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1714412201

王国维的情感世界与美学研究
摘要王国维的灵魂之苦是他美学研究的内在发端之一。他的情感世界不仅有个人的生命体验,还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造成他情感世界的苦闷原因主要是理想难以实现、身心脆弱以及对生命本体的追问。王国维一度把美学研究作为其情感的栖居地,但最终由于情感的无法排解和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导致其学术转向。关键词:王国维“忧生”“忧世”美学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中国近代是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引进和建立的重要时期,追溯当时美学家的心态,描述学者们的心路历程,对还原美学学科的初创历史具有一定的意义,我们也能从中了解中国最早的美学家们的学术选择和人生选择。
根据王国维在自序中的说法和他著述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学者们大多注意到了王国维心灵的苦闷,并把灵魂之苦作为王国维哲学美学研究的动力。王国维的忧郁首先来自于他先天的个性气质,也来自于后天的文化修养。我们谈及王国维的苦闷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生命体验,还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时期的边缘感觉。“忧生忧世”说
在人们的印象里,王国维是一个不问世事的学者,似乎他只谈学术不问世事。不仅政治态度保守,研究领域也总是和学术主流有一定的距离。其实,王国维立足于现实世界,超然而不漠然,他自己就提出了诗人“忧生”“忧世”的说法。《人间词话》里还说: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显然,在王国维的心目中,“忧世”的境界更大。事实上,王国维作为一个从“士人”向近代知识分子的过渡型人物,也不可能没有“忧世”情怀。他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对人生世事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关怀。他研究美学,从关注个体生命出发,以“生活之欲”解密人的精神世界。我们也不能忘记他面对大众的振臂一呼。他曾在《去毒篇》中指出:“我国衰弱的原因,不在于国民的资格,不在于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道德的衰败,而在于国民情感上没有希望和慰藉。”寻找精神慰藉,拯救国民于无希望之中,在王国维看来是头等大事。
王国维研究戏曲,也出于振兴中国戏曲的考虑。他研究甲骨文、敦煌文献,未尝没有把握历史机遇、振兴中国学术的初衷。他研究西北地理,符合当时对边疆地理了解的需要。王国维也关心时事,在书信中,他与友人多次谈论时局、政治。通过私人信件,我们可以看出青年王国维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即使人到中年,王国维也对政局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关心。在王国维的情感世界中,“忧生”与“忧世”并存,个人的精神危机和民生疾苦是互动的,在审美领域摆脱个人困境和为国民寻找情感慰藉的希望是互通的。忧从何来
王国维为什么会有深沉的“忧生”“忧世”情感?他的忧患从何

而来?美学研究在他的情感世界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1877年,王国维生于浙江海宁。王氏家族人丁稀薄,王国维出生之时,其父年逾三十,整个家族对王国维出世的欣喜和期望自然可想而知。家族的期望,并没有给王国维带来幸运。王国维幼年丧母,父亲又不在身旁。他的幼年经历中,既欠缺母爱的关怀,也缺乏父亲角色在场。这种缺失让王国维的内心深处更渴望情感的抚慰,他在很多作品中,都提及到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比如,他记录了歌德母亲的聪慧、美丽、高尚、朴素,认为歌德在文学上的天赋是来自于他的母亲。他还反对叔本华的遗传说——形体、智力、意志皆得自双亲不可分割(叔本华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意志来自于父亲,作为附属物的智力种类及程度来自于母亲)。即使在父亲乃誉公归家以后,我们在他的日记中似乎更多见的是对王国维课业的要求。这位严父也许没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情感世界,所以王国维形成了落落寡欢、沉默寡言的性情。他酷爱读书,除了早慧、勤奋的因素,恐怕也有不善与人交往的原因。王国维似乎没有年少轻狂的岁月,他一开始展示人前的就是少年老成的模样。及冠之年王国维与莫氏夫人完婚,20岁就开始为生计奔波,独立承担家业。王国维并没有因为清贫的家境和不幸的遭遇变得冷漠麻木,相反,在他不善言辞的外表下,有一颗敏感、孤独、热情、真诚的心灵。我们读王国维的诗词,就能感受到他情感世界的波澜。
笔者认为,王国维的忧郁主要来自于性格—理想—际遇三者之间的张力。如果分别从现实理想、情感历程、价值求索三个角度来说

的话,王国维的忧郁主要来自于三对矛盾中:志向远大与怀才不遇;身心脆弱与命运坎坷;对人生本质的惶惑与解惑。美学一度是他寻求精神安慰的乐园。
王国维志向高远,要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王国维第一次可能会影响人生的选择就是走科举之路。王国维小小年纪就被称为“海宁四才子”16岁就考中秀才,从此以后考场失意。科举失败后,王国维回到海宁暂时做了一名塾师,他并不甘心,就在1897年的农历年底还曾和同乡张英甫等人谋创海宁师范学堂,可是由于资金的关系,这个有可能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师范学堂的计划仅仅停留在设想阶段。
王国维的第二个选择是投身自然科学,或者这个选择并不完全是王国维的自觉自愿。王国维初到上海写下了《杂诗》三首,表达自己怀才不遇。1901年,王国维在罗振玉的资助下留学日本,在藤田剑峰的安排下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在日本留学期间,王国维日习英文,夜习数学。然而,王国维并没有成为一个科学家,而是对哲学、美学产生了兴趣。
第二个矛盾是身心脆弱与命运坎坷。王国维的身体状况不佳,视力不好,还有腿疾和胃病。在日本留学一段时间,后来不得不因为腿疾回国。到了晚年王国维重病缠身。他的经济状况一直谈不上富裕,时务报社时期,薪水微薄。辛亥革命时期东渡日本,经济上依靠罗振玉的帮助。1916年回国,供职于仓圣明智大学,主要也是为了摆脱经济困境。随着王国维声名雀起,经济状况也有了起色。根

据王国维1923年的通信,他在北大担任通讯导师期间,三个月薪金是300元。1925年王国维就任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条件还是比较优越的。但王国维无心理财,再加上爱买古书,家里人口又多,晚年依然身无余财。他在遗嘱里说没有分文财产,可见王国维的生活还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
王国维在情感上也是脆弱的。王国维的《人间词》包含了他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反映了他的情感特征。王国维着意展现的是一个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人间”。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人间词》共115首。笔者统计,115首词中,提到“人间”的有33首。其中,属于人间词甲稿的有19首,属于人间词乙稿的有11首,最晚的可能作于1908年。出现“人生”字样的词有两首,“少年”字样的有三首。且从1904年到1907年间,正是王国维美学用力最勤的时期。王国维的词,直接揭示了其美学研究时期的情感世界。在王国维的《人间词》里,有对亲人的思念,如:
绣衾初展,银旋剔,不尽灯前欢语。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禅无数。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鹊桥仙》
王国维也很珍惜朋友。他约樊志厚给《人间词话》写序言,又知樊性情懒惰,便写好序言一并寄去。可王国维又是孤独的,朋友并不多,人际关系也是困扰他的一个因素,他在词中写道: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八声甘州》


王国维的多愁善感还表现在伤春悲秋,寻常景物在他那里都被涂抹了一层凄苦的色彩。其词中较常出现的意象有雨、夕阳、秋柳、残花、落叶、孤雁。
王国维是一个渴望真情且懂得珍惜感情的人。他特别强调“真”他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真”不仅是他评论文学的标准,还是他生活的理想境界,具有某种人生信仰的意义。
第三,惶惑与解惑。王国维在中西哲学的交汇点上必然产生“人应该是什么”的思考,其根源于近代社会个人本体意识的觉醒。这也正是王国维诗词不同于前人的特质,即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对人本质的惶惑让青年王国维的精神世界爆发了一次思想危机:人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的出现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真正的自我是什么?人是否有能力寻找到答案?“我身即我敌,外物非所虞。人生免襁褓,役物固有馀。“身”一直是王国维追求“大道”的束缚。为了追求“大道”,要摆脱束缚和情感上的苦闷,在理智上他试图做一个强者。他特别向往“超人”,推崇叔本华美学的天才论和“智力上的贵族主义”,对此他毫不避讳。可他又发现了天才不得不承受的痛苦。事实上,叔本华本人也认识到了天才的寂寞和悲剧命运。天才的创作和脑力高于时代,自然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同。人生的幻灭感和天才的苦痛让王国维的“解惑之旅”充满了悲剧感。何以解忧

王国维试图通过审美及美育获得情感的慰藉。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是中国自古就有的。现代美育思想却不是从中国古代的“美育”直接发展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目的的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还是对中国古代教化思想的反拨。中国现代美育思想是以哲学、伦理学、教育学为知识背景,是在“教育救国”的观念上抱着救亡图存的目的发展起来的。
学术界一般认为,“美育”一词最早由蔡元培于1901年所作的《哲学总论》引入。王国维刊于19038月的《教育世界》上的《论教育之宗旨》已经明确使用了美育这一概念,也是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美育之价值与功用的历史文献。王国维从1903年到1907年还写下了《去毒篇》《人间嗜好之研究》《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孔子之美育主义》《教育家之希尔列尔》《霍恩氏之美育说》等一系列文章。在这些文章里,王国维阐释了现代的美育思想。
首先,从王国维美育思想的来源看,他主要选择了席勒的美育思想。王国维继承席勒的美育思想有三个方面:第一,注重美育和德育、智育的联系,认为美育是塑造“完全之人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划分是建立在对康德哲学的接受和人心理功能的区划以及人生存方式的认识基础上的。第二,认为通过艺术和其它审美现象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给人带来情感的慰藉,还是人具有超越性的体现。第三,王国维继承发展了席勒的游戏说,是在康德哲学的“天才论”和“超利害说”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真正的大诗人不满足于

发表自己的情感,而以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为满足。除了在学理上探求美育的心理机制和理论外,王国维还在具体的科目设置上体现了美育思想。他认为小学阶段音乐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调和感情,除了声音美之外,还要有歌词美。
总的来说,王国维的美育论是从情感入手疗救人生的,美育指向人格的完整和高尚。美育的目的就是治疗感情上的空虚,并且由于审美的无利害性质,人可以摆脱生活之欲的控制,得到最纯粹的快乐。与之相比,虽然梁启超的美育论也是从情感的角度进入美育的,但是他更强调的是美育的社会功能和效应。
在王国维研究美学前,可以说他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一直没有找到一块适合自己的阵地。在苦苦寻觅之后,他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投身的领域。但王国维随即发现,自己只能成为二流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却不能成为另创一系统的一流哲学家。中国当时美学学科还处于初创阶段,王国维是中国美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可他却是以世界的学术眼光和格局来考察自己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地位的。他发现现有的哲学并不能解决现实中的困难,他又无法创造出能够使自己满意的哲学系统,叔本华哲学也没能让他摆脱人生的痛苦,所以转而研究史学了。参考文献:
[1]陈鸿祥:《人间词话》《人间词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叶嘉莹、安易:《王国维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6年版。

[3]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版。
作者简介:吴洋洋,女,1982—,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