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各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

发布时间:2016-10-31 00:30:00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各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

2010-6-16 17:36

提问者:泰花真漂亮 | 悬赏分:10 | 浏览次数:953

包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和苏联等国家,请尽量详细一些。

2010-6-16 17:57

最佳答案

抗战爆发后,在日本的逼迫下,纳粹德国政府限制对中国的武器出口,但作为手枪的驳壳枪却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如193831日,蒋介石亲自致电中国驻德商务参赞谭伯羽,令其大量购买驳壳枪。

不只日本的盟国德国如此,抗战之初,西方其他大国也对中日之战持隔岸观火的态度。"卢沟桥事变"之后的1937716日,中国政府向《九国公约》各签字国递交备忘录,通报卢沟桥事变真相,谴责日本"破坏华盛顿九国公约所规定之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倘任其发生,则足以在亚洲及全世界产生重大之后果"。但美国等西方大国却只是发表空洞的声明,呼吁中日双方信守国际协议、维护条约的神圣不可侵犯性以及贸易机会均等国际关系准则。

910月间讨论中日冲突的国联会议上,英、法代表互相观望,不敢仗义执言。国民政府指望通过美国推动国联谴责日本的要求,也遭到拒绝。美国国务卿赫尔甚至冷冰冰地对中国大使王正廷说:"美国政府已经就此事强有力地公开阐明了政策,而别国政府却还在保持缄默......中国又能指望我们做些什么呢?"

11月的九国公约布鲁塞尔会议之前,英国首相张伯伦阐述英国立场说:"到这个会议上去谈什么经济制裁、经济压力和武力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是在这里缔造和平,而不是扩大冲突。"法国更认为,想通过召开有这么多国家参加的会议来做成什么事情,完全是徒劳。结果会议开了三周,除了空谈一些普遍原则外,毫无具体结果。

蒋介石国民政府却对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严重认识不足。193711月,布鲁塞尔会议期间,中日之间的淞沪大战正酣。蒋介石寄希望于布鲁塞尔会议对淞沪会战进行调停,以致贻误战机,导致日军援军从杭州湾的金山卫登陆,对淞沪地区的国军进行包抄,结果数十万国军精锐部队被一举击溃。这一惨败直接导致南京失陷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按说中日之间已经打到这个程度,中国的首都丢失,大片国土沦陷,中日应该已经处于战争状态了。实际不然。中日之间虽然打得不可开交,但双方都未正式向对方宣战。对日本而言,倒也可以理解。因为它毕竟已在中国先后扶持了伪满洲国政府和南京汪精卫傀儡政府。如果再对蒋介石国民政府宣战,岂不是等同于无视汪精卫政府的存在而承认蒋介石政府的合法性?

而国民政府未正式对日宣战,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果中日正式处于战争状态,那么日本势必有正当的理由禁止西方国家与中国进行贸易,中国从西方获得援助的通道将完全被切断。因此,在抗战的初始阶段,国民政府奉行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另外,蒋介石还先后密令手下高官与日方进行秘密接触,以谈促和,边谈边打,虚与委蛇,其目的也是在等待国际形势转机的到来。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ca7c30100hc5b.html) - 抗战外交危局()_周安平_新浪博客

194112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被迫卷进了反法西斯战争。蒋介石闻讯大喜过望,旋即于129日正式对日宣战。此后,美国政府开始大批援助中国,不仅派遣陈纳德将军指挥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即大名鼎鼎的"飞虎队" )前往中国参战,而且为中国装备了30多个陆军师,这些精锐部队最后成为中国军队对日大反攻的主力。

德国:苦心孤诣"亲华派"

在抗战前期,中国外交的中心毫无疑问是争取外援。在美国国内孤立主义盛行之际,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做美国的工作,尽可能争取其援助,另一方面也在努力争取其他大国的同情与支持。

德国虽然是日本的同盟国,而且在中国向日本宣战的同时,捎带着也向德国宣战,但战前中德两国却走得很近,甚至超过了与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可以说,在抗战的最初阶段,中国抗战外交最重要的战场并非中美日三角外交,也不是中苏日三角外交,竟是中德日外交。

虽然德国是日本的最重要盟国,但在中国抗战之后的一段时期,德国却采取了中立立场,其原因除了中德传统的友好关系外,还在于德国不愿意使自己苦心经营的在华利益被日本取代。此外,德国认为日本侵华与反共产国际协定的精神背道而驰,将驱使中国与苏联接近,不利于世界范围内的反共产国际大战略。德国外长魏泽克在1937720日给驻各国使团的指示通函中说:"本政府对远东冲突保持严格中立......中日之间的战争将使苏联政府得利,它乐于看到日本在其他地方受到牵制并因军事行动受到削弱。"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德国传统的政治精英和他们主持下的德国外交部、国防部和经济部,对日本侵华政策明确反对。德国外交部曾在给其驻日大使狄克逊的训令中明确指出:"日本欲以中国为基地对抗共产主义以履行防共协定,此举令人无法理解。我们认为,日本的做法实已违反防共协定,因为日本阻碍中国之团结统一,导致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之成长与蔓延,而其最后结果将驱使中国投入苏联怀抱。日本因此不能期望获得德国的支持。"亲日派外交官狄克逊哀叹:"德国对东亚的同情,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对中日两国厚此薄彼。"

正是因为"亲华派"的努力,1936年,德国帮助中国制定了《中国工业发展三年计划》,该计划打算在华南和华中建立新的经济中心,以建立工业基础和为抵御日寇入侵做好充分准备。为了筹措实现该计划的建设资金,中德签署秘密的中德信用借款合同,德国政府给予中方货物信用借款1亿马克。德国政府先后向中国派遣了数批高级别军事顾问,帮助中国进行军事改革和军事训练,并为中国装备了若干个主力师。淞沪会战中,国军精锐部队中的精锐第8788师便是完全的德械师,蒋介石的御林军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也清一色是德式装备。德国还帮助中国扩建和新建了一批兵工厂。在抗战爆发的头几个月中,两国贸易往来照旧,中国对日作战军火的80%左右来自德国。在美、英消极观望、踌躇不前,而苏联援华大批军火物资又未及到达之时,德国军火对于中国抗战可谓雪中送炭。

德国的做法自然令日本非常恼火。日本最终以不惜退出反共产国际协定相要挟,说服希特勒下达了停止对华军火供应、撤回在华德国顾问等禁令。但这些禁令一度遭到"亲华派"占上风的德国军方和外交部的强烈抵制。迫于压力,德国国防部长戈林发出指令:"仍以目前的方式继续与中国的贸易。"

德国传统政治精英们甚至准确地预见了未来:他们不仅准确地预见了日本侵华必然导致的远东政治色彩的变化,而且一直认为日本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未必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而日本很难在中日战争中取胜。可惜从1936年起,这些精英不再见容于已取得绝对权力的希特勒,被逐渐从外交部、国防部、经济部排挤出去。里宾特洛甫之流最终彻底把持了德国外交的大权。

1938年春,中德关系彻底逆转。

苏联:让中国拖住日本

在抗战初期,苏联的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抗战的头两年,苏联是给予中国实际援助最多的国家。抗战爆发后,中国政府看到英、美一时不会向中国提供援助,遂确定了联苏制日的战略。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次日,蒋介石对立法院长孙科和外交部长王宠惠说,如果事态扩大,演变成全面战争,"最关键的因素"是与苏联达成协议,由苏联供应军事装备,并缔结一个中苏互助条约。19378月两国达成《互不侵犯条约》。10月下旬,苏联援华的首批飞机来华,随之,苏联开始向中国供应各种军火,并为此向中国提供三次信用借款。苏联提供的军事装备许多是世界一流的,这些装备在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1939年的昆仑关战役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使在日苏订立中立条约之后,中国也尽可能维持与苏联的关系,以继续获取苏联的武器装备,这种供应到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才告终止。

苏联支持中国抗战从根本上说也是出于本民族的利益。日本一直妄想"北进"侵犯苏联,苏联对日本企图了如指掌。苏联援华就是要让中国牵制日本,使日本陷在中国战场而无暇"北进"1938年春孙科访问苏联,斯大林异乎寻常地与他作了长达六小时的谈话,斯大林坦率地说:"中国既是在打自己的仗,也是在打俄国的仗。"到了1940年下半年,日本已决心改行"南进"方针;苏联已觉察到德国即将进攻,为了消除来自东方的威胁,便开始与日本进行磋商,结果于19414月达成中立条约,对日本侵华默许和纵容。苏日《共同宣言》公然声称:"苏联誓当尊重'满洲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日本誓当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领土完整与神圣不可侵犯性。"双方无耻地和赤裸裸地以中国领土为相互馈赠的供品。苏联暂时解除了来自东方的威胁,并答应日本断绝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抗战之初虽然苏联向中国提供大量援助,但蒋介石始终对苏联怀有疑惧,他认为"国之祸患,有隐有急--倭患急而易防,俄患隐而叵测"。他不愿也不能把苏联当作长期依靠对象,事实也证明蒋介石的担忧不无道理。因此,国民政府早在1938年年中即确定了以美国为主的外交方针。

美国拔剑自卫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迅速倒向美国。为了实行这一外交方针,国民政府召回了不大受欢迎的王正廷,派胡适出任驻美大使。胡适履任期间,四出奔走,频频出席各种群众集会,揭露日军暴行,宣传中国抗日。他还积极游说国会议员,推动中立法的修改。1940年中,国舅宋子文又作为蒋介石特使被派赴美国,加强与白宫及有关政府部门的联络。

蒋介石认准了美国的实力及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认定无论在战争中还是战后,无论在国际事务中还是维持国内统治地位,都必须依靠美国的支持。虽然蒋介石的战术水平不敢恭维,但其战略眼光十分值得敬佩。搭上美国这班车,不仅让中国在抗战之中,也在抗战之后获取了巨大利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美、英、苏一起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从194210月到1943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等国废除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签署的领事裁判权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在华特权,一洗百年耻辱。

194310月,中国代表在四大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上签字,奠定了未来联合国的初步基础。12月,中、美、英三国发布《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群岛都将归还中国,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4910月,中国代表参加了筹建联合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46月,中国与美、英、苏三大国一起发起了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之一......

所谓没有免费的午餐。美国之所以努力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拔高蒋介石中国领袖的形象,同样是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美国决策者意识到战后世界秩序将会重新布局,老大国的衰落与新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大国之间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势在必行。而美国应当仁不让成为世界新秩序的领导者。在亚洲,美国旨在建立"美国主导下的和平",希望把中国包括在美国势力范围之内,成为美国在这里的主要合作伙伴,"中国应当成为新亚洲这幢大厦的基石"。罗斯福在开罗会议前夕与密友、副国务卿韦尔斯的谈话中明确指出:"美国在远东的外交政策应以中美两国政府间的密切工作关系作为基础。"

抗战期间,中国与大国的外交虽然无不是彼此利益的交换,但如果没有中国人民在抗战中所表现出的浴血杀敌、誓与侵略者周旋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在与侵略者抗争中所显现出的实力,美、苏等大国也未必能认可中国的作用。抗战外交不光需要博得对方的同情,也要以自身的实力为后盾。

无论如何,抗战外交是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另一种抗战,一场没有刀光剑影但依然杀机重重的战争

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2009-6-16 16:36

提问者:小攸1128 | 浏览次数:2134

答:1.战略防御阶段,表现为:(1)粉碎了日本的速胜计划;(2)为中共起了掩护作用;(3)鼓舞了士气;(4)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内迁争取了时间;(5)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唤起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要着眼于战略而不是战役,以空间换时间。(4分)2、在相持阶段,表现为:(1)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2)对日本侵略继续组织了抵抗。(3)牵制了日本在华兵力的4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解放区战场的压力;(4)国民党站在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一边,并以大国身份参加了一系列国际会议。(3分)

2009-6-25 01:37

最佳答案

顶楼上的,说的好!!!!!!!

第一:当时是哪个政党代表的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应该是国民党,哪谁又是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作为合法的政府代表,自身拥百万之兵,蒋介石不抗日,谁来抗日?如果连最高领导都拒绝参战,哪政府机关里的高层领导谁还敢打仗?就算是换了美国,总统拒绝参战,国会也奈何不了,更不用说一党专政的中国了!

第二:蒋介石曾告诫广大国军将领:人人皆有守土抗战的职责,十万青年十万军,宁可杀生成仁,也不能当亡国奴

第三:面对日军疯狂的大轰炸和血腥的大屠杀

国民政府始终不屈不挠、坚毅不拔地领导抗战

坚持血战到底,人不分男女老幼、地不分南北八荒国民政府在国难当头的时候

号召调动知识青年参加抗战

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血

民国政府格外爱护文物和人才

把最重要的国宝运送到了大后方

把最重要的大学转移到了大西南、

国民政府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的四大国

国民政府收回了台湾和东北伪满洲国的领土主权

国民政府参与创立了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

第四:8年抗战,国军阵亡将士高达320万人,光高级将领就有150多人,击毙日寇165万人!这是某党能够比拟的?

综上所诉,个人认为国民政府纵有千挫百错,也不因该将其丑化矮化,也不应该将其全盘否定

并且1949年距今已有6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是建立在中华民国巨人的肩膀之上

没有1911年的中华民国就没有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民国是母亲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儿子

中华民国用自己的乳汁抚育和喂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没有孙中山、宋教仁、蒋介石的贡献

就没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的成就

没有国民党的奋斗,就没有GD的崛起

1.国军在正面战场上拖住了日本陆军80%的兵力,粉碎了日军北上进攻苏联的计划。

2.国民政府先后动员了743万军队对日作战(其中中央军128万,晋绥军,粤军,川军,滇军....等地方正规军500多万),基本上歼灭了日军的主力部队,在亚洲日本总共投入了42个师团的兵力,其中投在中国的就有34个师团!于是日军便无法再抽调兵力来对付美军,从以一方面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

3.国军在对日作战中,虽然败多胜少,但是以空间换取时间的作战理论大大消耗了日军的优势力量,日军虽然攻占的地方多,但是经过激烈的战斗,部队伤亡特别大,每攻占一座城市就要分兵把守,长期以来就会造成官兵疲于奔命,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部队无法得到及时修整,无力再次进行第二次大规模进攻,国军虽然丢的地方多,但是可以随时得到补充,为以后的反攻创造了机会!

4.选择了正确的盟友-美国,通过与美国的合作,19432-19454月期间,沉重打击了日军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

5.稍稍纠正一下楼主的说法,8年抗战国军是承受了80%的侵华日军,大大减轻了解放区人民的抗日压力,19377-19458月间,国军共击毙侵华日军165万人,而被解放区军民击毙的侵华日军总共不超过30万!

6.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赢得了所有欧美战胜国的尊敬。

赞同

68

评价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及作用

牵制了日本60%陆军兵力 使前苏联无需2线作战!日本海军虽强 但是也只是 出笼猛虎 强悍一时中国牵制了日本大部分重工业为中国战场上服务 从而无法全神 为海军服务,也为盟军专一对付欧洲战场做了保证,从另个角度考虑 中国也壮大了 日本的物资方面,毕竟那时的中国各方面资源都很丰盛 从而为日本的工业提供了资源,《你想想 你海军在强没有陆军支持仗还是没法打》所以中国牵制60%日军是有用的,好像是关东军70 华北日军80w 华南30万左右,日军海外军民一共好像是700多万具体记得不是很清楚. 地位也就是五大联合国创始之一 但是说话的分量在国际上还不是很重,毕竟西方列强还是鄙视中国,中国还没那实力,但是中国毕竟是个大国 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 一般国际-大决定都要争取中国的意见,毕竟中国牵制着60%日军 如果投降的话 战事将会不堪设想,抗战中也显示了中国的实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赞同

你对中国在抗战期间获得大国地位的思考及评价

这是中国人民在不屈的抗日战争中赢得的世界的尊重,是全体中国人的荣耀。然而欧美列强却由于害怕中国的崛起,无耻的出卖了中国的利益。

要想知道详细的参考吴相湘先生的第二次中日战争。

抗日战争爆发时期各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