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七年级)

发布时间:2023-03-07 16:00:5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改革第八课《商鞅变法》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标要求:本课主要介绍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史实,进而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2、教材分析:
战国时期的两大特点:一个是“乱”;一个是“变”。《商鞅变法》一课上承第七课《战国争雄》,下启第九课《秦朝的统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相对于东方六国来说相对落后,秦孝公继位后深感落后就要挨打,故而广纳贤士、下诏求贤,此时在魏国不得志的商鞅来到秦国,君臣二人冲破旧贵族的阻扰,齐心协力,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终于使秦国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为秦国灭六国,建立统一王朝奠定基础。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和之后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改革开放一样,都体现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变化要求进行改革,改革能促进社会进步,但每一次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刚有小学升入初中,年龄大都在11---13岁之间,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该阶段学生有一定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知识的积累,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

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对未知事物从满了极强的好奇心,并且有很强的表现欲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商鞅开始变法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从历史图像和历史文物中提取有用信息以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措施、影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学习分析事物因果关系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改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了解以秦孝公和商鞅为代表的改革派和公子虔和公孙贾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和行

商鞅变法(七年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