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4-09-18 11:24:54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银行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nca,意思是板凳,早期的银行家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时使用。英语转化为bank,意思为存放钱的柜子,早期的银行家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

银行是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出现了货币兑换业和兑换商。

第二阶段:增加了货币保管和收付业务即由货币兑换业演变成货币经营业。

第三阶段:兼营货币保管、,收付、结算、放贷等业务,这时货币兑换业便发展为银行业。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同货币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的,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是银行业形成的基础。货币兑换业起初只经营铸币兑换业务,以后又代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等。这样,兑换商人手中就逐渐聚集起大量货币资金。当货币兑换商从事放款业务,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业。

最早的银行业发源于西欧古代社会的货币兑换业。最初货币兑换商只是为商人兑换货币,后来发展到为商人保管货币,收付现金、办理结算和汇款,但不支付利息,而且收取保管费和手续费。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兑换商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们手中聚集了大量资金。货币兑换商为了谋取更多的利润,利用手中聚集的货币发放贷款以取得利息时,货币兑换业就发展成为银行了。

公元前2000年的巴比伦寺庙、公元前500年的希腊寺庙,都已经有了经营保管金银、收付利息、发放贷款的机构。近代银行产生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由于威尼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1171年,威尼斯银行成立,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银行,随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以及德国、荷兰的一些城市也先后成立了银行。

在我国,明朝中叶就形成了具有银行性质的钱庄,到清代又出现了票号。第一次使用银行名称的国内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成立于1897527,最早的国家银行是1905年创办的户部银行,后称大清银行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一直沿用至今。

近代最早的银行是1580年建于意大利的威尼斯银行。此后,1593年在米兰、1609年在阿姆斯特丹、1621年在纽伦堡、1629年在汉堡以及其它城市也相继建立了银行。当时这些银行主要的放款对象是政府,并带有高利贷性质,因而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要求。最早出现的按资本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股份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规模巨大的股份银行纷纷建立,成为资本主义银行的主要形式。随着信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干预的不断加强,又产生了建立中央银行的客观要求。1844年改组后的英格兰银行可视为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鼻祖。到19世纪后半期,西方各国都相继设立了中央银行。早期的银行以办理工商企业存款、短期抵押贷款和贴现等为主要业务。现在,西方国家银行的业务已扩展到证券投资、黄金买卖、中长期贷款、租赁、信托、保险、咨询、信息服务以及电子计算机服务等各个方面。

现代西方国家的银行结构非常繁杂,主要有:政府银行、官商合办银行、私营银行;股份银行、独资银行;全国性银行、地方性银行;全能性银行、专业性银行;企业性银行、互助合作银行等。按职能可划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储蓄银行和其他专业信用机构。它们构成以中央银行为中心、股份商业银行为主体、各类银行并存的现代银行体系。

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在世界各地陆续建立起一批世界性的或地区性的银行组织,如1930年成立的国际清算银行、1945年成立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1956年成立的国际金融公司、1964年成立的非洲开发银行、1966年成立的亚洲开发银行等,银行在跨越国界和更广泛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资料来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http://baike.baidu.com/view/20233.htm

信用制度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市场经济与信用的关系

信用作为一种能利用的资源,可以进行融资、理财、配置资源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的高度发达,信用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商品活动在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往往蕴涵着巨大的市场风险,风险直接来自于商品交换双方的给付行为与给付行为之间的时间差,即信用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2](P492494),它使得所期待的给付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信用的作用就在于使将来的给付行为变得更加可以预期和确定,从而避免或减少市场风险。信用越高,风险越小;反之,信用越低,风险越大。为了规范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市场安全,信用的这种价值特性使得它从一开始就成为商品社会的一个重要法律问题。

计划经济时代,信用制度并不特别重要,社会上所有信用都是国家给的,不存在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个人和企业之间面临大量的经济交往,信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市场经济愈发达就愈要求诚实守信,这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金融是发达的市场经济的核心,而金融正是建立在信用的基础上的。它的初始是由日渐发达的市场关系派生出借贷关系,而借贷则以双方恪守信用为前提,失去信用,也就毁坏了金融的道义基础,从而也就葬送了它自身。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说市场经济必然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愈发达愈要强化信用伦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是从市场经济制度的角度上而言的,信用经济是从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上而言的。所谓法律是他律,道德是自律。要一个人兑现他的承诺可以用法律的手段,但如果时时处处都靠法律,那这个社会的交易成本就会高得无法承受。因此,恪守信用道德对维系市场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即诚实信用属于市场活动的道德准则。自从有商品以来,市场交易行为也就伴随而产生。无论市场交易行为有多么复杂的形式,共同一条就是必然也必须要遵守交易行为自身的要求:信用。我国自古就有人无信不立之说。市场经济是法
制经济,它需要有序地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平等、开放、统一的竞争经济,也是一种不断扩大的分工合作经济和一切合作主体、交易主体的信用经济。信用经济的归宿只能是守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经济关系,诸如商品、货币、买卖、支付、借贷、合同、证券等无不体现信用关系,市无信则乱。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法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维持市场经济的信用秩序,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信用法则不受践踏。

二、我国的市场信用现状

市场经济必须是全社会都讲信用的,用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各种信用关系的经济,必须是从政府到民间在一切管理、经营、交易等活动中都讲信用的经济。但事实上,我们迄今为止所建立的市场经济还远未达到以信用作基础的阶段,而信用观念弱化和信用体系残缺恰恰成了中国改革20多年以来一系列经济问题的重要根源。很多经济界人士对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三角债问题至今得不到根除,甚至愈演愈烈的状况表示深深的担忧。盲目负债及负债后的逃债、废债行为,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泛滥成灾。近年来更有不少经营管理差且债务多的企业把破产、兼并、债转股当做逃债废债的机会,道德风险增大,信用环境更加恶化。

尽管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平等、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在现实社会中,市场交易行为的违法情况相当严重,其信用出现了严重危机。市场信用缺失严重困扰企业经营和金融市场秩序,成为目前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1.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严重缺乏信任,在经营过程中不守信、不对外提供信用的情况非常普遍。具体表现在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不能达到规定的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普遍存在账款拖欠现象,在市场活动过程中拒绝对客户提供信用支持等。这说明我国的企业缺乏信用意识,没有意识到信用是市场竞争中的理性选择。

2.交易的规则遭到严重破坏。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主要看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的预期收益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收益时,经营者便会选择违约。而目前的状况是,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的制裁。如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但作假企业或中介机构受到惩处的仅是极少数,许多人和企业都从失信中捞到了好处,一些擅长做假账的人员还成了一些企业争相聘请的人才。在这样一个失信不受惩罚的环境下,好人也会变坏。要改变这一局面,一定要制定和推行使失信成本远高于守信成本的惩治制度,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让失信者得不偿失,不敢冒失信的风险。

3.不正当竞争屡禁不止。不正当竞争是指违犯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社会上不正当竞争行为比比皆是,如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侵犯他人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违背了诚实信用的原则,造成竞争秩序的混乱,从而影响市场经济机制功能的正常发挥。信用环境恶化已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诸多危害:(1)信用恶化地区的企业和资本外逃,经济严重倒退,造成投资环境恶化,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信用缺失直接增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成为企业沉重的负担;(3)虚假的广告宣传、营销人员信口雌黄、 产品夸大事实的说明介绍、质量保证的承诺使人眼花缭乱,但却让人屡屡上当,严重地抑制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使消费受阻,经济增长失去消费拉动或消费支持,阻碍资金合理流动,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形成巨大的潜在金融风险;(4)造成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水平滑坡;(5)增加了教育成本,降低了效益,使交易者丧失了信心。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是社会道德要求,同时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与应享有的权利。在一个社会中,不能真诚待人或被人真诚地对待,就会造成信任、信用、信誉的缺失,人与人的正常关系就会为猜疑、猜忌所代替,其交流、交往、交易就难以正常进行,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就会发生混乱。信用的链条一旦断裂,企业交易不规范、财务接待不对称,所有的交易就难以发生,消费、投资就会停止不前,最后受到伤害的是金融系统。在信用奇缺的情况下,加大财政政策力度,不仅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使政府赤字超载,最后重返计划经济的老路。在信用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减弱,银行所冒的风险就会加大。信用不足阻碍消费与投资,使国家财政和中央银行两个钱袋子缩水,政府推出的多项政策也会大打折扣。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信用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却远远落后于这种要求,建立和健全国民经济的信用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强化市场主体重承诺、讲信誉、守信用的道德信用观念也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营造公平和谐的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的需要。加入WTO 将促进我国市场的全方位开放。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它要求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突破一切市场障碍,纳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市场中。现代市场经济具有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要向所有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开放,向国内外开放。市场交易和竞争要公平,对各类企业都应一视同仁。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之中,我国经济的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将进一步结合在一起。而信用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面对加入WTO 的机遇与挑战,在以信用为准则的国际市场上,不遵守市场规则者,就一定会被罚出市场的轨道。

三、创新信用制度和机制,重建市场信用体系

信用体现了最根本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体现了市场经济必备的道德理念和法律意识,体现了整个社会交往的基础。加强市场经济的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行为,强化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商业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扶正祛邪的良好社会风气,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入世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信用还是企业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良好信誉是宝贵的无形财富,甚至比有形资产更为珍贵。建构信用体系既要靠道德约束,要建立强大的舆论体系,同时又要靠法律约束,要建立严格的法规体系。

1.要在全社会进行信用教育,树立全民信用意识。要使人们明白市场经济乃是信用经济,弄清信用伦理对完善市场经济的重大作用,懂得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的道理。要宣传普及信用、契约等市场经济观念。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的主体。要加快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真正把信誉当成企业的生命,合法经营,讲究信誉。加快企业制度的改革,建立信用制度的微观基础,要通过政企分开、产权明晰的改革,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工商企业和银行运营的督导机制,防止银行和企业管理人员利用公司治理结构的漏洞,通过信用关系进行舞弊和诈骗活动。

2.加强维护信用制度的法治建设。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但由于目前的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在市场经济的某些领域内还存在着法律真空现象,这就需要道德规范来调整,实现德治法治的统一。法治德治作为我国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调整人们行为方式的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道德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改善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但当道德规范不足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时,就需要适时地上升为法律,赋予其强制性。

3.强化信用管理。国内外成功的实践经验证明,信用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企业没有健全的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增强风险防御能力,是当前我国企业走出信用困境的根本出路。因此,在建立国际信用管理体系的初始阶段,应该强调市场竞争机制,强调与国际行业标准接轨,以便能够为国际同行所接受,开展国际业务。

4.建立信用激励机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的通行做法是,信用良好、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在股票和企业债券发行中就能够给予优先安排,信用等级高的企业,可以获得较高的信用额度和更为优惠的利率价格;企业如果数次不能如期偿还债务,就会被吊销营业执照。我国还没有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制度和规则。政府有关部门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当注意奖励守信行为,惩罚背信行为,鼓励企业和个人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水平。

四、市场信用还要依靠司法强制力来约束

市场纪律可以约束大多数人,但是总会有少数人违反市场纪律,这时就要用司法纪律来约束。所以,司法强制力是维护信用的保障。

在金融市场上,对于少数不讲信用的人,信用记录对他们不起威慑作用,例如,某些不讲信用的客户违反银行借款协议,或违反信用卡合同的约定,贷款到期不还,或信用卡恶意透支。这时,就要诉诸于司法强制力,银行或信用卡公司就会派律师到法院对他们起诉。

在法庭上,这些案件没有复杂的证据证明过程,因为证据比较容易取得,也容易认证。所以,法院作出判决的时间是比较快的。如果有借款抵押或质押品的话,执行就更加容易。对于不自觉执行法律判决的个别人来说,法院的法警还可以采用强制手段来执行。

我们最近从新闻中看到,美国总统因为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小节问题,被独立检察官和大陪审团询问,还将询问的报告通过互联网络向全世界发布。这种作法实在令东方人吃惊。美国总统虽然有极大的特权,但是在法律上,却人人平等,他也不能豁免作证的义务。连总统尚且如此,更不要说普通老百姓。这就是法律的力量,这就是司法纪律的学习过程。

市场纪律与司法纪律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如果没有市场纪律,人人都将变成魔鬼,法不责众,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发挥作用。如果没有司法纪律,就好象假定世界上人人都变成了天使。市场纪律对于少数不守法的人,永远也没有办法。依照劣币驱除良币的原理,原来守法的人,也会变得不守法了。司法纪律对少数不守法的人必须进行强制力的教育。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纪律机制还没有启动,因为信用记录体系还没有建立。金融机构之间在业务上的竞争,没有信用记录的保护,没有同业的信用记录联手,也没有自律方面的一致。金融市场的这种恶性竞争,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危害,不安全的因素会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为了避免金融危机,加强金融安全,我国目前的信用记录机制到了应该启动的时候了。

资料来源:《信用制度化―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http://www.studa.net2008-11-27

银行不良资产的出现,对银行所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对国家所造成的影响是什么?应该如何合理解决银行不良资产?

  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 包括逾期贷款(贷款到期限未还的贷款)、呆滞贷款(逾期两年以上的贷款)和呆账贷款(需要核销的收不回的贷款)三种情况。其他还包括房地产等不动产组合。

  引发银行不良资产的最大诱因,是产能过剩问题,由于现阶段经济走势放缓,银行不良资产也开始崭露头角,经济放缓引出来的一系列事端并不可怕,正是由于经济放缓才发现了竟然有这样的漏洞存在,早发现问题,将银行不良资产遏制有助我国经济的良好循环。

  最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持续高速增长,上市银行业绩在证券市场中更是位列前茅,盈利远超其它板块。不过,这种情况从去年开始发生了变化。各家银行业绩增速下滑明显,而今年最新出炉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更是显露无疑。

  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规模达到6191.68亿元,虽然仍占上市公司整体盈利的半壁江山,但以往几年盈利高速增长的局面一去不返。16A股上市银行中,除中国银行[0.36% 资金 研报]外,其余15家上市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均较上年同期有所放缓。与此同时,不良贷款上升也是A股上市银行半年报中的又一普遍现象,16家上市银行中,不良贷款余额普遍上升。在科博会金融论坛上,交通银行[0.96% 资金 研报]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中国银行业至少面临四重压力,其中包括当下银行普遍上升的银行不良资产。

  “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会加大金融风险。”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乔依德认为,金融风险以及银行不良资产的主要根源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微观来说,金融产品的设计缺陷、金融机构的治理和监管松懈是很大的问题。第二,金融体系的缺陷,利率、汇率管制太多,资本市场弊病丛生。第三,很重要的就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外汇账款过多、影子银行风险、企业债务大量堆积、地方债务和土地财政等一系列问题。

  要像解决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先要了解这件事情。银行不良资产对银行和国家都有严重的影响,应该及时的处理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银行不良资产不但影响了银行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是有影响的,试想一下,如果处理好了银行不良资产问,那将是一件对银行对国家经济都有帮助的一件事情。

  银行不能按时、足额进地行资产重组。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呆账状态而面临风险的部分贷款。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指处于非良好经营状态的、不能及时给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难以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主要指不良贷款,包括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及其利息。银行不能按时足额得到利息收入和收回本金的资产。非良好经营状态的银行资产,主要是不良贷款资产,即银行不能及时收回本金和利息的贷款。包括:逾期未能收回的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

  银行不良资产既有外部市场因素的影响,又有内部环境的自我调节。AMC在处理银行不良资产需要正确的资源整合,也需要企业自身调节的到位。银行不良资产是可控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注资和内部相协调。

  将银行不良资产证劵化,如何将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通过将银行不良资产出售给特设信托机构等,将一部分高风险权数的资产清除出自身的资产负债表,并在次级市场上出售,在不增加负债的前提下,通过出售不良资产证券,银行就可获得部分资金来源,从而增加资产的流动性。可见,合理实施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对净化商业银行表内资产,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将银行不良资产证劵话,存在一定风险,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商业银行有一些不良资产是不能收回的贷款,其中许多是没有担保的,而如果国家强制商业银行提供外部信用增级或购买债券的话,实际上会扩散风险。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稳定的资产信用评级机制,做好有效的风险评估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对于如何处理银行不良资产,有人建议将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成立地方融资企业以协调四大融资企业整合银行不良资产;有专家建议称,应将银行不良资产证劵化,但银行资产证劵化势必会承担一定风险。而魏加宁提出通过中央政府建立偿债基金和大力发展债务融资市场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运营方面上的危险,从而能够使得金融市场获得先机。

  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市场经济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问题,怎样处理好银行不良资产,不仅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更需要中小企业内部优化产能配置。应对银行不良资产需要资金注入,中央经济划拨一定款项也能够化解。多管齐下,银行不良资产将会被慢慢化解。

经济形势不好,增速放缓,让不及时还信用卡账的客户也多了起来。22日,央行公布《2012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虽然一季度社会支付业务量持续扩大,但增速有所放缓。而令人担忧的是,在增速放缓的同时,信用卡逾期半年以上未偿还款项的数字,较去年第四季度环比增长,数额增加了10亿元。

欠款风险依然可控

炒金如何赚钱专家免费指导

银行黄金白银TD开户指南

银行黄金白银模拟交易软件

集金号桌面行情报价工具

报告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小幅增长,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比例略有上升。

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90亿张,同比增长20.0%。与此同时,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比去年第四季度增加10.04亿元,增长9.1%

不过,逾期半年未还信贷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6%,占比较2011年第四季度微弱上升0.2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杭州分行信用卡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如果单纯从数字上看,多了10个亿的逾期未还款,确实比较吓人,但是如果放到整个信用卡信贷总额来看,这个数字就不算什么了。

“虽然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增长较快,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比例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信用卡授信总额增长幅度快于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增长。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1.6%,不足2%。说明整体风险不大,总体风险可控。”这位负责人说。

每个中国人有银行卡2.2

截至第一季度末,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31.02亿张,较2011年第四季度末增长5.2%,同比增长21.5%,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8个百分点。如果按照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3.7亿人统计口径,每个中国人手里有2.2张银行卡。

其中,借记卡累计发卡量为28.12亿张,较2011年第四季度末增长5.6%,同比增长21.7%,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4.8个百分点;信用卡累计发卡量为2.90亿张,较2011年第四季度末增长1.8%,同比增长20.0%,同比增速较上年同期放缓5.7个百分点。

不过,尽管中国人持卡量增速很快,但并不代表每一张卡都被合理使用。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居民在超前消费与信用观念上并不成熟,很多人办理信用卡并不是基于信用消费的初衷,更有甚者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恶意套现,因此银行在发行信用卡时既要扩大数量,又要精耕细作,提高信用卡的有效性。

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