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教育从无到有变迁

发布时间:2013-08-11 19:51:57

浅论西藏教育从无到有的变迁

【摘要】西藏的文化、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藏族人民在青藏高原的艰苦生活和辛勤劳动中创造产生的,是高原民族智慧的结晶。探索藏族的优秀教育遗产,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同时也是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西藏教育跨越变迁

新中国西藏教育发展的光辉历程 由于特殊的历史、宗教、文化以及自然条件的制约,西藏教育发展一直十分缓慢。西藏解放后,其现代教育应运而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迅速发展,创造了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西藏教育仍面临着曲折的发展道路,目前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回顾总结这些历史的经验、成就以及差距和教训,不仅具有重要的教育理论研究价值,而且对西藏当前及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人权意义和现实意义。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和进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非常重视西藏文化教育事业的开创与发展。西藏和平解放的当年,就在昌都创办了西藏教育史上第一所现代正规小学,创西藏现代教育的新开端。

195010月,昌都解放,进藏的人民解放军第18军积极在西藏昌都创办示范性的小学。同年1231日,昌都地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在昌都地区创办学校,发展昌都地区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决议。195111日,进藏部队派文教组的负责人李安宅、于式玉两位教授等筹办昌都小学。12日,昌都小学办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董事会议。经过紧张筹备,昌都冬学于1951120日开学,时有学生60余人,分成甲、乙、丙三个班进行授课。根据实际需要,设藏文、算术、常识等课程。入校学生不受民族、性别、年龄、家庭出身的限制。同年51日,在冬学基础上正式成立昌都小学。这也标志着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学校正式落成。1956年,昌都小学更名为“昌都实验小学”。经过近六十载的变迁,如今这所极具历史意义的学校,拥有宽敞的操场、篮球场,明亮的校舍,从外表上已经很难找到旧时的影子。令人羡慕的发展史,使得当地人至今将能在这所学校读书视为一种荣誉。学校近60年来培养的7000余名学生中,不乏一些西藏重要党政要员,如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向巴平措等,他们吸收着现代教育的甘露,也在日后为西藏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在西藏,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内,具有藏族地方特色的国民教育体系。昌都作为西藏现代教育的发源地,紧抓教育不放松。据统计,到2009年底,昌都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共有529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高级中学2所,初级中学15所,完全小学199所,教学点312个。全地区各级各类在校生达到10998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阶段入学率分别达到98.23%、90.58%、26.1%。

一直以来,为了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政府不断投入资金支持。从1953年开始,就设立了人民助学金,解决了多数学生入学的实际困难。当时昌都小学的学生,每人每月发给银元35—45元。1985年开始,西藏的教育重点不断向农牧民子女倾斜,国家拨出专款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察隅教育的发展

解放前察隅县是西藏“噶厦”政府的流放地,基本没有真正意义的教育机构,旧时代察隅县主要以寺院教育和私塾教育为主,广大农牧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1965年前,全县仅有公办小学2所,7名公办教师,35名农村民办教师,有7栋危房,22间教室,共有170名学生,全县文盲率为95%。民主改革后,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通过50年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有初级中学1所,乡镇中心小学6所,村完全小学3所,教学点30所。小学在校生3558人,初中在校生1289人,共有教职工280人。小学校舍总面积3405048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957平方米,中学校舍总面积195464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628平方米;配备图书60824册,学校总资产约107亿元。教育资源已覆盖全县,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

近几年,广东援藏资金对察隅县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大,第五批援助察隅县的广东援藏队来到察隅后确立了“援藏先援教”的思路,目前已确定教育投入近1400万元,对全县6个乡镇小学进行了基础设施改善;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工作,投资150万元建立察隅县第一所职业教育学校;不断强化德育工作,定期为学生开展德育讲座。借助援藏平台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开展智力援助,已把三批30余名师生送到广东佛山学习交流,取得良好的效果。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与教育经费的大力投入,西藏教育正向着更快、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西藏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

西藏教育从无到有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