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用]2017 - 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 1 - 3大气环流学案

发布时间:2019-04-20 15:12:37

课时3 大气环流

课程标准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1.结合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2.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解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分布及大气环流的影响。3.结合亚洲季风形成示意图,掌握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分布。4.结合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分布,并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阅读教材P36P39“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2.三圈环流

(1)成因:主要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类型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1)气压带: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风带:H东北信风带K东南信风带IL同为中纬西风带JM同为极地东风带

(3)季节移动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0全球大气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赤道与极地之间本应形成单圈环流,为什么会变成三圈环流呢?

(2)三圈环流在地球表面形成的气压带、风带有哪些?

(3)极锋是怎样形成的?对地球表面有何影响?

提示 (1)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赤道与极地因冷热差异产生的单圈环流变为三圈环流。

(2)低纬环流圈:形成了赤道低气压带、东北()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

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副极地低气压带。

高纬环流圈: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3)极地冷空气收缩下沉的同时向低纬运动,与北上的暖空气相遇,暖空气迅速被迫抬升,形成了极锋。近地面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该区域因为有气流的抬升作用,降水较多。

教材梳理2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阅读教材P39P4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1.南北半球气压带分布的差异

2.季风环流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15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形成示意,据图分析:

(1)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2)东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是怎样的?

(3)南亚在冬、夏季节的风向如何?成因有哪些?

提示 (1)海陆热力差异。

(2)东亚: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

(3)南亚: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季为东北季风。形成原因:夏季因受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的影响,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东北季风。

教材梳理3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阅读教材P39P4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思考感悟】 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赤道和极地间的气温差异和气压差异会有何变化?

提示 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如果无大气环流的存在,则赤道和极地之间的气温和气压差异将增大。

[预习效果自测]                   

下图为某日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阴影代表气压带。读图完成12题。

1.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对天气的影响是(  )

A.下沉,晴

B.由高纬流向低纬,雨

C.上升,雨

D.由低纬流向高纬,晴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气压带和风带北移,北半球处于夏季。第2题,带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

答案 1.B 2.C

读下面的模式图,完成34题。

3.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4.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气流温暖湿润

解析 第3题,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丁地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丙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作用。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为信风带,气压带丁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第4题,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丙是陆地、丁是海洋,该季节海洋气温高于同纬度陆地,气流寒冷干燥。

答案 3.B 4.C

读图,完成56题。

5.此时亚洲东部盛行(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6.图中所示月份北半球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赤道低气压带

解析 第5题,图中欧亚大陆被高气压控制,为北半球冬季,亚洲东部盛行西北季风。第6题,冬季,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冷高压切断。

答案 5.C 6.B

                   

探究点一 三圈环流

【案例探究】

结合图示探究:

(1)从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为什么没有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单圈环流?

(2)请动手绘图、填图:

用箭头表示出三圈环流的方向。

在图中适当位置填出四个气压带的名称。

用箭头表示三个风带的方向。

(3)由图看出,低纬地区的高空气流,在流动到北纬30°附近时,为什么不继续向南北运动而下沉?

(4)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提示 (1)现实中的高空风除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外,还受地转偏向力作用,赤道吹向两极的高空气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在30°纬度附近偏转成平行于等压线的西风,从而不能继续向两极移动。

(2)①②③如图:

(3)由赤道上空向北运动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到北纬30°附近上空时就偏转成西风,不再继续向北流动,但低纬气流又不断流过来,便在北纬30°上空堆积,被迫下沉。

(4)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反思归纳】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近年来,高考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的考查,但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分析——气候类型,依据气候的成因判断:根据试题中所在区域的气候类型来判断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如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则该地受西风带控制;热带草原气候,则该地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信风带控制;季风气候,则该地受冬季风和夏季风的交替控制。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即时巩固】 下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C所表示的气压带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2中箭头能正确表示图1D风带风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

解析 第(1)题,C位于60°S70°S之间,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第(2)题,结合D风带所处的纬度位置知其为南半球盛行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北风。

答案 (1)C (2)B

探究点二 季风环流

【案例探究】 2016117,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北京、太原等地的气温都刷新了2016年入冬以来的新低。不过,这只是冷空气发威的序曲,本周,今冬来最强冷空气来袭,我国各地经历入冬后最冷一周,尤其是南方地区遭遇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贵州、湖南还出现入冬首轮大范围冻雨天气过程。

结合材料探究:

(1)本次冷空气的发源地在哪里?

(2)冷空气所在地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提示 (1)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的亚洲高压中心。

(2)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势力强劲的冷高压。

【反思归纳】

1.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由于地表并不均匀,北半球在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影响下,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压中心。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1)1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此时东亚、南亚季风均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澳大利亚西北部季风则是北半球东北信风南移过赤道左偏而形成的。

(2)7月份部分地区季风环流简图。

该季节南亚的西南季风是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而形成的;东亚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澳大利亚西北部受东南季风影响。

【即时巩固】 读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为________(1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___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

(3)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________风,D处盛行________风。

(4)夏季,D处盛行________风,形成原因是________,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__外,还有__________

解析 分析等压线分布图,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C地位于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夏季盛行西南风,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的。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答案 (1)1 (2)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4)西南 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探究点三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案例探究】 是谁总在帮俄罗斯人?

181211月初,横扫欧洲战场的拿破仑军队因遭遇北风怒号、风雪交加的恶劣天气,被俄军以少胜多打得溃不成军,拿破仑几乎是只身逃回巴黎。无独有偶,19411113,莫斯科风雪交加,气温降到-30°C,使入侵的德国因冻伤大量减员,汽油凝固,装甲车、坦克动弹不得,使希特勒的美梦也在同一个地方夭折,事实上这一切都是俄罗斯的大陆性气候在作怪。

结合材料探究:

(1)拿破仑军队和德国军队本土所在的西欧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该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是什么?

(2)德国军队进攻的莫斯科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气候特点是什么?

提示 (1)西欧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终年温和湿润,成因是终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

(2)莫斯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该气候类型的特点是冬寒夏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降水较少。

【反思归纳】

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对于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这部分内容,除了结合气候类型及其特征记忆外,还可借助规律加以分析。

(1)对于气温来说,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对于降水来说,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具体如下表所示。

2.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的对应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1)单一气压带、风带影响下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2)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即时巩固】 下图为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图的左侧是某季节影响气候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模式图下方为四地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

A②—— B④——

C⑥—— D⑦——

(2)图中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图示地区的季节是____季。

(3)图中气候类型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是______________(要说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解析 由图示纬度及海陆位置可知,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甲气候类型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乙气候类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上,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丙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冬雨夏干,为地中海气候;丁气候类型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为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1)C (2)副热带高气压带 夏

(3)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出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气流方向和移动规律。

3.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4.说出季风环流的形成过程。

5.说出不同地区冬夏季风的风向、特点及对气候的影响。      

                   

对点练一 三圈环流

右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气压带,⑤⑥⑦表示风带,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的正确判断是(  )

A①—低气压带冷暖空气相遇形成

B⑤—低纬信风带东南风

C②—高气压带空气冷却下沉形成

D⑥—中纬西风带西南风

2.与图中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时间一致的地理现象是(  )

A.江淮地区出现梅雨天气

B.华北平原正值麦收

C.东北地区受洪水危害严重

D.济南昼开始短于夜

解析 第1题,气温高,气流上升;根据风向的偏转情况判断该图示意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情况,故处信风带为东北风;高气压带的形成是由于动力原因(堆积下沉)北半球中纬西风带的风向是西南风。第2题,结合图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特点知,此时为北半球春分日或秋分日,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可能发生。

答案 1.D 2.D

对点练二 季风环流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盛行风的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

4.与盛行风形成无关的是(  )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解析 第3题,盛行风为西北风,其从低纬度吹向高纬度,从海洋吹向陆地,所以其性质为暖湿,A正确。第4题,盛行风是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欧亚大陆形成高压,北半球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受风带、气压带季节移动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南亚东北风进入南半球后左偏形成西北风,所以与该风形成无关的是海陆轮廓,B符合题意。

答案 3.A 4.B

对点练三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读四个地区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气压带和风带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6.有关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带ac之间的区域终年温和湿润

B.气压带M和风带b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C.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与气压带M无关

D.南亚夏季风的形成与风带c的北移有关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的纬度、气压带位置和风向可判断地的气压带和风带,从而确定由南向北的排列顺序。第6题,由图可知,ac之间的区域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但并非全部多雨,更非温和湿润;气压带M为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带b为西风带,它们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而形成的,与气压带M有关;南亚夏季的西南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c北移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成。

答案 5.C 6.D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2017·河南焦作一中)读图,完成12题。

1.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2.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解析 第1题,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由此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第2题,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位置,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图中a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其影响下气候湿润,Q地处西风带,盛行西南风。

答案 1.A 2.C

读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完成34题。

3.下列正确表示c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4.空气上升或流向高纬度,水汽易遇冷凝结产生降水。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和风带有(  )

Aabe Bbcd Cade Dcde

解析 第3题,c气压带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为东北信风带,北侧为中纬西风带(西南风)。第4题,空气上升的气压带是ae,流向较高纬度的是d风带,e处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极锋。

答案 3.D 4.C

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为某月份三个不同大气活动中心,且乙活动中心达到一年中势力最强盛期。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所示月份最可能是(  )

A1 B4 C7 D10

6.图示月份我国华北地区气候特征是(  )

A.高温少雨 B.温和多雨

C.高温多雨 D.寒冷干燥

7.图示月份图中①②③三处的主导风向分别是(  )

A西北风 东北风 东北风

B东南风 西南风 东南风

C东南风 西南风 东北风

D西北风 东北风 东南风

解析 第5题,根据不同时间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可知,图中甲为亚洲低压,乙为夏威夷高压,夏威夷高压势力最强的时间为7月份。第6题,我国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7月份盛行东南季风,正值雨季,且气温最高。第7题,位于东亚东部海域,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影响,7月盛行东南风;位于阿拉伯海,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南季风;地位于澳大利亚西北海域,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受东南信风控制。

答案 5.C 6.C 7.B

8.下图为某区域某季节季风环流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东部地区季风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该图反映了北半球__________(季节)的季风环流。

(2)该季节甲处形成了__________(高或低)气压中心,在其控制下多出现__________天气。

(3)乙处的风向为________,丙处位于______________(风带)

(4)此季节,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处于一年中偏__________(南或北)的位置,受该气压带影响,丁地气候特征为________

解析 图示风向自内陆吹向海洋,应是北半球的冬季。甲地处欧亚大陆内部,受亚洲高压控制,形成寒冷干燥的天气。此季节,图中赤道低气压带处于一年中偏南位置,在其控制下,丁地天气高温多雨。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

(2)高 晴朗(或干冷)

(3)西北(或偏北) 东南信风带

(4)南 高温多雨

能力达标练

下图是地球表面某完整的气压带及风带,读图完成12题。

1.该气压带可能是(  )

A.极地高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高气压带

2.该风带的风向是(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解析 图示区域朝任何方向都是南方,应为北极点,为极地高气压带。该风带盛行东北风。

答案 1.A 2.C

(2017·福建泉州期末)东亚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指数大的年份夏季风偏强,反之夏季风偏弱。下图示意东亚19601999年夏季海陆热力差指数逐年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图示时段东亚地区(  )

A.陆表温度比海表温度高

B.陆表与海表温度持续上升

C.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

D.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固定的周期性变化

4.据图推断我国东部季风区(  )

A.夏季风逐年增强

B.夏季风逐年减弱

C1961年华北地区降水偏少

D1980年江淮地区降水偏多

解析 第3题,由材料可知海陆热力差指数是指东亚季风区的陆表温度与副热带西北太平洋的海表温度之差,由图可知海陆热力差指数波动较大,有正有负,说明夏季海陆热力差异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无固定的周期。第4题,由图可知1980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很小,说明该年夏季风弱,则我国的锋面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地区,江淮地区降水偏多;而1961年海陆热力差指数很大,说明该年夏季风强,则我国的锋面雨带强势向北推进,且长期滞留在北方地区,则华北地区降水偏多。

答案 3.C 4.D

5.下图是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图中气压带(  )

A7月份被陆地高压切断

B1月份被陆地高压切断

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

D.由热力因素形成

解析 根据风向可知,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属于动力成因的气压带。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的热低压切断,使之仅保存于海洋上。

答案 C

下图为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67题。

6.乙气压中心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海洋与陆地热力性质差异

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C.气流在高空堆积被迫下沉

D.受冷气团顶托,暖气团抬升

7.此季节(  )

A.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正忙于收割小麦

B.美国的新奥尔良与南非的开普敦都处于雨季

C.北亚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正值凌汛

D.北京市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为一年中最小

解析 第6题,(30°N,60°~90°E)附近为印度半岛,图示印度半岛出现低压中心,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第7题,当印度半岛出现低压中心时为北半球夏季,北亚河流正处于汛期;北京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幅度较大;南半球为冬季,墨累-达令盆地的农民忙于放牧;美国的新奥尔良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开普敦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

答案 6.A 7.B

8.图甲为地表三圈环流局部剖面图,N为北极点;图乙为某季节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表示纬度为30°、60°的字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B处风带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它与图乙中__________(ab)风带的风向一致。

(3)写出图甲中C处气压带和D处风带的名称。

(4)分别分析NE两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解析 第(1)题,由图甲中N为北极点,结合三圈环流的分布规律可知30°N60°N的位置。第(2)题,B风带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它与图乙中的a是一致的。第(3)题,结合图甲大气环流分布图,知CD分别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第(4)题,结合以上分析可知,N为北极点,应是极地高气压带,为热力因素形成的冷高压;E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因素形成的冷低压。

答案 (1)C E

(2)东北信风带 a

(3)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西风带。

(4)N地位于高纬,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即热力原因)E地位于60°N附近,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暖而轻的暖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冷气流之上,使近地面形成低压(即动力原因)

[教育专用]2017 - 2018版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 1 - 3大气环流学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