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发布时间:2016-04-13 14:04:55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教学目的: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不断加深的过程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巩固所做的努力,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对抗战胜利的意义。通过学习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理解中国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原因和意义。通过学习中国人民在抗战过程中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学生明白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保证抗战的最后胜利,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加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进行持久抗战的依据,以及战略和战术原则。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三、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重大意义。开辟敌后战场的依据及战略战术。

四、教学时间4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灭亡中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发展成为军国主义国家。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主义道路实现的,因而大量封建因素保留下来了。同时,在维新期间,日本是以经营军事工业为主导来带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因而具有军事性的特点。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国策。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东方会议”,制定《基于对华根本方针的当前政策纲领》,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本土彻底分割出去,并决心为之诉诸武力。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主张,“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策源地。
1931918日深夜,日本关东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的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守备队,当即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同时,驻扎在南满铁路沿线的日本军队分别向沈阳城内和长春、四平、公主岭等地发起进攻。这就是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19万东北军按照蒋介石既定的不抵抗方针,不战自退。沈阳全城一夜之间陷入敌手。不到一个星期,日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余座城市,控制了12条铁路交通线。日军随即南下与北进,仅4个月零10天,就占领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3倍于它本土的中国领土,东北110万平方公里的富饶山河沦为日本的殖民地,3000万同胞惨遭日军蹂躏。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接着,日方又策动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制造傀儡政权。这就是华北事变。
日本在入侵华北地区的同时,开始着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
2、七七事变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77日夜,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突然向中国驻军进攻,中国官兵奋起抵抗。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从此开始。
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殖民统治
首先,制造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其次,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
再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3 500多万人;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1 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第二节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中国的抗日战争共进行了多长时间?过去一提到抗战,就说8年抗战,其实那是指全国性抗战,如果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民进行局部抗战算起,到 1945年抗战胜利,是14年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毅然奋起,英勇抵抗。中国军民在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局部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中共中央就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9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组织加紧组织、领导群众的反帝运动,直接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严重打击。每一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坚决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成为民族解放战争的先锋和模范。19324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正式宣布苏维埃政府对日战争。
中国共产党还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日军的野蛮侵略唤起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人民被迫发出了愤怒的吼声。原东北军部分官兵冲破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组织抗日救国军、义勇军,各界民众也纷纷组织反日团体与抗日武装。中共中央先后选派罗登贤、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到东北,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1933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先后在东北各地崛起。后来,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在白山黑水间,同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坚力量。上海、天津、广州、北平等地工人纷纷举行反日大罢工和抗日示威游行,组织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募捐。冀东农民开展打游击等斗争。北平、南京、上海等地大中学生举行罢课、示威、街头宣传等活动。各地学生还到南京请愿,要求蒋介石出兵东北,收复失地。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也要求国民党当局“改弦更张”、“与民更始”,变更“剿共”政策,“全国一致对外”。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进行了局部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同这部分国民党官兵的抗日合作。
  在东北,中共满洲省委同以原东北军为主体的抗日义勇军进行合作。其领导人李杜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淞沪一带抗击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并发动沪西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以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日作战。
  1933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并谋求同共产党合作。在同盟军中工作的共产党员约有300人。北路前敌总指挥吉鸿昌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以及国民党内爱国人士陈铭枢、李济深等在福州发动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
1934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由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 779人领衔,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在纲领上签字的群众达几十万人。
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129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19358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不久公开发表,通常被称为八一宣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10月,党中央和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不久就发表《为日本帝国主义吞并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抗日救国宣言》,号召一切愿意抗日反蒋的政治派别、武装部队、社会团体联合起来,组织抗日联军与国防政府,以实现抗日救国。
瓦窑堡会议   19351225日,党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后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两天后,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述了中共建立统一战线的有关问题,成为中共组织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建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可能性和必要性。
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着不抵抗将军的黑锅,有苦难言。奉命调往陕北围剿红军又不断失利,东北军对打内战十分厌倦和不满,他们大声疾呼:与其同共产党打仗,还不如和日寇拼命,军心动摇。张学良思想发生巨大转变。中共在瓦窑堡会议之后,就更加抓紧了对东北军的争取工作,积极引导张联共抗日,取得积极成效。1936年底,蒋介石亲赴西安督促张扬剿共,张学良苦谏无效,不得已与1212日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押蒋介石并通电全国。在张扬的努力和中共的帮助下,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以后,中共的主要工作就是尽早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代表多次谈判。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争取抗战胜利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意义: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的阴谋,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为国共两党重新合作创造了前提,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在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一致抗日。8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红军改编后迅速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军事上的合作,推动了全国抗战和国共合作的进一步发展。9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国共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因为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政府当局被迫暂时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对日本侵略者不抵抗以及寄望于国际社会调停干涉等政策,开始走上抗日的道路。
  第二、因为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才能够一致对外,无数将士的爱国热情得以激发,他们才能在抗日战场上英勇杀敌,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第三、中华民族空前团结起来,一切爱国的力量集结在抗日的旗帜下,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凝聚成反抗外来侵略的滚滚洪流,为坚持抗日战争奠定了最广泛、最深厚的民众基础。
第四、中国共产党运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敌后广泛开展宣传、组织工作,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统区推动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党的影响。这不仅为保证党对抗战的领导,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变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人民革命的胜利,最后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如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全国各界民众包括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人士,民族工商业者,各中间党派、各少数民族、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等,都以不同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和民族团结,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 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10月广州、武汉失守,中国军民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中国抗战的主要战场,国民党抗日派是抗日战争的重要力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企图通过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梦想。在这些会战中,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北平南苑的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先后阵亡。在忻口会战中,国民党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五十四师师长刘家骐等爱国将领阵亡。在淞沪会战中,第八十八师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孤军据守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仓库,被上海市民誉为“八百壮士”。
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的。国民党担负的正面战场在短短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丢失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340多个大小城市,使一亿多中国人民沦为日军的铁蹄之下。其退却、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其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日本是东方头号帝国主义强国,又作了长时期的侵华准备,而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加之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备战,敌我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日本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其主观原因是:
1)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蒋介石集团在进行抗战的同时,却又害怕群众的广泛动员可能危及自身的统治,因而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因而缺乏强有力的力量。
2)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几大会战的失败,军事上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消极的分兵把守,固守一隅。由于兵力分散,又缺少强大的预备队,一旦被敌突破一道防线,就会引起全线动摇和崩溃。
3)国民党军队派系林立,各为己谋。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协同作战甚至互相倾轧,常常因援军不能及时赶到而贻误战机。再加上国民党军队纪律松弛,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敌如虎,毫无斗志,闻敌即溃,弃职而逃

二、 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蒋介石还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为了巩固占领区,继续对国民党军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国民党政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在枣宜会战中,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在激战中殉国。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同时又抽出相当多的兵力用来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磨擦”事件。
1941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投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久,由美国方面提议设立中国战区。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4月至1945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 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战的方针

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

如何坚持抗战、争取抗战的胜利?这是必须首先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共产党确信,战争伟力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只有动员群众,才能坚持抗战,并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正因为如此,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同,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主张实行人民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这两条根本不同的抗战路线,“就是一切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
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全国抗战开始后,许多人对战争发展认识不清,“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认识影响较大。澄清这些错误观点,指明抗日战争的基本走势,是指导抗日战争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以来的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经过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的客观根据,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强调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到敌人后方去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11月太原失陷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第一、抗日根据地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再发展和再创造。
第二、抗日根据地的存在打乱了敌人作战前方和后方的划分,形成了多层复杂的包围和反包围、犬牙交错的战争势态,这是使敌人军事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相持阶段后,日寇和国民党政府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把敌后看成是非常重要的战场,这正显示了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地位。
第四、抗日根据地长期抗击日军,消耗和牵制敌人大量兵力,这是导致战争最后胜利和抗战国事能真正落到人民手中的决定因素。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实行不同的抗战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所以,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也就是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发生严重危机,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针对这种情况,1939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坚持、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加强廉政建设。
  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取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基本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试行民族区域自治。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一方面,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出现了“姐送弟,妻送郎,父母送儿打东洋”的动人场面;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增强地主对抗日民主政权的认同感,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同时,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动农民组织劳动互助,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抗日民主政府还注意发展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在保障工农群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阶层的利益,实行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合理负担的原则。边区的老百姓与党的领袖亲密无间,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非常好。
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参加生产,与根据地军民同甘共苦。陕甘宁边区的三五九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改造成为“陕北江南”。抗日民主政府还厉行“精兵简政”,以减轻人民负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地军民终于战胜了困难,农业生产和工商业都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创办了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
    抗日根据地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新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通过抗战,人民群众包括民族资产阶级,一步一步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也承认:“共产党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有积极的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共产党人将成为最强有力的和最有建设性的统一中国的力量。”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有关工作。
  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先是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具体领导。19391月以后,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具体领导。南方局在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宣传文化、动员群众等方面进行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重视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极大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抗日战争开始后,王明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在国共关系问题上,王明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犯了右倾错误。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38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

19389月至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指出:“离开了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他向全党提出了普遍深入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并给以批判的总结,和调查研究当前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性的任务。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939年底1940年初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地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步走,第一步进行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民主革命在五四运动以后已经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区别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反对主观主义,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掌握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反对宗派主义和党八股,消除主观主义在组织上和文风上的表现。
    整风运动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着重于提高思想认识,团结同志,而不是对犯错误者进行组织处理。
整风运动既是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使全党端正了思想政治路线,破除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和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的教条主义。它是加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一个创造,是增强党的战斗力的一次成功实践。它所积累的经验对党的建设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顺利召开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 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726,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8月上旬,苏联红军进入中国东北,猛烈攻击日本关东军。89,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814,日本政府照会中、美、英、苏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15,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日本投降。92,日本天皇和政府以及日本大本营的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签署向盟国的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3,成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19451025,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遏制了日本的“北进”计划,迟滞了日本的“南进”步伐,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19423月,应英国方面吁请,中国战区还组成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中国远征军的戴安澜师长在作战中牺牲。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苏联是最早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19378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并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到19392月,来华参加过对日作战的苏联空军志愿队人员达2000余人,牺牲在中国的有200多人。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许多苏军官兵在中国东北战场上英勇献身。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美国一方面向中国提供援助,另一方面又向日本大量出口战略物资。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还曾组建美国志愿队(即“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
英国及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日本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193911月,加拿大共产党员诺尔曼.白求恩大夫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被感染,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意义
第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捍卫中华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2、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屡遭败绩,为什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呢?这主要是中国有了新的进步因素——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与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和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3、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可以打败的。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并不断扩大和巩固了抗日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第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弱国打败强国的关键在于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一条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作指导,因而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美好的未来。

六、思考题:
1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 怎样评价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3 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