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目标

发布时间:2020-04-25 19:02:43

语文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目标,则是从语文课程的角度规定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本节将对《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列十个目标进行解读,帮助大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来把握语文课程的总目标。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总目标共列了十条。

1.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 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 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课程“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而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这样一些思想:

第一,突出语文课程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内涵。目标的前四条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这对每一名学生文化底蕴、情感意趣、价值追求、人文精神的发展,乃至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且影响很大。

第二,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目标中的第5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学习方式的角度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第7条“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目标中所说的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要求。

第三,凸现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如:考虑信息社会特点,列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眼于现代社会人际交往频繁的要求,口语交际方面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强调文明交往和合作精神;鉴于现代社会不同文化的渗透,一方面强调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和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另一方面又强调“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四,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目标第5条指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同时让这一精神贯穿汉语拼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诸方面能力的要求中,而大大淡化了对系统的语文知识传授的要求。

通过对以上所列十个目标的分析,我们能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认识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三个方面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到总目标。“知识和能力”属课程目标的基本层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显性因素。“过程和方法”首次列入课程目标,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它是隐性的,但其作用极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过程”不仅指教学的程序性“过程”,更是指知识的生成性“过程”。“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维度目标是要靠“过程和方法”来实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目标,它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一对应,机械地贴标签式地将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生拉硬拽联系在一起的做法是值得警惕的,我们应该在钻研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地落实“三维目标”。

应当强调的是,要充分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不仅如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目标还具有传接和拉动另外两个维度目标的功效。所以,必须最大可能地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突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上的师生充满激情,得到充分的情感(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达成“三维目标”。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是总分关系,“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语文课程目标时,既注意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整体性,也要具体把握“总目标”达成的阶段性。

课程阶段目标体现纵横交错的目标体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尽管阶段目标是分四个学段提出的,但各个学段的目标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个学段的目标都是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提出的。这样,阶段目标就构成了纵横交织的目标体系。阶段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注意体现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学段目标十分明确,阶段性十分明显,同时注意体现各个学段之间学习目标的连续性。特别是五—六年级的学习目标与七—九年级的学习目标自然衔接,这就从学习目标上克服了长期存在的小学和初中脱节的问题,避免了难易倒置、重复训练、各自为政等弊端,使九年的教学目标彼此衔接,浑然一体。如识字的学习目标,各学段是这样安排的:

学 段

认识的字

学会的字

识字能力

第一学段

1600-1800

800-1000

学习独立识字

第二学段

2500

2000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第三学段

3000

2500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第四学段

3500

3000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

另外,提出的各项阶段目标,体现基本的学习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因人制宜,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广大学生达标,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学得更好。

2. 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发展性的关系。阶段目标十分重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面向未来,力求做到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各个学段的目标既体现了基础性,又体现了发展性。如第一学段的目标不仅详细而且全面,力求对初入学的儿童进行比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夯实基础,以利于持续发展。又如,写作方面的学习目标,第一学段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第二学段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第三学段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这样的写作方面的目标,由乐于写话到自由表达,再到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再到学会常见文体的写作,不仅符合学生学习写作的实际,体现基础性和发展性的有机联系,而且反映了贯穿课程标准之中的语文学习整体推进、螺旋上升的指导思想。

3. 第一次提出“综合性学习”的目标。“综合性学习”既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又有共同的要求。它是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这一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综合性学习,更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更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在阶段目标中,体现了和综合性学习不同层次的要求,但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是共同的:一是有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能提出学习的专题;二是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尝试问题;三是与人合作,共同探究,使研究的问题或拓宽或深入,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四是学习利用各种资源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实践),来实现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案例: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九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习体会结合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句子含义;在理解典型事例对表现中心意义的基础上,来体会写文章应该选取典型材料。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来理解较深刻句子,从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 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

2. 预习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背景,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投影片、音乐磁带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背景交流

话题:本文写的是谁跟谁再见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如下内容: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引向中国边境。中国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发出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打败了美帝国主义。1958年,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这篇课文通过作者的描述,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的种种激动人心的场面,反映了中朝两国军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主要内容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板书:中朝友谊 鲜血凝成)

2. 围绕这个中心选择了哪些人的事迹来说明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思考。(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3. 再读课文,讨论探究:

课文的哪些内容是写大娘的事

主要写了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画出句子。

学生小组内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并且结合句子理解“雪中送炭”和“唯一”的意思。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主要写了大娘的这几件事并板书:

洗补衣服———几夜没合眼

送打糕———雪中送炭

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

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朝鲜大娘是不是只做了这几件事你是从哪知道的(结合语句“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来谈)

请学生齐读本段最后一句话(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怀)教师出示陈述句:“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怀。”体会这两种说法的不同。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配乐范读、生练读、个别读)

自学理解“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

下面我们用学习理解朝鲜大娘的事迹的方法来理解“小金花”和“大嫂”的事迹。(自读、勾画、理解、小组内讨论交流)

全班讨论汇报得出:小金花:救侦察员———失去妈妈

         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利用表演和讲故事的方式汇报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结合讨论,重点理解“刚强”与“怎么落泪了呢”、“就是……只要……也……”、“难道还不足以……”等语句,通过理解这些语句,来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同志的深厚情感———比亲人还亲。

4. 小 结

引导学生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5.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朗读课文前三自然段。

二、学习第四~六自然段

1. 同学们,让我们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来读课文的后三段。

2. 你觉得当时的场面可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合适(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3. 小结:文章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无限感激,对朝鲜土地的无限眷恋之情,也表达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回归整体

思考:读完了课文,想一想:再见了亲人,可能是谁向谁说的话

本文所写的内容是谁向谁说的话

布置新任务: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某一角色,以她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四、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 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准备召开《谁是最可爱的人》读书交流会。

———选自《台川小学教育网》

【点 评】

我们首先可以从这则教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准备”的设计中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是如何体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明确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考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时,特别设计了自读自悟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这一优化的过程中,学得具体,学得扎实。同时,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让学生体味课文中的感情,比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教学准备”中开展读书活动,了解志愿军抗美援朝、英勇牺牲的战斗故事,体现了教师的“大语文”观和对课外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至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更是体现得比较到位。如: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教学环节中,体现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和自主学习,接着在个体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交流,以合作的方式交流个体自主阅读的体会,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文章通过具体实例着力要表现的主题。最后,用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巩固一些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方法。在第二课时教学中,要求同学们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某个角色,以她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这一练习启发学生去体味和揣摩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既复习检验了文本阅读的效果,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同时,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体味和感悟转换一种方式表达出来。真可谓一箭三雕。

1. 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结合本章节内容的学习,谈谈你对语文课程目标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组讨论: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来谈学习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讨论之后,各小组反馈,全班交流。

语文课程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