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6-11-18 09:27:00

中职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做法与经验

“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开拓创新的精神。“工匠精神”其核心是精益求精,特质之一是职业专业技能。

提起工匠,人们的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那些控制误差不超毫秒的瑞士钟表匠,可能是仅拧各种螺丝就要学习几个月的德国工人,还可能是捏寿司都要捏成极致艺术品的日本手艺人。

而每位中职教师的心里,也都驻着一位工匠,他们也用工匠精神引领自己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前行。在他们眼里,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对教学的精益求精、对知识的一丝不苟、对娴熟技能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石家庄市第三职业中专学校汽修专业实训室里,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职专业教师的这种工匠精神

郑永,石市三职专汽修专业教师,从教14年,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市级学科名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运用与维修赛项裁判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汽车美容装饰养护高级技师,汽车维修技师。

在汽修实训室里,郑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迅速而准确地测量出气缸内径,从臂部到手部,从身体到视线,每个细节都一遍遍地强调、示范、训练着;在打开的引擎盖前,郑老师一根根地讲解上百条电线的作用和测量方法。每个知识点的讲解,汽车维护、维修项目的训练,都是精雕细琢的创作。郑老师始终跟自己较劲,奔跑在追求极致的路上。

【故事一】

精益求精的教学态度

虽然郑永老师毕业于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而且有两年多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但面对教学,他没有把这些当成老本,对专业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从未放松。俗话说: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郑老师却要求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是一桶常换常新的水。为此,他坚持不断学习汽车新技术,每年研习两种以上新车型的维修手册到精通的地步。每一种车型发动机系统、电气系统、ABS系统、车身附属设备系统等几大部分的手册从地面落起来能和桌子一般高,数千页的手册,上万条的操作规程,郑老师要逐条学习,逐条演练,从不放过任何一个难点。记得一次面对克鲁兹车型的空调风扇电路,因其不同与其它车型,而且结构更加复杂,郑老师整整两天两夜泡在实训室里,全身心投入到查资料,研究原理,检测电路,分析数据的工作中,全然忘记了吃饭,连续两晚工作到了凌晨,最终终于攻克难题,彻底掌握了电路原理、操作规程及控制方式。其实,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半人高的手册页页都有他的手迹,郑老师还经常为技术上的疑点走访企业,向行业专家请教,积极参加行业新技术培训,让自己的业务水平跟上行业的发展。用郑老师的话说就是:只有老师冲在了前面,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过时,不落伍。

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郑永老师除完成正常教学任务,担任专业部副部长的工作外,还主动挑起了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的重担。每年12月份的市赛,来年4月份的省赛、6月份的国赛是一个周期,基本覆盖了整一年。参赛学生一届又一届更换,大赛规程及标准一次又一次更新,不同级别的比赛,车型及技术标准都各不相同,即使是同级别的比赛,每年标准和要求也会随汽车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程度的变更。郑老师在指导学生训练前,总是要先把自己练出来。是比赛就要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郑老师和同事每次在比赛前都要先将比赛规程吃透,自己反复演练,编排出最科学省时的工作流程,将所有检测内容按方位分类归纳,让单位时间内工作效率达到最高。他结合自身体验,将工作流程的各环节都设定好时间,用时精确到秒,认真揣摩每个动作要领,力争做到准确而有效。他多年经验总结出来的内径千分表测量缸体内径的方法,整个过程流程流畅,动作规范,测量准确。现就职于河北德联开新奥迪4S店的毕业生张赛行同学将此技术用在工作中,被企业当成样板,在公司内部培训中做展示、推广。郑老师对技术的要求从来都是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细节。他要求学生们进行维修维护时,对每个测量数据都要仔细分析,例如在检测机油时,如果发现油量少于行驶里程匹配数值,不能简单进行补充和更换,一定要分析出机油少的原因:是漏油还是燃烧造成?要找到根本原因,这样才能根治故障,对客户负责。在电路测量时,不允许学生为省事而破线测量,因为测量孔可能带来漏电及汽车自燃风险。因检测而给车辆带来的副作用要坚决杜绝,这是职业道德。所以用人单位在看到学生有这样的操作习惯时,都暗暗地为学生们拥有这样一丝不苟的严师翘起敬佩的大拇指。

十余年来,郑老师与同事们指导的学生连续九年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年年载誉而归。共计174人次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其中1人获国家级一等奖,3人获国家级二等奖,8人获国家级三等奖;38人获省级一等奖。他所在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师团队被评为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并被授予河北省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娴熟技能的执着追求

娴熟的技能是中职学生的立足之本。因为明确这一点,郑老师在娴熟技能上狠下功夫。技能大赛中二级维护比赛要在35分钟内完成195个项目,检测并修复6-8个故障点,500多个操作动作;空调维修比赛全程55分钟,要完成空调的基本检查,找出并排除故障,完成制冷剂的鉴别、回收、过滤,检测空调系统有无泄露,抽真空、加液并使用空调诊断仪判断其性能,整个过程上百个操作。汽车基本维修技能比赛全程30分钟,要完成发动机曲轴的拆装与检测……这些数据已深深地印在郑老师脑海里,他能脱口而出,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动作,没有捷径,只能通过苦练达到熟练。参加过技能大赛的师生都不会忘记:严冬的早晨600,太阳还没从东方露出脸来,三职专的汽修实训基地,已灯火通明,郑老师带领备战技能大赛学生们已开始了一天的训练;高温的盛夏,每一轮训练下来,脱下的工作服都能拧出汗来。又沉又硬的劳保鞋把脚都磨破了,袜子被血粘在脚上脱不下来,这样的情况每个参赛的学生都习以为常。09级汽修班袁重庆同学曾在省级汽修技能大赛获一等奖,现在已成为河北惠通路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业务精英。当问他苦练技能的日子是否动摇过时,他感慨地说:“我们坚持的毅力更多来自于始终站在我们身边老师们。我们知道所有的苦老师们都吃过,所有的要求都是他们用自己的实践摸索出来的。他们不仅耐心地指导我们每个动作,讲解每个原理,还关心我们饮食起居,思想动态,备感冒药,熬绿豆汤……而当时指导教师薛灿亮老师的孩子才上小学,郑永老师孩子刚刚出生,这种情况下,老师从早6点到晚11点全程都和我们在一起,敬业的老师给了我们无穷的动力,也正是因为有了那段难忘的拼搏岁月,才有了我今天的成绩。

天道酬勤,娴熟的技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为学生打开的更加广阔的发展前程。2014年市总工会举办的石家庄市汽车维修工行业技能比赛中,进入前十名的选手中有四人是三职专毕业生。通过大赛,也让很多企业重新认识了中职学校汽车学生。河北德联奥迪4S店,以前不录用中职生,三年前,他们尝试性地接收了几名三职学生,在这次大赛中均取得了好成绩,而且名列前茅,从此,他们也改变了用人制度,并给予三职专学生高度的评价。

做教师,就得像个手艺人一样沉浸其中,心无旁骛,在激情飞扬和挥汗如雨之中,享受教育本身所带来的痛苦和幸福。郑永老师,用他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孜孜追求诠释着一位中职教师的工匠精神

分享团的8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分属不同行业、人生经历迥异:浙江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焊工班长范丽锋2000年毕业后进入公司,他把焊接理论与改进工艺结合起来,独立或参与完成了10多项新材料、新结构的焊接工艺应用开发,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浙江省首席技师等荣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张志坤今年仅仅21岁,他在20158月于巴西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数控铣项目金牌,为此,他破格被聘为母校的教师;……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中职生成为了所从事行业中的佼佼者呢?是“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开拓创新的精神。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中学却得不到家长和初中毕业生的青徕,普通高中人满为患,职业中学招生却需要政府的行政的强烈干预,仍然完不成招生任务。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与尊重,职业教育处于“国家重视,民众歧视,学生彷徨”的尴尬境地,社会上甚至还出现过一种“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的论调,似乎职中生低人一等。其实,“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企业迫切需一大批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只要我们职中生努力学好技术,培养能力,增强素质,扎扎实实在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那么,国人就自然对你刮目相看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正在为早日实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定会形成共识。

第五期分享团的8位成员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职中生这支“野百合也有春天”,而这春天是靠在坚守中弘扬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中打造,是靠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奋斗过程中酝酿,是靠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中实现。目前,正值初中生毕业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希望全体初中生及家长,面对现实,认清形势,改变观念,请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别再轻视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职业学校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但却没有培养他们职业技术的文化——对职业技能的追求和执著的坚守,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工匠精神

她建议,在职业教育中深化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提升职业素养,培养工匠精神

全国人大代表张育彪认为,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企业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致力打造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并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环境,主动承担职教育人的重任。

点燃职校生的希望之灯

“如果你的孩子说他更想学习技术,你愿意让孩子接受职业教育吗?”提问者是浙江省人大代表、三门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谢卫民。他指出,如今,许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到职业院校,更希望他们长大后进入白领阶层。“重学轻术”的错误价值观,导致中职学生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在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中国人眼中,职业教育始终难登‘大雅之堂’,职业院校的学生被认为是传统意义上的‘失败者’。”温州市瓯海职业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单克胜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重拾“工匠精神”,当务之急是重拾职校生的自信,点燃他们内心积极向上的火花。

单克胜告诉记者,瓯海职专位于城乡结合部,70%以上的生源来自农村,招进来的学生中考成绩的跨度高达400多分。生源的复杂意味着成才需求和成才路径的多元。为了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教育理想,学校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搭建多元平台,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只有让职校生学有所长,才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业有所攻、业有所成。”单克胜如是说。

无独有偶,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就开设了各种专业体验课和专业通识课。这些课程有的在实训室进行,有的则需要在企业实地体验。同时,学校构建了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的选择性课程体系。绍兴中专校长邵国成深信,学生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和课程,才会将情感投入进去,才会倾其所能刻苦钻研,才会将自己所学的专业当成职业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才会在未来的职业中找到职业的幸福感。

正如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教育工作部长麻来军所言:“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满足学生技艺习得的成就感,应当成为职业学校培养‘工匠精神’的基石。”

 

重温工匠传统,重拾工匠文化

去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大国工匠》讲述了8名工匠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制造”的故事。这让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

“当我国步入制造业大国行列,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工匠’在国人的社会认知中反而变得模糊不清。”麻来军说道,“不重质量、唯求产量,导致的结果是‘工匠式’传奇被‘差不多’文化所取代,职业教育更是把‘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作为培养目标。”

有统计显示,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截至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这些企业长寿的秘诀在于传承了先辈宝贵的“工匠精神”。采访中,校长们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就要重温工匠传统、重拾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其核心内涵在于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基于这样的思考,杭州市中策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志刚认为,最好的途径是推行现代学徒制。“学校要和水平一流、有社会担当的企业深度合作,让名家大师和能工巧匠与学生建立师徒传承关系,重视‘默会知识’,重视情感态度的影响,以此激发学生对行业、企业、岗位的向往之情。”

平湖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贺陆军对此深表认同:“培养‘工匠精神’,既要培养学生内心笃定而精于细节的习惯,也要锤炼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韧性。而基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任务和规则下的企业轮训是培养学生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好方法。”早在2012年,学校就开始实施“工学交替、三环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每学期都要到企业轮训一个月,在此过程中,学生对工作多了一份韧性,对职业多了一份敬畏。

而在单克胜看来,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让学生在文化的传承中获得技能之外的职业素养和精神。他坦言,当今社会不少人对工匠有着片面的认识,认为慢工出细活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个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时代。“其实不然,重拾‘工匠精神’,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凝练和沉淀,更是寻回浮躁社会所缺乏的一份坚守。”单克胜说。为此,学校有意将省级非遗项目——瓯菜引入校园,请进瓯菜大师“传金送宝”。“瓯菜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灿然的民俗文化,很多技艺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师徒结对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技艺传承的使命感,更在无形之中淬炼了学生的‘工匠’之心。”单克胜说。

 

将“创新基因”植入学生脑中

日本马桶盖为何会走俏中国?“消费者不信任‘中国制造’,归根结底是产品质量问题。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处于低端、粗放的状态,自主创新能力弱,简单的‘拿来主义’‘山寨’形象挥之不去,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工匠精神’的回归。”麻来军一语中的。

“智慧型的匠人,不仅仅要有专业本身的技术创新,更要站在客户角度思考问题,保持与客户需求同一频道。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不能只盯着技术技能,学生的创新、服务意识的培养,也要同步跟进。”高志刚说。

“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它是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工艺、新技术的过程,职业教育的使命就是要将‘创新基因’植入学生脑中。”贺陆军说。平湖市职业中专对于专业、课程进行了“产品化”的改造。传统的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分设了家具造型设计与制造、灯具造型设计与制造两个“产品化”的专业方向;服装专业开发了品牌男衬衫、系列童装的开发与制作两门“产品化”课程,让学生在设计时发挥“头脑风暴”,在制作中“巧夺天工”。贺陆军认为,好的工匠,就是要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不断提升生产质量和效益。

鲍宗献是宁波市镇海职业教育中心钳工专业的一名教师。在他的工具箱中,所有买来的工具都被他改进过:重新打磨、重新切削。他说:“工作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这些‘为什么’促使你不断地去创新。”相比于技能,他更注重传递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法。他常常告诉学生:“在工厂参加实训,带教师傅的工作方法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要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一技之长的背后砥砺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拥有一技之长,但这能够同时兼备,对一名仅接受3年高职教育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木伟表示:作为高职院校,比培养一名大国工匠更重要的是,必须依靠有效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达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创新观念和职业素养,担负起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让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习惯。

工匠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