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13-10-24 23:28:40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窦金波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

  发达地区的城市化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二战以后,由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普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及经济动力主要从工业化转向信息化,所以城市的进度进一步加快并带有后现代的特征。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尤其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当代城市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大城市的数量都在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一、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了10.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347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发达国家1950年城市水平已达53.8%1980年上升到70.2%,上升了16.4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47个百分点;而发展中国家1950年城市化水平为17.0%1980年为29.2%,上升了12.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407个百分点。从50年代至8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增长最快。这里面有一个疑点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6.4个百分点,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上升了12.2个百分点都超过世界城市化上升的10.4个百分点?其实在1975年左右,发展中国家城市总人口已超过发达国家,开始进入比发达国家更快的城市增长率。195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为734百万,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仅为287百万;1970年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为698百万,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已攀升到673百万,基本上与发达国家持平。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长如此迅速,为什么城市化率水平上升低于发达国家,且城市化年平均增长水平低于发达国家?其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虽然城市人口上升快于发达国家,而城市化率上升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从19802002年,发达国家城市化率由70.2%上升到74.4%,仅上升了4.2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21个百分点,城市人口仅攀升了152百万;而发展中国家则由1980年的29.2%上升到2000年的39.3%,上升了10.1个百分点,年平均增长0.505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则由966百万上升到1904百万,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之比为212020年时将为3.51。这表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参见下表)



  二、受信息化、知识经济影响,发达国家城市化呈现后现代特点



  20世纪70年代,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及信息时代的出现和知识经济的诞生为标志,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开始逐步取代工业时代的物质经济,知识资本逐步取代物质资本并在生产力要素中起决定作用。城市化发展开始进入以人为中心,并进入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分散化与集聚化(分化与集中)并存时代。城市功能由生产城市向生产、生活、生态和谐的三生城市转变。城市与乡村、人与环境将进入共生、共享、共荣的三共和谐可持续发展状态。



  (一)信息技术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



  无论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早期的城市化基本上都是在工业化带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过程,工业化期间,人类每一次重大技术的突破,都会形成新的工业部门,推动着城市不断发展。以工业为动力推动着城市的发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过分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和依赖,不可避免地产生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最近几十年,随着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社会的兴起,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动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向服务中心、信息中心、商业商务中心转变。



  (二)分散化与集聚化并存



  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的发展,以及信息网络对交通运输网络的补充,大大拓宽了城市的活动空间,使城市得以延伸其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布,使城市化呈现扩散化趋势。 扩散化趋势引导了城市产业和人口的疏散,使其部门职能外迁,使城市外围出现了一些新的制造中心的区域,促进了城市郊区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城市化发展又呈现集聚化趋势。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信息最大化及传输完善化的地点也是区位条件最好人口规模最大化的地点,如巨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如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香港、洛杉机、上海等)这些基础设施条件好,区位条件好的城市自然成为信息节点城市。信息像磁石一样吸引经济向这些节点城市汇聚,而通讯技术则使得节点城市对信息网络覆盖具有了较强控制力,加之信息技术发展与投资之间的互动效益,使得各类高水平管理机构以及各类跨国公司云集此地。为了便于同管理机构联系,由城市分散化分离出来的产业一般分布在交通和通讯较为发达的城市外围,或沿交通走廊延伸,因此,城市空间的扩展表现为中心城市高度集聚,并向外呈非连续性用地扩展,而城市集中的地区,各城市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加强,整个城市群呈融合趋势,这也是近些年来大都市区、都市圈、都市带,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从生产型转到生态型、个性化、特色化的城市



  工业革命后的城市,以工矿企业发展为核心和动力,在成为工业发展主体的同时形成区域的主要污染源,随着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深入人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绿化城市,促进城市和自然更加和谐,已成为各国大中小城市的共同行动目标,在各个领域也形成了相应的概念如生态型城市,最佳人居环境等。并有专家预言,21世纪城市将是生态循环型绿色城市经济的城市,相应地城市也开始由生产型城市消费型城市生态型城市的过渡。



  城市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动力,也必然导致趋同化。趋同化包括城市规模扩张趋同化、城市功能趋同化,城市产品、服务、形态、形象无差别化等。趋同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对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的城市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不予重视,或者人为地将其破坏,致使城市无特色、千城一面的景观克隆现象。城市的可识别性缺失。



  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意居住和工作场所的建筑风格多元化,以及体现个**好的色彩变换与搭配,城市发展进入了以人为中心的个性发展阶段。城市的个性化和独有的历史文化特质不仅满足人的个性化需要,而且成为现代城市竞争和发展的新需要。



  三、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群(圈)和大都市带的出现



  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不仅表现在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400万人以上)、巨城市(800万人以上)、大都市区等组织形式。大都市区是由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们融为一体,人口密度一般都很高。在大都市区化的同时,城市群(圈)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全球城市化的趋势。



  1920年,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比例仅为5%2000年,400万人口以上城市已占世界总人口的19.9%.巨城市也由1920年的1个增加到1970年的17个,并且出现了7个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990年,美国大都市区的数量由1940年的140个上升为268个,人口接近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达到80%.大都市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城市的地域空间与规模,而且也使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及政治、社会结构等发生了新的变化。



  世界城市化的新趋势不仅表现在大都市区化,而且还表现在城市集群化。当在一个空间地域内,城市集群到一个较高的密度时,就成为城市群(圈)。城市群(圈)是若干个城市的集合体,它一般由一个中心或若干个次中心组成,中心城市或次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起着辐射和带动作用。在一个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间存在着多方面的经济和社会联系,并逐步向一体化发展。城市集群无论是在美欧发达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比如,以英、法、德为首的西欧城市群,分布在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及五大湖沿岸的美国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及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城市群,分布在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中国城市群。在城市群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便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种城市现象——大都市带。国际著名城市地理学家戈·特曼认为,一个大都市带,至少应居住2500万的城市人口,过着现代城市生活的方式。他在1989年发展表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当代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



  (1)美国东部大西洋沿岸大都市带

  (2)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3)欧洲西北部大都市带

  (4)美国五大湖沿岸大都市带

  (5)英格兰大都市带

  (6)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并且还有几个都市带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003重印).

  [2]王放.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对中国的启示[J].西北人口,2004,3.

  [3]王朔.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解读[M].长沙:岳麓书社,2003.

  [4]官卫华,姚士谋.世界未来城市展望与思考[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3.

  [5]谢卫红.当代西方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与趋势[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6]李京文.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发展趋势:城市群(圈)的出现及对投资的需求[J].创新,2008,3.



  (作者简介:窦金波(1970-),男,河南信阳人,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201245 目前全世界70亿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城市里,到2050年的未来四十年里,世界人口多达23亿的增长量将全部被城市吸收,这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在非洲和亚洲显得尤为突出,给城市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各方面带来了新挑战。这是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45日发布的2011年版《世界城市展望》的主要结论。



  联合国经社事务部每两年对《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进行更新。该部助理秘书长孙达拉姆(Jomo Kwame Sundaram5日在纽约总部召开记者会,发布了2011年版的《世界城市化展望》。

  

  孙达拉姆说:城市地区将在2011年至2050年的40年间吸收全部的全球人口增长量。在此期间,全球人口将增长23亿,而城市居民将增加26亿,城市在吸收全部新增人口之外,还将吸收一些农村人口,因此农村人口将减少2亿8800万。城市地区在2050年容纳的人口相当于1950年的全球总人口。

  

  未来四十年城市人口在各区域的增长幅度不尽相同,非洲和亚洲将占全球城市人口总增量的86%。增长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印度(4亿9700万)、中国(3亿4100万)、尼日利亚(2亿)、美国(1亿300万)和印度尼西亚(9200万)。

  

  非洲的城市人口在未来40年将增长三倍,从2011年的4亿1400万增加到12亿。亚洲的城市人口将从19亿增加到33亿。相比之下,欧洲城市人口的增加将很少,仅有5200万,北美将增加1亿1000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增加1亿7800万。

  

  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为许多人带来了改善教育和获得公共服务的机会,因为人口的集中使得提供这些服务的成本相对较低。但与此同时,城市的就业、居住、能源和基础设施也面临更大挑战,减轻城市贫困、控制贫民窟的扩大以及应对城市环境恶化的压力也更大。

  

  生活在拥有100万到500万人口的大城市的人口从1970年占全球总人口的18%增加到了2011年的2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特大城市的增多。1990年,全球有3900万人口生活在拥有千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相当于当时全球人口的3%。但在2011年,有3亿5900万人生活在特大城市,占全球人口的9.9%。到2025年,集中在特大城市的人口将达6亿3000万,相当于全球人口的13.6%

  

  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首次列出了拥有75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地理坐标,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这些人口密集区与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包括是否靠近海岸、地震断裂带或特定的气候区域等。

  

  展望报告显示,欧洲和非洲的大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最少,这两个大洲分别只有26%37%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处在面临至少一种主要灾害风险的地带,而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北美,特别是亚洲,许多城市面临着较大的灾害风险。

  

  孙达拉姆表示:全球60%拥有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也就是有450个大城市位于至少有一种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的地区,如地震和洪水,这些城市拥有约8亿9000万人口。这构成了很大挑战,也是为什么在今年六月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可持续发展大会召开前夕有关可持续城市的讨论显得如此重要。毕竟,城市面临着移民、全球化、经济发展、社会不平等、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多重压力。里约大会必须探讨如何在地球这个拥挤程度不断增加的星球上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并确保环境得到保护。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2007-12-03 18:44:22

  在联合国人居问题特别联大召开前夕,联合国人居中心发表了《世界城市状况报告》,就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影响作了详细的分析,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报告指出,尽管城市的出现在人类历史上至少已有五千年,但到公元1800年,城市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2%。近200年来,世界城市化趋势加快,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更使各国城市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城市不再是距离遥远、相互分离的孤岛。现代化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已经把全世界的城市编织成一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网络。目前,世界人口约有一半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人数达到30亿。预计今后世界城市化的趋势还会加速发展,到2030年,世界城市人口接近50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经济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最快。这是世界城市化趋势的第一个特点。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比例将达到50%。最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将从19亿增加到2030年的39亿,这对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世界人口更多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中。目前,世界上10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19个,预计到2015年增加到23个,其中超过2000万人的大城市将有5个。新增加的特大城市都来自发展中国家。除日本东京继续以2600万人位居第一外,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名次将普遍上升。



  第三,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往往一个城市的经济就占据了某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泰国首都曼谷市的经济就占全国经济的38%。即使在最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城市经济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



  世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种类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有相当大的差距。发达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已达到80%,今后其增长率相当缓慢,预计到2020年人口城市化率仅上升到84%,城市人口达到5.5亿。但是,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中小城市,其中约一半的城市人口居住在5万至10万人的小城镇。发达国家面临的城市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种族和移民冲突、贫富悬殊等。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城市化率目前只有35%,到2020年上升到46%,城市人口近20亿,其中孟买、达卡、卡拉奇的人口都将超过2000万。城市贫困人口急剧增加是许多亚洲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



  非洲城市化增长率最快,预计到2020年达到46%,即4.4亿人口。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将以2300万人口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该地区的主要问题是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过程中,未能形成真正的工业经济,因而缺乏解决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经济手段。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在21世纪所面临的最紧迫挑战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在城市,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都会出现在城市,也将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步解决上述问题。



  城市的未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如何解决世界城市化所带来的贫困、住房、交通、环境和社会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城市,使城市更适合人类的生活需要,正是本次联合国人居问题特别联大所要认真讨论的话题。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发表日期:2002-06-28

 

     一、城市和城市化的产生



    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少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发展了小集镇和城市,这一变化称为"城市革命"。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伊拉克境内,沿幼法拉第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而立。按现代的城市标准来说当时的城市很小,但与以前人类定居点相比,则是很大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邬沧萍在其著《世界人口纲要》中指出,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位于死海北岸的古里乔,距今9000年左右。



    亚当斯(Adams RM)在其《城市的进化》一书中记述,大约公元前1000年,由于铁的使用,社会交通大为改善,生产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开始慢慢加快,公元几个世纪前,欧洲的雅典逐渐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城邦,而罗马到公元2世纪,已拥有百万居民,成为罗马这个地跨亚、非、欧的国家的中心。



    随着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的开始,工业化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速度迅速加快。在公元2世纪还只有3万人的伦敦,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其人口猛增至100万人;170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二的英国居民在城市里生活,到1900年,大多数英国人都成了城里人。农业和交通的发展、新大陆的发现和新商路的开通,最重要的是生产力的提高,这些都为这时期城市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3%。1900年上升为136%。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有关城市化水平的数据在大约1800年后才出现,估计1800年世界人口约为906亿,其中大约217亿(24)的人口生活在拥有两万人口规模以上的城市中,大约2%的人生活在拥有10万人口的城市里。1850年,世界人口大约增长30%,拥有2万规模人口以上的城市人口比重增长了132%,大城市的人口比重增长了76%。在1900--1950年期间,大城市人口增长率达到254%。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世界各个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性。



    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历程



    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的发生,使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生产,而工业生产的集中促使了城市化的发展。进入19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明显加快,村镇向城镇发展,小城镇向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大多发达国家已经过了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



    据《1989世界发展报告》显示,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均在80%以上,其中英国已达92%、比利时为97%、澳大利亚为86%、荷兰为88%、丹麦为86%。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1995年,伦敦大约有700万人口,在1998年,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89%。在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有78%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长短不一,形成发达国家之间城市化发展时间不一致现象。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城市化进程最早,发展最广泛,从1760年开始到1851年,90年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总人口的50%,而当时世界人口中,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65%。而到1921年,其城市化水平已达772%。



    当西欧城市化进程发展了很长时间后,美国还是一个乡村国家。在1860--1920年间,美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实现了其高度城市化。1860年,其城市人口不到20%,到1920年其城市人口已超过了全国的一半以上。美国的东部地区,包括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工业化较早,是美国最早实现高度城市化的地区。美国1790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当时5%的城市人口聚集在美国的东海岸。



    二战期间,国防工业的快速增长,使西部城市迅速得以发展。80年代城市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南部的弗罗里达、得克萨斯和亚利桑大几个州。东北地区城市化则减慢。近十年的城市人口增长,90%发生在南部和西部,表明了其人口向美国南部,西部边陲地区流动的趋势。现在美国十大城市中有六个位于该地区。



    加拿大的城市化发展与美国相类似,当美国的城市人口大规模集聚在东海岸和西海岸时,加拿大的城市人口则集聚在南部的边境地带。目前,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美国和加拿大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是77%。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虽然比一些西方国家晚百余年,由于其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只用了几十年时间,已达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1920年,日本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8%,但是,到二战后的1955年其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为58%。



    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目前其城市人口比重为79%。根据联合国社经资料与政策分析部人口司资料显示,1994年东京总人口为2650万,在世界超大城市中保持领先的位置。从1970年以来,东京一直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预计这种状况将持续到2015年。



    在大洋洲国家中,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两国总人口最多,它们基本反映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状况。1994年两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80%。2000年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城市人口比重为85%。大洋洲地区的特点是没有一座城市总人口超过500万,总人口在100--500万的城市由1950年的2座增加到2000年的6座。



    在近几十年,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又出现了一种逆城市化的现象,也有人称之为郊区化或反城市化。其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人口明显减少、人口由中心城市大量向郊区及更远的乡村地区迁移、更多的人口集居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带。很多的工业企业也纷纷离开城市,向中小城镇及乡村地区转移,中等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区域不断扩大。



    逆城市化现象首先开始于北欧和西欧,随后在七八十年代许多发达国家都出现了这种现象,如丹麦、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其中在西欧和美国表现较为突出。在60年代,美国全国6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人口减少了140万,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从20个减至16个。这16个大城市人口总数也减少220万,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从122%降到97%。纽约市的人口减少了366%。



    70年代和80年代间,许多城市包括布法罗、克利夫兰、底特律、新奥尔良、匹兹堡和圣路易丝等,总人口都呈下降趋势,其中有些城市在这期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负数。在60年代,英国伯明翰的人口减少了8%,伦敦的人口减少了54万。



    1970--1985年间,伯明翰、利兹、伦敦和曼彻斯特人口增长率为负,在1985--1995年期间,其总人口也基本没有增加。从1970--1985年期间伦敦人口负增长率超过1%,共减少了1259万人,从而失去其大都市的称号。在其他一些国家,如西班牙、意大利和丹麦,其现有资料表明,这一现象仍在进行当中。



    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首先,由于经济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电子通讯业及交通业的高度发展,使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信息化社会。另外,由于经济和其他活动大量向城市聚集,造成城市的拥挤和环境的恶化。于是大城市中的富人首先开始离开城区,搬到生活和条件好的郊区。随后中产阶级和大城市中心区一些企业和事业单位也搬到郊区。最后,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也是城市人口减少的一个原因。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相比,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历史短。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曾为殖民地,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对其影响很小。二战前,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



    有资料表明,从1800年到193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只由3000万人增加到1.35亿,而农村人口却由67亿增加到11.67亿。自195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有关资料表明,1950--19853年间,城市人口比重也由173%增加到317%。而且仍以相当高的加速度发展。



    在亚洲,和发达国家一样,发展中国家中的城市化进程也显出很大的地区差异。以中国为例,建国后几十年,由于种种原因城市化进程一直非常缓慢。1978年,中国结束了其计划经济时代,才开始了一条类似美国、德国和英国在1819世纪所采取的发展道路,城市化步伐随之加快。1978年,还只有不到1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1995年上升到29%。而今,城市人口比重已上升为31%。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今后十年间,中国将迅速发展为一个工业社会,中国的城市人口在未来也将成倍增长。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1999年中国城市已经达到了666个,比1980年增长了三倍,其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75个,中等城市192个,小城市399个。中小城市进入发展最快时期,到本世纪中期,中国城市将会达到800个左右。



    根据《2000年世界发展指标》显示,其他国家如印度的城市人口大约是28%、越南是20%、菲律宾是5了%、马来西亚是56%、土耳其是61%、中亚地区是66%。韩国由于其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就达到了80%的城市化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在拉丁美洲,和亚洲一样,近二、三十年来都保持了相当高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目前资料显示,在玻利维亚,大约只有61%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而阿根廷是89%,乌拉圭和委内瑞拉达到91%。中美洲国家的城市人口处在45--60%之间,其城市化程度明显低于南美洲国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有7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



    和世界上其他区域相比,非洲的城市化进程要慢了许多。1856年,非洲有2万人口以上的城市9个,6万人口以上的城市3个。大多分布在近海的地方。1990年,非洲城市人口只占25%。而且非洲内部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十分明显。以1995年城市化水平为例,东非城市人口比重占21%,中非占332%,北非459%,南非 481%,西非占366%。



    非洲较大的城市有开罗,其人口为1100万,其次是阿尔及尔270万、开普敦240万。非洲国家共同的特点是都只拥有一个以出口为主的、面向国际市场的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与亚洲、南美洲相比,其城市人口增长率具有更高的水平。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大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特别快。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平均人口增长率超过4%。1950年,世界上只有纽约和伦敦两座城市的总人口达到800万以上,到1970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城市增加到11座,其中就有5座属于发展中国家。



    1994年中期,全球共有22座总人口超过800万的大城市,其中16座在发展中国家。2000年世界上20个最大城市中,发达国家仅占9个,而发展中国家的已升至16个。



    联合国估计,到2015年,全球该规模的大城市将会达到33座,而仅亚洲就会占22座。目前世界15座最大城市中分别有11座在亚洲地区,两座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一座在非洲地区,只有一座在北美洲。例如,在1960--19130年的20年间,曼谷人口从213万增至515万。



    在这20年中,伊朗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1个增至6个,印度由11个增至36个。在1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中,发展中国家从1950年的24个增至1985年的147个,而发达国家仅由51个增至 126个,前者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后者。



    根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人口的20%,集中在世界各国的78个,人口超过400万以上的大城市,而这78个大城市中有一多半在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从1950年到2030年,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将由446亿增加到1015亿,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将由304亿增加到402亿,二者分别增加228倍和13.49倍。



    因此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增加速度较快,远远的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将不断缩小。



    从世界范围看,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只有3%,发展到1900年。也只有14%。而经过1900--2000年这一百年的时间,城市人口达到了55%,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的情况。1950年,世界上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84个,1970年增至844个。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在1950--1970年间由71个增至157个,1980年达到234个。



    根据美国《全球2000年报告》,发展牛地区有400个城市突破了100万人口大关。而且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增长的势头有增无减,持续而迅猛,而发达国家大都已达到高度城市化。而今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城市化进程仍然保持这种态势,所以很多人说,世界进入了一个城市化时代,二十一世纪的世界将是城市化的世界。

(王前福 李红坤 姜宝华)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日期:2013-09-05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一、世界城市化的模式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从城市化道路的差别上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1.同步城市化

  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货币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所谓“同步”主要是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工业化率(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或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互相协调,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较一致,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城市就业量大体平衡,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

  2.过度城市化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滞后城市化

  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滞后”是说: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城市化的水平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滞后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前的中国城市化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

  4.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又称反城市化,是指城区人口郊外化、城市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或“反”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说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市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包括:集中型的城市化使得城区,尤其是大城市的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居住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服务费用上升、生活质量下降,引起市区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市迁移;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产业的转移、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区人口的外迁;交通、通讯的现代化大大缩短了城市与郊外的往来时间,迁居郊外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不会产生较大的不便。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的发达国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公共交通的完善、环境治理水平的提高、城区居民能够享受更多更好的服务、汽车燃油成本的上升等,使得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市外返回城市正在成为部分发达国家居民新的潮流。

  二、典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先后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实现了高度的城市化,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些国家走了一条比较成功的城市化道路,非常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从过程看,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是一条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大中小城市基本协调发展、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先扩大后逐步缩小的动态均衡过程;从动力实现机制看,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通过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来实现城市化,同时也重视政府的规划和调控功能,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辅助的城市化道路。

  1.美国

  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城镇的发展道路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20世纪50年代,由于大中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生存环境恶化,城市发展开始分散化,边缘城市、新城不断出现。美国是一个地方自治的国家,只要财政允许就可以建镇,目前小城镇数量已达2万多个。可以说,美国小城镇的发展基本是依靠市场力量来完成的。同时,移民的到来,也为美国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城市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豪富,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因地制宜地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是保持城市活力,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着力培育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主导产业的崛起和形成,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发展。同时,城市网络的密度更加稠密,城市的地区分布日益均衡,城市等级规模和功能格局也日趋合理。

  2.英国

  英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建立“农工综合体”,6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所谓“农工综合体”,就是在农村发展非农业产业,例如食品加工产业等。这些产业使大量农业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英国政府兴建了20多个“企业区”,对这些企业区实行特殊的政策,这些企业区对吸纳离土农民发挥了很大作用。因此,英国注重发展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此外,英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出台了相关的福利政策,其中包括逐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为失地农民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制定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等。后来英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开始与福利政策挂钩,为失业者提供职业培训、提供就业计划和社会安全保障。

  3.德国

  德国注重以财政及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联邦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

  德国还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首先,广泛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协会发挥规划和协调作用;其次,各经济区都成立了区域经济协会,负责州及地方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第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开展地区性的联合;第四,德国还注重发展地区性的联合体,一般称之为村镇联盟,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有计划地改善当地的设施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

  4.韩国

  韩国实施小城镇发展政策的首要举措是制定专门法律。若没有法律支持,不但不能使政府执行政策义务化,还可能导致小城镇发展事业和离土农民的就业问题往往被排到其他“重要”事业的后面。经过30年的政策实践,韩国小城镇的发展取向综合化。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综合利用分散于各个部门的涉及小城镇发展的相关政策;二是围绕发展主题,综合安排经济、基础设施、生活环境、文化等诸方面事业。在基础设施方面,整治道路和交通设施,整治基础环境设施,促进信息化;在生活环境方面,改善居住环境,扩充社区设施空间,扩大居民福利;在经济方面,振兴既有产业,搞活地区商业,培育新的产业;在文化方面,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环境,创造具有个性的地区文化和具有行政魅力的舒适的城市环境。韩国的小城镇发展所需资金尽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筹措,但是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

  5.日本

  日本政府部门在推进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主要运用制定规划、法规保障及资金扶持三种主要手段。在制定规划方面,除中央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外,各都道府县及市盯村政府均确定了本地区的中长期规划。在规划及法律确定后,实施阶段的重要手段是资金扶持。

  日本还很重视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在一个法制国家中,健全的法规体系通常是其经济与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保障。日本的地方小城市通常主要包括遍布全国各地的人口3万至10万人的小市及盯,在这些小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政府、企业及当地民众都十分重视发挥其综合功能,即不仅要发挥其经济功能,还要发挥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在这些小市及盯不仅能够看到繁华的市区街道,富有日本传统的建筑,整齐的农田和果园,还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食品加工企业。这些措施的实施都为农民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

  三、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正确合理的城市化,必须适应工业化的要求,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避免或消除“城市病”。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要实现正确合理的城市化,必须努力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城市化必须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之所以不合理,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没有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在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多大改进、劳动生产率没有多少提高、没有产生大量剩余农产品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这样不仅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使农业的人力资源投入也大幅度下降,结果是农业长期得不到发展,农村长期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种牺牲农业的城市化,并没有有效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反还产生了严重的“城市病”。

  2.城市化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3.集中型城市化与分散型城市化必须结合,城市规模和城市布局必须合理

  城市化是人口不断由农村转向城市的社会经济过程,也是城市地域扩大、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普及的过程,集中型的城市人口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分散型的城市化是城市人口适当分散到中小城市,大城市人口适当分散到郊区和卫星城。

  国际经验表明: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集中越好、越多越好。城市过少、过大、过于集中,容易产生“城市病”;城市过多、过小、过于分散,就会影响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占用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必须正确布局,集中与分散必须恰当结合,使大、中、小城市结构合理、搭配适当。

  4.城市化不能完全由市场调节,政府必须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

  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说明:城市化完全由市场调节,会使农村人口无序地涌入城市,使城市化盲目发展,大城市恶性膨胀,造成严重的“城市病”;市场的作用还不能保证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非盈利性自然垄断部门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的大变革,应该有合理的过度膨胀的防止机制,“城市病”的避免或消除,都离不开必要的宏观调控。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发布日期:2013-01-25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尤其引人注目



    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 29. 2% 1980年上升到 39. 6%,增加 10. 4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达到57.4%,即在世界范围内,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超过居住在乡村中的人口。



    如果把世界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部分,那么发达国家早在1950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 50% 1950—1980年间的城市化速度仍较快, 30年中上升 16.4个百分点。但 1980年后的城市化速度开始减缓,预计到 2020年只增加 7个百分点,这表明发达国家以人口集中为特点的城市化已进入后期阶级。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前30年中只增加 12. 2个百分点,低于发达国家的速度,但后40年的速度将加快,预计增加27.3个百分点。预计2020年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只相当于发达国家1950年时的水平,落后70年。不过,从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2000年时,两者之比将为2:12020年时为3.5:1。这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2、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大城市在地域空间不断扩展,形成大都市区、大都市带



    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其后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城市、城市集聚区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乡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据统计,几乎4 000(占全美国人口的1/5)的美国人因变换工作及其它原因,每年至少搬家一次,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所谓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的出现可追溯到30年代大危机时期。



    根据发达国家一些城市人口增长的周期变动,一些学者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周期理论,即由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大都市区的生命周期。



    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仍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当前,发展中国家不仅出现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而且由于大城市,特别是首位城市的吸引力,导致大城市数激增,首位城市人口膨胀,出现所谓过度城市化的现象。198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大城市有119个,400万人口以上的超级城市有22个,其数量均超过发达国家。随着首位城市的急剧发展,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体系形成很高的城市首位度。1980年,阿根廷的城市首位度为9.57,秘鲁为8.61,墨西哥为6.13,委内瑞拉为3.54,埃及为2.67等。城市首位度大,一般地说,反映了这些国家经济、城市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很大。因此,很多发展中国家面临协调本国城市规模体系的任务,通过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发展。例如,厄瓜多尔1980—1984年的全国发展计划提出要重点发展16个中等城市,以加强它们在城市子系统中的中心作用。肯尼亚于1970—1983年间,先后选择18个中小城市为增长中心,给予基础设施投资的优先权。泰国在1982—1986年的五年计划中,在三个最贫穷地区选择5个区域城市作为发展中心等。

麦肯锡:城市化的世界——城市与消费阶层的崛起(摘要)

【字体:

发布日期:2012-09-28   

新兴经济体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为当前面临多方面挑战的世界经济带来了利好刺激。几个世纪以来,城市一直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它们吸引着熟练工厂和盈利企业,并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多重效益。城市化和人均GDP往往与国家发展密切同步。但是,当前打过莫城市化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速度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正在见证有史以来地球经济中心最显著的转移。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城市居住,全世界数百万人的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到2025年,将有10亿城市人口跻身全球“消费层次”,其收入水平足以让他们成为商品与服务的重要消费者。其中大约有6亿人口居住在新兴440城市,这些城市有望在20102025年之间贡献将近一半的全球GDP增长。

同时,这些新消费阶层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速度甚至比消费阶层的人口增速还要快。这就意味着,许多产品和服务即将到达消耗量急剧上升的起跳点。到2025年,城市消费者每年可能会向世界经济注入20万亿美元的额外支出。世界范围内为满足急速增长的城市消费阶层的需求,必将掀起住房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热潮。我们预计,城市所需的年度实物资本投资将会增加一倍以上,从当前的10万亿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20万亿美元以上,其中大部分增长将发生在新兴市场。

2025年,这笔巨额消费和投资可能会每年向世界经济注入超过30万亿美元的支出,为全球经济增长带来强劲刺激。但是,这一过程也会面临许多挑战。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城市化和越来越富裕的城市消费者推动了对自然资源和资本的强劲需求。全球投资率和资源价格暴涨,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城市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压力,因为人口密集的地区能够比人口稀少的地区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但是,如果城市的投资方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它们就可能会陷入低效率和高成本的陷阱,进而限制以后的持续增长。因此,国家和城市如何应对这种不断增加的城市需求至关重要。这些应对措施不仅会直接影响投资,而且还会对全球资源需求、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市场产生广泛影响。

“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3-09-27 10:42:47 来源:新民网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主办的转型期的城市化:国际经验与中国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925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内有关高校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欧盟等海内外专家学者等150余人出席研讨会,并围绕中国新型城市化、城市化的国际经验、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城市转型与质量提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书记赵燕平主持。

 

  会议分四场,主要议题是:(1)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转型;(3)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4)城市化模式及国际经验比较;(5)城市化质量评估与提升路径;(6)城市化的成本与效益分析;(7)四化同步与城乡统筹发展;(8)城市综合承载力与人口吸纳能力;(9)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培林副院长在致辞中指出,中国的城镇化和城镇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在城镇化率超过50%之后,中国由一个具有几千年农业文明的乡村型社会正式迈入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但是,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不健康因素,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可持续、不协调、质量不高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涌入让城市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另一方面,城镇化过程中衍生出多样的市民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城镇规模体系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城镇化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环境挑战。针对当前中国城镇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迫切需要学术界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总结,尤其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麦肯锡咨询公司资深董事Jonathan Woetzel认为,自2010年到2030年间,中国城镇人口将从6.3亿人增加到9.9亿人,占全球新增城镇人口的1/4;人口规模超过100万的城市从153座增加到226座,而欧洲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只有35座;人口规模超过500万的城市从14个增加到32个,占全球5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40%。从2005年至2025年,人口迁徙将占到城镇人口增长的70% 。到2025年,现有移民(1.03亿)及未来新移民(2.43亿)占全部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达到40%,推动这些迁移人口市民化,将会激发巨大的内需消费需求和人力资本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魏后凯副所长指出,世界城市化率由30%提高到50%平均用了50多年时间,英国用了50年,美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35年,而中国仅用了15年。2012年,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当前,中国已进入城市化战略转型期,城市化速度将逐步放慢,由加速向减速转变,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是重点。到203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8%左右。预计2033年前后达到70%,结束快速推进时期,进入城镇化缓慢推进的后期阶段。到2050年,城镇化率超过8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四化同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点包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规模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城乡差异发展格局。

 

  与会嘉宾纷纷从不同的视角与发言的中外专家进行交流讨论,在思想火花的交流与碰撞中,为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创意的见解和建议,也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化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平台。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