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

发布时间:2024-03-05 03:17:12


杜牧《赤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棗——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赤壁,山名。共有五处,皆在湖北省境内。其中有两处最为著名,一处是今蒲圻县赤壁乡,相传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军队于此;另一处是在黄冈县城西北,亦名赤鼻矶,因唐杜牧与宋苏轼先后在此写下《赤壁》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而闻名。 这两首诗词虽出自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但仔细揣摩,不难发现其在选材立意上的共同之处——寄托了他们怀古的幽情,抒发了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独到见解。两人都是才华横溢、志向远大,却仕途坎坷的文人,他们都为自己空有抱负得不到重用而烦恼。杜牧生性倜傥慷慨,喜议论,好谈兵,而不为时所用,在任黄州刺史时曾登广武山,观黄州赤壁,以《赤壁》诗讥讽周瑜侥幸而成大功,并暗含阮籍当年登此山时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见《晋书·阮籍传》)之慨叹。而苏轼则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累被贬黜,仕途失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游览黄州赤壁,虽心知其非三国古战场,但想到三国周郎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华发早生,却功业无成,不免有感而发,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感慨。共同的遭遇,使他们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和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并在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事件上悟出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挖掘出历史给后人的启迪作用。杜诗言“周郎亦侥幸成功,设当日东风不竞,则二乔丽质,将归铜雀台中,在宫女分香之列,安得女儿江山,流传名迹乎?”(见俞陛云《诗境浅说》一吐其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抑郁不平之气。而苏轼诗,则神游故国,仰慕英雄,感叹人生如梦,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愤懑之情。
如上所述,杜牧、苏轼因共同的人生遭遇又

先后在赤壁为官,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了共同的兴趣,但两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历史事件的感悟自然不同。杜牧认为周瑜侥幸取胜,出言讥讽;苏轼对周瑜满怀仰慕,行文奔放。 杜牧一反常人所见,别出心裁,从反面设想要是当时没有东风帮助周瑜,孙刘联军败了,那么东吴二乔将被曹操锁进铜雀台,历史将会是另一回事了。短短四句诗,把赤壁之战时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所起的作用,曲折而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见解精辟,发人深省。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历史事件的评述中,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的胸怀,睥睨古今,英气夺人。周瑜不过侥幸而得东风之助,自己空有旷世之才,却不得重用。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首咏史诗从小处落墨,小中见大,匠心独运,从沉埋在沙中的一把折戟入手,引发出思古之幽情,巧妙地将诗意引向著名的赤壁之战,引向这一重大战役的主要人物。后两句设想孙刘联军战败,则用二乔被捉的小事表达,因为二乔,非但是东吴有名的美女,更重要的是她们分别是东吴政绩显赫的孙策与周瑜的妻子。铜雀台是曹操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建于邺城,曹操晚年携姬妾歌伎住于其间,二乔锁铜雀,孙刘联军失败,不言自明。这样以小见大,贴切而含蓄。也正因为这首诗不同一般的构思,历代对其褒贬不一,评论颇多,宋许凯《彦周诗话》云:“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死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对此清人何文焕批驳说:“诗人之词微以婉,不同论言直遂也。牧之之意,正谓幸而成功,几乎家国不保。彦周未免错会”(《历代诗话考索》)。 苏诗在构思上则将写景、怀古与抒情融为一体,大开大合,纵横古今,意境宏阔,气势不凡:长江滚滚向东奔流,陡峭错落的山崖直穿天空,汹涌的浪涛拍打着江岸,卷起了千万堆雪白的浪花。作者的思绪也随着这奔腾的浪涛驰向历史的长河,想起当年的赤壁之战,想到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联系自己的处境不禁感慨良多,这些内容,亦如滚滚长江汩汩滔滔,喷涌而出,内涵丰富,无论是写景还是咏史,都能抓住特征,略加点染,便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入其境。最值得称道的是起笔几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恢宏,引人遐思,笼盖全篇,作者把所怀念的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下,赞美之情不言自喻。在奔腾的大江、雄伟的赤壁衬托下,赤壁之战的英雄周瑜

杜牧《赤壁》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