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0-07-08 08:37:31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后文的召忽同为其辅臣。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

1)解释划线的词

鲍叔不以我________

三战三 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B. 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C. 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                      D. 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

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________”不肖“________”“________”,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

4)鲍叔是一个________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答案】 1)是;跑

2C

3)愚;怯;无耻

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解析】【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走:跑。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

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

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

故答案为:是;跑;

⑵ C

愚;怯;无耻;

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

【点评】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2阅读《岳阳楼记》,回答下面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连月不________

夕阴________

长烟一空________

日星隐________

楫摧________

酒临风________

予尝古仁人之心________

怀乡________

2)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上下/而或长烟                                      B. 览物/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临溪/不知人之乐                                      D. 物喜/君之力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答案】 1)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

2A

3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解析】【分析】(1)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翻译。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课内的文言实词注意平时的背诵积累。开:今义多指关的反义词,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放晴;晖:翻译为日光;或:该词含义比较多,在这里翻译为有时;曜:日、月、星都叫曜,在这里翻译为光芒;倾:翻译为倒下;把:翻译为持、执;求:今义多翻译为请求、寻求,古义在这里翻译为探求;国:今义多指国家,古义在这里翻译为国都

2)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A. 一:均翻译为全、都B. 之:助词,的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而:表承接/ D. 以:因为/凭借 ;故选A

3)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以:因为;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

故答案为:放晴;日光;有时;光芒;倒下;持、执;探求;国都;

⑵ A

⑶①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附参考译文】

      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师说(节选)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注释】固:本来。从而:动词,学习。庸:副词,表示反问,岂。

1)为文中空缺处依次选择恰当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吾从而师之    ②生平吾后    ③亦先乎吾    ④其闻道也

A. ①④②③                           B. 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③①

2)作者认为师者的价值在于“________”,主张不拘于________________,向比自己有专长的人学习。(第一空用原文填写)。

【答案】 1D

2)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解析】【分析】(1)从标点分号的使用可以看出前后两个句子是并列关系,前后结构相同、互相对应。从上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可以选择下句应为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故选D

2)文章第二句,一个判断句总写了老师的价值: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翻译为: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注意第一空为原文填写)。最后一句总结师道的根本: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为: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D

传道授业解惑;地位(或贵贱”“地位高低等);年龄(或长少”“年龄大小等)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题考生既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又注意选项之间的逻辑顺序,按照一定的句式结构进行排序。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逻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根据内容进行回答,要学会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从师的传统,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韦、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辄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余游慈湖山中,得数本,以石盆养之,置舟中。间以文石,石英,璀璨芬郁,意甚爱焉。顾恐陆行不能致也,乃以遗九江道士胡洞微,使善视之。余复过此,将问其安否。

(节选自苏轼《石菖蒲赞》一文)

【注】昌阳,《名医别录》认为昌阳和菖蒲是两种不同的植物。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去泥土                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B. 乃以九江道士胡洞微    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出师表》)

C. 既非昌阳之所能        郡下(《桃花源记》)

D. 盆中                  且焉土石(《愚公移山》)

2)下列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项是(    

例:以石盆养之

A.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C.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答谢中书书》)           D.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用“/”标出下面句子中的一处朗读停顿。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苍然于几案间

5)请简要概括石菖蒲的特点,并揣摩作者对石菖蒲的情感。

【答案】 1C

2D

3)余/

4)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

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A清洗;B给予;C达到;到……去;D放置,安置。故选C

2以石盆养之中的做代词,代指石菖蒲。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B动词,到。C助词,的。D代词,代指曹刿。故选D

3)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慈湖山中游玩。此句中,是主语, 是谓语。主谓之间应该停顿。故这句话的停顿方法是: /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几:茶几,桌案。这句话是个倒装句,翻译时应把语序调整过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5)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石菖蒲不需要土壤,只需要清水即可长得十分苍翠,而且能数十年不枯,这说明石菖蒲生命力强,从忍寒苦,安澹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说明石菖蒲能忍寒苦,安澹泊。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可以看出石菖蒲能入药。作者这样写石菖蒲,表现了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故答案为:⑴ C⑵ D

/

在室内的桌案之间显示着自己的苍翠颜色。

生命力强,忍寒苦,安澹泊;生长条件简单,易养且能入药。作者对石菖蒲充满怜爱赞美之情。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而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作者描绘的物象的特点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乙】

    沈宣词尝为丽水令,自言家大梁时,厩常列骏马数十,而意常不足。咸通六年,客有马求售,洁白而毛鬣类朱,甚异之,酬以五十万,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他日谒公遂问向时马。公遂曰:竟未尝乘。因引出,至则奋眄 殆不可跨,公遂怒捶之,又仆,度终不可禁。翌日,令诸子乘之,亦如是;诸仆乘,亦如是。因求前所直售宣词。宣词得之,复如是。会魏帅李公蔚市贡马 前后至者皆不可。公阅马,一阅遂售之。后入飞龙 上最爱宠,为当时名马。

(选自《唐语林》)

【注】大梁:今河南开封。奋眄:举头斜视,不驯服的样子。贡马:向皇帝进贡的马。飞龙:指皇家。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有名马           虽:即使                                B. 之不能尽其材       食:同,喂

C. 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                              D. 鸣之而不能其意     通:通晓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客许而直未及给,遽为将校王公遂所买。

3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甲】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4)联系《马说》,结合语段【乙】,简述王公遂不能让所买之马成为名马的原因。

【答案】 1C

2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解析】【分析】(1ABD正确;C.句意: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它。策:鞭打。故选:C

2重点词:食:饲养;其:之千里马;翻译: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重点词:许:答应;及:及时; :就。翻译: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3)本题考查分析句子情感的能力。其真不知马也的意思是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结合整个句子及前面一句其真无马邪,可以知道,不是没有千里马,是没有人认识千里马,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联系韩愈的《马说》分析作答即可,选文中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捶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使其成为名马。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发掘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没做到这点。

故答案为:⑴C

⑵①喂养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能够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

暗含了对千里马被埋没的痛惜(不平)之情;

韩愈的《马说》告诫世人,要想发据良马的潜能,首先要深谙马的习性,懂得如何驾驭,但王公遂买马后一直未尝乘,在骑马失败后,还怒挺之,最后转手卖了,可见他不懂策马之道,更没有能力发掘良马的潜能,故不能使其成为名马。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然后比较不同即可。

【附参考译文】

 【乙】沈宣词曾经担任丽水令,自称家住大梁时,马厩里经常有几十匹骏马,但自己还常常觉得不满足。咸通六年,有位宾客有马想卖掉,马身洁白且马鬃类似来红色,(沈童词认为这马)非常奇异,出价五十万,客人答应(把马卖给沈宣词),但(沈宣词)还没来得及给钱,马就被将校王公遂买走了。某一天,沈宣词拜见王公遂,询问从前那匹马。王公遂说:我竟然不曾骑过。于是牵出马,马到了(他们面前),举头斜视,毫不驯服,几乎不能跨上去(骑乘),王公遂生气地推打马,马又倒在地上,揣测这匹马终究不可以圈养。第二天,(王公遂)让几个儿子骑乘,也是这样;几个仆人骑乘,也是如此。于是(王公遂)要求按照沈宣词先前给的价格卖给沈宣词。沈宣词得到了马,又像先前那样。恰逢魏帅李公蔚收购向皇帝进贡的马,前前后后送来的都不合适。李公蔚来看这匹马,看了一次就买了下来。后来(这匹马)被养在皇家,皇帝特别宠爱它,(这匹马)成了当时最有名的马。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广既从大将军青(卫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受上(汉武帝)诫,以为李广老,数奇(运气不好),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自辞于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 引兵与右将军食其(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令广于右将军军(合并)                             B. 东道回远(稍稍)

C. 大将军青亦受上诫(暗中)                             D. 自辞于大将军(固然)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B.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C.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D. 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3)下列对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B.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

C.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告辞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D. 李广没有向大将军道谢就离开了,怒气冲冲地来到了自己所在的部门。

4)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将军卫青、右将军赵食其、前将军李广都是此次与匈奴作战的汉朝将领。

B. 李广二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所以特别想当先锋,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 汉武帝、大将军卫青及右将军赵食其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

D. 李广是一个不听将令的人,他最终没有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

5)将下列课内文言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答案】 1D

2C

3A

4A

5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解析】【分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D项有误,固:坚决。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句意为:那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出征,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前将军李广调开。所以其停顿为: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故选C

翻译要注意准确把握重点词:辞,告辞、辞别。其句意为:李广不向大将军告辞就起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故选A

⑷B项有误,李广想与单于决一死战,不是率先战死在单于面前;

C项有误,汉武帝、大将军卫青都认为李广年龄大,不适合与单于正面作战,右将军赵食其不这样认为;

D项有误,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合军出东道。

A项正确,故选A

⑸①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而:连词,表转折。句意是: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那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②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顽固。句意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诚,确实、实在。宜,应当。开张,扩大。光,发扬光大。句意是:(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故答案为:⑴D⑵C⑶A⑷A

⑸ ①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确实应该广开言路,来扩大皇上听闻(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点评】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答题时应注意,首先明白语句大意,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 ,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句子翻译的正误。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给我给我选项的意思,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写法、感情等方面,比照辨析正误。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参考译文】

        李广跟随卫青讨伐匈奴,达到塞北后,卫青抓到俘虏,得知了单于住在什么地方,于是卫青就准备自己率领精锐部队直扑单于,却命李广带领所部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并,从东路出击配合。东路有些绕远,而卫青的主力部队所走的中路水草少,势必因不便屯扎而加速行军。于是李广请求说:我是前将军,现在您却让我并入东路;我从一十来岁就开始与匈奴作战,今天才能正面与匈奴单于交锋,我愿意做先锋,与单于拼死一战。可是在出发之前,工青受汉武帝私下叮嘱,说李广年岁已大,而且运气不好,不要让他和单于对阵,否则恐怕就实现不了我们的愿望了。这时正好公孙敖刚刚丢失了侯爵,以中将军的身份跟随卫青出征,卫青也想让公孙敖和他起直扑单于,好给他个重新封侯的机会,所以他要调走李广。李广当时也清楚这些情况,但他还是一再向卫青请求。卫青不听,直接让长史把命令封好送到李广的军部,说:马上按照命令到右将军军部报到!李广也没向卫青告辞就出来了,怒气冲冲地回到了自己的军部,率领部队与赵食其的右路军合并东进。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昔者齐景公游于海而乐之。号令诸大夫曰:言归者死。颜涿聚曰: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至三日,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齐景公所以遂有齐国者,颜涿聚之力也。

(节选自《韩非子·十过》)

1)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者死/男有分,女有                                B. 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非同小

C. 君乃戈趣驾而归/爱不                             D. 而闻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出则无敌外患者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结合选文,说说齐景公为什么先要杀死颜涿聚,后来为什么又放过了他。

【答案】 1C

2)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3)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解析】【分析】(1A项,回去/归宿,出嫁。B项,可以/寻常,一般。C项,放下。D项,国都/国家。故选C

2)技巧:句意;关联词;句子成分;虚词。君游海而乐之(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奈臣有图国者何(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君虽乐之(您现在虽然快乐)/将安得(您现在虽然快乐)。

3①“杀死原因。齐景公曰:寡人布令曰言归者死,今子犯寡人之令。援戈将击之。从这句话中看出,要杀死颜涿聚的原因是齐景公认为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放过原因。颜涿聚曰:昔桀杀关龙逢而纣杀王子比干,今君虽杀臣之身以三之可也。臣言为国,非为身也。延颈而前曰:君击之矣!君乃释戈趣驾而归。从这处内容看出齐景公放过颜涿聚是因为他把自己和比干等人放在一起,如果杀死他,那么齐景公自己就变成纣王一样的昏君了。而闻国人有谋不内齐景公者矣这句话说明颜涿聚的谏言和行为拯救了齐景公,所以最后齐景公放过了他。

故答案为:⑴C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君虽乐之/将安得

齐景公因颜涿聚触犯了自己说要回去的处死的禁令而要杀死他。后来得知颜涿聚进谏是为了防止有臣子趁机谋反,是出自忠心;且杀死他成就了对方,却使自己与史上臭名昭著的昏君为伍。所以,最终放过了他。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根据句意进行断句。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来接我中的内容,结合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附参考】

    过去齐景公到渤海游玩,非常高兴。下令给诸大夫说:说要回去的处死。颜涿聚说:您来海上游玩得开心,然而臣子中有图谋篡国的人该怎么办?您现在虽然快乐,您现在虽然快乐齐景公说:我下令说谈论回去的就处死。现在你违犯了我的命令。拿起戈来就要击杀。颜涿聚说:过去夏桀杀了关龙逢,商纣杀了王子比干,现在您即使杀死我,把我和关龙逢、比干凑成三个也是可以的。我说话是为国家,不是为了自身。伸着脖子上前说:您杀了我吧!齐景公便放下戈催促驾车赶了回去。回去三天以后,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的了。齐景公、之所以能继续统治齐国,靠的是颜涿聚出了力。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长生猪

    胡御史牧亭言:其里有人畜一猪,见邻叟辄瞋目狂吼,奔突欲噬,见他人则否。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既而憬然省曰: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世无不可解之冤。乃以善价赎得,送佛寺为长生猪。后再见之弭耳昵就非复曩态矣。

【注】:耷拉。nǎng:从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其里有人一猪________

既而憬然________

佛经所谓夙冤________

以善价赎得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邻叟初甚怒之,欲买而啖其肉。

4)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1)养;醒悟;大概;于是

2)后 / /

3)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积累及语境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是醒悟的意思;这里是大概的意思。

2)根据句意及语法进行断句,这句话的意思是: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 /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叟翁;甚:很;啖:吃:而:连词,表顺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4)结合故事内容分析,故事中的老翁开始因为这头猪见了自己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自己就想着要把他杀吃掉,后来最终只是把它送到寺庙里作为长生猪供养,而猪对老翁的态度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此启示我们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故答案为:养;醒悟;大概;于是

/ /

起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它的肉。

要懂得善待别人,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宽容。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多读文言文、多练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做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获得的启示。

【附参考译文】

    据胡御史牧亭说,他老家有一个人养了一头猪,见了邻居家的老翁便瞪着眼睛发怒猛奔过去咬他,见到了别人却没有这种情况。最初,邻居老翁很生气,想把这头猪买下杀了吃掉。不久醒悟道:这大概就是佛经里所说的前世冤仇吧?这世上并没有不可解的冤仇啊。于是用高价买下这头猪,并把它送到佛寺里作为长生猪养起来。从此,这头猪见到老翁时,就耷拉着双耳靠近他,不像往日那凶恶的样子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②若夫霪(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③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疾,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遗留)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注】负:依仗。贻:遗留。规:劝诫。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此则岳阳楼之大________

连月不________

至若春和________

子京忽以抵文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愤郁颇见辞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段中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是洞庭湖千变万化的特点。

B. 选文第段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引起下文。

C. 选文第段除写景之外,还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感。

D. 选文写暗景用语雄浑浓郁,状明景用词清丽明快。

4)从【甲】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具有________品质。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是________(文中原话),滕子京是一个________的人。

【答案】 1)雄伟景象;放晴;日光阳光;信\书信

2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3C

4)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友善,爱其才;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解析】【分析】(1)此题古今异义词,开:放晴。观:雄伟景象。景:日光。书:名词,书信。

2)本题注意关键词:以:因为。颇:很。辞色:文章中和脸上。

3C项,错误,应是分别抒发了迁客骚人登楼时的情感。故选C

4)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表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乙】文,友善,爱其才,可见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根据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可知滕子京的为人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故答案为:雄伟景象;放晴;日光阳光;信\书信

⑵①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或: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文章中和脸上。

⑶C

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友善,爱其才;德才兼备并又豪迈自负,很少接受他人意见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选项逐项进行审读,在文章具体落实,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人物描写的语句和事件进行分析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地方做官则为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被许多人嫉妒,从庆阳统帅降职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在言语中和脸色上。范仲淹和他同年考中进士,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他这样以后会遗留祸害。然而滕子京豪迈自负,很少听别人规劝,范仲淹正担心没有机会来劝诫他。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求他写《岳阳楼记》。所以《岳阳楼记》中说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他的意思大概是在规劝好友了。

10文言文阅读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夕阴,气象万千:________

此则岳阳楼之大也:________

然则北通巫峡:________

佳未而繁阴:________

山间之四也: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两段都写了观景时的感触,请把有关句子摘写出来。

4[]写登楼所见,[]写登山所见。除此之外,两段文字所写的景物还有哪些不同?

【答案】 1)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2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4①[]是写水景,[]是写山景;②[]写了朝暮之景,[]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解析】【分析】(1句意为: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晖,日光。句意为: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观,景象。句意为: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句意为: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秀,茂盛。句意为:这就是山里的四季。时,季节。

2重点词语:览,观赏。得无,怎能没有。异,不同。重点词语:开,消散、散开。归,聚拢。暝,昏暗。

3)甲文中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是作者看到洞庭湖的景象后的感受。乙文中的而乐亦无穷也是作者看到山间早晚和四时景色后的感受。

4)翻译文本后可知,甲文主要写的洞庭湖的水景,其中有早上的景色,也有晚上的景色。突出了洞庭湖的壮阔。乙文主要写的是山中景色,写了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突出表现了山景的秀美。据此分析可作答。

故答案为:日光;景象;如此……那么;茂盛;季节

⑵ 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恐怕会有所不同吧?(早上)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晚上)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可得分)

[]而乐亦无穷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也可得分)

⑷ ①[]是写水景,[]是写山景;②[]写了朝暮之景,[]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③[]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时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关的语段、语句,归纳出相关的要点,进行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祯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时有敏少年,记数千言,赵先生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身先之,无倦,诸生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面曰:专治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节选自《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埒(liè):等同,齐等。矱(yuē):尺度。朴:通,打人的器具。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记数千言________

赵先生居其下________

诸生侧凛凛________

一朴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日所诵书必与    然而禽鸟知山林乐(《醉翁亭记》)

B. 讲说甚详恳        其名鹏(《北冥有鱼》)

C. 身先之            径寸之木(《核舟记》)

D. 面曰            真无马邪(《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

4)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答案】 1)每天;以……为耻;侍奉;给予

2C

3)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4)讲说详恳,规矩严明,重视背诵,以身作则。

【解析】【分析】(1句意为:每天能记住好几千句话。日,每天。

句意为: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辱。耻,以……为耻。

句意为: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侍,陪从。

句意为:并且留下一根木棍。遗,留下。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他/助词,的

B.给/

C.用/

D.它的/表示反问语气

故选:C

3重点词语:甚,很。虽,即使。翻译: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重点词语:若,像。此,这样。翻译: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重点词语:诚,确实。秋,时候。翻译: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根据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可知他勤学,有上进心。根据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可知其以身作则。根据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可知其规矩严明。

故答案为:(1每天……为耻陪从留下

2C

3五个孩子非常骄慢放纵,即使是太守也没办法。

像这样寻找宝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这确实已经到了关乎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了。

4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规矩严明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赵准,藁城人。高个儿,美髯,性情刚强坚毅、方正严肃,从早到晚没有萎靡神色,不苟言笑。二十多岁,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聪明的少年,每天能记诵几千言,赵先生以不如他为耻,每天所记诵的书一定要和他等同,白天记诵的数量不足,就整夜读书(以至)忘记了睡觉。赵准在顺天府乡试中中举,做了学官。藩王令诸郡王都(跟随赵准)学习经学,赵准给他们讲解很是详尽恳切。门下弟子常有几十人。(赵准)规矩尺度很是严格,诸生走路站立都合乎规范。赵准尤其重视背诵,他以身作则,不知倦怠,诸生侍奉在侧,神情恐惧。当时太守有十个儿子,第五子很是骄横放纵,即便是太守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一天,太守听闻赵先生严厉,亲自带着第五子来,并且给予赵准一个荆朴,宽二寸,厚半寸,在它上面写道:专治第五子,不要涉及其他学生。诸子一旦远远看见赵准就很惊恐,都一改常态,认真学习。

12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 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 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清河张君梦得:张君梦得,张梦得,字怀民,苏轼友人。蓬户瓮牖:蓬户,用蓬草编门。瓮牖,用破瓮做窗。蓬、瓮,名词作状语。苏辙先世为赵郡栾城(今河北赵县)人。

1)请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

得平地________     ②余兄子瞻之曰________

不以谪为 ________    ④穷耳目之以自适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3)文言中的许多虚词,有着丰富的意义和不同的作用。联系选文,与选句中划线字作用相符是(   

选句: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

A. 提示思路,转换内容。             B. 开启话题,引出下文。             C. 表达语气,突显情感。

4)在苏辙眼中,快哉亭里的张梦得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分析。

【答案】 1)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2)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C

4)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这里属于词类活用,属于古今异义词。

2)这句话的意思是: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根据题意断三处的要求,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3)这句话的意思是: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结合语境分析,这句话是承接张梦得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非常的豁达乐观。因此这句话中的更何况表达赞叹的语气。

4)结合张梦得的动作、语言故事分析,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故答案为:才;命名(取名);忧愁;美景 

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

⑶ C

文中的张梦得在苏辙眼里是自放的,自适的,他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反能以美景来自求安适。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诵读语句,通过诵读,力求对语句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本题考查理解虚词表达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分析虚词的表达效果。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这里找出夏翁、尤翁的相关事例依次进行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掉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 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东阿王:三国魏曹植。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雾凇沆砀________

日更定________

一小舟________

草章领略,未及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________;【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________之情跃然纸上。(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

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

【答案】 1)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2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4)【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解析】【分析】(1句意:(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句意:这一天凌晨后。是:这;

句意:我划着一叶扁舟。拏:撑(船);

句意: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仔细观赏。遍:普遍,全面。

2重点词:俱:都;绝:消失。句意: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重点词:才:刚;已:已经。句意: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题干要求用原文回答。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比较两文作者的感情。前者孤独寂寞,后者欢欣愉快。

4)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要注意结合句子分析。

故答案为:白汽弥漫的样子;这;撑(船);普遍,全面;

⑵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

孤寂和愁绪;愉悦沉醉;

【甲】文画线句用白描的手法,如同一轴写意山水,极其洗练简洁地表现出了雪后西湖的神韵。【乙】文画线句则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仲春二月西湖的山色、花光、温风、波纹表现得非常生动形象,可见可感。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字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方面归类,考纲中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如”“”“等可分别归纳记忆。解答此类题目时,如遇到课本中学过的,可运用联想法,结合语境,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景物描写的方法有:运用多种感官来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等;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语言的赏析。可以从语言的平实和生动上考虑。

【附参考译文】

    【乙】从或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层峦山崖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峦色彩如女子的眉毛(的色彩),春花的光彩如同少女的面颊,温暖的春风如同(醉人的)醇酒,湖水的波纹如同(平滑的)丝织品,我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曾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晚上同子公一起坐船来到净慈寺,找到弟弟阿宾曾经住的僧房。游览了六桥、岳坟、石径塘等景点后走回来。很匆忙地领略了这些景致,没有来得及全面观赏。第二天早上,收到了陶石篑的请帖。到了十九日,石篑兄弟借同佛学居士王静虚来到了这里,一同游山玩水的好友,一时间都聚集到一起了。

1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国怀乡            去:到,往                               B. 锦鳞游泳            锦鳞:美丽的鱼

C. 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探求                            D. 吾谁与            归:归依

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居庙堂高则忧其民        渔人甚异                 B. 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无敌国外患者

C. 物喜,不以己悲        其境过清                 D. 感极悲者矣              望之蔚然深秀者

3)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请结合选文回答。

4)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选文景物一暗一明,触发了人们一悲一喜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

B.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 选文写景状物词句整齐,辞采华美,音韵和谐。

D. 选文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乐以忘忧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

2C

3)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D

【解析】【分析】(1A去:离开。BCD理解正确。

2A宾语后置的标志;代词。B连词,就;连词,不译。C因为。D连词,表示顺接;连词,表并列。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第三、四段分别写览物而悲者和览物而喜者,这两段属于描写和抒情,而第五段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可知,这两段文字写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既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ABC理解正确。D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故答案为:⑴ A⑵ C

写登楼者以物喜、以己悲的感情,是为了引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也表明作者希望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⑷ 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某个材料作用的能力。文章材料是为主旨服务的,某部分内容需不需要写,是详写还是略写,这些都要根据文章的写作目的来决定,分析其作用也就是分析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15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③有亭翼然于泉上者(________

________

其乐(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文章第段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和环境。

B. 文章写滁人游”“众宾欢”“太守醉”“众宾归均围绕字展开,既写出了太守与民同乐,又表现了当时滁州的政治清明。

C. 文中用了不少对偶句,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这种句式工整优美,节奏感强。

D.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是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

【答案】 1)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2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D

【解析】【分析】(1)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意动用法,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花。:开。:枝繁叶茂。:雾气。:散去。:昏暗。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表面是喝醉的,其实是于民同乐的闲适让醉翁沉浸于此,忘却了被贬的苦闷,醉在山水田园之乐中。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表现太守与众人一起游玩的含义,揭示文章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选项作者被贬之后在政治上不得意,精神极度消沉的表现错。故选D

故答案为:居高面下;遮盖;以……为乐

⑵①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像那太阳升起的时候,树林里的雾气散去;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⑶D

【点评】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的辨析。

【附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