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发布时间:2020-04-13 02:37:34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三)83版总规与98版总规

  重庆市历史上,编制过两次经国务院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1983年总规、1998年总规。

  183版总规

  1983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本次总规于1980年开始编制,1982年报四川省人民政府审批,1983年获国务院批准。这次总规编制工作,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下开始筹备,在拨乱反正的初期开始编制的。严格控制城市规模是这一时期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对当时城市规模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98版总规

  本次总规于1993年开始编制,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

  规划继续沿用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在主城(大于过去的母城)内规划了渝中、大杨石等12个组团。提出组团与组团之间以河流、绿化和山体相分隔,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使每个组团内的工作、生活用地大体做到就地平衡。规划提出要进一步强化城市多级中心的结构体系,设立观音桥、南坪、沙坪坝和大杨石四个城市副中心,强调每个组团应完善组团中心和社区中心。规划突破了中梁山和铜锣山两山屏障,在主城外围地区规划了鱼嘴等11个组团,作为与主城密切联系的独立新城,是主城用地结构的延伸和发展。

  三、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修编背景与工作过程

  我市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于1998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实施。该规划对指导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该规划的编制始于1994年,当时重庆尚未直辖,由于对直辖后城市迅猛发展的速度估计不足,特别是对近年来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不足,在经过不到八年的时间后,城市实际用地规模已突破总体规划预期规模,在原规划区范围内,已缺乏足够的发展空间,且部分规划目标已提前实现。为此,20031212日,市规委会二届二次全会决定,开展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2004227日,国家建设部批准我市对98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根据国家有关要求,我市城市总体规划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都市区城市总体规划组成。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政府组织、专家咨询、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式推进。为了抓好这一工作,市政府专门成立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专家顾问组,强化技术支撑;责成市规划局组建修编办公室,负责具体承担。修编工作中,认真总结了上一轮总体规划的实施情况;深入研究分析了市域城镇空间发展、都市区空间发展、生产力布局、自然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在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与正在编制的全市土地利用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等重要规划进行协调、衔接;开展了都市区新拓展区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等24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规范规定的总体规划编制任务,重点就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与发展规模、城镇体系布局、生产力布局、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防灾减灾等内容进行了修订。规划方案先后三次报请市规委会全体会议进行了审议,同时广泛听取了主城各区、市级各相关部门单位、有关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建议意见,并通过展板展示、上挂互联网、专家专访等形式向广大市民进行了公示。日前,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市人大常委会审分别正式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成果,目前总规成果已上报国务院进行审批。

  (二)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的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其中都市区主城九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规划统筹考虑江津市主城区以及江津市双福镇、珞璜镇的发展。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52010

  远期:20112020

  远景展望到2050

  (四)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引导城市经济发展走向合理的空间,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障发展的需要,提高发展的效益,提升城市竞争力;

  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加强城乡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空间开发,保障市民发展的需求,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中心地位;

  确保区域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运用生态优先的规划思路和反规划的方法,在规划过程中,首先划定需要严格保护的空间和资源,再确定城市拓展的空间。体现了规划编制从注重开发项目逐步过渡到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明确空间管制的要求,突出保护资源环境的强制性内容。

  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生态环境系统,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自然性。建设都市区森林生态大屏障,设立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水源涵养区与保护区、绿色廊道,将外围大片绿地与城区内的绿地、绿岛串联起来,在都市区形成网络型开放式复合生态系统。

  3、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本策略主要针对新拓展地区:

  城市用地要以紧凑的方式进行布局和发展。通过相对集中的混合土地利用,增加土地使用效率,促使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保持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的活力,有助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保持城市用地空间高度集中有助于非建设空间的保护,控制城市用地的无序蔓延,形成建成区与生态绿地间隔镶嵌的空间机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4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在重庆市历次总体规划中,多中心、组团式是一贯坚持并得到高度评价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策略。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结构,既顺应了重庆城市发展的自然条件特征,又是一种可持续的城市发展形态。这种城市形态是城市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它将特大城市分解为一系列较为独立,有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的组团,大部分人的日常活动都能在组团内完成,同时通过增设城市副中心,减小城市规模扩张后对城市中心的压力。这种城市结构既保持了特大城市的规模优势,又尽量减少了由于城市规模过大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等城市病。这种既分散又集聚的城市结构也是当前世界上众多特大城市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5、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相结合策略

  将旧城更新与新区拓展结合起来,以新区拓展带动旧城更新,改变旧城不合理的用地布局,降低旧城密度,改善旧城环境,完善城市功能。

  城市新区或组团建设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使城市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投入产出循环,支撑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交通体系(如轨道交通),吸引人口聚集,使城市运行成本实现最优化。新区或组团最小规模应不低于30万人,有条件的区域规模应达到50万人以上。因此,城市空间发展应依托现有条件,根据优先顺序集中力量建设,避免全面铺开。

  6、交通适应与引导发展策略

  便捷的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先期启动交通设施建设,引导城市向外围地区拓展;

  鼓励面向公共交通的土地开发和高强度综合利用交通节点的城市用地布局方式。公共交通导向应以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周围设置商业、公建、公共开敞空间、商务设施等,形成城市结点,在核心外围布置居住用地。通过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形成高强度、综合的土地开发利用和步行设计,增加公共交通使用率,减少对于小汽车交通的依赖。

  (五)城市性质与城市发展目标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本次总规确定的城市性质:重庆是我国直辖市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2、城市发展目标

  把重庆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富有山城江城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充满吸引力和竞争力,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大都市。

  (六)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城乡统筹与城镇化

  规划至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至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2、城镇体系布局

  市域城镇分为市域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次区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五个等级。

  (七)都市区城市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方向是城市各项建设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城市空间地域扩展的主要方向。

  都市区目前的城市建成区基本位于内环内和内环附近。面积约315平方公里。本次规划区突破了上轮总体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原则在主城九区行政辖区5473平方公里范围内进行。规划确定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八)都市区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预测

  综合考虑历史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应用多种方法对都市区的人口发展进行预测。

  2003年,总人口6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1万。

  2010年,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

  2020年,总人口9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0万。

  规划充分考虑流动人口的需求,在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的安排方面按1070万预留。

  2、用地规模

  2003年,城镇建设总用地415.53平方千米。

  其中:村镇建设用地99.77平方千米,

  城市建设用地315.75平方千米;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79.76平方米。

  2010年,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580平方千米。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88平方米。

  2020年规划城镇建设总用地820平方千米。

  人均城镇建设用地93平方米。

  远景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0平方千米左右。

  (九)都市区城市布局

  1、空间层次

  从都市区城市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地区不可能作为城市建设集中区域。因此,我们在空间上将都市区划分为主城和郊区两个层次。主城为城市密集发展的区域,面积为2737平方公里;郊区为小城镇和农业发展的区域,面积为2736平方公里。

  2、主城空间结构

  主城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分为五大片区;

  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

  主城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3、片区

  在上轮总规三大片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城五片,综合考虑了都市区未来发展方向和城市两江四山格局特征,内部经济、社会、交通联系等要素,规划目标是各片区未来的人口规模均能在百万以上,在城市职能、城市形态、发展条件上各具特色,可以形成具有中心集聚力和自我生长力,相对完整和独立的城市。

  4、城市中心

  对东部和西部的两个新拓展片区,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进行集中紧凑的发展,以减少穿山的交通量,尽可能地保护两山的生态环境。

  形成一个城市中心(中央商务区)、六个城市副中心的城市中心体系。

  5、组团与功能区

  本次规划共16个组团。每个组团功能相对完善,组团内生产、生活用地基本平衡,紧凑发展。对组团空间重新进行了界定,通过适当扩大和合并了原规划组团,基本按中等城市或大城市来规划,提倡多功能混合开发,以使之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本次规划共8个功能区。功能区是组团外以现有小城镇为主体的独立城市建设区域,为歌乐山中梁、黄桷垭南山、南泉、走马、五宝、一品、南彭、惠民等功能区。

  6、郊区

  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以及与城市布局相协调,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相对集中、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布点原则,规划中,优先发展中心镇,适当合并一般镇,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都市区内规划建设7个中心镇,32个一般镇。

  7、非建设用地

  划定非建设空间,强化组团绿化隔离带的保护,确保各片区由自然山体和河流分隔,组团及功能区之间由公园绿地、郊野公园、生态农业区、林地、大型市政设施等隔离,避免相互粘连发展。

  (十)都市区城市交通

  本次交通规划着眼于建设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一致的综合交通体系,强调交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对交通换乘枢纽、停车站场及公共交通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规划。

  1、公共交通

  规划建立以大运量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快速公交和普通公交为主体,其它公交方式为辅助,多种方式并存,且有效衔接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

  2、轨道交通

  规划以主城区综合交通规划中的一环六线轨道线网为基本线网,根据城市空间拓展的需要,增加了对轨道线网的远景控制,并形成了由轻轨、地铁等组成的一环九线的布局形态。

  3、客运枢纽

  规划依托轨道交通车站,结合城市主要客流集散点、大型对外客运站及绕城高速公路,分一级交通换乘枢纽、二级交通换乘枢纽对城市交通换乘枢纽进行控制。

  4、大型越江、穿山通道

  至2020年,嘉陵江共规划建设16座大桥(含现状8座);长江共规划建设15座大桥(含现状5座);两江远景预留7座大桥桥位及越江隧道。中梁山共规划建设8座穿山隧道(含现状3座);铜锣山共规划建设6座穿山隧道(含现状3座);两山远景预留4座隧道通道。同时,规划明确越江通道、城市穿山隧道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统一考虑。

  (十一)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本次规划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规划目标

  2010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市环境质量得以改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

  2020年,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城市和农村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生态逐步得到修复,城市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建设限制分区

  综合生态适宜性、工程地质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因素,明确划定禁止城市建设区、控制城市建设区和适宜城市建设区,指导城镇开发建设行为。

  3、绿地系统规划

  本次规划以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综合考虑了农田、林地、湿地、荒地、公园、城市绿地、郊野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绿地,规划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大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绿色空间在生态、环境、景观、游憩、减灾方面的作用。

  4、环境污染防治

  根据都市区环境污染的特点,针对性的提出如下措施:提出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综合防治空气污染;加快噪声达标区建设,综合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其它污染。

  (十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线,突出山水文化巴渝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协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构建以文保单位、历史地段(风景名胜古迹区)、整体山水城市环境为基础的多重保护体系,继承和展示传统历史文化和山水城市特色,抢救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明。

  (十三)市政基础设施

  本次总规对电力、燃气、通信、给水、排水、市政环卫、地下管网综合等市政基础设施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划。这里重点介绍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重大市政环卫设施两个方面的规划内容:

  1、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污水处理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处理系统指主城污水截流大系统,包括鸡冠石、唐家沱污水处理厂;分散大系统按次级河流及支流划分流域,布置悦来、两路、大渡口、李家沱、鱼嘴、长生、渔洞、北碚、西彭等具有相当规模和服务范围的污水处理厂;分散小系统包括小城镇、部分企业独立排水系统。

  2、重大市政环卫设施

  重大市政环卫设施的选址、工艺充分考虑与城市规划建设区的关系。规划充分利用长生桥垃圾卫生填埋场、黑石子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同兴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在壁山、天桥、木洞、御临、接龙等地,新设了垃圾综合处理厂(场);在鸡冠石、悦来和江津等地,新设了环卫专用码头。

  (十四)综合防灾减灾

  本次规划继续完善了上一轮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消防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防震规划、防洪规划、人防规划等单一灾种的防灾规划,与此同时,特别强调规划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出了加快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城市整体防灾抗毁和救助能力的规划目标。

  (十五)其它规划

  除上述介绍的内容外,本次总体规划还对都市区住宅建设与社区发展、都市区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都市区产业发展与布局、都市区地下空间利用与保护、都市区总体城市设计、都市区近期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作了充分考虑。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