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行为分析

发布时间:2011-03-11 21:35:45

蒋介石行为分析

08125310 吴堂滨

【摘要】本文通过对蒋介石日记和一些当时的报纸资料的解读说明蒋介石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一切为了人民大众的革命家、伟人,他所做的一切却是符合一些自私的个人奋斗者的人生信条的,是完全符合逻辑的。近些年来,在学术领域刮起了一阵阵的平反之风,虽有一些成果,但更多的却是些只为吸人眼球的无稽之谈。本文不会趋炎附势的发表些此类“高见”,只是些稚嫩的个人想法而已。本文首先介绍蒋介石的年少生活对其性格的影响;其次讲蒋介石对其母亲的孝道;再次是蒋介石的婚姻生活分析;最后得出蒋介石的所作所为都是生活经验所致的结论。

【引言】历史上的蒋介石总与一连串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遥远的模糊感。而我认为对于其日记的研究更能还原出一个更为真实的历史人物。虽然如今有很多学者正致力于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并且有很多书籍相继出版。但是一些学者的叙述方式和一些近似于小说的描写手段实在有失历史的严肃感而令人不敢苟同。本文以蒋介石日记为依据,加以个人专业知识的应用(新闻学),参考一些当时的报纸资料,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对蒋介石的一些行为作出分析。

【关键词】蒋介石 日记 家庭生活 新闻报道

记得我在课堂上做过《文人瞿秋白》的演讲,瞿秋白虽具有满腹经纶的学识,但他却只是个文人,既无玄鉴深远的高瞻,又无临机果断的气魄,既无阴狠的权谋,又无恶毒的手腕,这使他只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而蒋介石却与之相反,他是个军人,他既有起而革命的勇气,又有转身扛起反革命大旗的权谋。

蒋介石虽出于浙江奉化的蒋家大族,但其少年却过的并不幸福。

蒋介石的父亲蒋肇聪先后娶过三个老婆第一位徐氏,生子名周康,字介卿;继娶孙氏,无后而亡,孙氏死后才娶蒋介石的母亲,时年22岁的王采玉。王采玉17岁时,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当地一位俞性农民为妻,生有一子,孰料天有不测风云,婚后不到三年,老实巴交的丈夫撒手人寰,不久,其儿子也不幸夭折。王采玉悲伤至极,到附近一处尼姑庵带发修行。正因为蒋介石之母王采玉是寡妇再蘸,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低下的。蒋肇聪在时,尚无人敢公开歧视。蒋肇聪一死,世态炎凉,孤儿寡母,备受欺凌。因此,蒋介石记忆里的家族势力都是冷面杀手。

以蒋介石同父异母的兄弟蒋介卿为例,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写到:

上午,在家纳闷。正午,已将赴沪,辞别兄,央请督修屋宇,推卸祠庙董事,而彼顽固性成,一味谬执,致母亲叹恨不已。此人不可心感化,惟有自命苦耳。此次回家无一可意。欲求解脱,非迁地不可。而母亲又不愿。吾家终为习俗所累。濒行时,见母亲矜怜不舍之颜色,与胞兄恶劣狡诈之情态,几乎使我昏晕。家族之害人甚矣。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寥寥数笔,便可了解到以蒋介卿为代表的家族势力对其母子的态度。在那充满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封建大家族中,可以想象,蒋介石的少年生活是在怎么度过的。让我们设想当初蒋介石的处境:自己生活在这个封建“帝国”的最底层,与同样弱小的母亲相依为命,到处都是尔虞我诈,到处都是利益的争夺,自己独自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游走,必须小心翼翼,处理好各种关系。自私是必须的,只有这样才会给自己以最大的利益;城府是必须有的,只有将自己隐藏的更深才不会被人看穿心思;凶狠是必须的,对敌人的善良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拼命的往上爬是必须的,只有自己努力、只有站在高处才不会被人看扁、被人欺辱。

少年蒋介石心灵深处的创伤是涂抹不去的。可以说,蒋介石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一切,一直到长大成人,他都无法释怀。在他少年时所形成的个性,对他的一生都是影响深远的。

与少年蒋介石一起饱受世态炎凉的,还有他的母亲——王采玉。蒋介石的日记中写到:

盖当此之时,独赖吾母本其仁慈,坚其苦节,毅然自认以保家育子之重。外而周旋强暴,保护稚弱,内则辑和族里,整殤庭户。

可以看出,蒋母对蒋是极其呵护的,两人的相依为命使蒋母子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蒋介石是极其孝顺的。王采玉为了收“疲顽难改,轻浮暴戾”的少年蒋介石的心,给他娶了一房妻室毛福梅,蒋介石不敢违抗,只好答应。但是对于这场婚姻蒋介石是非常不满意的。

上午,作家书。因母亲有病,心殊悬系。胞兄久通事理,又为可叹。家境拂逆,与妻无缘,为吾一生最痛苦之事。

其实,对于这场旧式的封建婚姻,蒋早就有了结束它的打算。但是这场婚姻是其母王采玉一手包办的,并且王对毛非常满意,不同意他们离婚。所以尽管蒋介石称这次婚姻“为吾一生最痛苦之事”,但是摄于其母的反对,蒋还是不敢有所行动的。特别是到后来考虑到自己经常在外“革命”,家中老母无人照料,和毛福梅离婚的事便不了了之。但是不久以后,王采玉病逝,蒋才与毛离婚,毛作为王采玉的义女继续住奉化老家。这也可以说明王在他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蒋介石有过很多的妻妾,但是在宋美龄之前的一位是陈洁如。

往往大人物的爱情、婚姻生活,是百姓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1927年,中国新闻界的焦点,集中在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和他的两位“夫人”身上。

1927822,中国第一大报《申报》刊登了题为《黄浦江头送别声》的大块报道。文章叙述了蒋介石夫人陈洁如去美留学的特写。94《上海时报》又刊登了题为《夫人过日再记》的专题报道。

当陈洁如经过14天的漫长航行到达夏威夷的时候。码头上早已挤满了欢迎者,中华民国领事馆官员,华侨们打出大幅标语“热烈欢迎夫人”。美国各大报刊也相继报道了夫人访美的报道,夫人每天在各大欢迎晚宴上忙得不亦乐乎。这与中国革命家总司令夫人的桂冠是分不开的。1927927,当夏威夷群岛还沉浸在夫人到来所引起的欢迎旋风之中时。中国的第一大报在头版上赫然刊登着一则《蒋中正声明》:

各同志对于中正家事多有来书质疑者,因未及遍复,特奉告如下:民国十年原配毛氏与中正正式离婚,其他二氏本无婚约,现已与中正脱离关系。现除家有儿子外,未有妻女,惟传闻失实,易滋淆惑,专此奉覆。

此声明在《申报》上连续刊登了一星期。

多数研究蒋介石的书籍都认为蒋陈之间的感情是存在的。但是一个人一旦成为一个政治人物之后,他的婚姻也就被蒙上一层政治色彩,他的爱情也将是政治爱情而难有真正的爱情。蒋介石认为像陈洁如这样一个小家碧玉无任何手腕与心机,无论如何是不配做一位叱咤风云大人物的第一夫人的。

蒋介石如果不想重蹈自己少年时期的悲剧,就必须往上爬,而利用是必须的,婚姻也是可以用来利用的。蒋介石看上了宋美龄,他准备为宋抛弃包括陈洁如在内的以往的所有女人。

1126,上海《申报》等各大小报刊载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启事。121,蒋介石如愿以偿的在上海与宋美龄完婚。这场婚姻是政治性的,当时的大报《大公报》精辟的分析了蒋、宋的联姻:

蒋介石的再婚,是一项有预谋的政治活动,他希望借此赢得孙逸仙夫人和宋子文的支持。······那时候,蒋介石也开始觉得有必要寻求西方的支持。娶宋美龄以后,他就有了与西方人交涉的“嘴巴和耳朵”。此外,他非常推崇宋子文是一个财务专家。但如果说蒋介石不爱宋美龄,那是不公平的。蒋介石显然把自己看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英雄爱美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了政治上的考虑,蒋介石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在那些情况下,娶一位新太太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件合乎逻辑的事。

终于,蒋介石成功的成为了掌握党政军大权的中国第一号人物,成为了中国的独裁者。他已经爬的够高了,而接下来需要的是要保住自己努力得来的一切,而这和自己年少时想要保住自己的一间房宇,一块田地不可同日而语了。谁若想抢走,他是会拼命的。

所以,他后来所作的一切,都是有理可依的。在他看来日本的侵略,那只是肌肤之痛而中国共产党是想要推翻他的,是要像当年的乡绅一样来欺辱他的,是不可忍受的。

我国著名的民国史专家杨天石曾经说过:“人的本相常常迷失,历史的本相也常常迷失。人的本相迷失的情况很复杂。一种是因“捧”。将某一个人捧为天纵之圣,绝对正确,永远英明,仿佛斯人不出,世界就永远处于黑暗中一样。一种是因“骂”。将某一个人骂成十恶不赦,坏事做绝,祸国殃民,是千夫所指,人人皆曰可杀的天字第一号大坏蛋,仿佛一切罪恶,一切黑暗,均源于斯人。

蒋介石当政时一些御用文人把他捧上了天,而后来,老蒋又被骂的体无完肤。好在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为一些有争议的人物平反,才还原了一大批诸如蒋介石这样的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结论】我不想去为谁平反,也没有平反。在我看来,蒋介石也有着一个饱经磨难的童年,世态炎凉的封建大家庭让他学会了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时时为自己着想(自私),要有权谋手段,要心狠手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要知道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婚姻也可以是工具。这些都是他自己的生活教给他的。

这就是我对蒋介石所作所为原因的分析。

参考资料:

(1) 卞客生.蒋介石日记秘事[M].河南人民出版社 20-85

(2) 王安化.蒋介石信函秘事[M].河南人民出版社

(3) 刘小宁.蒋介石手令秘事[M].河南人民出版社

(4)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M]. 山西人民出版社 1-5

(5) 蒋介石:《蒋中正声明》,载《申报》,1927-9-27

蒋介石行为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