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简短启示

发布时间:2023-01-29 22:26:35


谏太宗十思疏简短启示
1. 《谏太宗十思疏》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抽象的比方打开话题."臣闻"的口气不骄不躁,令人警醒.先从正面说,用比方推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方,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不容置疑.再从反面申述:"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行,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就加重了强调意味.反问的一句,差不多带有"挑衅"口吻,正是"良药苦口"之处.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严重,假如"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行能的,犹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一样荒诞.这一段的结尾,照应前面,又充分利用了""""的比方.其次段总结历史阅历,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开头几句,寥寥数语,就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这虽说是人之常情,但要"思国之安"就必需以理性去克服它.接下来,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设问,引出更为详细的分析论证,指出"殷忧""得志"的不同心态:殷忧,则竭诚待人;得志,则尽情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对人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反差剧烈,这说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假如得到了民心,即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自创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惕.第三段提出"居安思危"的详细做法,"十思"."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详细又有所侧重."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浪费,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

纵欲;"忧懒惰,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就是十条劝戒,语语坦诚,字字惊心.文章最终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垂拱而治"的政管理想.其中提到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实际上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制造了历史上出名的"贞观之治".

2. 谏太宗十思疏的次要内容及启示,短一点就好
奏疏依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渐渐傲慢自满,生活日趋奢侈地状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尽情以傲物”,不行以“竭诚以待下”,必定会使“骨肉为行路”,最终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只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晰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确详细,又有用而不空泛,针对性很强。

魏征这篇奏疏,唐太宗特别注重,说它是“言穷切至”,使得本人“披览亡倦,每达宵分”。他还曾使用“载舟覆舟”的比方来训戒太子。宋、明、清三代的一些君主,也常常拜读这篇奏疏,用以规戒本人。由此可见它在封建时代的重要意义。即便到了现代,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也仍有值得自创的意义。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侈,“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先以比方开篇,通过成败得失的比较推论,归结到“可畏惟人” 指出了争取人心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谏太宗十思疏简短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