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菌灵

发布时间:2016-05-17 12:45:40

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都属于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园林植物保护中最常用的三种杀菌剂。虽然它们的名称和成分不同,但杀菌机理是一样。现就使用中注意的几个问题,加以说明,供使用者参考。

  一、多菌灵

  中文通用名称:多菌灵英文通用名:Carbendazim商品名称:苯并咪唑44号、MBC等。

  多菌灵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子囊菌的许多病原菌和半知菌类的大多数病原菌都有效,而对卵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无效。

  在酸性条件下(pH值为2.53.0)防治效果好,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作用机理是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一般持效期为1015天,在多雨条件下,持效期7天左右;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对人、畜毒性低,对植物安全。

  常用剂型:25%50%可湿性粉剂,40%悬浮剂。

  防治对象:防治多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如炭疽病、霜霉病、锈病、疮痂病、褐斑病等,同时也能防治花卉的茎腐病、根腐病等。

  使用方法: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喷雾,防治白粉病、黑斑病及其他真菌性叶斑病。

  二、苯菌灵

  中文通用名称:苯菌灵英文通用名:Bennomyl商品名称:苯菌特、苯来特、苯雷特等。

  苯菌灵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并兼具有保护、铲除及杀螨卵的作用,最初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研制开发出来的。它在植物体内代谢为多菌灵及具有挥发性的异氰酸丁酯,其杀菌作用方式与多菌灵相同,能抑制病菌细胞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但产生的异氰丁酯易与叶、果表皮的角质层、蜡质层结合,所以药效常比多菌灵效果好。

  常用剂型:30%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防治对象和使用方法同多菌灵。

  三、甲基托布津

  中文通用名称:甲基托布津英文通用名:Thiophanate-methyl商品名称:甲基硫菌灵、托布津M等。

  甲基托布津是一种广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它最初是由日本曹达株式会社研制开发出来的。它对多种植物病害有防治作用,其内吸性比多菌灵强,随液流向顶传导。甲基托布津按其化学结构属于取代苯类杀菌剂,但它在植物体内转化为多菌灵,所以也可归为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其杀菌机理与多菌灵相同,干扰病原菌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形成,影响细胞分裂,起到杀菌作用。残效期为57天。主要用于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对人、畜、天敌、植物都很安全。

  常见剂型:50%70%可湿性粉剂,40%悬浮剂。

  防治对象:褐斑病、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灰霉病、黑斑病等多种真菌病害。每次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

  四、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使用注意事项:

  可与多种杀菌剂、杀螨剂、杀虫剂混用,但要现混现用。不能与铜制剂、碱性药剂混用。

  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长期单一使用,病菌会产生抗药性,降低防治效果,应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但多菌灵、苯菌灵和甲基托布津之间不能轮换使用,因为它们之间有交互抗性。

  它们的药剂对皮肤、眼睛有刺激作用,操作时应避免与药液直接接触。使用过程中,若药液溅入眼中,应立即用清水或2%苏打水冲洗。

多菌灵化学性质稳定,可与一般杀菌剂或者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用,但与杀虫剂、杀螨剂混用时要随混随用。因为多菌灵遇到碱性物质容易分解,所以不能与石硫合剂波尔多液以及其他铜制剂混用,以免降低药效或产生药害。  

多菌灵属于特别容易产生抗性的杀菌剂之一,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使病菌产生抗药性,应与其他杀菌剂轮换使用或混合使用。甲基硫菌灵与多菌灵属同一类药剂,所以不宜用它作为与多菌灵轮换使用的药剂。  

土壤处理时,有时会被土壤微生物分解,降低药效。如土壤处理效果不理想,可改用其他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15天。  

园林植物常见叶斑病的防治技术(一)

来源:华北石油华佳综合服务处 桂炳中 王红梅 王谊玲 日期:2015-04-11 点击率:482

叶斑病是叶组织受到局部侵染,导致各种斑点病的总称。叶斑病种类很多,可分为褐斑病、黑斑病、角斑病、轮纹病、圆斑病等。叶斑上往往着生各种点粒或霉层,叶斑病可引起叶片穿孔,早落,植株生长不良,降低园林植物的观赏性。叶斑病主要由真菌门中半知菌亚门、子囊菌亚门的一些真菌以及细菌、线虫等病原菌所致。下面分绍园林植物中几种常见叶斑病及其防治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樱花褐斑穿孔病 

樱花褐斑病又称樱花褐斑穿孔病,该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除危害樱花外,还危害桃、榆叶梅、杏等多种植物。

1、症状

病害主要危害较老的叶片,有时也侵染嫩梢,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部叶片扩展。发病初期,叶片开始产生针头状紫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大为1~4毫米的圆斑,不久产生同心轮纹,有时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病斑产生灰褐色霉状物,边缘产生离层,病斑干枯脱落,形成边缘整齐的穿孔。有时几个病斑愈合,穿孔较大而不规则。受害严重时,叶片布满穿孔,引起落叶。

2、病原菌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尾孢霉属的核果尾孢菌。

3、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或病枝梢中越冬。翌春随气温回升和降雨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叶片和新梢。一般6月上旬开始发病,6月下旬病情迅速发展,7~8月发病重。通风不良,植株密度大,树势衰弱,雨水多时,病害发生严重。

4、防治方法

加强养护管理,冬前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枝落叶,集中烧毁,以消灭越冬菌源。雨季注意排水,合理密植,使植物通风透光良好,降低湿度。增施有机肥料,使樱花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避免与核果类植物混栽樱花,尤其是樱桃的感病性很强,往往成为绿地内的发病中心,而传染给樱花。园林规划设计时,应将樱桃、桃、李、杏等植物远离樱花栽植。

在樱花萌芽前,可喷施波美2~4度的石硫合剂,或11120的波尔多液。6月份开始发病时喷施6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2~3次,可有效防治。

二、碧桃细菌性穿孔病 

1、症状

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枝梢及果实上也能发生。叶片受害,初呈半透明水浸状淡褐色小点,后扩大成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呈紫褐色或黑褐色,其周围有一淡黄色的晕圈,以后病斑干枯,周圈产生一圈裂缝,病斑易脱落形成穿孔。严重时导致叶片脱落,枝条感病分为春季溃疡和夏季溃疡两种。夏季溃疡的病斑,发生在头年夏季感染的枝梢上,病斑呈暗色,春季发展成溃疡,病斑环枝一周时使枝梢枯死。夏季溃疡发生在夏末当年发生的绿枝上,以皮孔和芽眼为中心,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变为褐色至紫黑色,稍凹陷,边缘有桃胶溢出,干后龟裂,严重时导致枝条枯死。

2、病原菌

病原菌为甘蓝黑腐黄单胞杆菌桃李致病变种,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

3、发生规律

该病菌在枝梢、落叶上越冬,而主要是在枝梢溃疡斑上越冬。第二年春季,病组织内溢出病源细菌,借风雨、昆虫传播,侵入到叶片、果实和枝条上。5月开始发病,夏季干旱月份发展较慢,以78月份雨季发病严重。树势衰弱、排水及通风不良的绿地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加强绿地的综合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桃树发芽前喷洒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

桃树生长期(发病初期)可喷洒65%代森锌5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倍液。

三、大叶黄杨褐斑病  

1、症状

大叶黄杨褐斑病,也称大叶黄杨叶斑病,是危害大叶黄杨比较严重的一种病害,常造成大叶黄杨提前落叶,形成秃枝丛,致使植株成片死亡。它主要为害大叶黄杨的嫩叶、老叶,发病初期,叶上有黄色小斑点,渐渐地变为黄褐色斑,扩大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10毫米,中央灰白色,有浅褐色同心轮纹,边缘深褐色稍隆起,病斑内密生细小黑色霉点。病斑透过背面,只是背面颜色比正面稍浅。病斑干枯后与健部裂开,直至形成穿孔。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叶片枯黄脱落。

2、病原菌

大叶黄杨褐斑病是由真菌性坏损尾孢菌侵染所致,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

3、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子座等形态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以后在整个生长季节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多雨、潮湿、春季遭受冻害或植株过密、通风不良时,往往发病严重,造成落叶。在河北任丘地区一般6月份开始侵染,7~8月份为侵染盛期,在8月中旬出现症状,8月中下旬至9月份发病严重,病斑扩大,出现落叶。发病的轻重与气温及降雨的多少有直接关系,一般高温多雨霉湿的年份发病严重。

大叶黄杨叶斑病易与介壳虫、蚜虫等相伴发生,使植株病势加重。在管理粗放、排水不畅、栽植过密、通风不良时易导致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消灭侵染源:冬季清除病落叶,进行焚烧或深埋,消除侵染源。

栽植、育苗时,选择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性。

春季喷施波美3~5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

加强养护管理:选择排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以利于植株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降低叶面湿度,减少发病率。浇水要适量,连绵阴雨天要及时排水。

化学防治:病原菌侵染初期是防治的最佳时期,此时对大叶黄杨进行药物防治,可以很好的控制病害进一步发展。常见化学药剂有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液,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化学药剂宜交替使用,每隔7~10天喷洒一次,连续2~3次效果好。

四、月季黑斑病 

月季黑斑病又名褐斑病,为世界性月季病害。国内普遍发生,以为害叶片为主,其次是叶柄、叶梢、幼嫩枝和花梗。发病较重时,该病使叶片发黄早落,夏季四五月和夏末八九月病害严重时,叶片能全部落完,使月季秋季开花遭到毁灭性打击,并严重削弱树势。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玫瑰、蔷薇、黄刺玫等。

1、症状

月季叶片、嫩枝和花梗均可受害。病斑通常出现在叶片的表面,叶上病斑初为紫褐色至褐色小点,后扩展成直径1.513毫米的圆斑,黑色或深褐色,边缘纤毛状,但个别品种上边缘也可整齐光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包围。在放大镜下,病部可见黑色疱状的小粒体,即病菌分生孢子盘。病斑往往几个相连,病部周围叶大面积发黄,使得病斑成为带有绿色边缘的小岛。病叶容易脱落,但有些月季品种直到病斑大如分币时,叶片也不脱落。幼嫩枝条和花梗上产生紫色至黑色条状斑点,微下陷。病害严重发生时,整个植株下部及中部片全部脱落,成为仅留顶部几片叶子的光杆。

2、病原菌

病原为放线孢属的真菌,。属半知菌亚门的蔷薇盘二孢菌,是子囊菌亚门双壳孢菌。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枝、病叶或病落叶上越冬。翌年早春,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危害。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在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pH值为78。病菌潜育期为1011天,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天,病菌可多次重复侵染,整个生长季节均可发病。叶片上有水时,孢子在6小时内即可萌芽侵入。特别是田间渍水,养护管理不善,植株衰弱情况下发病较重,品种间抗病差异大,无免疫品种。土壤通透性差,肥水管理不当的地方发病较重。

4、防治方法

随时清扫落叶,摘去病叶,秋后彻底清除,以减少侵染来源。冬季对重病株进行重度修剪,清除病茎上的越冬病原。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适度修剪,松土培土,提高根系活力和长势,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浇水时不要将泥土飞溅在叶片上,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集中烧毁。

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喷波美35度的石流合剂,以铲除病菌。6~8月后,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1200倍液,其中以75%百菌清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每7~10天喷一次,共喷6~7次防效较好。

多菌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