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

发布时间:2011-08-14 13:59:44

中国现行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阳历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就在这儿讲讲农历。

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12个朔望月构成一年,就是354.3672天,与一个回归年差了10.875天。若13个朔望月构成一年,又多了18.6556天。因此,农历就采用了加闰月的办法。农历是十九年置七闰19个回归年的长度是6939.6018天,235个朔望月的长度是6939.6910天,只差一点点,很精确了。

农历的置闰办法是:若两个冬至之间有11个月(刨去两个冬至所在的月),那就什么事也没有。如果是12个月,那就把那个无中气的月作为闰月。(二十四节气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小寒为中气,其余的为节令)例如,2006年是闰年,闰七月。闰七月只有立秋这一个节气,闰七月十四。由于之前那个月是七月,所以它就是闰七月。

农历规定:由于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天,所以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农历的大小月安排特别没有规律,因为要保证每一个月的初一月相是新月,即。到了十五日(大月为十六日)是满月,即。不过,仍然可以根据公历日期推算出农历日期。将公历年份数减去1901,得到4Q+RQR为整数,R<4。)那么农历日期即14Q+10.6R+1+年内累计日数-29.5NN为整数)。

举例说明:今天是2011323日,农历日期计算过程如下:

2011-1901=110,得到Q=27R=2.

再用公式:14*27+10.6*3+82=491.8。将491.8除以29.5,商为16,余数为19.8。(把这个小数除法当做整数有余数除法来算,最后的余数除以10)。则整数部分19就是农历日期。再查查日历,今天是农历辛卯年二月十九日。



一、口诀:

乘五除四九加日,

双月间隔三十天。

一二自加整少一,

三五七八十尾前。



二、举例说明:

例一:1996116

96×596÷4916÷6084949即为六十甲子序数。9对应天干壬,49121对应地支子,对应干支为壬子



例二:1997216

97×597÷4916302÷6092626即为六十甲子序数。6对应天干己,26122对应地支丑,对应干支为己丑



例三:1998316

98×598÷4916÷60859,对应干支为壬戌



例四:1999416

99×599÷4916301÷60935,对应干支为戊戌



例五:2000716

100×5100÷49162÷60912,对应干支为乙亥



例六:200011016

101×5101÷4916430÷60949,对应干支为壬子



三、注解:



第三句中的整少一,为能被4整除之年一二月份比其他三年都要少加一;第四句反映的是大月规律,即8月加311月加5,依此类推)。



在介绍求年干支和日干支的公式前,先把干支的特点介绍一下。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组合。天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和地支从甲子开始,按顺序逐一相配,各用到最后一个时,再从第一个开始继续相配,就形成了六十个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子。为什么是六十个干支呢?这个从数学上很容易回答。根据干支的构成条件,其循环周期必然是天干数和地干数的最小公倍数。而60正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我们把甲子编为1号,乙丑编为2号,这样编下去,就可以得到一个干支

和序号的对照表,如下: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壬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巳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细心观察这张表,不难发现,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是很容易的,序号除以10的余数就是天干的序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天干癸),序号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的序 数(如果余数是0,则为最后一个地支亥)。比如37号干支,因为37 mod 10=7mod表示取余数),对应的天干是庚,37 mod 12=1,对应的地支是子,所以37号干支就是庚子。显然,一个整数除以10的余数就是它的个位数,这就使求天干更方便了。



  而由干支推它的序号,也不困难。这其实就是一个同余方程组的求解问题,我们用初等数论中的中国剩余定理就可以解决。比如要算戊午的序号是多少,根据上面由序号得到对应干支的原理,很容易得到如下方程组:



{ x mod 10 = 5

{ x mod 12 = 7



其中x是待求的干支序号。根据中国剩余定理,有:



x ≡ 6 * 5 - 5 * 7 (mod 60) = 55



即戊午的序号是55.这和上面的对照表的是一致的。一般地,若天干的序号为m,地支的序号为n,则干支的序号为:



x ≡ 6m - 5n (mod 60) (1)



简单点说,如果6m-5n的结果是正数,这个数就是干支的序号;如果是负数,把它加上60就是干支的序号。



  了解了干支及其序号的相互推算,下面我们先来介绍年干支的求算。需要说明的是,干支纪年纪的是农历年,而不是公历年。但因为农历年的岁首和公历年的岁首相隔较近,使农历年总是和某一公历年的大部分重合,因此,通常也用公历年的年份表示和它大部分重合的农历年。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给出农历年的干支序号为:



x = (Y-3) mod 60 (2)



其中Y是年份。得到了干支序号x,就可以求出相应的干支来。比如2004年的干支序号:



x = (2004-3) mod 60 = 2001 mod 60 = 21



21 mod 10=1,天干为甲,21 mod 12=9,地支为申,因此,2004年是甲申年。



  细心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用Y-3直接除以10,就可以得到天干,用Y-3直接除以12,就可以得到地支。这是因为



x = (Y-3) mod 60



等价于



Y-3 = 60 * n + x



其中nY-3除以60的商数。等式两边同时除以10,余数也必然相等。而右边第一项是60的倍数,自然也是10的倍数,能够被10整数,于是Y-3除以10的余数就必然等于x除以10的余数。



因此,其实我们完全用不着先求干支的序号,而可以分别求天干和地支,合起来就是干支,这样就减少了一步运算。而对于年份的天干,同样只须看末尾一位。末尾为4的年份的天干总是甲,末尾为5的年份的天干总是乙……依次类推。



  再来看日干支的求算。我们可以仿照星期的求算,得到一个比较直观的计算日干支的公式如下:



G = (Y-1)*5 + [(Y-1)/4] - [(Y-1)/100] + [(Y-1)/400] + D + 15 (3)



其中Y是年份,D是累积天数,[...]表示取商数,也就是只取计算结果的整数部分。把G除以60,余数就是干支的序号。或者把G除以1012,可以直接得到日天干和日地支。不过,和形式相似的求星期的公式一样,这个公式还不够简炼,特别是第一项(Y-1)*5,在Y为四位数年份时,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个较大的四位数或五位数,口算很不方便。



  我们用推导蔡勒公式的办法,可以改进这个公式。先来看和年份有关的部分的改进。我们知道,按公历的置闰规则,一个世纪的总天数可能是36524天,或36525天。如果这个世纪中末尾为00的年份是闰年,这个世纪就只有36525天;否则就只有36524天。我们不妨称有36524天的世纪为平世纪,有36525天的世纪为闰世纪。对于平世纪,因为

36524 mod 60 = 44



所以,每过一个平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4个序号。同样,每过一个闰世纪,同一天的干支就向后推进45个序号。这就使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计算每个世纪第一年(年份末尾为0131日的公式:



G = 44C + [C/4] + 15 (4)



其中C是世纪数减一。



而计算任一年31日的干支的公式也可以很快得到:



G = 44C + [C/4] + 5(y-1) + [y/4] + 15







G = 44C + [C/4] + 5y + [y/4] + 10 (5)



其中y是年份后两位数字。



  下面我们再列出每月天数:



月  份 1月 2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

---------------------------------------------------------------------------

天  数 31 28(29) 31 30 31 30 31 31 30 31 30 31

30后的

剩余天数 1 -2(-1) 1 0 1 0 1 1 0 1 0 1



如果把1月和2月看成是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同样可以得到下面的式子:



D’ ≡ [3*(M+1) / 5] + d - 2 (mod 10) (6)







D’ ≡ [3*(M+1) / 5] + d - 2 + i (mod 12) (奇数月i=0,偶数月i=6) (7)



其中,D’是从31日开始算起的累积天数,M是月份,d是日数。把(6)(7)两式和(5)式合起来,再进行适当的化简,就得到了计算公历任意一天的天干和地支的公式:



g = 4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3 (8)

z = 8C + [C/4] + 5y + [y/4] + [3*(M+1) / 5] + d + 7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9)



如果先求得了g,那么



z = g + 4C + 10 + i (奇数月i=0,偶数月i=6) (10)



g的个位数就是天干序号,z除以12的余数就是地支序号。这里需要再次强调:1月和2月是当做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的,因此Cy也要按上一年的年份来取值。



  我们可以把(8)(9)两式和蔡勒公式对比一下:



W = -2C + [C/4] + y + [y/4] + [13*(M+1) / 5] + d - 1



可以看出它们的形式非常相似,区别仅仅是几个常数的不同。



  尽管现在中国已经不用干支纪日了,但有时还是需要计算日干支的。比如,历法有所谓三伏入梅”“出梅,都和日干支有关。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是指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入梅和出梅是指江南一带梅雨季节的开始和结束,本来是和气候有关的用语。但因为古代没有准确的天气预报,无法准确预测三伏和入出梅的时间,所以就在历书上硬性规定几个日子作为三伏开始和入出梅的日子,这样确定一个大致的日期以备参

考。现在虽然有了比较准确的天气预报,但三伏和入出梅作为一种传统历法,仍然流传下来。



  历法规定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开始,共十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开始,十天或二十天;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开始,共十天。中伏的长度之所以不固定,是因为夏至、立秋的日期和庚日的日期是逐年浮动的,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可能是夏至之后的第五个庚日,也可能是第六个庚日。如果是前者,中伏就只有十天;如果是后者,中伏就长达二十天。注意如果夏至当天是庚日,夏至之后第一个庚日是指夏至之后第十天,而

不是夏至当天,这时初伏第一天就是夏至之后第三十天。同样,如果立秋当天是庚日,末伏第一天就是立秋之后第十天,而不是立秋当天。入梅则是指芒种之后的第一个丙日,出梅是指小暑之后的第一个未日,也有同样的规定。



  知道了这些,我们可以算一下2004年的初伏、中伏和末伏都是什么日子。这需要先知道夏至和立秋的日子。如果知道夏至是621日,立秋是87日,那么运用公式(8),夏至这天的g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6+1) / 5] + 21 - 3

= 80 + 5 + 20 + 1 + 4 + 21 - 3

= 128



个位数是8,天干是辛。夏至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夏至之后第29天,也就是720日,这天也就是初伏第一天。中伏第一天则是730日。同样可算出立秋这天的g为:



g = 4 * 20 + [20/4] + 5*4 + [4/4] + [3*(8+1) / 5] + 7 - 3

= 80 + 5 + 20 + 1 + 5 + 7 - 3

= 115



是个戊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就是立秋之后第2天,也即89日,这天就是末伏第一天。由此也可知,2004年的中伏只有十天。同样可以由芒种和小暑两节气的日期,算出2004年的入梅日和出梅日分别是66日和715日。



  反过来,知道了年干支和日干支,求相应的年份和日期就相对麻烦一点了。因为干支是循环使用的,所以必须先知道欲求对应年份和日期的干支是属于哪一次循环。比如我们预先用公式(2)算出来186419241984年都是甲子年,如果要知道戊戌变法是哪一年,首先要确定它是十九世纪末的事情,也即是属于1864年开始的这一个循环里。那么,我们用公式(1)可以算出来戊戌的序号是35,于是戊戌年就是(1864-1)+35=1898年。之所以要先减一,是因为甲子的序号为1,需要把这个序号先减去。



  至于日干支,因为古书里的日干支总是和年、月配合使用的,所以不难确定它属于哪个循环。比如《明史·庄烈帝本纪》记载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自缢的日子是崇祯十六年三月丁未。崇祯十六年就是公元1644年。三月虽然是农历的三月,但我们知道农历的日期在公历里虽然是浮动的,但也不出一定的范围,比如农历三月初一,总是在公历322日到419日之间浮动。因此,先来算1644322日的干支。我们有:



g = 4 * 16 + [16/4] + 5 * 44 + [44/4] + [3*(3+1) / 5] + 22 - 3

= 64 + 4 + 220 + 11 + 2 + 22 - 3

= 320



个位数是0



z = g + 4C + 10

= 320 + 64 + 10

= 394



除以1210,所以这一天的干支是癸酉,其序号为6*0-5*10+60=10。而丁未的序号是6*4-5*8+60=44,在癸未之后34天,因此三月丁未肯定是322日之后34天,即425日。这就是说,崇祯自缢的日子是1644425日,这和查万年历的结果是一致的

中国现行的历法有阳历和农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