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西方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9 22:59:50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祝小军

【摘 要】通过对中西方邀请和回应言语行为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西方邀请具有高度商讨性并以信息传递为中心,而中方邀请则高度公式化并以交际为中心.

【期刊名称】《学术论坛》

【年(卷),期】2011(034)010

【总页数】4页(P93-96)

【关键词】中西文化;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作 者】祝小军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10 期 (总第 249 期) 学术论坛ACADE勘nc FORUM N0.10,2011(Cum川atively N0.249)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叔,小军[摘要]通过对中西方邀请和回应言语行为进行实证对比分析研究发现,西方邀请具有高度商讨性并以信息传递为中心,而中方邀请则高度公式化并以交际为中心。[关键词]中西文化;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作者简介]貌,小军,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31[中图分类号] 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 4434(2011)10- 0093-04 引言在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中每天都在进行同一 言语行为一一邀请。邀请成为人们分享友情,改善 和理顺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Edmonson &House(1981)认为,像邀请这样的言语行为值得我们特别 关注,因为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定意义,伴随言 语表示将会产生特定行为方式 。文化差异带来的是人们发起 、 商定和对邀请 作出回应的方式的不同,即不同社会对邀请的言 语行为设置的规范和期待各不相同 。 然而,能决定 和显示邀请目的的并不是像“发起邀请”这样一个 单一的言语行为 。 Mao, L.(1992)研究认为,保证邀 请成功的是整个邀请过程的发生,它是由一系列 言语行为的实施所决定的 。

一、西方邀请话语1.商讨性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邀请是一种对相关各方都存在一定风险的言语行为 。 一方面,邀请把接受 或拒绝的压力施予受邀请者,接受邀请还可能背 上人情债;另一方面,根据 Brown &Levinson(1987) 的研究,邀请者将面对可能的拒绝 。 由英国 语言学家所作的如上分析似乎反映了美国文化中 人们对个人主义和行为自由的深切关注 。 有鉴于 此,西方话语者总是以询问的方式发起邀请 。 在西方现实生活中,邀请话语似乎是一个复杂的商讨过程,参与者必须注意不要妨碍对方的 行为自由(消极面子)或伤害各方同意的渴望(积 极面子)。 Wolfson (1989)认为,大多数社交约定通 过一个商讨的过程得以实现,故参与者需循序渐 进,相互体谅,直至社交约定最终完成。因为美国 人选择通过商讨来约定社交活动,他们不必面对 可能的拒绝的风险。毕竟邀请是对占用他人时间 的请求以及希望与他人建立更亲密的社会关系。 考虑到相互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许多美 国人事实上对把自己放在一个被拒绝的位置上是 颇有疑虑的 。 Wolfson (1989)的研究表明,在美国, 邀请话语往往以一个“引子”开头。它向听者暗示, 如果他的回应合适,话题发起者将随之发出邀请。 在这里,“引子”意在引出期望的信息,或传递说话 者邀请的意图,但这里面并不带有任何具体的承 诺 。交谈的结果取决于商讨的过程。 以下面所举邀请话语为例: A: It ’ sreallyhorrible 出at we ’veneverseen each other.B:Iknow.Wehave to 町 to arrange something.A: Howaboutdinner?Whydon ’ twegooutto dinner together?跤’That ’ s goodidea.A:What daysare goodforyouand Joe? B: Weekends are best.Oh,weekends are bad forus.Don ’ t youevergoout todinner during the week?B: Well,wedo,butweusuallydon ’ tmake 93 2011 年第 10 期(总第 249 期)学术论坛ACADE勘nc FORUM N0.10,2011 (Cum川atively N0.249) [文章编号] 1004- 4434(2011)10- 0093-04 在不同社会、不同群体中每天都在进行同一言语行为一一邀请。邀请成为人们分享友情,改善和理顺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Edmonson &House (1981)认为,像邀请这样的言语行为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因为它在社会生活中有着特定意义,伴随言语表示将会产生特定行为方式 。文化差异带来的是人们发起 、 商定和对邀请作出回应的方式的不同,即不同社会对邀请的言语行为设置的规范和期待各不相同 。 然而,能决定和显示邀请目的的并不是像“发起邀请”这样一个单一的言语行为 。 Mao, L.(1992)研究认为,保证邀请成功的是整个邀请过程的发生,它是由一系列言语行为的实施所决定的 。1.商讨性一些语言学家认为,邀请是一种对相关各方都存在一定风险的言语行为 。 一方面,邀请把接受或拒绝的压力施予受邀请者,接受邀请还可能背上人情债;另一方面,根据 Brown &Levinson (1987) 的研究,邀请者将面对可能的拒绝 。 由英国语言学家所作的如上分析似乎反映了美国文化中人们对个人主义和行为自由的深切关注 。 有鉴于此,西方话语者总是以询问的方式发起邀请 。在西方现实生活中,邀请话语似乎是一个复杂的商讨过程,参与者必须注意不要妨碍对方的行为自由(消极面子)或伤害各方同意的渴望(积极面子)。 Wolfson (1989)认为,大多数社交约定通过一个商讨的过程得以实现,故参与者需循序渐进,相互体谅,直至社交约定最终完成。因为美国人选择通过商讨来约定社交活动,他们不必面对可能的拒绝的风险。毕竟邀请是对占用他人时间的请求以及希望与他人建立更亲密的社会关系。考虑到相互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许多美国人事实上对把自己放在一个被拒绝的位置上是颇有疑虑的 。 Wolfson (1989)的研究表明,在美国,邀请话语往往以一个“引子”开头。它向听者暗示,如果他的回应合适,话题发起者将随之发出邀请。在这里,“引子”意在引出期望的信息,或传递说话者邀请的意图,但这里面并不带有任何具体的承诺 。交谈的结果取决于商讨的过程。以下面所举邀请话语为例:It’s reallyhorrible 出at we ’veneverseen B:Iknow.Wehave to 町 to arrange something.Howaboutdinner?Whydon ’ twegooutto dinner together? 跤’That ’ s goodidea.A:What daysare goodforyouand Joe? Oh,weekends are bad forus.Don ’ t youever goout todinner during the week? Well,wedo,butweusuallydon ’ tmake planstillthelastminute.Joegetshomelatealotand I never knowwhat his schedule isgoingtobe.A: Okay,well,look,whydon ’ tyoucallme whenyouwanttogoout?Anyweeknight isgood.B:Okay,I will.A:Really!Don ’ tforget.B:Okay,I won ’ t.I ’ Hcallyou.(Wolfson1989) 在这次交谈中,双方的商讨几近最终的社交 约定,但事实却是什么也没有定下来。在此例中,A 似乎显示了他的殷勤好客,但在商讨过程中却并 未承担起殷勤好客的责任。A 的行为实际上有点消 极和迟疑。因此,一次为会面时间而作的恰当安排 无果而终,事实邀请并未发生。在美国,一些话语无论说起来还是听起来都 透着善意,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开场白,它将引导 交谈各方通过商讨最终实现邀请或完成事实约 定。Wolfson (1983)认为,这些指向并不明确的邀 请,有些可以通过商讨最终成为事实约定,而有些 却无果而终,区别在于可能的强迫性和殷勤好客 的责任心。邀请的发起者要承担起殷勤好客的责 任,商定具体时间。如果邀请的发起透着好客,但 却不明确,寄希望于由听者通过商讨指定具体时 间是不恰当的。在上述交谈中,如果 A 显示出了取得事实约 定的诚意,结果必将不同。在下面的例子中,情形 相似,但结果却截然相反。I'd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B:Fine, when are you 台ee? A:Howabout Monday?B: I ’ m 位ying nottocomeinonMonday.I ’ m freeon 白mrsday.A:Okay,but it h臼 to be afternoon.Okaywithme.Idon ’ tteach on 咀mrsday.A:One- ifteen? Fine, I ’11write 出at down.A:Good.Wehavealottocatchupon.(Wolfson1989) 事实上,这个例子同时还表明了西方邀请话 语的典型模式。这一模式的构建遵循了对话语分 析所作的社会学研究的发现,也将使本文对邀请 话语的进一步探究变得更为容易。1)预示邀请交谈(预示潜在的邀请行为的发生); 94 2)必要条件的商讨(时间、地点、活动);3)后续交谈(接受、让步、承认)。这一模式涉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包含 关于某个特定内容的一轮或多轮交谈 。 在交谈过 程中,支撑话语原则的话语行为、面子、礼貌等因 素均被考虑。在现实社会交往中,某些邀请可能在发起后 并未经过任何商讨的过程而被直接拒绝,也有一 些邀请在经历商讨的过程后还是被拒绝。不管怎 样,本文分析的模式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模式, 这并不代表每个阶段必然出现在整个邀请过程 中。2.事务导向事务导向针对的是外部目标,涉及到对外部 世界产生某种影响。外部目标的特点是参与者话 语交流的针对性。 Brown &Yule(1983)认为,事务 语言主要以信息传递为导向。从上节讨论中不难发现美国人似乎很在意对 对方的私人空间显示出应有的尊重。人们往往避 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即使在他们试图让 他人接受在他们看来是有益于他人的事物的时候 也是如此。在邀请的整个商讨过程中,美国人似乎 主要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 即就未来约定的时间 达成共识。参与者努力比较各方的时间安排,看是 否能找到对大家来说都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据此 观察,美国人的邀请话语主要是以事务为导向的。 下面两个美国人的交谈不乏为一典型例子: A: Hello,Mr.Smith.B:Hello.A:Iρok, Iwonderwhetheryouwouldcomeout tolunch withmesomeday.Yes,I'd like toverymuch.Howabouttomorrow? B:咀1ank you,butI ’ mafraidI ’ mtiedup tomorrow.A:What about Thursday 由en?Justaminute,letmesee.Yes,’Thursday wouldbe fine.A:Good.Let ’smeet hereshall we? B:What time? Wouldtwelvethirty be all right? B:Yes 由at willbe fine.在此例中,邀请者 A 和受邀请者 B 主要商讨的是关于邀请的时间的细节。整个商讨过程高效,以事务为导向。planstillthelastminute.Joegetshomelatealot and I never knowwhat his schedule isgoingtobe.Okay,well,look,whydon ’ tyoucallme whenyouwanttogoout?Anyweeknight isgood.Okay,I will.Really! Don ’ tforget.Okay, I IH call you.(Wolfson1989) 在这次交谈中,双方的商讨几近最终的社交约定,但事实却是什么也没有定下来。在此例中,A似乎显示了他的殷勤好客,但在商讨过程中却并未承担起殷勤好客的责任。A 的行为实际上有点消极和迟疑。因此,一次为会面时间而作的恰当安排无果而终,事实邀请并未发生。在美国,一些话语无论说起来还是听起来都透着善意,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开场白,它将引导交谈各方通过商讨最终实现邀请或完成事实约定。Wolfson (1983)认为,这些指向并不明确的邀请,有些可以通过商讨最终成为事实约定,而有些却无果而终,区别在于可能的强迫性和殷勤好客的责任心。邀请的发起者要承担起殷勤好客的责任,商定具体时间。如果邀请的发起透着好客,但却不明确,寄希望于由听者通过商讨指定具体时间是不恰当的。在上述交谈中,如果 A 显示出了取得事实约定的诚意,结果必将不同。在下面的例子中,情形相似,但结果却截然相反。I'dreallyliketomakeadatewithyouto have lunch and talk things over.B:Fine, when are you 台ee?A:Howabout Monday? m位ying nottocomeinonMonday.I ’ m freeon 白mrsday.A:Okay,but it h臼 to be afternoon.Okaywithme.Idon ’ tteach on 咀mrsday.A:One- ifteen? Fine, I ’11write 出at down.Good.We have a lot to catch up on.(Wolfson1989) 事实上,这个例子同时还表明了西方邀请话语的典型模式。这一模式的构建遵循了对话语分析所作的社会学研究的发现,也将使本文对邀请话语的进一步探究变得更为容易。生);94 这一模式涉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可能包含关于某个特定内容的一轮或多轮交谈 。 在交谈过程中,支撑话语原则的话语行为、面子、礼貌等因素均被考虑。在现实社会交往中,某些邀请可能在发起后并未经过任何商讨的过程而被直接拒绝,也有一些邀请在经历商讨的过程后还是被拒绝。不管怎样,本文分析的模式只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模式,这并不代表每个阶段必然出现在整个邀请过程中。事务导向针对的是外部目标,涉及到对外部世界产生某种影响。外部目标的特点是参与者话语交流的针对性。 Brown &Yule(1983)认为,事务语言主要以信息传递为导向。从上节讨论中不难发现美国人似乎很在意对对方的私人空间显示出应有的尊重。人们往往避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即使在他们试图让他人接受在他们看来是有益于他人的事物的时候也是如此。在邀请的整个商讨过程中,美国人似乎主要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 即就未来约定的时间达成共识。参与者努力比较各方的时间安排,看是否能找到对大家来说都方便的时间和地点。据此观察,美国人的邀请话语主要是以事务为导向的。下面两个美国人的交谈不乏为一典型例子:Hello,Mr.Smith.B:Hello.Iρok, Iwonderwhetheryouwouldcomeout tolunch withmesomeday.Yes,I'd like toverymuch.Howabouttomorrow? B:咀1ank you,butI ’ mafraidI ’ mtiedup tomorrow.What about Thursday 由en?Justaminute,letmesee.Yes,’Thursday wouldbe fine.A:Good.Let ’smeet hereshall we? B:What time? Wouldtwelvethirty be all right? Yes由atwillbe fine.在此例中,邀请者 A 和受邀请者 B 主要商讨的是

跨文化交际中西方邀请言语行为对比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