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270

发布时间:2019-03-19 20:49:39

1、教学目标

1. 背诵这首诗;

2. 学习通过朗诵感知诗歌内容的方法;

3. 初步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4. 体会、感悟诗中所蕴含的人生思考。

2、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感知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教学难点

感悟诗中所蕴含的人生思考;体会诗人流露出来的,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4、教学过程

(1)导入

中国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传统,他们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神伤心瘁。于是望穿秋水的诗人口中吟出“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登高临旧国,怀古对穷秋。”(高适《宋中十首》);“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登黄鹤楼》)

1.引出壮阔激烈、苍凉雄浑的生命之歌《登幽州台歌》,并作背景介绍: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进忠等攻下营州。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但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很多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2)朗读,感受

(1) 你在诗里读到了什么情感?

生自由朗读,交流发言

(2) 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情感?

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朗读方案,或个人、或小组在班内展示

师提示:可加动作,可小组齐读,可小组分句读,可重复诗中某句

(3)师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语调:雄浑沉郁,苍凉高亢,一唱三叹

(4)师范读。

(5)生齐读体会。

(3)品读,探究

话题:请你根据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补充出诗人隐晦未说的意思。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不过涕下……

1. 学生动笔在书上批注。

2. 组内交流分享。

3. 班内发言,师生对话。

4. 师明确:

前不见古人——燕昭王重用乐毅的时代早已远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也不复可见。

后不见来者——后世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了。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啊!

念天地之悠悠——登高远眺,只有茫茫宇宙,浩浩时空,自己置身其中是何其渺小而孤独!

独怆不过涕下——想起重用贤才的古人古事,独观眼前的孤独悲凉,感怀宇宙的苍茫无尽,叹息世事沧桑多变、生命苦短 ,不由得百感交集、黯然落泪!

5. 师补充古诗中感怀宇宙时空无限、人事渺小无常的诗句,生齐读: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不过已——庄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李白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

6. 师小结本诗,生齐读小结语。

《登幽州台歌》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光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4)悟读,拓展

话题:我想对陈子昂说……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优质课教学设计 - 27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