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至三单元课文知识详解

发布时间:2020-04-01 20:26:53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民风民俗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1 《北京的春节》

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我们还学习过他的《 草原 》、《母鸡》《猫》等文章。

2.《北京的春节》一文是按( 时间)顺序记叙的,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课文重点详写了( 腊八 )、( 腊月二十三 )、( 除夕 )、( 正月初一)和( 正月十五 )这几天,其它的日子一笔带过。

3、课后题解答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北京人的春节的?那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答: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作者运用了详略得当的写法,其中“腊八”“除夕”“过小年”“初一”和“元宵”这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作者这样写使得文章重点突出,有详有略,更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1>孩子们喜欢吃这些,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2>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的时候。

答:作者老舍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杂拌儿称为“零七八碎儿”;称风筝、空竹、口琴为“玩意儿”;“闲在”指的是闲暇的时间,通俗幽默、明白如话,充满北京的地域特色,读起来仿佛一位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亲切有味。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 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答:老舍的《北京的春节》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语言通俗直白,对除夕这一天热闹场景的描写井然有序,如一位长者长者话家常、讲故事一般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

的《除夕》重点描述了一家人在除夕这一天的忙碌,介绍了闽南的春节习俗,忙碌中透出温馨与喜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热爱。

2腊八粥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其作品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体现了乡村人物特有的风韵与神采。主要作品: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

二、多音字

匙:chí(汤匙)shi(钥匙)

咽:yān (咽喉)yàn (咽下)yè(呜咽)

劲:jìn(费劲)jìng(劲敌)

三、近义词

合拢——聚拢 叹气——叹息 预备——准备

沸腾——鼎沸 惊异——惊奇 搅合——掺合 

资格——资历 反抗——抵抗 猜想——猜测

有声无力——精疲力竭

四、反义词

沸腾——沉寂 整齐——杂乱 浓稠—稀薄

反抗——顺从 清楚——模糊

五、句子解析

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不论年龄大小,只要提到腊八粥,就立刻产生一种

甜甜的腻腻的感觉。这样写起到了一定的强调作用。

2.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明八儿欢喜至极。

3.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子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呻唤的东西,因好奇而急

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叹气”“呻唤”把熬煮腊八粥的样子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突出了八儿的可爱与嘴馋。

4.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诱人,

增强了语言的亲切感。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什么内容?

2.八儿美妙猜想中的腊八粥是什么样子的?表现了八儿的什么心理?

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这种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美好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3.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的情景为什么要略写?

课文略写八儿和家人吃腊八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

七、课文主题

这篇课文叙述了八儿想吃腊八粥的故事,通过对八儿和妈妈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表现了腊八粥的香甜和八儿的可爱、机灵。

八、课后题

一、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二、课文主要写了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这件事详写,喝粥这件事略写。详写等粥,略写喝粥是为了突出八儿苦苦等待吃妈妈煮的腊八粥的情景,可以充分表现出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突出文章中心。

三、“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这些细腻的描写,使腊八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从字里行间跳出来,香喷喷、甜腻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

范例一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范例二

提起馄饨,有谁不立马咽口水呢?瞧那些可爱的小馄饨在滚开的水里上下翻腾,透过薄薄的皮可以看到里边的肉馅,从腾腾的热气里散发着浓浓的肉香……光是这样看着就令人赏心悦目,何况是大口大口地吃到嘴里呢?

3古诗三首

多音字

传:chuán (传说) zhuàn(传记)

脉:mài(山脉) mò(脉脉)

纤:xiān(纤维) qiàn(纤夫)

2、古诗诗意、赏析

寒食

1、诗意:春天的京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城里的柳树。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新火,袅袅轻烟散入权贵豪门的家里。

2、赏析:《寒食》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 

3、知识点:

(1)这首诗运用了白描手法,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2)第一句中“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迢迢牵牛星

1、诗意:遥远的牵牛星,明亮的织女星。伸出纤细雪白的双手,札札地穿梭织布。(织女)一整天也织不了完整的花纹,哭得泪如雨下。银河又清又浅,相隔又有多远呢。只隔一条清澈的河,相视而不能相互说话。

2、赏析: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3、知识点:

(1)诗中对织女的描写很细腻:“纤纤手”写出了她的手指白皙修长,富有美感。“札札弄机杼”,一个“”字写出了她的动作,这两句动静结合,表现出织女的娇柔与勤苦

(2)诗中大量使用叠字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特别是后两句,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十五夜望月》

1、诗意:月光照在庭院地上,树上栖息着乌鸦,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2、赏析: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3、知识点:

(1)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

(2)“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三、课后题:

2.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说说《迢迢牵牛星》表达的情感。

牛郎织女的故事讲述的是凡人牛郎和天仙织女相亲相爱,最终被王母娘娘所阻,分住天河两边,每年只有七夕才能相见。本诗重点描写了牛郎织女隔河相望的情景,突出了织女的相思和分离的痛苦。以此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抒发人间离别之苦。

3.《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类似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四、选做题

《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4《藏戏》

一、作者简介

马晨明,1977年生,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支援西藏,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马晨明(1977-),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生。早年援藏,《藏戏》入人教版课本,人民日报记者。现任教师。

二、多音字

藏:zàng (宝藏)cáng (隐藏)

传:chuán(传说)zhuàn(自传)

三、理解词语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可形容人的暴怒喊叫。

吞噬:噬:咬。吞食。

敦厚:忠厚

招徕:招揽。本课指藏戏开场用陈述藏戏历史的方式招揽观众。

优哉:优:美好,舒服;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开山鼻祖:开山:佛教用语,指最先在某座名山创立寺院。鼻祖:比喻创始人。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本课指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

两面三刀:比喻阴险狡猾,当面一套,背地一套。

随心所欲:随:听任;欲,想要,希望。心里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

四、知识点:

1.文章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藏戏的形成与艺术特色,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面具、舞台形式、演出方式等方面进行介绍,感受到藏戏所折射出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地域文化特色,以及所蕴含的艺术魅力。

2、具体来说,藏戏的艺术特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面具:多样、夸张、形象鲜明;

②舞台:没有固定舞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动作丰富、不受时间限制。

四、句子解析

1.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课文开篇的表达方法新颖独特,用反问句的形式先声夺人,强调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等方面的突出特点。同时,也为本文将着力描述面具的颜色、形状及作用埋下伏笔。

2.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这句话在全文谋篇布局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前面总括藏戏三大特点,用“还是”转折,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创始人、开山鼻祖,没有唐东杰布就没有藏戏。高僧:德高望重的僧人(和尚)。传奇故事: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

3.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作者用精练准确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写,再现了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间接歌颂了唐东杰布的高尚品质,说明他许下宏愿、发誓架桥的思想根源,也说明民间艺术源于生活,根据时代的需要而产生。

4.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什么得以保留?这个句子作了精当的回答。句子的前后部分是因果关系:“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是原因,“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是结果。象征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比如,藏戏中用白色面具代表纯洁,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好人。夸张的手法: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比如,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形容两面三刀的性格,用青面獠牙的面具形容妖魔。

5.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6.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最初的藏戏没有剧本,全靠师父言传身教,全靠在戏班排练和演出过程中逐步加工提高,使具有6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以保留和发展,成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五、问题归纳

1.课文开篇以三个连续的反问句构成排比有什么作用?

可以突出强调藏戏的特点,颇具特色,先声夺人,引起共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还是从西藏那个僧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过渡段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前三段总括藏戏三大特点,此处用这段话引出下文,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3.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总起段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文,为下面具体描述藏戏里的面具的不同颜色和形状做好铺垫。

4.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不 要 ……不 要 …… 不 要 …… 只要……”句式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能够在对比中突出说明藏戏是一种简朴的、大众化的艺术。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效果就行。

六、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以生动传神的语言,具体描述了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了藏戏浓郁的雪域传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赞美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经常上演的藏戏有《文成公主》《诺桑法王》《卓娃桑姆》等

.通过自主探究

对比《北京的春节》,发现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①回顾《北京的春节》的表达方法,再次默读课文,借助做批注的方法完成下面表格。

②两篇课文在表达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作者把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进行了详写,其他部分进行了略写,详略安排得当。

园地一

一、交流平台:
1.文章内容为什么有些内容详写?有些内容略写?
(1) 作者重点表达的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作者想要重点表达的意思决定的。所以文章有些内容写的很详细,有些内容写的很简略。例如《北京的春节》这一课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15这几天,其它的日子则一笔带过。作者之所以写这几天,是因为《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地区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这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写其他的日子。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就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了。作者重点表达的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

(2).写文章时,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才能更好地让别人了解自己想表达的意思。

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是全都是的意思。“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 是近义词,都是第一名的意思,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词语表达,这样写的好处避免重复,语句更生动、更有文采。

2.你知道下面这些习俗的寓意吗?你还知道哪些寓意吉祥的习俗?

“糕”与“高”同音,所以过年吃糕有万事如意年年高的寓意。

过年吃鱼寓意着有头有尾、年年有余。

建筑上雕刻着蝙蝠的寓意是:福从天降、福运到来。

春节贴倒福字,寓意着福气已到。

三、书写提示

观察下面的字,再照着写一写,看看自己的书写速度是不是有所提高。

给出的一段话是行楷,笔画之间有连带,笔画流畅、活泼。练字的时候 一是要练眼,即认真读帖。二是要练脑或说练心。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把示范字牢牢地记在心里。

四、日积月累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诗意: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2)赏析: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3)长歌行劝诫人们要珍惜时间,我还知道珍惜时间的诗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二单元

一、单元主题:外国名著

二、单元阅读要素

1. 借助作品梗概,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

2. 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感受。

5鲁滨逊漂流记

一、作者简介

笛福(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的“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罗克查娜》等。

、多音字

泊:bó (停泊)pō (湖泊)

畜:chù(畜生)xù(畜牧业)

圈quān(圆圈)juàn(圈养)

四、近义词

畏惧——恐惧 凄凉——凄惨 寂寞——落寞

改善——改进 忧郁——郁闷 处境——环境

失望——绝望 救援——救助 对付——抵挡

野蛮——粗野 安慰——宽慰 流落——流浪

简陋——粗陋 郑重其事——一本正经

缺乏——缺少 天涯海角一一天南地北

五、反义词

畏惧一一勇敢 危险一一安全 野蛮一一文明 

倒霉一一幸运 淡忘一一回忆 寂寞一一热闹 

简陋一一豪华 忧郁一一开朗 凄凉一一热闹

安慰一一责备 麻烦一一方便 缺乏一一富余

苦闷一一愉快 天涯海角一一近在咫尺

闻所未闻一一司空见惯

六、理解词语

梗概:大略的内容。 畏惧:害怕。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木筏:用长木材结成的筏子。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畜养:饲养(动物)。 淡忘:印象逐渐淡漠以至于忘记。

叛乱:叛变作乱(多指武装叛变)。

日晷: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

介意: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在意( 多用于否定式)。

萦系:记挂;牵挂。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七、 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鲁滨孙漂流记》出自英国作家笛福的长篇小说。小说主要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生存了28年成功回到英国的故事,这篇课文由梗概和节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梗概,梗概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典型事件,概括介绍了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第二部分是节选,精彩片段写的是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重点句子解析

1.这是一个无名的、没有人居住的荒岛,到处是乱石野草。

这句话描写了无名荒岛上无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预示着鲁滨逊将要面临严酷的生存挑战。

2.鲁滨逊在岛上定居下来,过着寂寞的生活。破船上搬下来的食物很快吃光了,要想活下去,就得想办法。

当意外来临时。鲁滨逊没有怨天尤人,灰心丧气,也没有不切合实际的幻想,而是很快接受了现实。“想办法”说明鲁滨逊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地行动起来应对困难。

3.我现在处在一个令人忧伤的、没有言语交流的生活场景中,也许这种生活在世界上是前所未闻的。但我必须接受这种生活,并且一天天过下去。

这句话正是鲁滨逊孤岛生活的写照。他所要过的生活是人们从未听说过,他的心情是忧郁和寂寞的。一人置身于孤岛,可以说鲁滨逊面对的困难除了吃穿住的窘迫外,还有孤寂和绝望。如何战胜心灵上的忧郁和失望,是他在岛上住下去的关键。采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写的都是“我”的眼中事,心中事,充分展现了“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

4.我不稀罕它可以给我弄来的任何东西,也不稀罕它可以同我做伴,我只需要它同我聊聊天,但是却办不到。

在孤岛上有一只狗在身边,应该说是一个很好的伴儿。鲁滨逊这样说,是他极度寂寞的表现。人是需要交流的,这种想法太强烈以后,就希望身边的狗能开口说话,这也反映出鲁滨逊的孤寂和无奈。

3.鲁滨逊为什么会给这个野人起了“ 星期五” 这样奇怪的名字呢?

鲁滨逊救下野人的时间正好是星期五,所以他给野人取名为“星期五”。这个名字,与鲁滨逊一贯对时间的重视有关。从后文可以看出,他记得自己是“9月30日”来到海岛上。“上岸十一二天后”,想到用刀子在大柱子上刻斫痕来记录年月日。所以给野人用时间取名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4.鲁滨逊在柱子上刻上岛时间、自制日历,说明什么?

说明鲁滨逊有着丰富的航海知识,能细心地根据自然现象推测时 间和确定自己的位置,用刀刻斫痕的方式来记录时间,并把记时间的大柱子立在自己上岸的地方,以便经过此处的船只能够发现。足以说明鲁滨逊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5.鲁滨逊“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 坏处”和“好处”的对比,实际上是两种心态的对比:想到坏处无奈,想到好处欣慰。鲁滨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能够知足安命,能够在困难的环境中找到安慰和满足,从而创造了生存的奇迹。

九、课文主题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梗概”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 “ 建房定居” “养牧种植” “救‘星期五’” “回到英国”等情节。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鲁滨逊克服了很多困难是缺乏本子、笔和墨水,于是他通过用刀子刻痕来记录日期;二是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锨等工具,于是他用笨拙的方法来建造房子;三是孤独,有一条狗和两只猫陪伴他,靠找事情做来排遣寂寞。

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是忧郁而寂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开始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如实记录下来,通过好处与坏处的对比,找到了值得宽慰的东西。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鲁滨逊心态变化:苦闷失望---智慧应对---积极乐观

通过鲁滨逊在岛上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畏艰险、勇敢坚强、聪明能干乐观积极的人。

6骑鹅旅行记

一、课文主要内容

小男孩尼尔斯受到了惩罚,被变成了一个只有拇指般大小的小狐仙,之后受到了鸡、鹅、猫、牛群的威胁和攻击,整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为了阻止大雄鹅飞走,抱住大雄鹅飞上了天空。

3、作者介绍

塞尔玛、拉格洛芙,瑞典女作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瑞典第一位得到这一荣誉的作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女性。本文是一篇儿童小说。还读过关探险的小说《海底两万里》《鲁滨逊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历险记》《绿野仙踪》。

三、词语理解:(略) 

四、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尼尔斯变成小人儿—被麻雀和公鸡嘲笑—被猫捉弄—被牛教训—骑鹅离家

五、尼尔斯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尼尔斯是一个淘气顽劣、喜欢搞恶作剧、善良、有爱心、能知错就改的人。

六、小男孩尼尔斯变成小狐仙之后,他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尼尔斯变成小人儿后去牛棚找小狐仙,他先遇到了麻雀,麻雀嘲笑他是“拇指大的小人儿”;接着是受过他欺负的鸡没完没了地追着他说“活该,活该”;随后尼尔斯遇到了猫,猫也不愿意告诉他小狐仙的去向,并且当恼怒的尼尔斯又要去揪猫尾巴时,平时温柔和善的猫却将他狠狠扑倒;吃尽苦头的尼尔斯又到了牛棚中,引得牛棚里吼声四起,牛都想好好教训下这个平日捣蛋的小男孩。又后悔又害怕的尼尔斯意识到院子里没人愿意帮他找小狐仙,于是他无奈地爬上围墙,恰逢看到自己家的雄鹅要和大雁一起飞走,为了让家里不受损失,他一跃跳上鹅背,开启了此次旅行。

本文的故事情节:

变成小人儿—被麻雀和公鸡嘲笑—被猫捉弄—被牛教训—骑鹅离家

七、重点句子理解

1、.牛棚里只有三头牛。但男孩进去的时候,却是吼声四起,一片混乱,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

听起来至少是三十头”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三头牛吼声的巨大,也表现了牛见到尼尔斯时强烈的愤怒之情。

2.五月玫瑰在她们中间年纪最大、最聪明,现在也最生气。“你过来,”她说,“你做的事都应该遭报应了。你曾多次从你母亲腿下抽走她挤奶时坐的小凳,你多次在你母亲提着奶桶走过时伸脚绊倒她,你多次气得她站在这里流眼泪!”

五月玫瑰举出具体的事例,说明她不仅不满尼尔斯昔日欺负自己,也为尼尔斯捉弄妈妈的荒唐行为感到气愤。既表现了五月玫瑰的善良,也表现了尼尔斯的顽劣。

7.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其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课文主要内容

《汤姆•索亚历险记》描写的是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二、本文有哪些人物?(掌握本文有哪些人物即可)

(1)汤姆•索亚:原名托马斯•索亚,一个聪明活泼,富有正义感,而对家庭、学校和教堂却充满了反感的小男孩;厌恶枯燥的功课,骗人的教义和死板的生活环境,梦想当“海盗”,一心追求自由和冒险的生活。

(2)贝琪•萨切尔:萨切尔法官的女儿,活泼可爱,汤姆的意中人,汤姆在见到她第一眼时就“爱”上了她。

(3)哈克贝利•芬:圣比得堡镇上公认的“野孩子”,父亲是个酒鬼,不受约束,但秉性纯良,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流浪儿;汤姆与他关系最要好,把他当作知心朋友,后因救了道格拉斯寡妇一命而被其收养。

(4)波莉姨妈:汤姆的姨妈,心地善良,对汤姆要求严格,一心想把汤姆教导成有礼貌,有教养的好孩子。

5)乔埃•哈波:汤姆最好的玩伴,知己,与汤姆、哈克贝利•芬一起在杰克逊岛上度过了一段他们一心向往的海盗生活。

6)萨切尔法官:蓓姬•萨切尔的父亲,圣彼得堡镇律师杰夫•萨切尔的哥哥,是圣彼得堡镇人眼中的大人物。

7)道格拉斯寡妇:美丽、善良而富有,因哈克贝利•芬曾经救过她一命,后来收养了他。

三、课文主要内容

本课节选部分是小说“快来看!他们俩被找回来了!”这个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这部分结构清晰,这部分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回到村庄——讲历险经过(也就是山洞迷路)——看望朋友)

节选部分先悲后喜,结尾戛然而止,充满了喜剧气氛和戏剧冲突。

四、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汤姆是个顽皮活泼、乐观勇敢、喜欢冒险的孩子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五、说说这个片段中你感觉精彩的地方。

(1)细节描写传神--撒切尔太太和波莉姨妈的绝望状态和汤姆讲述自己的历险过程时的语言,都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物的心情与性格

(2)语言描写生动--汤姆在讲历险时不停“怎样”“如何”,夸张与吹嘘溢于言表

(3)侧面烘托:小镇上人们的表现,有力地衬托出汤姆的冒险与勇敢机智的精神;幽默:如镇上的人们略显失常的表现,“欣喜若狂、衣衫不整;成群结队地迎接,迈着雄壮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小巷,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排着队搂着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使劲握着撒切尔太太的手,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等。

六、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侧面烘托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园地二

一、读名著时我们怎样分析名著里的人物形象?

1、读名著时,我们可以对书中人物做出自己的评价2、要特别留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3、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人物,因为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

二、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在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1、镇上的人排着队来到撒切尔法官家。搂着两个获救的孩子,又亲又吻。泪水如雨洒了一地。
运用夸张,形象具体地描述了人们见到汤姆和贝琪平安归来时的激动心情和场面。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

运用夸张眨眼就到啦,写出了春节来临之快。
3、住方家大院的八二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这个句子运用夸张把把八儿过腊八节时的欢快喜悦的心情形象地表现出来。
答: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地修辞方法,夸大了事实,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具体。

三、什么是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突出描绘,或扩大或缩小夸大事实。
例如,这里简直是人山人海,仿佛欢腾的海洋。夸大突出了人众多。
他的心眼比针尖还要细夸小。
四、盼望、饿、安静喜欢、厚“”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示例:
盼望漂泊异乡的儿子要回来了,母亲觉得一天的等待仿佛过了一年。
饿:他已经一天没有吃东西了,觉得自己的前胸已经贴在了后背上。
安静 :教室里安静极了,连一根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校园里安静极了,连树叶落到地面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日积月累

1、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句意: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

2、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句意:别说你出发的早,还有比你更早的人。

3、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句意:君(这里是个代名词,不是特指帝王)说了一句话;听到这句话的人感觉听了这句话要比读了十年书还有用。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句意:经过遥远的路途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时间长久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友情的真假。 

5、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句意: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

我还积累了增广贤文的名言: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三单元

一、单元主题:让真情在笔尖流露
二、单元阅读要素
1.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2.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8《匆匆》

1、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中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主要作品:诗文集《踪迹》,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二、解释词语

【涔涔】:形容汗、泪、水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潸潸】:形容流泪不止。

【挪移】:挪动;移动。

【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

【遮挽】:拦阻;挽留。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蒸融】:蒸发;融解。

【游丝】:蜘蛛等所吐的飘荡在空中的丝。

【茫茫然】:形容迷茫的样子。

【伶伶俐俐】:灵活的样子。

三、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以及自己对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叹息,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四、课文中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五、重点句子赏析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用排比的修辞方法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与下文写“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对比。

(2)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设问)

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怀念。

(3)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比喻)

这句话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极小极小的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浩瀚的大海。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日子悄无声息的流逝。

(4)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时间在不经意间悄悄溜走,以略自责的口吻表明自己在糊涂地过着日子。

(5)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走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思,“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作者是怎样描写日子来去匆匆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事物,赋予时间人的灵性,将时间化抽象为具体,并,让这种匆匆的感觉更真切。

(6)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作者比作“轻烟和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时间转瞬即逝的特点。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7)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三个问句是点睛之笔,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作者感慨时光流逝、不甘虚度年华的强烈感情。

(8)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首尾呼应。运用反问的修辞,问而不答,但答案已经蕴含其中,目的是引起人们的深思,唤起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同时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作者对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六、课后题
1、文中一连串的设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处(第1段):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之情。
第二处(第4段):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也是他不甘虚度光阴的内心独白、力求上进的真诚呼声。
一连串文句表达上的好处是:作者不断地设问、反问,层层紧扣地点明和深化了文章主题,唤醒人们珍惜时间的意识。
2: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答:作者把时间流逝写得非常感人,主要是运用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多种修辞方法,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和事物,把无声无形的日子来去匆匆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啦。让我们能真正感受到时光的流逝,心理上引起共鸣,对“时间之流”心存敬畏,感慨流逝之快,决心珍惜时间。
3、仿写第三段:(主要学会仿写第三段的排比句)

小学阶段尽管去了,中学阶段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阳光斜照在我的小床上。太阳他有脚啊,迈着轻快的步伐向前走去;我也茫茫然地跟着往前走。于是--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作业本上过去;打篮球的时候,日子从球场上过去;玩电脑的时候,便从键盘鼠标里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张口挽留时,他又从欲言又止的嘴角边溜走;天黑时,我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他便在我香甜的梦中匆匆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不禁为失去的一日而惋惜,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在我的惋惜声中飞奔而去

9课《那个星期天》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10)中国作家、散文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散文、随笔集《病隙碎笔》《我与地坛》,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

二、近义词:

盼望——渴望 答应——答允

想象——幻想 耽搁——耽误

急遽——急速 惊惶——惊慌

消逝——消失 荒凉——冷清

反义词:

答应——拒绝 明媚——昏暗

简单——复杂 缥缈——清晰

漫长——短暂 急遽——缓慢

三、课文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亲带“我”出去玩却未能如愿的经历,记录了“我”从满怀希望到失望透顶,直至彻底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我”细腻而敏感的情感世界,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四、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概述“我”在“那个星期天”经历了一场盼望。

第二部分(2~6):描写“我”从满怀希望、兴奋雀跃到疑窦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万分中耐心等待,却终于彻底绝望的过程。

第2段:写“我”满怀期待地在那个星期天开始等待,“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这些充满童趣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满怀期待的孩子的心情。

第3段:记叙描写“我”一系列孩子气十足的动作和心态,表现了“我”这时还是有些雀跃的心情。

第4段:直接点出了“等待的日子不好挨。”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一本看了很多回的电影画报等这些第5段:眼看着要落空的阶段。

第6段:通过描写母亲劳作的繁多和光线的渐暗,按时了这次盼望的无果而终。“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有点儿明白了。”这句话细腻的写出了我此时的心情,看似平静地接受了现实,实则处于崩溃的边缘。

第三部分(7):叙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短句的语气似断非断,表现了我期盼落空的悲伤。而我的哭声终于惊醒了忙碌的母亲,一个人的悲伤和失落变成母子二人的难过,一场期待变成一场空。剩下的只有一派荒凉。

五、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我”一天的心情变化

六、作者是如何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的?本文的写作方法(也就是表达方法)

1、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情感。(课文第四段通过跳房子、看云彩走、拨弄蚁穴、翻看电影画报四个具体事例表现我等待时焦急又兴奋地心情)

2、通过内心独白表达情感。课文第五段划线的句子也就是运用心理描写方法是的句子)

3、将作者的情感变化融入到对周围景物的具体描写中。(本文在第3段:那是个春天的早晨、第六段最后一句、第七段最后一句这三处环境描写,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融入到对周围景物的描写中)

4、总结以上三点就是本文通过环境描写、一系列内心独白、环境描写(也就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七、课后练习题

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妈妈答应带 “我”出去玩的热切盼望、等待过程中的焦急无奈、最后的失望委屈。

2.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找一找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我”盼着什么?这里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1)“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作者通过动作、心理等描写写出了“我”盼着妈妈早点儿洗完衣服带“我”出去玩的这种心情。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这个片段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为什么不直接写心情,而是写“那个星期天”的光线和声音?)

(2)表现了“我”知道不可能出去以后失望、难过的心情。

从环境和声音的描写衬托出“我”当时的心情,从侧面描写更能反映出“我”的失望与悲伤。

3.《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这两篇文章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匆匆》一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那个星期天》是以一段铭刻心头的记忆缅怀逝去的母亲,诠释母爱的至纯至真。

不同点:《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比喻、拟人、设问、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和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情感;《那个星期天》一文作者则是通过多处的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通过具体事例的表现手法,“我”在等待中的孤寂、落寞、痛苦以及母亲想带“我”去玩却又分身乏术的无奈、焦急、惶惑就是在这些真切而细腻的心理刻画中让我们感同身受。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一至三单元课文知识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