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列传

发布时间:2018-12-08 14:35:26

《管仲列传》说课稿

河津中学 李锦薇

1、教材分析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

《史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写作的目标,反映和推究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困境。《管仲列传》着重反应了管仲成功的原因。

《史记》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富有表现力。谋篇布局上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管仲列传》篇幅不长,但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原因正在于语言和谋篇。

《史记》还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司马迁为管仲做传的意图隐含于行文中。

《管仲列传》是“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中的一篇文。读其文可想见管仲的为人,亦可想见司马迁的为人。其文言简义丰,能抓住人物事件的主要特点并以恰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基于以上认识,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讨管仲施政成功的原因,感受《史记》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2、学习选取典型材料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言简义丰、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拓展阅读相关故事材料,深入了解管鲍之交及管仲改革等内容的基础上,自主逐断学习文本,初步解决课后问题。

2、通过小组合作,深入探讨课后问题。通过课堂展示,分享成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情谊,使学生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

学习重点:

1、 语言简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2、 选取典型材料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以及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教法学法分析

学生对故事情节充满好奇,但对文言文持有疏离的态度。针对这样的学情,应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达到学习鉴赏文言文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的目的。 通过现代文材料的补充,让课堂的主体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充溢课堂,让学生的灵魂伴传主共舞。对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1、故事出发,提高兴趣,加深理解

鉴于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情绪较低的情况,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故事阅读桓公伐燕、曹沫之会、桓公拜相、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和论文材料阅读《春秋第一相管仲鲜为人知的历史创举》、浅析管仲以法治国思想及现实意义》、《管子》管仲小传任务。让学生通过现代文阅读,先对管仲以及相关的人物事迹有充分的了解认识。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和理解的深度。

2、进行比较阅读。把现代文材料和文本段落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内容、情感及语言特点。材料语言直白啰嗦,文言简洁且讲求手法。

3、自主和展示相结合。由于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通过阅读,学生对管仲其人其事以及鲍叔牙齐桓公的为人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自学文本时,学生会理解得比较深刻,学案上提出的三个问题预设能得到较好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把所有问题先交给学生完成,老师只有在学生山穷水尽时予以点拨,加以引导即可

4、以文带言。了解背景和故事的基础上,可以推测某些文言词语的含义。

3、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主学习 解决问题

1、阅读材料一,说说第二段从内容、语言特点、感情、结构、手法等各个角度与之比较显现的优点。

1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

2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

3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4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叙事简洁 语言生动

2、阅读《管仲改革》后自主学习第三段,管仲取得哪些政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者相较,文本语言有什么特点?

政绩: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原因:与俗同好恶,令顺民心

语言特点:叙事简洁,直接引用管仲的言论,更直接的表达了管仲的思想,且笔墨经济。

3、结合下列材料,自主学习第四段。管仲有怎样的施政才能?本段选材上有特点?议论有何特点?

善因祸而为福,转拜而为功。

选取三次匡正桓公失误(责楚贡茅;责燕修政;责桓公守信)的典型材料凸显管仲施政才能。

议论精辟

4、以书面形式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展示交流课

课堂形式:

课代表主持展示课。各小组代表分别展示对课后两道题目的解答。

具体过程:

1、一二三组的代表依次展示本组成员对第一题合作探讨后组织的答案要点。

2、其他小组依次对这三组的发言进行提问和评价。

3、老师相机作出必要的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一、管仲从政取得极大成功,结合文本从主客两方面思考,原因有哪些?

主观原因:

登上政治舞台之前:历经坎坷,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后来任政相齐时能顺民心,善于从实际出发处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非凡的人生观、价值观: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登上政治舞台之后:执政思想;执政才能

客观原因:

朋友知己之情:鲍叔牙的知贤、荐贤、让贤。如果没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管仲极有可能怀才不遇,空有才干,无人赏识,这实际上是很多有才能者的共同悲剧。

君臣知遇之恩:齐桓公不计前嫌,知人善用。如果齐桓公睚眦必报,心胸狭窄,报一箭之仇,而不懂得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不任管仲为相,甚至把管仲杀了,管仲就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4、四五六组的代表依次展示第二题的答案。

5、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

6、老师做必要的点拨和补充。师生共同总结。

二、 这篇传记,篇幅不长,但是既勾勒了管仲的生平,也使管仲的为人、从政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用到哪些手法?

作者抓住管仲的语言和行为特点

取材典型(责楚贡茅;责燕修政;责桓公守信)

叙事简洁

语言生动

有大量直接引用(借传主自己的语言,以自述口吻,既表明二人交往的情况,又表现了管仲的性格,还说明了传主登上历史舞台前历经坎坷的人生阅历。;直接引用管仲的言论,更直接的表达了管仲的思想,且笔墨经济)

借管仲之口来抒情

在叙事后加上简洁的议论,直接揭示出管仲的为人品格并赞美其从政的才能。

展示课小结

《史记》具有抒发情怀的目的。“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管仲列传》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既表达作者对真挚友情的礼赞,又包含着作者对知己的渴求,对君主任人唯贤的向往。

晋代张辅说:“迁之著述,辞约而事举。叙三千年事,唯五十万字。”古文运动领导者以一个“洁”字称颂《史记》的语言。明代的茅坤说“于中损害一字之处,便如匹练中抽一缕,自难下手。”《史记》语言的简约式历代评论家所公认的。它言简义丰,能抓住人物事件的主要特点并以恰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附录

材料一: 关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管仲与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都是生活在265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人,也都是当时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俩年轻时就成为了好朋友,后来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的风风雨雨。

一、管鲍分金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帐就给花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这可把鲍叔牙手下的人气坏了,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二、一起充军

后来这哥俩又一起充了军,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有一次齐国和邻国开战,双方军队展开了一场大撕杀,冲锋的时侯管仲总是躲在最后,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管仲却跟飞一样的奔跑。当兵的都耻笑他,说他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一儆百拿管仲的头吓呼那些贪生怕死的士兵。

关键时刻又是鲍叔牙站了出来(此时鲍已当上了军官)他替管仲辩护道:管仲的为人我是最了解不过了,他家有80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他不能不忍辱含羞地活着以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的流下了热泪,他哭诉道:生我的是父母,而了解我管仲的,唯有鲍叔牙啊!

三、各为其主

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发现管仲是个人才,便要他当了自已的谋士,也就是参谋长一类的官吧。而鲍说牙呢,也偏偏被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看中,拜其为军师。两个好朋友各自辅助一个公子。可是好景不长,昏庸的齐襄公总是疑心他两个同父异母的弟弟要篡夺他的王位。就让手下的人找机会干掉公子纠和公子小白。这两个公子听到了风声,公子纠带着管仲就跑到了鲁国的姥姥家去了,公子小白带着鲍叔牙也跑到了莒国的姥姥家避难去了。

公元前686年的冬天,暴虐的齐襄公被手下的将士杀死,他的一个弟弟公孙无知为齐国君王,没几个月,也被手下大臣给杀掉了。 流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和寄居在鲁国的公子纠得到消息后,都觉得自已继成王位的机会来了,急忙要回国争夺王位。

四、阵前对垒

管仲作为公子纠的军师及时提醒他的主子: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戏了,我还是先带一队人马去拦截公子小白,让鲁国派大将护送您回国。公子纠笑答:好主意!

当管仲带人马赶到莒国和齐国的交界处,正碰上鲍叔牙带领一队莒国人马护送公子小白飞弛而来。管仲上前拦住去路,鲍叔牙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管仲见状急得要命,要是拦不住公子小白,自已还有啥脸面再见公子纠啊,于是他心一横,搭弓取箭,朝着车上的公子小白用力射去,小白大叫一声,栽倒在车上,管仲见大功告成,便带着人马飞逃而去。

没想到管仲这一箭恰好射在公子小白的带钩上,一点没伤到人,但他大叫一声装死倒在车里。见管仲跑了,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鲍叔牙见公子小白平安无事,大喜!立刻命部队抄小路向齐都全力疾弛。

五、顽抗到底

管仲自以为射死了公子小白,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结果到齐、鲁边界的时侯,一个齐国的使者拦住了他们的车马,使者说:我奉齐国新君王公子小白之命,前来通知鲁国,请你们不必送公子纠回国了。

管仲一听,才知道自已上了公子小白和鲍叔牙的当。公子纠命令大将曹沫摔领仅有的500多鲁国士兵去跟齐国拼命。鲁国本来就是个小国,兵马少,大败,大将曹沫保护公子纠和管仲逃回了鲁国。

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登上了齐国君王的宝座后,称为齐桓公,他命令鲍叔牙领兵30万去攻打鲁国,小小的鲁国连连败北,就派人和齐国讲和,鲍叔牙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鲁国把公子纠杀了,二是把管仲交给齐国,不然的话绝不退兵。鲁庄公没别的法子把公子纠的人头和管仲一起交给了齐国。

六、举贤重德

鲍叔牙帮公子小白登上王位又帮他杀了公子纠,齐桓公感念他的忠心和所立的大功,要任命他做国相,没想到鲍叔牙死活不肯接受,他说:以前我帮君王做了些事情,那全是凭我对您的忠心而竭尽全力的,现在您要把国相这么重要的职务交给我,这绝不仅仅凭我的忠心就可以做好的,您该找个比我更有才能的人才行啊!齐桓公说:在我手下的大臣中,还没发现比你更出众的人才呢!鲍叔牙说:我举荐一个人保证能帮您成就一番霸业!齐桓公急忙问他:这个人是谁呢?鲍叔牙笑着说:此人就是我的老友——管仲,我把他从鲁国要回来,就是要他帮您的!

齐桓公一听就火了,他拍案而起!说:这小子拿箭射过我,这一箭之仇我还没报呢,你反而让我来重用他?我不把他杀了就不错了!

鲍叔牙恳切地说:管仲不顾一切地为公子纠卖命,用箭来射杀您,这不正好说明他对他的主子是一个非常讲忠义的人吗?各为其主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他当时那样做没什么不对的,现在要治国了,若论才华,他远远超过我鲍叔牙啊!您要成就霸业,非得到管仲的辅左不成。您现在不计前嫌地重用他,他维一的出路就是死心踏地的为您卖命啊!

齐桓公是个很有肚量的人,为了齐国的利益,他还是听了鲍叔牙的劝说,断然弃忘前嫌,拜了管仲为国相。

材料二 管仲改革

春秋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直接背景:财政危机 。目的:富国强兵。

内容: (1)行政方面:士农工商分居,职业世代相传,保证了社会生产,也避免人们因谋职业而使社会动荡不安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五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五个乡。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三十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十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十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三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十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五属,设五大夫。每年初,由五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2)军事方面,强调寓兵于农,“作内政而寓军令”,就是把居民的组织和军队的编制统一起来。(规定国都中五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十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四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十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一人,一轨五人,五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五十人,’五十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一连二百人,二百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二千人,二千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五乡一万人,立一元帅,一万人为一军,由五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于三人就是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做到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是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3)经济方面:管仲 “相地而衰征”, 盐铁官营。(根据土地好坏和多少征收赋税,实质承认了土地的私有。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鼓励与境外的贸易;实行粮食“准平”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故大贾富家不得豪夺吾民矣”(《汉书·食货志》下)。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提出“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样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 (4)外交方面:奉行尊王攘夷的外交路线。(经过了内政、经济、军事等多方面改革,齐国出现了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桓公对管仲说:“现在咱们国富民强,可以会盟诸侯了吧?”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所谓“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所谓“攘夷”,即对游牧于长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国对中原诸侯的侵扰进行抵御。)

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管仲改革的作用:管仲的变法,虽然使齐国迅速发展,国力强盛,外交策略也相当成功,恩威并用,各国诸侯都尊重齐国,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材料三

“桓公实怒”二句:是说少姬(即蔡姬)曾荡舟戏弄桓公,制止不听,因怒,遣送回国。蔡君将其改嫁,所以桓公怒而攻蔡。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左传•僖公三年》(伐蔡在“僖公四年”)。

“管仲”二句:《左传•僖公四年》载:齐桓公伐楚,使管仲责之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古代祭祀,用裹束成捆的菁茅过滤去渣。包,裹束。茅,菁茅。按:责楚包茅不入贡于周室,这是齐伐楚的借口。事又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

“桓公伐燕: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山戎(北狄)伐燕,燕告急于齐,桓公因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送桓公进入齐境。桓公说:“非天子,诸候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之地与燕,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召公,是燕国的始祖,周成王时为三公,“治西方,甚得兆民和。”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

曹沫之会:齐桓公五年(前681),伐鲁,鲁将曹沫三战三败,鲁庄公请献遂邑求和,桓公许,与鲁会柯而盟。将盟,曹沫以匕首劫持桓公于坛上,威胁桓公归还“鲁之侵地”,桓公先是被迫答应,继而“欲无与鲁地而杀曹沫。”这时,管仲劝桓公不要图一时“小快”而“弃信”于诸候,失天下之援”。于是尽“与曹沫三败所亡地于鲁”。“诸候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见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卷八十六《刺客列传》。

管仲列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