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发布时间:2020-03-18 17:24:04

简答题目录

1.1.管理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2.简述学习和研究管理学的一般方法。

1.3.系统的特性有哪些?

1.4.简述管理学的特点。

1.5.简述系统的观点。

2.1.简述霍桑试验的结论。

2.2.简述战略管理的特点。

2.3.简述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2.4.简述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三者之间的关系。

2.5.简述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2.6.简述理想行政体系的特点。

2.7.简述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3.1.简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3.2.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3.3.如果依据环境的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可将组织环境分为哪几种类型?

3.4.管理的一般环境包括哪些因素?

3.5.管理的具体环境因素有哪些?

4.1.简述计划工作的基本特征。

4.2.简述计划工作的意义。

4.3.计划工作的原理有哪些?

4.4.简述计划工作的步骤。

5.1.简述目标的SMART特点。

5.2.简述目标的性质。

5.3.简述目标管理的特点。

5.4.简述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5.5.简述波特提出的三种竞争战略。

6.1.简述计划工作前提条件的分类。

6.2.简述预测的步骤。

6.3.简述正确决策的特征。

6.4.最优决策的条件有哪些?

6.5.组织在预测中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7.1.简述影响组织结构选择的因素。

7.2.组织工作的原理有哪些?

8.1.简述扁平结构的优缺点。

8.2.简述影响管理宽度的因素。

8.3.部门划分的原则有哪些?

8.4.简述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8.5.简述直线一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8.6.简述矩阵结构的优缺点。

9.1.管理者应该怎么做才能达到有效授权?

9.2.简述影响集权与分权因素。

10.1.简述业务流程再造的特点。

10.2.简述六西格玛的六步法。

10.3.如何应对组织变革的阻力?

11.1.为什么人员配备工作很重要?

11.2.人员配备工作中应如何遵循公开竞争原理?

12.1.简述内部提升的优缺点。

12.2.简述外部招聘的优缺点。

12.3.在选聘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12.4.组织在考评中有哪些要求?

12.5.对管理者进行培训的方法有哪些?

12.6.在对管理者进行培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3.1.职位权力的影响力和非职位权力的影响力各有哪些?

13.2.领导工作有哪些作用?

13.3.一个合格的领导者应该有哪些基本修养?

13.4.简述在领导工作中应有哪些领导艺术?

14.1.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4.2.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有哪些?

14.3.简述团队形成的条件。

15.1.简述有效沟通的要求。

15.2.沟通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15.3.沟通有哪三种表现形式?

15.4.沟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15.5.简述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15.6.简述非正式沟通的优缺点。

16.1.简述行为有因的基本心理过程。

16.2.激励的方式有哪些?

16.3.为了使激励取得效果,管理者应该怎么做?

16.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6.5.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种类。

17.1.试比较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异同?

17.2.简述管理突破的步骤?

17.3.进行控制工作有哪些要求?

17.4.控制工作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7.5.简述控制工作的类型。

17.6.实行有效的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18.1.简述预算的不足之处。

18.2.传统的非预算控制方法有哪些?

18.3.简述PERT的优缺点。

18.4.简述综合控制的方法。

19.1.管理信息系统有哪些构成要素?

19.2.简述系统开发的三个阶段及基本条件?

19.3.简述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有哪些?

19.4.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关键问题?

简答题答案

1.1.答:(1)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2)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的任务、职能与层次。(4)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1.2.答:(1)唯物辩证法;(2)系统方法;(3)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1.3.答:整体性;目的性;开放性;交换性;相互依存性;控制性。

1.4.答:管理学的特点有(l)一般性;(2)多科性;(3)历史性;(4)实践性。

1.5.答:(1)整体现点;(2)“开放性”与“封闭性;(3)封闭则消亡的观点;(4)模糊分界的观点;(5)保持“体内动态平衡”的观点;(6)信息反馈观点;(7)分级观点;(8)不断分化和完善观点;(9)等效观点。

2.1.答:(1)职工是社会人;(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4)存在着“霍桑效应”。

2.2.答:(1)系统性;(2)长远预见性;(3)对外抗争性;(4)灵活应变性。(1)以顾客关注为焦点;(2)领导作用;(3)全员参与;(4)过程方法;(5)管理的系统方法;(6)持续改进;(7)基于事实的决策;(8)与供方建立互利的关系。

2.4.答:(1)有集体协作劳动的地方就有管理活动。在漫长而重复的管理活动中,管理思想逐步形成。(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把各种管理思想加以归纳总结,形成了管理理论。(3)人们运用管理理论去指导管理实践,以期取得效果,并在管理实践中修正和完善管理理论。

2.5.答:(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率。(2)为了提高生产率,必须为工作配备“第一流的工人’。(3)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1资制。(5)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6)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7)实行职能工长制。(8)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2.6.答:(1)明确分工;(2)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3)人页的考评和教育;(4)职业管理人员;(5)遵守规则和纪律;(6)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

2.7.答:(1)要有领导远见;(2)要讲求战略;(3)组织结构应该是扁平化或水平化;(4)信息在组织内分享;(5)要有强的组织文化;(6)要讲求活性化。

3.1.答: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诸多方面,如提供就业机会、资助社会公益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社会保障体系等。此外企业还要对股东、媒介、社区、政府、交易伙伴、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负有特定的责任。

3.2.答: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管理者所处的道德阶段;管理者的个人特征;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道德问题的强度。

3.3.答:四种:简单和稳定的环境;复杂和稳定的环境;简单和动态的环境;复杂和动态的环境。

3.4.答:管理的一般环境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3.5.答:管理的具体环境因素,也就是管理的产业环境或行业环境,它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政府管理机构,消费者协会等民间组织,新闻传播媒介,地方公众等。

4.1.答:目的性;主导性;普遍性;经济性。

4.2.答:计划工作是指导性、科学性和预见性很强的管理活动,对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计划工作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2)有利于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3)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4)有利于控制。计划是控制的标准,是控制的基础。

4.3.答:限定因素原理;许诺原理;灵活性原理;改变航道原理。

4.4.答;(1)估量机会;(2)确定目标;(3)确定前提;(4)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5)评价各种方案;(6)选择方案;(7)制订派生计划;(8)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5.1.答:目标的SMART特点是指:目标要具体明确(specfic);可以度量或测量(measurabk);可以实现(achievable);目标之间相互关联(rekvant);时间限定(timeb·nd)。

5.2.答:(1)目标可以分为突破性目标和控制性目标;(2)目标是分层次的;3)目标的网络化;(4)目标的多样性;(5)目标的时间性人;(6)目标的可考核性。

5.3.答:(1)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2)强调“自我控制”;(3)促使下放权力;(4)注重成果第一的方针。

5.4.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指出: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包括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成品运输、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研究开发、人员配备管理和基础结构等。他认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实际上是价值增值活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增值如果超过了成本,便有盈利,如果超过竞争对手的话,便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

5.5.答:在竞争战略方面,波特提出了三种竞争战略,分别是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化战略。(1)总成本领先战略:其主导思想是以低成本获得行业中的领先地位。(2)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在行业中别具一格,并且利用有意识形成的差别化,建立起差别竞争优势,并利用差别化带来的较高的边际利润补偿因追求差别化而增加的成本。(3)集中化战略:是主攻某个特殊的细分市场或某一种特殊的产品。

6.1.答:计划工作前提条件的种类:按照所涉及的范围,可分为组织外部的(如政治、经济、社会、产品市场、要素市场等)和组织内部的(如组织的生产能力等);按照表现方式可分为定量的(如定额、劳动时间、劳动量等)和定性的(如信誉、职工士气、顾客满意度等);按照控制程度可分为可控的(如组织内部的政策和规划等)、部分可控的(如职工流动率、组织内的价格政策等)和不可控的(如价格水平、税收等)。

6.2.答:(1)提出课题和任务;(2)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3)建立预测模型;(4)确定预测方法;(5)评定预测结果;(6)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6.3.答:(1)决策要求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2)决策要求以了解和掌握信息为基础;(3)决策要求有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以便比较选择;(4)决策要求对控制的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5)决策追求的是最可能的优化效应。

6.4.答:(1)问题清楚明确;(2)目标单一明确;(3)所有方案已知;(4)偏好清楚、一致、稳定;(5)没有成本时间约束。

6.5.答:预测的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1)外推法。这是利用过去的资料来预测未来状态的方法。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时间序列法。(2)因果法。这类方法是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定量方法。(3)直现法。主要靠人的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来预测。德尔菲法是其中之一,我国习惯称德尔菲法为“专家预测法”。

7.1.答:技术;外界环境;组织的规模;组织的生命周期;组织的战略。

7.2.答:目标统一原理;分工协作原理;管理宽度原理;责权一致原理;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原理。

8.1.答:扁平结构的优点:(1)有利于缩短上下级距离,密切上下级关系;(2)信息纵向流通快;(3)管理费用低;(4)由于管理宽度大,被管理者有较大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因而有满足感;(5)有利于选择和培训下属人员。缺点:(1)管理者无法严密地监督下级;(2)上下级协调较差;(3)管理宽度的加大,也增加了同级间沟通的困难。

8.2.答:(1)管理者与其下属双方的能力;(2)面对问题的种类;(3)组织沟通的类型及方法;(4)授权;(5)计划;(6)组织的稳定性。

8.3.答:(1)力求最少;(2)组织结构应具有弹性;(3)确保目标的实现;(4)指派平衡;(5)检查部fi分设。

8.4.答:直线型组织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责任与职权明确;每人只有一个上级,比较容易和迅速的做出决定。缺点:组织规模较大时,业务比较复杂,管理困难;要求管理者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一旦管理者离职,难以迅速找到替代者;部门间协调差。

8.5.答:直线一参谋型组织结构的优点:各级直线管理者都有相应的职能机构和人员作为参谋和助手,可对部门实行有效管理;各部fi由直线人员统一指挥,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度,防止了管理中的多头领导和扯皮现象。缺点:上下级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受到限制;部门之间沟通困难;参谋部门和直线指挥部门之间的目标不统一,容易产生矛盾。使上层主管的协调工作量大;难以培养熟悉全面情况的管理人员;组织系统的适应性较差,对新情况的反应较慢。比较适合中、小型组织结构。

8.6.答:矩阵结构的优点:灵活性强;适应性强;按照一定的任务要求把多种专业人员调集到一起,既便于沟通意见文便于接受新观念。新方法;所有成员都了解小组的任务,利于集思广益,推动项目方案的实现;利于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缺点:稳定性差;小组成员要接受双重领导,当两者意见不一致时,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影响管理效果。

9.1.答:有效授权的要求:(1)要有善于接受不同意见的态度;(2)要有放手的态度;(3)要允许别人犯错误;(4)要善于信任下级;(5)要善于适度控制。

9.2.答:(1)决策的重要性;(2)高层主管对一致性的方针政策的偏好;(3)组织的规模;(4)组织的历史;(5)最高主管的人生观;(6)获取管理人才的难易程度;(7)手段;(8)营运的分散化;(9)组织的变动程度;(10)外界环境的影响。

10.1.答:业务流程再造的特点:(1)思维模式的彻底改变;(2)以过程为中心进行系统改造;(3)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缺点:(1)管理者无法严密地监督下级;(2)上下级协调较差;(3)管理宽度的加大,也增加了同级间沟通的困难。

10.2.答:(1)确定你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什么;(2)明确你的顾客是谁,他们需要什么;。(3)为了向顾客提供使他们满意的产品和服务,你需要什么;(4)明确你的过程;(5)纠正过程中的错误,杜绝无用功;(6)对过程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确保改进的持续进行。

10.3.答:应对变革阻力的方法有:(1)确保达成共同的变革愿景;(2)沟通变革的目的和重要性人3)认识到变革的情绪影响;(4)理解变革的各方面影响;(5)沟通即将变革和不会变革的部分;(6)树立理想的行为模式;(7)提供有效的反馈、合理的报酬以及适当的结果;(8)对阻力做出一致的反应;(9)灵活、耐心和支持。

11.1.答:(1)人员配备是组织有效活动的保证。在管理的五大职能中,人员配备主要涉及的问题是人。在组织的所有人员中;最重要的是主管人员。主管人员配备的恰当与否尤其重要,与组织的兴衰存亡密切相关。(2)人员配备是组织发展的准备。人员配备的另一个重要性表现为,它是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为从事组织活动所需要的主管人员作好准备。

11.2.答:(1)实行公开竞争时,空缺的职务必须对任何人都开放。不仅要求候选人能够胜任空缺的职务,而且要求他能比别人更有效地实现该职务对他的要求。只有进行公开竞争,组织才有可能达到最合适的人选。公开竞争无论对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人都应一视同仁、机会均等。(2)要进行公开竞争,前提是人才必须能够流动。人才不流动,也就不存在公开竞争。但这种流动不是那种只顾本组织利益而不顾国家利益和需要的盲目流动,而应当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为使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在合适的条件下得到充分发挥的合理流动。在人才合理流动的前提下,鼓励组织内外所有能人进行公开竞争。

12.1.答:内部提升的优点;(1)由于对机构中的人员有较充实可靠的资料,可了解候选人的优缺点,以判断其是否适合新的工作;(2)组织内成员能较快地胜任工作;(3)可激励组织成员的进取心,努力充实提高本身的知识和技能;(4)工作有变换机会,可提高组织成员的兴趣和士气,使其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情绪;(5)可使过去对组织成员的训练投资获得回收,并可判断其效益如何。缺点:(1)所能提供的人员有限,尤其是关键的管理者,当组织内有大量空缺职位时,往往发生“青黄不接”的情况;(2)会造成“近亲繁殖”;(3)组织内没有被提升到的人积极性将会受到挫伤。

12.2.答:从外部招聘的优点:(1)有较广泛的来源以满足组织的需求,并有可能招聘到第一流的人才;(2)可避免“近亲繁殖”;(3)可避免组织内没有提拔到的人受挫,避免造成因忌妒心理而引起的情绪不快和组织成员间的不团结;(4)由于大多数应聘者有一定的经验,可节省在培训上所耗费的大量时间和费用。缺点:(1)由于不了解应聘者实际情况,不容易对应聘者做出客观评价,有时会造成很大的失望;(2)应聘者对组织的历史和现状不了解,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3)如果组织中有胜任的人未被选用,则从外招聘会使他们感到不公平,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12.3.答:(1)选聘的条件要适当;(2)主持选聘的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并且具有伯乐式的慧眼;(3)注意候选人的潜在能力;(4)正确对待文凭与水平的关系;(5)敢于启用年轻人。

12.4.答:(1)考评指标要客现;(2)考评方法要可行;(3)考评时间要适当;(4)考评结果要反馈。

12.5.答:培训的主要方法有理论培训、职务轮换、晋升、在副职上培训、集体研讨会、参观考察、辅导等。

12.6.答:(1)培训工作必须与组织目标相结合;(2)上级管理者必须支持并参与培训工作;(3)教员问题;(4)学习是自愿的;(5)培训内容必须满足受训者的要求;(6)培训方法必须有效;(7)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

13.1.答:(1)职位权力的影响力有:奖赏的权力、强制的权力和合法的权力。(2)非职位权力的影响力有:专家的权力和榜样的权力。

13.2.答:(1)有效、协调地实现组织目标;(2)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3)有利于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

13.3.答:领导修养有:(1)懂得领导者的知识;(2)移情作用;(3)客观性;(4)自知之明。

13.4、答:领导的艺术有:决策艺术;用人艺术;授权的艺术;指挥和激励的艺术;集中精力抓主要环节的艺术;领导变革的艺术。

14.1、答:团队给组织带来的好处:协同过程设计或问题解决;客观分析困难和机会;促进跨职能的沟通理解;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大的创新;运营成本的减少;增加对组织使命的承诺;对变化更灵活的反应;人员离职流动率及缺勤率的降低等。

14.2.答:团队给个人带来的好处:问题解决技能的提高;个人交往能力的提高;对业务过程理解的加深;培养未来领导角色的新技能;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感和认同感;感觉自己参与团队完成的事情远远大于个人所能等。

14.3.答:团队形成条件有:要有指导委员会;明确团队的结构、领导和成员;要有团队的推进者。

15.1.答:(1)表达清楚;(2)传递准确;(3)避免过早评价;(4)消除下级人员的顾虑;(5)管理者积极进行沟通;(6)对情报沟通过程加以控制。

15.2.答:完整沟通包括的环节有:(1)沟通主体确认沟通信息;(2)编码;(3)通过沟通渠道传递沟通信息;(4)沟通客体接受信息;(5)译码;(6)做出反应;(7)反馈。

15.3.答:(1)人一人之间的沟通;(2)人一机之间的沟通;(3)机一机之间的沟通。

15.4.答:沟通的目的是信息分享,使组织中所有行动在既定目标上保持一致。沟通的作用表现在:(1)使组织中的人认清形势;(2)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3)稳定员工的思想情绪,统一组织行动。

15.5.答:正式沟通的优点是:沟通效果好,比较严肃,约束力强,易于保密,可以使信息沟通保持权威性。重要信息和文件的传达、组织的决策等,一般都采用正式沟通。正式沟通的缺点是:因为依靠组织系统层层传递,所以很刻板,沟通速度很慢,此外也存在着信息失真或扭曲的可能性。

15.6.答:非正式沟通优点:沟通形式不拘,直接明了,速度很快,客易及时了解到正式沟通难以提供的“内幕新闻”。其发挥作用的基础是组织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非正式沟通缺点:非正式沟通难于控制,传递的信息不确切,容易失真,而且它可能导致小集团、小圈子,影响组织凝聚力和人心稳定。

16.1.答:行为有因是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

16.2.答:激励的方式有:(1)思想政治工作;(2)奖励;(3)职工参加管理;(4)工作内容丰富化;(5)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

16.3.答:有效激励的要求有:(1)坚持物质利益原则;(2)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3)随机制宜,创造激励条件;(4)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

16.4.答:需要层次理论是美国,0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需求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低级的需求开始逐级向上发展到高级需求。他还断定,当一组需求得到满足时,这组需求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他将个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定或安全的需求,社交和爱情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由于每个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管理者必须用随机制宜的方法对待人们的需求。

16.5.答:各种激励理论可以归纳划分为三大类,即(1)激励内容理论。代表性理论有: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激励需求理论。(2)激励过程理论。代表性理论有:期望理论,波特一劳勒模式。(3)行为改造理论。代表性理论有:激励强化理论,归因论。

17.1.答:相同点:两者的基本活动过程是相同的;(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2)控制工作也有两个前提条件,即也有控制标准和相应的监督控制机构和人员;(3)控制也包含三个步骤,即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不同点:(1)一般控制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而控制工作就要复杂得多,管理者要衡量实际成效,并将之与标准相比较,找出偏差得原因,并随之做出必要的纠N。(2)一般控制中反馈的“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而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比较复杂,它是经过了分析整理后的信息流或信息集,它们所包含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这种管理信息和管理系统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管理信息系统。(3)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的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管理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17.2.答:(1)论证必要性;(2)组织落实;(3)进行“诊断”;(4)治疗过程;(5)克服阻力;(6)在新的水平上控制,准备开始下一轮的循环。

17.3.答:(1)控制系统应切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6)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

17.4.答:控制工作的基本原理有: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组织适宜性原理;控制关键点原理;例外情况的原理;直接控制原理。

17.5.答:(1)按纠正措施的环节分类,有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2)按控制原因或结果分类,有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17.6.答:实施前馈控制的必要条件是:(1)必须对计划和控制系统做出透彻的、仔细的分析,确定重要的输入变量;(2)建立前债控制系统的模式;(3)要注意保持该模式的动态性;(4)必须定期地收集输入变量的数据,并把它们输入控制系统。

18.1.答;预算的不足之处有:(1)容易导致控制过细;(2)容易导致本位主义;(3)容易掩盖效能低下的缺点;(4)缺乏灵活性。

18.2.答:(1)深入现场;(2)报告;(3)比率分析,包括财务比率和经营比率;(4)盈亏分析。

18.3.答:计划评审技术的优点:(1)促使管理者去进行计划工作;(2)促使管理者将计划的拟定工作交给下级去做;(3)促使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关键问题上;(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前馈控制。缺点:(1)很难对具体的作业时间估计得很准确;(2)当网络很复杂时,一旦某项关键工作完工施期,重新调整网络计划和寻找关键线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3)计划评审技术绝不是灵丹妙药,虽然它推动了计划工作,但它本身并不是计划工作。

18.4.答:损益控制法;投资报酬率控制法;管理审核与经营审核。

19.1.答: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数据存储设备,运算,控制与网络通讯设备,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19.2.答:系统开发的三个阶段是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和系统实施。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有:(1)建立和完善管理体系;(2)配备专门人才;(3)选用计算机主机和外围设备。

19.3.答:(1)价值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2)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系统;(3)物流管理系统和企业资源计划系统;(4)供应链管理系统;(5)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19.4.答:(1)确立全面的、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2)全员参与、管理者支持;(3)作好基础工作;(4)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5)扩展应用领域,实现综合集成。

简答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