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千古的昆石诗

发布时间:2019-09-10 02:34:54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

王晓阳

昆石与琼花、并蒂莲一起,名列昆山三宝。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雅士,对昆石进行吟咏。这些吟咏诗歌,或者描述昆石之色泽形状,或者赞美昆石之气节品格。通过对这些昆石诗的赞美,昆石的形态得到传神的描绘,昆石的名声得以远播。本文旨在对这些昆石诗进行解读和品味,从中领略昆石的妙处。

吟咏昆石之质的诗歌

最早记录昆山石的著述,是宋代杜的《云林石谱》。《云林石谱》描绘昆山石之质,说:

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

令明代张应文《论异石》称:

昆山石块愈大,则世愈珍。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惟鸡骨片者佳。……色白如玉,玲珑可爱。

赏石的人自有赏石的眼光。他们客观描述了昆山石的颜色、形状、品类。昆山之石到了诗人眼中,有了文采辞藻的比兴修饰,似乎脱胎换骨,一下子光彩华润,形神兼备。

昆石之咏肖而真

元代著名文人兼书法家郑元祐,本是浙江遂昌人。后来侨居吴中四十年。郑元祐学问很高,顾嗣立《元诗选》说他“富贵声利一不动其心,浙省台宪争以潜德荐之,自以臂疾不愿仕当时吴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时人和后人都把他做为吴中学人的代表,被称为“吴中硕儒,致声前元”。因为他喜欢讲学,就在平江路担任“儒学教授”,声望在吴中一带非常大。

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却是昆山的常客。当时,昆山富豪顾阿瑛的“玉山佳处”成为四方文人名士文会的胜处,“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与朝士之能为文辞者,凡过苏必至焉。当时参加文会的有杨维桢、柯九思、李孝光、郑元祐、陈基等,这些人都以文章儒学擅名当代。而郑元祐所作的碑碣,文章书法都工整典雅,称得上绝妙,所以东吴人士都推重郑元祐,认为他的碑碣远远超过翰林院那些馆阁大臣所写的馆阁体文章。所以郑元祐堪称“东吴士人”的领袖。郑元祐因为是“玉山佳处”的常客,所以对昆山非常熟悉。出于对这位名士的敬重,顾阿瑛挑选了一件非常美丽的昆山石送给了郑元祐。郑元祐看到这块昆石,长度有一尺来高,石色洁白,石质润滑,似有层峦叠嶂,又感觉如玉带盘曲。更难得的是:昆山石上隐隐还有很多亮晶晶的荧光,闪闪亮亮,惹人喜爱。郑元祐得到了这样的昆山石,欣喜非常,忍不住提笔赞美道:

昆冈曾玉,此石尚含辉。龙伯珠玑服,仙灵薜荔衣。一泓天影动,九节润苗肥。阅世忘吾老,苍寒意未迟。

这首诗极力赞美昆山石的“美质”。他说:“出产于昆山的美玉,看上去熠熠闪光。看这昆山石的形状,好似仙人身穿的珍珠服饰一样褶皱均匀,又好像是女神身上披的香草长裳一样层层叠叠。……这块昆山石给人一种历尽沧桑岁月的苍寒和古劲,使人忘记了人类和自我的短暂。

玉山佳处还有一个贵客,是元代的文人雅士兼著名书法家“张雨”。张雨本是浙江杭州人,为宋代皇亲之后裔。年少时就遍游天下名胜,诗文名闻天下。张雨曾经到京城中的一座道观中居住,京中士大夫和文人士,如褐戴、袁桷、虞集、范榨等,皆争相与之交游。著名书画家倪瓒盛赞张雨“诗文字画,皆为当朝道品第一”。元仁宗听到他的名气,想授官给他,张雨坚辞不仕,日以著经作诗为业

张雨虽然不给皇帝面子,不肯折腰为皇帝做官,表现出了士人的高节之气,但是他和昆山顾阿瑛却十分要好。慷慨好客的顾阿瑛也给张雨赠送了昆山石,张雨得了这昆山石,诗性大发,提笔连写了两首昆山石诗。

第一首诗,是《得昆山石》:

  昆丘尺壁惊人眼,眼底都无嵩华苍。隐若连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

从这首诗里来看,张雨得到的昆山石有一尺来高,颜色是晶莹洁白的,而且有玲珑剔透的美。因为张雨一眼看到昆山石就很惊讶,眼睛为之一亮,啧啧称赞这块山石充满洁净明艳之美,没有嵩华山的苍翠之感。从形态上看,张雨得到的昆山石坚韧刚劲,又有峰峦峻秀之态,所以张雨有“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之赞。

张雨一生曾度入道观做了道士,半隐半俗的生活以及特殊的审美情趣,使在张雨眼睛里的昆山石,不仅是奇宝尤物,而且具有一定的灵根。在他的另一首诗文中,就把昆山石称之为“云根石”,这时他笔下的昆山石,则具有了超凡脱俗的异类仙品的材质,读来更加令人美不胜收。

第二首诗,是《云根石》:

隐隐珠光出蚌胎,白云长护夜明台。直将瑞气穿龙洞,不比游尘马嵬。岩下松株同不朽,月中鹤驾会频来,君看狠石英雄坐,寂莫于今卧草莱。

张雨描写的云根石,就是昆山石。因为昆山孤峰特秀,上接白云,所以被称为“云根”。张雨赞美昆山石如同出自蚌胎的珍珠明亮绚丽,又如夜明珠一样被天上的白云围护。只有昆山这样藏有瑞气和龙洞的宝山,才会产生这样奇异的宝贝。而这种奇异的宝贝,和千年不老的松树,月中天境的仙鹤一起,享受着天地终古灵秀之气,而与天地大自然一同并存。

刘仔肩编选的《雅颂正音》,是收录明朝初期诗歌的选本。其中有江西庐陵周子谅写的《菖蒲诗》一首:

溪毛剪雨森森玉,细叶铺香晚花绿。昆山石瘦如龙,银沙九节种春丛。高堂坐客青云气,凤羽翘烟散花机。莫教秋质易阑珊,日日铜瓶换芳水。

周子谅其人不详。他是江西庐陵人,也得到了一块昆山石。可见在明代,昆山石已经作为名石为文人雅士和官宦人家喜爱并购买。周子谅的昆山石形状是又高又瘦的,所以作者说“昆山石筍瘦如龙”,特别适合栽培比较高的植物。

宋代名士石公驹,也曾得到过一块昆山石。他在《玲珑石》一诗前面的小序中,对昆山石进行了描绘。

昆山产怪石,无贫富贵贱悉取置水中。以植芭蕉。然未有识其妙者。余获片石于妇氏,长广才许,在峰峦秀整,岩岫崆,沃以寒泉,疑若浮云之绝涧,而断云之横江也。

石公驹从“妇氏”手中得到一块昆山石,只有一尺来长。他非常喜爱昆山石,在诗序中盛赞昆山石“峰峦秀整,岩岫崆嵕。”是说昆山石看上去如同峰峦,整齐又参差错落,好像岩洞一样盘曲深邈。用水浸润昆山石后,昆山石立刻焕发了生机,好像浮云飘浮在绝涧上,断云遮盖在浩渺的江水上,迷蒙而又大气,蔚为壮观。

昆石之咏涵而深

和郑元祐、张雨相比,宋代的名诗人曾几就太不幸运了。他非常爱昆山石,可是却几度讨要不成,直到年老衰朽之时还在思念远在昆山的“尤物”,把它盛誉为自己的“知己”。

要论起曾几的名气,和郑元祐、张雨相比是丝毫不逊色。曾几是南宋著名诗人,此人曾在当朝钦慈皇后宅子教授,后来迁到南宋太学博士,任江西、浙西、浙东提刑,后来升职为礼部侍郎。身为朝廷大员不说,诗名也很高,被列为“江西诗社”的代表人物。他是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老师,提起他的诗,几乎人人都能吟上两句。

曾几《乞昆山石》:

昆山定飞来,美玉山所有。山祗用功深,剜划岁月久。峥嵘出峰峦,空洞闭户牖。几书烦置邮,一片未入手。即今制锦人,在昔伐木友。尝蒙投绣段,尚阙报琼玖。奈何不厚颜,尤物更乞取。但怀相知心,岂惮一开口。指挥为幽寻,包裹付下走。散帙列岫窗,摩挲慰衰朽。

曾几的好朋友到昆山来做县令,曾几听说后,赶快给他写了一首诗。在诗的开头,先把昆山大大赞美了一番。他说,“昆山一定是从别处飞来的,所以才会珍藏美玉。这座山历经岁月洗礼,又有天工用功,所以才会在幽深的洞府中产出奇异的玉石”。曾几也表现了自己没有得到昆山石的遗憾。他说,“我已经连续写了好几封书信,委托别人给我一块昆山石,但是到现在了,我还是一块昆山石也没有得到。”现在,曾几的好朋友到昆山做了县令,曾几索要昆山石的迫切愿望又来了,他阐述了自己和县令的友情。“即今制锦人,在昔伐木友”,是说现在昆山的贤德的县令,是我过去的贫贱时期的好朋友。“制锦”是一个典故,指能的人出任县令。因为两个人是贫贱之交,而且这个县令还曾经把自己写的诗文亲自拿到曾几那里求教,看来对曾几是很尊敬的。虽然这样,曾几还是觉得自己写信索要昆山石有点“不好意思”,所以也写了自己的强烈心愿。他说,我这样厚着脸皮索要昆山石,实在是因为昆山石太吸引我了。因为怀着对昆山石的相知之心,感觉昆山石是我的知己好友,所以我不惜向你开口索要。请您务必为我找一块昆山石,包裹起来送给我,我要把它放在我的窗户和书列旁边,每天都能亲手摩挲,来安慰我老朽相知相爱的心情。

一代诗人曾几对昆山石可谓是“一往情深”,对昆山石的思念,向往,相知,相恋,从诗文中可以真切地读出来。最后曾几是否得到昆山石,就不得而知了。但是这份真情,却通过诗文千古流传下来。

昆石之咏工而精

归庄是清代昆山著名诗人。他也是昆山名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的曾孙。归庄一生著作很多,也能书画,是昆山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因为生活在昆山,对昆山石更加熟悉,所以归庄的昆石之咏就不同于外来的诗人,显示出工而精的表现特征。

归庄《昆山石歌》:

昔之昆山出良璧,今之昆山产奇石。出璧之山流沙中,产奇石者在江东。江东之山良秀绝,历代人才多英杰。灵气旁流到物产,石状离奇色明洁。神工鬼斧斫千年,鸡骨桃花皆天然。侧成堕山立成峰,大盈数尺小如拳。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

归庄赞美位居江东的昆山“良秀绝”,灵气旁流到了物产上,才产生了形状奇特、色彩明洁的昆山石。归庄赞美昆山石是“鬼斧神工”,是神鬼的仙斧妙技运化了千年,才铸就了昆山石的神奇和瑰丽。要论起昆山石的形状,有的如山侧立成峰,危耸欲堕;有的长度有数尺,蔚为壮观;也有的小如拳头,娇小玲珑。归庄显然对昆山石非常熟悉,连昆山石的品种都说得出来。他在诗中写道:“鸡骨桃花皆天然。”“鸡骨”指昆山石的“鸡骨石”,雪花指昆山石的“雪花石”,归庄信手拈来,就指出昆山石的两类品种,并说这些品种都是天然形成,自然也懂得昆山石的形成和特征。所以对照起郑元祐、张雨这些外来的诗人,归庄的昆山石之咏就显得更加精工细致,能道出昆山石的细微特征。

归庄还写有一首《马鞍山三十韵》诗,其中也有对昆山石的描绘:

凭高从野客,搜穴待山精。磊生奇石,玲珑类斫成。室中髹几供,花下古盆盛。……桃源窥洞窄,凤石扣声铿。

归庄对故土产出的昆山石非常盛赞,称之为马鞍山的“山精”。形状奇特,玲珑若雕刻而出,在狭窄幽静的山洞里探幽时才能意外发现,叩之有声,声音美若玉凤鸣叫,铿然动听。

清朝道光五年的举人,昆山文人陈竺生也为昆山石写过诗句。他登览马鞍山,对山中景色赞不绝口,于是畅怀吟咏道:

朗然玉山行,玉山迥绝俗。中润含粹温,外朴谢文缛。秋风扫晴翠,凌空造起伏。取径陡层颠,路仄步移促。深丛绿几团,因树便为屋。我来十日游,朝夕踏山麓。俨作裴叔则,已是非分福。薜荔者谁子,见示玲珑玉。买得一卷归,温润若新沭。自诧两袖底,居然腾海

陈竺生是昆山锦溪一位举人,他在昆山登览时,为马鞍山的美丽景色所吸引,一连十天,他都要到山上来游览赏玩,朝夕与山相伴,舍不得离开。这时就有一个当地的农家人,给他来看昆山产的昆山石——“玲珑玉”。陈竺生一看分外喜爱,就买了一块,带在身边。他左看右看,感觉这美玉温润明洁,好像刚刚从水里沐浴了一番,非常舒服。把这块美玉放在自己的袖子里,居然感觉三山两海都在袖子里,那种感觉真是神奇莫测,不能言说。

吟咏昆石之用的诗歌

文人这样喜爱昆山石,自然是喜爱昆山石的内在之美,喜爱昆山石的石质、形状、色泽、姿态等。但是昆山石有什么功用呢?历代文人也对昆山石的功用进行了吟咏。

奇石栽花无尘俗

《云林石谱》记载昆山石的功用,说:

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说:

(马鞍山)此山皆火石,火气暖。故栽菖蒲等物于上最茂。

依据上述说法,昆山石乃是“火石”,意即性暖的石头,宜于陪衬栽种。所以民间所用,多用在盆景栽培上。

似乎昆山石最早的用途,就是与花草相映成辉。宋代名士石公驹在《玲珑石》一诗前面的小序中所说甚详。

昆山产怪石,无贫富贵贱悉取置水中。以植芭蕉。然未有识其妙者。……乃取蕉萌六植其土,拥护扶持,今数载矣。根本既固,其末浸蕃。余玩意于此,亦岂徒役耳目之欲已哉。

从小序中的内容来看:昆山石在宋代被当作怪石。此石在当地的主要功用就是放置水中种植植物。从“无贫富贵贱”字样来推测,宋代时候昆山石比较稀缺,为人所好,但价值并不特别为珍贵。一般人得到昆山石,都用来种植芭蕉,而石公驹却用来种植六株蕉萌,持续数年,长势非常喜人。石公驹每日赏玩,不仅满足了耳目之欲,也使自己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石公驹还有诗云:

薿薿六君子,虚心厌蒸烦。相期谢尘土,容于水石间。粹质怯风霜,不能尝险艰。置之或失所,保护良独难。责任戒求备,德丰则才悭。我独与之友,目击心自闲。

“相期谢尘土,容于水石间。”正是文人尤其喜爱用昆山石栽种花草的原因,就是拒绝了尘土,能够得到超凡脱俗的高洁的感觉。作者“独与之友”,每天看看,心灵也得到了安慰和休闲。

宋代名家范成大是平江吴郡人,号“石湖居士”。他在《水竹赞》一诗的前面小序中,详细谈到了自己对昆山石的使用。小序中说:

昆山石奇巧雕锼,县人采置水中,种花草其上,谓之水窠。而未闻有能种竹者。家第至存遗余水竹一盆,娟净清绝,众窠皆废。竹固不俗,然犹需土壤栽培而后成。此独泉石与俱,高洁不群,是又出手其类者。

诗人知道同邑人使用昆山石种花草,但是没有用来种竹子的。自己家里却有一盆竹子,栽种在没有土壤的昆山石中,看上去娟净清绝,高洁不群,作者无比喜爱。忍不住写诗赞美:

赞曰:竹居清癯,百昌之英。伟兹孤根,又过于清。尚友奇石,费丽乎土。

濯秀寒泉,亦傲雨露。辟谷吸风,故射之人。微步凌波,洛川之神。蝉脱泥涂,同于绝俗。直于高节,此君之独。几明窗,不受一尘。微列仙儒,其孰能宾之?

作者范成大赞美昆山石是“奇石”,它不染尘泥,没有污浊的土附着在身上,和清高的竹子成为“好友”,互相搭配,在明窗几案上绽放清纯绝俗的美丽。在昆山石的映衬下,竹子似乎成了姑射山的仙子,凌波微步的洛神,完全没有了人世的尘俗。这种对昆石功用的赞美,包含了作者很大的热情。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诗词创作甚丰,自称是“六十年间万首诗”。陆游一生为恢复国土而奋力疾呼,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的日子。晚年时候,陆游只能隐居在乡间一隅,过着幽寂失落的日子。这时候,老朋友“陈叟”送来了一盆菖蒲,用昆山石栽种,来安慰这位政治失意的老者。陆游看了这昆山石栽培的菖蒲,竟然心情舒畅,诗性大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菖蒲诗》: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想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在诗中,陆游赞叹这来自雁山的菖蒲,寸根蹙密,长势喜人。再看看栽种菖蒲的昆山石,拳头大小的都价值千金,况且自己得到的还是一尺来长能够栽种的大昆山石,更加珍贵难得了。有这么好的昆山石做盆,灌之以清泉,互相发挥,苍然明净,令人悦目。别说一般人,就是那些不问世俗的高僧隐士,看到这样幽雅的盆景也会怦然心动。陆游很高兴得到这样的赠送,他对着这样的盆景抒发了自己的感想,喟然长叹说:这么好的东西没有早一点使我快乐,现在我饱经风霜,日渐衰槁,不知道能不能焕发壮年时代的神采了。

宋代名诗人舒岳祥是浙江宁海人,人称阆风先生,是南宋的进士,曾参与《资治通鉴》的注释工作,诗文名声很大。他的《阆风集·卷八》中收集一首诗,题名《为昆石蒲苗删去蕉叶戏成》中,也提到了昆山石的种植之功用:

细雨幽窗晓垂,苗昆石两相宜。老翁拔白知无用,且为菖蒲镊退髭。

舒岳祥也用昆山石栽种菖蒲,想这位阆风先生诗名冠天下,风雅朋友甚多,想必是有人给他送了昆山石。他栽种了菖蒲之后,摆在窗外,在细雨晓露的滋润下,感觉菖蒲和昆石在一起,自然天成,两相适宜。阆风先生现在已经退隐家中,不问政事,只以休闲为乐,所以抒发感想的时候,比陆游要积极乐观。他幽默地自嘲道:老翁拔掉白头发也不能年轻,只能为自己心爱的菖蒲拔掉枯叶,让自己喜爱的植物焕发青春的神采吧。

另外,江西庐陵周子谅写的《菖蒲诗》中,也写了昆山石种花的功用:

溪毛剪雨森森玉,细叶铺香晚花绿。昆山石瘦如龙,银沙九节种春丛。

郑元祐《得昆山石》诗,也是盛赞昆山石的栽培护花功能的。他说:

一泓天影动,九节润苗肥。

意思是说,昆山石这栽种花草的奇石,真的有护花之功。只要一泓水浇灌下去,生长在昆山石上面的植物就会得到滋润,节节增高,长得喜人茂盛。

奇石供案堪娱情

昆山石除了栽种植物的功能外,还有一个功能,就是放在案几上,作为摆设,来增添风雅之气氛,满足文人的观赏之情。

张雨的《得昆山石》诗的后四句,就表达了这种娱乐之情: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

张雨把昆山石放在琴旁边,这个洁白耸立的昆山石像是站立在雪中的片玉,和优雅的古琴相得益彰;张雨把昆山石放在砚台前面,这块幽渺似玉的昆山石好像招来了云朵,湿润了笔床。如果单独把昆山石放在高高的案几上供起来,这座小小的孤峰山峦能够激起广泛的想象,好像浩瀚的东海都藏在袖中,真是让人浮想联翩,神思不已。

归庄《马鞍山三十韵》中也提到了昆山石的装扮功能:

生奇石,玲珑类斫成。室中髹几供,花下古盆盛。……

一个形状奇特,色泽温润雪白的昆山石,放在案几上,和琴瑟、笔砚、花草等相互搭配,映衬,自然能够与文雅为伍,增加书房、厅堂的古雅之美。难怪文人都喜欢在桌案上摆设一块昆山石,增加自己的“雅韵”。

吟咏昆石之节的诗歌

昆山石产于马鞍山之中,是一方灵秀的代表。所以,昆山的文人都喜欢以昆山石为“指代体”,来托物言志,抒发自己的孤傲气节,以及不与世俗当权者妥协的高尚情操。

借昆石之洁净吟咏脱俗高尚之节:

石工驹的《玲珑石》中,以赞美昆山石栽培的六株蕉萌为寄托,表达自己对美德和节气的赞美:

薿薿六君子,虚心厌蒸烦。相期谢尘土,容于水石间。粹质怯风霜,不能尝险艰。置之或失所,保护良独难。责任戒求备,德丰则才悭。我独与之友,目击心自闲。风流追鲍谢,秀爽不可攀。如此君子者,足以激贪顽。

在石公驹的眼里,用昆山石栽培的六株蕉萌是六位君子,他们拒绝尘土,在水石间生存。而这么高尚的君子,却“怯风霜”,“不能尝险艰”,是说高人雅士因为不同凡俗,所以生存的环境非常挑剔,也不能经受严酷的磨砺。作者认为在他的昆山石的栽培下,六位君子“风流秀爽”,可以和六朝俊才鲍照、谢眺相比。诗人与这些君子相“友”,每天观赏,心情才会悠闲放松。

范成大的《水竹赞》,和石公驹的感情抒发,竟然是“异曲同工”。范成大竭力赞美被认为具有高尚节操、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子”,他和昆山石“相友”,从而能都“娟净清绝,泉石与俱,”成就了水竹“高洁不群”的品质。诗中说:

竹居清癯,百昌之英。伟兹孤根,又过于清。尚友奇石,费丽乎土。濯秀寒泉,亦傲雨露。……蝉脱泥涂,同于绝俗。直于高节,此君之独。几明窗,不受一尘。微列仙儒,其孰能宾之?

在这首诗里,范成大称“竹子”乃“百昌之英”,是各种植物的精华。当这种精英和奇石——昆山石相结成为好友的时候,完全就摒弃了泥土,得到净化和超脱,“同于绝俗”。诗人认为:这样的组合,使竹子能够“直于高节”,也只有竹子和昆石的绝配,才能实现这种高节,所以说这是此君之“独有的”。诗人显然对这种搭配倍感得意,他看到明窗净几下,丝毫不染尘土的君子,自感除了神仙,没有人能请到这样的贵客!

从对昆山石和竹子的赞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成大最为骄傲的是“绝俗”的品质。这点品质是范成大的追求,也是他的审美标杆。所以,此处昆山石之节,也是范成大之节也。

借昆石之珍贵吟咏怀才不遇之情

诗人杨备明朝初年在华亭县(今松江)做知县,他的《昆丘》诗只有四句,读来却令人伤怀:

云里山光翠欲浮,当时片玉转难求。卞和死后无人识,石腹包藏不采收。

杨备写这首诗时,应该是人生不得意时。他从马鞍山经过时,看到马鞍山在“云里山光中”中,苍翠郁郁,想起了马鞍山的精英“昆山石”,忍不住吟咏道:昆山石这么珍惜,一片都难求。然而心中却没有人认识,沉寂在山洞里不为人所用。

显然,杨备说的是自己,而不是昆山石。他是借昆山石来抒发自己明珠不为人发现的悲哀。而当时的昆山石,很显然通过诗文可以了解到:是很受欢迎的。

借昆石之高名抒发洁身自好之志

昆山人归庄,生活在明亡清初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江山易代的悲剧,使这位忠诚于故国的文人失去了精神之所。他隐逸草野,不肯出仕做官,为清朝服务。但是满腹学问才华,却只能埋没百草,令他心里也非常痛苦。于是赋诗昆山石,抒发自己独特的身世之悲。

归庄的《昆山石歌》中,有这样的诗句:

江东之山良秀绝,历代人才多英杰。灵气旁流到物产,石状离奇色明洁。

……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今日东南膏髓竭,犹幸此石不入供。……石有高名无所求,终老山中亦无怨。……嗟尔昆山之石今已同顽石,不劳朱来踪迹。

归庄说马鞍山山气灵秀,才会人才英杰辈出。灵秀之气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奇山出奇石。奇石历来受人重视,但是侥幸的是:现在不是朝廷的贡品。暗含之意,就是我虽然是人才,但是很侥幸,没有被朝廷使用。“石有高名无所求,终老山中亦无怨。”则是直接借石之口说话,表达自己不为清廷所用的决心,表示自己终老山中,无怨无悔,就算有高名也不求仕进。最后一句提到了“朱勔”, 朱勔”是南宋专门收集“花石纲”,献媚朝廷的人。这里代指为清朝统治者招徕人才的人。归庄在尾句连声嗟叹,说自己已经不是朝廷所用的人才了,低贱得如同顽石,请征用人才的人不要再来征召自己了。

在归庄的《昆山石歌》里,已经分不出“昆山石”和“归庄”了。人也是石,石也是人,在昆山石这一物体身上,已经具备了文人愤世的情绪和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尚气节。这是典型的赞美昆山石之节的诗句。

同样,归庄的《马鞍山三十韵》,也表达了这种高尚的节操:

马鞍特陡拔,西北倚昆城。……文庄勋绝大,恭请忘尤清。理学庄渠著,文章太仆名。……不是凭灵秀,安能产俊英。……名山多奇迹,卷石且娱情。……桃源窥洞窄,凤石扣声铿。……城市虽难隐,岩峦孰与争。残阳扶杖送,皓月倚楼迎。林下宜棋局,花间称酒觥。山形同立马,人意似悬旌。自笑空漂泊,穷年何所营。

归庄登览马鞍山,观赏昆山石,不禁慷慨生情思。想起历代昆山出现的名人,顾鼎臣、庄渠、归有光,赞叹昆山灵秀,出产俊英。自己能在这样的名山上,凭吊先贤足迹,表达隐逸之志,也是一种乐事。然而,毕竟满腹才学不为世人所用,毕竟是一种痛苦的事情。所以最后还是“人意似悬旌”,喟叹穷年无所营,伤怀痛心。这里流露着一种伤感:哀叹自己如昆山石一样,虽然灵秀珍贵,却不能为人所用,最终碌碌山野的悲惨命运。

石本身并无节操意旨,然昆山石娟净洁白的品质,以及出产在灵山之中的稀缺性,使它可以成为一种文学表达的“意向”,成为昆山文人俊彦的精神寄托。所谓昆山石之气节,昆山诗人之气节也。这就使吟咏昆山石之节的诗歌,尤其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吟咏昆石之名的诗歌

历代还有很多诗歌,把昆山石和马鞍山放在一起吟咏,这是因为昆山石和马鞍山本来就难分,诗人在仰慕马鞍山的同时,也向往昆山石之名,所以借此吟咏昆山石。虽然这些诗句只是凤毛麟角,只言片语提及到昆山石,却能够画龙点睛,起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神奇效果。

夏原吉永乐朝户部尚书,洪熙、宣德朝重要内阁大臣。他政绩卓著,诗文也写得非常出色。他的《登玉峰》诗很有气势,其中提到了昆山石:

昆阜遥看小一拳,登临浑欲接青天。神钟二陆人材秀,势压三吴地位偏。岩溜下通僧舍井,林霏近杂市廛烟。几时重著游山屐,来访当年种玉仙。

夏原吉登临玉峰山,赞叹这里地势好,出人才,流连忘返。在临走之际,还希望自己能再回来,穿上登山鞋,拜访一下种昆山石的仙人。把昆山石说成是仙人在山上栽种的,真是奇思妙想,粲然有趣。

明朝著名才子王稚登,是昆山著名剧作家梁辰鱼的好朋友。他在还乡途中登临马鞍山。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气,写起昆山和昆山石来,几乎信手拈来,不着痕迹,但是风采隽永,令人回味。

粉蝶藏青,相携胜侣行。雷焚寺里塔,潮打石边城。地想金曾布,山将玉得名。故乡无百里,已有白云生。

王稚登是和好朋友一起登临的,看到粉蝶从山坞里翩翩飞出,非常喜悦。然后,他用简洁的笔触,描写了玉峰山的各种景色。先写华藏寺被焚毁的历史遭遇,又写昆山四海通波,浪潮拍打的地势,最后提到“地想金曾布,山将玉得名”,是说玉峰山因为出产昆山石而得名。只是五个字,山和玉的媚态都写得淋漓尽致。

明代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吴宽世称匏庵先生。他是成化八年的状元,做了明孝宗皇帝的东宫侍讲,官至礼部尚书。他的《玉峰》一诗,描写了马鞍山的山色,也顺便提及了山中的玉石——昆山石。

昆冈玉石未俱焚,古树危藤带白云。小洞烟霞藏木客,下方箫鼓赛山君。千家居屋黄茅盖,百里行人白路分。更上双峰最高处,沧溟东去渺斜曛。

明朝著名文学家,弘治昆山志的编纂者吴祺,是昆山一位学问卓著、知识渊博的学者,也是一位诗人。他写的《马鞍山》一诗不仅蕴蓄奇巧、文采飞扬,而且流露出对家乡马鞍山和昆山石的无比钟情眷恋。

卓哉奇绝峰,佳气时融融。孕兹一方秀,屹为诸山雄。下极人楚丽,中藏石玲珑。流盼旷原壤,信知造化工。

这首诗赞美马鞍山的造化天成。是天地匠心的运化独造,使得马鞍山奇妙卓绝,佳气笼罩。不仅蕴蓄滋养了一方灵秀,而且出产了玲珑的昆山石。

这种对故土钟情眷恋的炽热感情,在另一位昆山诗人顾阿瑛的诗中,也得到强烈的体现。

顾阿瑛是元末名士,他的“玉山佳处”是当时国中最有名的文人佳会之所,名列中国“三大雅集”之列。当时国内最有名的文人,都是玉山雅集的常客。上文提到的郑元祐、张雨,都是顾阿瑛的好朋友。也是通过顾阿瑛得到了昆山石。这位昆山的富豪,用昆山石装点他的“玉山佳处”,据说“园池亭榭饩馆声伎之盛甲於天下。”顾阿瑛的《次琪龙门游马鞍山》一诗,热情赞美了马鞍山和昆山石。

马鞍之山幽且佳,回岩叠多僧家。鸡唱推窗看晓日,海色烂烂开红霞。人言兹山出美玉,一草一木皆英华。……

从诗中描述的情景看,顾阿瑛是晚上歇住在马鞍山上僧家的,要不然不会有“鸡唱推窗看晓日”的兴致,更不可能看到“海色烂烂开红霞”的浩荡海景。对于马鞍山,顾阿瑛只用了“幽”、“佳”两个字,描摹尽态。而对于昆山石,顾阿瑛则侧类旁敲,只说有美玉,用“一草一木皆英华”来衬托昆山石之精美。连寻常草木都如此英华,那么美玉如何,当然令人遐想无限。

上面几首描绘昆山石的诗歌,虽然并不直接描绘昆山石之形态,却从侧面写昆山石之“名”,不管是寻找“种玉之仙”,还是用“一草一木皆英华”来衬托,都能切中肯綮,画龙点睛,使人倍感昆山石之“英华”所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古往今来,文人留下的吟咏昆山石的诗歌很多,大多都保存在昆山地方县志里。但是,由于昆山石之名,在诗中有时会称“美玉”,有时称“玲珑石”,有时就直接称“石”,这就使一些原本不是吟咏昆山石的诗,也杂糅进了昆山石行列。对于这些诗歌,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甄别。

和菖蒲相伴的石诗并非所指昆石

根据昆山石的功用多栽种菖蒲之类的花草,所以,看到菖蒲和石同时出现时,就容易被误会为“昆山石”的诗歌。比如:

南朝江淹《採石上菖蒲诗》:

石上草,得以驻衰颜。

张籍《菖蒲诗》:

石上生菖蒲,一寸十二节。仙人劝我食,令我头青面如雪。

这些诗都说菖蒲生长在石上,而且好像还有抗衰老之功,所以容易把这“石”引申为昆山石。其实从这些“石”上,是很难断定这是昆山石的。

最容易误判的,就是倪瓒的“石”。因为倪瓒是元末著名的画家,而且是玉山佳处的常客,和昆山顾阿瑛是好朋友。所以倪瓒很有可能得到昆山石。那么他的《赠岳松涧》诗中提到的“石上菖蒲”,最容易被误判为昆山石了。

曾访神仙五粒松,涧泉流润白云封。林间萝鸟交青影,石上菖蒲开紫茸。煮石有方留秘诀,采何处觅行踪。

虽然“石上菖蒲”很容易被当做“昆山石”,但是从诗中意境来看,诗人是在林间描写景色,这石上菖蒲是自然景物,不是盆景,所以不是昆山石。所以,遇到这样的诗句,要细细甄别。

和马鞍山相伴的石诗并非所指昆石

昆山石和马鞍山常被诗人拧在一起,组合成诗句。但是,并不是和马鞍山组合在一起的诗句都是歌咏昆石的诗歌。马鞍山上奇峰怪石嶙峋,也会成为诗人的吟咏对象。这样,描写马鞍山普通山石的诗歌,也容易被误判为昆石诗。最著名的,当是被誉为“玉峰四绝”的名人诗。

宋代大文学家、诗人、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在宋皇佑中奉旨到昆山来观察水利,仰慕马鞍山景致,竟然秉烛夜游。登上马鞍山后,看到有先圣张祜和孟郊的诗句,各自和了一首。这样,四位先贤的诗句,就成了马鞍山之“文宝”。孟郊诗句为:

昨日到上方,片霞封石床。锡杖莓苔青,袈裟松柏香。晴磐无短韵,昼灯含永光。有时乞鹤归,还访逍遥场。

这首诗描写作者到马鞍山寺院所见到的情景:昨日到寺院,看到一片阳光照在石床上。昆石藏在石洞里,而不会在阳光下,也不会用“石床”称呼。所以孟郊所作,不是昆石诗。

同样,和孟郊韵而作的王安石的诗作,也不是吟咏昆石的诗。

僧蹊蟠青苍,莓苔上秋床。露翰饥更清,风花远亦香。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久游不忍还,迫迮寇盖场。

根据地方志所载,王安石是夜游马鞍山赋诗的。但是根据诗情,并不是夜里所写。王安石看到僧人走的小路上爬满青苔,露水在花草上闪烁晶莹,更像早晨之景。至于“扫石出古色,洗松纳空光”一句,是描写僧人打扫寺院,从而使寺院呈现出一片古雅空静之美,并不和昆石相关联。

同样,王安石和张祜的诗作,原本里面并没有石字,更不能附会成昆石诗了。这里就不再列举。

除此之外,还有一首名列昆石的诗,我认为和昆石也没有关系。明代诗人王志庆同自己的好友宋澄岚一起登文笔峰,面对无限风光,写诗抒情:

春山翠霭人虚无,伐木相携倚石娱。客带奇情雄海岱,峰标拳石愧菰芦。万家藏水君应见,一线扪天我却输。如此风光如此伴,华堂重得绘新图。

王志庆是昆山本地人,好友似乎是北方远处拜访之人,所以王志庆就带着好友宋澄岚一起登临马鞍山。客人因为是外来的,对昆山风物颇感兴趣,所以说“客带奇情”,对于马鞍山“雄视海岱”的气势,感到非常震撼。“菰芦”是江东地区植物代称江南人物以此自谦,表示地方鄙陋所以王志庆对客人自谦说:我们昆山地方鄙陋,拳石大小的山都自称为山峰了。所谓“峰标拳石愧菰芦”是谦虚的话,是说我们江东鄙陋,很惭愧拳头大的山都称为山峰了。这个石只是山的代称,没有昆山石之意。

文人对昆山石的吟咏和赞美,不同于各种笔记杂谈,石谱博览等书籍对昆石的记载。所谓“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缺少文采的记载不会深入人心。而文人雅客对昆山石的吟咏,不仅具有独到的视觉,思想的感悟,托物与情的情怀,而且有着生动华藻的文采,使昆山石的形态资质得到生动形象地描绘,功用得到完美的体现,声名远播四海之内。他们把昆石的意象品质提升到梅兰竹菊之类,以君子之友相比对,和文人高士相对称,这样就使昆石的形象更加丰满。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昆山石离不开文人诗,昆山石为文人诗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文人诗也为昆山石整体价值的提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是借助流芳千古的昆石诗,昆山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识,也成为昆山最珍贵的人文之宝

流芳千古的昆石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