了一个固定电话号码。

他们生活在距离武汉150 多公里的荆门市京山县。我在两场暴雨间短暂的空挡中到达京山,晚上8 点,拨通了那部电话。

“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很平凡的事,请你们不要来打扰我们的生活!”父亲张天锐接听了电话,他嗓门很大,声音听上去有些愤怒。

我反复地向他说明来意,但他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可当我告诉他,我只比他的儿子大3 岁时,他沉默了一阵。我说:“别把我当成记者,就当成您儿子的同学吧。”

他捂住话筒,似乎是和身边的妻子商量了几句,然后,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那你过来吧。”

—— 生命的礼物》 赵涵漠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201106

high点:在传统新闻操作方式里,毫无疑问地,记者被严格禁止出现在自己的报道中,因为这会有喧宾夺主,伤害客观事实之嫌。

但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记者进行了不同于传统新闻写作的新新闻写作尝试。在适当的时候,他们允许自己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报道中,以记者本人的经历与叙述作为主线,不时流露个人的主观情感。这种代入式的操作方式,也逐渐被业界所接受。

在这篇名为《 生命的礼物》 的特稿中,写作者就尝试使用了代入式的开头,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并非任何报道都可采用“代入式”,它起码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记者本身的直接介入,才触发甚至改变了这篇报道的采访方式与写作流程。2、记者介入新闻现场或是接触新闻当事人后,获得了足够有意味、有戏剧性的细节与故事。3、这些细节与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足以丰满呈现新闻事件当事人的性格,并与整篇报道的指向高度重合。

在适当的时候代入,进行把握分寸恰到好处的写作,便是“代入式”成功的前提条件。这不仅不会破坏报道本身的客观。

公正,反而会给读者带来更加真实可信的感觉。

10无法定义式

这天是531,早上1点,布谷鸟刚叫起来,商玉馥梦见儿子喊她:“妈呀,妈呀,你给我蒸俩肉馅包子吧,给那俩人吃。”在梦中,老太太最初以为儿子又像往常一样饿了,可是一阵突如其来的心慌让她猛然害怕起来。果然,儿子马上又重复了那句让人难以理解的话,“给那俩人吃!”商玉馥惊醒了,透过没有窗帘的窗子看了看微明的天色,心里堵得难受,叫起了老伴才福仲。这天清早老两口心情压抑,在租住的郊区房附近的野地里,紧抿着嘴,一言不发地走,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等他们回到家,吃了稀饭,就接到了儿子的电话。

—— 举重冠军之死》李海鹏 南方周末20036

High点:我很难把《 举重冠军之死》 的开头做一个准确的类型定义,事实上,这个开头也的确很难分类。它似乎包涵了许多类型开头的要素,却又与它们截然不同。

如果用一句话来最精确地概括新新闻写作,那或许就是那句我们己经耳熟能详的“给我一个故事,把它写得好看些”。如果这个要求再具体一些,就如同本文作者李海鹏所做的那样——“像写小说那样写新闻。”

据李海鹏自己说,在这个开头中,他有意无意地借鉴了马尔克斯的小说《 没有人写信的上校》。从一个梦境写起,其指向是故事主人公的孤独感、悲剧感以及神秘的宿命感,用小说的笔法,在不动声色中宣告了悲剧的最后时刻即将来临。值得注意的是,此文发表于2003 年,这是中国的新新闻写作刚刚开始萌芽的年代。《举重冠军之死》 的出现,为中国的同行们树立了一个有标志性意义的文本标杆与典范。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个开头的模仿者甚众,但鲜有超越与突破者,起码在我的阅读视野里,还从来没有见到过。

《 一种写作 十种开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