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发布时间: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摘 要】提到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相信最新出现在大家脑海中的肯定是《刘三姐》《阿诗玛》《冰山上的来客》等经典的影片。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陷入了有人喝彩无人观看的尴尬境地,乃至成为电影市场中“不可见的电影”。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悖论意味的现实,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需要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题材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影视资料少的可怜,电影题材的故事片只有三部,1933年的《瑶山艳史》1940年的《塞上风云》和1948年的《花莲港》1950春,新中国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内蒙古的春天》诞生,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也得到舆论的一致好评,后来影片还在周总理的指导下反复修改,最终定名为《内蒙古人民的胜利》,但自此维护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党的形象使得文艺为政治服务成了每一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者的潜在方向,但正是这一方向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为后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思想主题单一,创作形式单调埋下了伏笔,如五六十年代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就是当时政治环境的产物,电影地创作往往从解释政治和政策出发,编织故事情节,所采用的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反映历史变革的大潮来临时,各民族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如《蒙古人民的胜利》《鄂尔多斯风暴》《柯山红日》《农奴》等。这类影片多展示历史事实,题材沉重,基调低沉,在展现历史的同

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历史回顾与分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