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发布时间:2019-01-25 19:29:34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

  1.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

  2.古代汉语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3.为什么说常用词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

  4.什么是工具书?什么是字典?什么是辞典?

  5.《说文解字》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6.《尔雅》是怎样一部书?“尔雅”的意思是什么?

  7.什么是类书?什么是索引?

  8.“十三经”是指哪十三部著作?

  9.“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10.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 之 亚 常 卍 受 严 隣

  巡 希 幽 胡 怡 攻 书 民

  煎 者 茁 贰 郊 望 平 术

  1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史记·淮阴侯列传》)句中“乃”是判断词,相当于“是”。

  1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晁错《论贵粟疏》)中,“地”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即不种地。

  1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势”为主语即“势力”或“力量”的意思。

  14.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列传》)中,“客”,即“把他当作客人”的意思。

  1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观前之死亡不知戒”(柳宗元《蝜蝂传》)中,“死亡”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前人死亡”的意思。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左传·成公二年》)中,“饮”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即“喝”的意思。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交”为动词,指“交往”。

  1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在“以缚即炉火烧绝之”(柳宗元《童区寄传》)中,“缚”为动词,“用绳子缚”的意思。

  19.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闻之,有献于公”(《左传·隐公元年》)中,“献”是动词用作状语为“恭敬献上”之意。

  20.用划线法分析下列句子成分。

  (1)夫市之无虎也明矣。(《韩非子·内储说上》)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后汉书·张衡传》)

  21.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今地千里,百二十城。(《战国策·楚策》)

  22.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宗懔《荆楚岁时记》)

  23.说明句中的数量表示法。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24.用划线法分析句子成分。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

  25.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A.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左传·襄公十五年》)

  B.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这里两句中的“诸”都是兼词,等于“之于”。

  2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天下之水,莫大于海。”(《庄子·秋水》)

  (2)“东西南北,莫可奔走。”(《盐铁论·非鞅》)

  两句中“莫的词性不一样,(1)句中是否定副词, (2)句中是无定代词。

  2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诸将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史记·赵世家》)句中的“良”是人名。

  28.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书。”(《史记·贾生列传》)中“颇”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略微”。

  2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荀子?天论》)

  B.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C.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D.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E.今京不度,非制也。(《郑伯克段于鄢》)

  F.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G.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H.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季氏将伐颛顼》)

  I.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J.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K.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过秦论》)

  L.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M.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N.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30.“启乃淫佚康乐,野于饮食”(《墨子·非乐》),句中“于”的用法及特点是什么?

  古代汉语简答题(一)答案

  01.一是为了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批判的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一是为了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培养准确地讲

解中学文言文的能力。

  02.“古代汉语”是指以先秦语言为基础的、经汉魏作家加工、由唐代古文家定型的古代书面语——文言文。

  03.略

  04.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搜集材料,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供解疑释难时查考使用的一种图书。字典是解释单字的形、音、义及用法的工具书。辞典是解释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的工具书。

  05.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解说字义,分析字形,辩识字音的字典。(答出“我国第一部字典”得1分,三项功能每项1/3分)

  06.是我国第一部古汉语词汇学和训诂学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的意思是:“尔,近也;雅,正也。”要使方言土语近于“官话”,解释文字要近于雅正。(答对一问得1分)

  07.类书是辑录古籍片断资料或整篇或整部著作,按类目或韵部编排,以供寻检、征引、校勘或辑佚古典文献的工具书。(只答前半边内容,少“工具书”前的定语内容的扣1分)索引又名引得,也有称之为通检的。它是将书中内容或文集篇目或报刊资料按一定方法编排,以供检索文献的工具书。

  08.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09.“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行窳”的“行”读xíng。

  10.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11.改为:(1)“乃”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2)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各占1分)

  12.地名词作状语,不地著,即不在一定的地方定居。(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各占1分)

  13.势为名词作状语,表依据,为按照情势的意思。(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各占1分)

  14.客为名词作状语,即把他当作客人一样。(改正活用类型、纠正词义解释各占1分)

  15.死亡,动词作名词用,指由于极力求官贪财而自取灭亡的人。(改正词类活作类型得

1分,改正释义得1分)

  16.饮动词作名词用,指喝的水。(纠正词类活用、纠正释义各占1分)

  17.交,动词用作名词,指朋友。(纠正词类活用、改正释义各得1分)

  18.缚,动词用作名词,指缚手的绳子。(纠正词类话用、释义各占1分)

  19.献,动词用作名词,进献的东西。(纠正词类活用、释义各占1分)

  20.(略)

  21.千、百前面的一通常不用。(同标准答案才得分)

  22.一百五即一百零五,零数不用零补位。(指出零数不用零补位才得分)

  23.万言其多,表示虚数。“二山”数词后不用量词。“里”、“仞”是表示长度的量词(一仞汉制七尺,周制八尺,东汉末则为五尺六寸)。(万、二山各占0.5分,里、仞各占1分)

  24.(略)

  25.“等于”一句改为:(1)句中的“诸”等于“之于”;(2)句中的“诸”等于“之乎”。(同标准答案一致才得分)

  26.“两句”之后改为:两句中“莫”的词性一样,都是无定代词。(同标准答案才得分)

  27.改为:句中“良”是程度副词,可解为确实。(各占1分)

  28.略微改为很或非常。(同标准答案才得分)

  29.A.霸,名词用作动词,称霸。

  B.衣、冠,名词活用作动词,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C.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D.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E.制,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礼制。

  F.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G.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H.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I.先、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

  J.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K.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L.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M.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N.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30.“于”,介词,

表处所;“于”的宾语“野”前置,“野于”即在野外。(于的用法,宾语前置各占1分)古代汉语简答题(二)

  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武帝纪》

  句中的“于是”是连词。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句中“以”的用法及特点是什么?

  3.“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说明句中三个“与”的词性和在用法上的特点。

  4.用划线法分析句子成分。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韩非子·和氏》)

  5.“子布、袁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说明句中“与”的词性和用法。

  6.“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遇敌处战,则必北”(《荀子·议兵》),说明句中“则”的意义和用法。

  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杜牧《阿房宫赋》)译为:让六国诸侯各自爱惜那些人民,就完全可以抵抗秦国。

  8.“美则美矣,抑臣又有惧也”(《国语·晋语》),说明句中“则”和“抑”的词性和意义。

  9.“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史记·李将军列传》),说明句中“虽”和“然”的词性和意义。

  10.“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说明句中两个“之”的词性和作用。

  11.“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说明句中“之”和“所”的词性和作用。

  12.“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说明句中“矣”和“也”的作用。

  13.“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说明句中“哉”和“焉”的词性和作用。

  14.“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滕文公上》),说明句中“且”和“与”的词性和作用。

  15.(1)“桓公视管仲云:‘乐夫,仲父’”(《管子·霸形》)。(2)“灵王为章华之台,与伍举升焉,曰:‘台美夫’”(《国语·楚语》)。说明句中“夫”的词性和作用。

  16.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句中的“矣”,表示疑问;“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韩非子·五蠹》)句中的“矣”表示感叹。

  1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句中“

也”表示感叹;“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史记·魏公子列传》)句中的“也”表示确认的语气。

  18.汉字字形与字义、字音的关系如何?

  19.为什么说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20.举例说明字与词的关系。

  21.用下列字例说明字音与字义的关系:茎、胫、颈、泾、径、经

  22.按传统的说法,“六书”的名称与次序是什么?

  23.在原字上加注声旁而构成一个新的形声字。问:原字在新形声字中的作用是什么?新形声字当中可能有几个表音偏旁?

  24.把下列会意字分成二类。

  比 珏 即 寇 炎 寒

  25.什么是“形旁(形符、意符)”,它一般起什么作用?

  26.什么是“声旁”?它在现代汉字中是否都能准确表音?

  27.字的本义等不等于词的本义,为什么?

  28.什么是“亦声字”?指出下列形声字中的“亦声字”。

  骑 驷 骖 骗 骈 驴 骂 骄 驽 骆 妈 嫁 始

  好 婢 婪 姥 媒 奸 妒 娥 姐 娣 娟 姚

  29.选出下列字中的省声字。

  度 废 寨 字 寞 骞 家 褰

  删 姗 珊 恬 晚 夜 翼 纣 纠

  30.选出下列字中的省形字。

  房 屋 屈 老 考 瓠 履 屐

  古代汉语简答题(二)答案

  1.“于是”是词组,“于”是介词,表时间,“是”是指示代词。

  2.“以”,介词,表时间;“以”的宾词“秋”前置。(两点各占0.1分)

  3.三个“与”都是介词。第一个“与”后省略宾语“之”,指鸟兽,“斯人之徒”和“谁”是“与”的前置宾语。(答出省略宾词得1分,前置宾语各占0.5分)

  4.(略)

  5.前一个“与”是连词,表示并列;后一个“与”是介词,介绍对象。(两个“与”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6.第一个“则”表示假设,是“如果,假设”的意思;第二、第三个“则”表示承接,相当于“就”。(答对第一个“则”得1分,后两个“则”共1分。)

  7.“让”改为“假使”或“如果”;“那些”改为“他们的”、“自己的”。(两个要点各1分)

  8.“则”,连词,表让步,虽然。“抑”,连词,表转折,可是。(“则”、“抑”各占1分,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9.“虽”,让步连词,“虽然”的意思;“然”转折连词,“但是”的意思。(两个要点各1分)

  10.第一个“之”是助词,表修饰限制,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第二个“之”是代词,指长安君,作“使”的宾语。(两个“之”各

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11.“之”,结构助词,连接定语“臣”和中心语“所好者”,“所”结构助词与“者”构成“所……者”结构,作判断句的主语。(“之”、“所”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其0.5分)

  12.“矣”,表已然,“也”表肯定。(各占1分)

  13.“哉”,语气词,表感叹;“焉”兼词,相当“于此”,作补语。(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14.“且”,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一面……一面……”;“与”,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各占1分,其中词性和作用各占0.5分)

  15.“夫”语气词,表感叹。(答出词性或作用各得1分)

  16.“矣”表示将然。第二个“矣”表示假设的必然。(两个“矣”各1分,与标准答案不符者不得分)

  17.两个“也”都表示祈使。

  18.字形是汉字本身的构成形式,汉字字形体现字义而不标志字音。

  19.表音文字是用少量(一般为几十个)的字母表示该语言的音节或音位,每个字母有固定的读音而不表意。而汉字是表意的。汉字表意性表现为:

  (1)古汉字因形示意。汉字在小篆以前的古汉字阶段形象性很强,它们用直接的或曲折的方式表现词的内涵如:日月休莫刃。

  (2)今汉字以形别义。隶书以后的今汉字阶段符号性加强,但是字形起区别词义的作用。如:文蚊汶纹,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

  (3)汉字本身没有表音成分,形音字的声符虽有表音功能,但仍是表意符号。如“土”、“木”在“吐”、“沐”中是声符,在“堆”、“杭”中是意符。

  20.字与词的关系有下列几种情况:一个汉字写一个词,例如:人、走、大;一个字标记复合词中的一个语素,例如:怡然、布衣;一个汉字只记录单纯词的一个音节,不是词,也不是语素,例如:关关、参差、罗汉;另外,还有一字写多词的情况,如“之”,有时是动词,有时是代词,有时是助词。

  21.这组字例说明,词的音和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如“坙”读jìng,指经线,引申之有细长的意思;音与义的结合纯属偶然。但是一定的音、义既已发生关系,而且经过长期交际,约定俗成则某音与某义便产生了稳固的关系,在同源的条件下,音同而义通。如从“坙”声的字都有“细长”义,“茎”是花草细长的主干;“胫”是人或禽兽细长的小腿;“颈”是头与身体相连的细长的部位;“泾”是河流的主干,有细长的特点;“径”是狭长的小道。

  22.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写对一项得0.5分,次序错乱扣0.5分)

  23.原字在新形声字中既表意,又表音,新形声字中有两个表音偏旁。(答原字只表意扣1分,答只有一个表音偏旁扣1分)

  24.同体会意字:比珏炎;异体会意字:即寇寒(写错一字扣0.5分)

  25.表示意义的偏旁叫形旁,它一般表示字的意义的范畴。

  26.表示形声字字音的偏旁叫声旁,它在现代汉字里并非都能准确表音。

  27.不等于。因为:(1)在文字体系形成之前,许多词早已存在,造字时只能依据当时的词义而不能也无须依据词的本义。

  (2)在文字体系形成之后出现的词,也不是立刻造新字去表示它,而往往是先借其它字代替,然后再造专字,造字时的意义已与最初的意义有了差距。

  28.某个偏旁在字当中既表意又表音,《说文》称之为亦声字。(只要把意思表达出来即可)

  驷骖骈骄(一个0.5分)嫁婢姥媾奸娣(一个1/3分)

  29.度寨骞褰(一个0.5分)姗珊夜毫(一个0.5分)

  30.屈考屐(一个0.5分)

  古代汉语简答题(三)

  1.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碧”是从王、从石、从白。“休”是从人、木声。

  2.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刖”是从刀,月声。“到”是从刀,至声。“期”是从月,其声。“胳”是从月,各声。

  3.“釜”、“桌”应怎样分析其字形结构?

  4.找出下列字中的象形字。

  手 掌 指 又 鱼 虾 水 山

  岩 鹿 犬 狗 豕 猪 女 男 足 脚

  5.从下列象形字中找出合体象形字。

  肉 胃 肩 月 禾 果 衣 衰 眉 目 贝 瓜

  爪 大 天 元 兀 吕 身 自 州 川 向

  6.下列字中选出纯象征符号一类的指事字和在象形字基础上娈化而来的指事字。

  上 下 朱 一 二 三 刃 旦 寸 亦

  7.下列字分成象形字和指事字两类。

  本 米 木 片 只 口 曰 牙 牛 牟

  8.列出下列字中的会意字。

  森 沐 从 依 牧 放 益 相 泪

  涕 看 碧 唱 鸣 间 问 兄 说

  9.下列字分成会意字和形声字两类。

  春 莫 取 叔 寇 敲 拿 擎 明 晚

  10.按声符、形符的位置特点, 分析下列形声字:

  胡 汞 哀 闽 荆 疆 寐 星 珊 志

  11.为什么说许慎用“令”、“长”作为假借字的典型字例是不正确的?

  12.简述“四体二用”说,并举例说明之。

  13.在汉字史上,汉字形体发生过哪两次重大变化?

  14.古文字和今文

字的本质特点各是什么?

  15.为什么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很发达的文字?

  16.简述甲骨文的特点。

  17.金文同甲骨文相比有何异同?

  18.为什么说小篆是汉字史上第一次规范化的字体?

  19.什么是古今字?

  20.什么是异体字?

  21.给下列古字填上相应的今字。

  然——( ) 莫——( ) 要——( )

  见——( ) 责——( ) 县——( )

  22.给下列今字填上相应的古字。

  ( )——位 ( )——座 ( )——娶

  ( )——桌 ( )——椅 ( )——影

  23.给下列今字填上相应的古字。

  ( )——擒 ( )——懈 ( )——锲 ( )——熟

  24.什么是字的本义?

  25.什么是“六书”原则的部首?

  26.什么是偏旁?

  27.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1)纯表意字字形所表示的意义往往比字的本义宽泛。

  (2)《说文》分析字形时用过“转注”这个术语。

  28.举例说明今字与古字之间有哪些联系?

  29.异体字在形体上主要有哪些差别?

  30.古今字可以分为两类。

  (1)词义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2)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据此把下列各组古今字分为A、B两类。

  益溢 孰熟 然燃 受授 直值 弟悌

  章彰 莫暮 卒猝 奉捧 景影 曾增

古代汉语简答题(三)答案

  1.“从白”改为“白声”。“从人,木声”应改为“从人,从木”。

  2.“从刀,至声”应改为“从至,刀声”,胳应改为“从肉,各声”。

  3.釜,从金,父声;桌从木,从卓,亦声。(每字占1分)

  4.手又鱼水山鹿犬豕女足

  5.胃肩果衰眉瓜天元兀身自州向

  6.纯象征符号的:上下一二三;在象形字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朱刃旦寸亦。

  7.象形字:米木目口牙牛;指事字:本只曰牟

  8.森从牧益相泪看鸣间兄

  9.会意字。莫取寇拿明;形声字。春叔敲擎晚。

  10.胡:左形右声;汞:上形下声;哀:内形外声;

  闽:内形外声;荆:形在左上;

  疆:形在左下;寐:声在右下;星:省形在上;

  珊:省声在右;志:会意兼形声。

  11.因为从命令之“令”到县令之“令”,从年长之“长”到官长之“长”,是词义的引申,不是字的假借。

  12.清人戴震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前四书是造字法,与汉字结构有关后二书是用字法,与汉字结构无关。字例从

略。

  13.一次是由小篆变为隶书,一次是由隶书变为楷书。(共两点,每点1分)

  14.古文字是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今文字是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

  15.甲骨文中的形声字约占20%,假借法被广泛地应用,部分文字已发生讹变,广泛记录了商代社会多方面的情况。这说明甲骨文是一种很发达的文字。

  16.甲骨文的特点:(1)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特点;

  (2)异体字繁多;

  (3)偏旁不固定;

  (4)款式自由灵活。

  17.金文同甲骨文相比,形体结构基本一样,偏旁位置不固定,形声字稍有发展,讹变也有所增加。但甲骨文线条纤细,笔势方折,而金文线条圆润浑实,中间杂有肥笔。到了西周晚期金文的象形性不断减弱,符号化进一步加强,肥笔变成了线条,笔势匀圆整齐,具备了小篆的雏形。

  18.(1)定型化,偏旁及其位置基本固定。

  (2)统一化,把字的多种形式统一为一种。

  (3)线条化,图画性减弱,符号性加强。

  19.造一个新字来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原字与新字就构成一对古今字。

  20.在同一历史时期内,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用法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相代替的一组字叫异体字。

  21.燃暮腰现债悬(填对一个得0.4分)

  22.立坐取卓倚景(填对一个得0.4分)

  23.禽解契孰(一空0.5分)

  24.字的本义就是它所记之词在造该字时的意义。

  25.《说文解字》把含有相同表意偏旁的字归为一类,其中共有的表意偏旁就是部首。

  26.合体字的构成成分就是偏旁,偏旁必须是可以独立的字。

  27.(1)“宽泛”改为“狭窄”。

  (2)“用过”改为“没有用过”(各占1分)

  28.(1)意义相关。

  (2)语音相同或相近。

  (3)字形上一般有联系,即一般在古字上加注形旁而构成今字。例字从略。

  29.(1)会意与形声的不同。

  (2)同为会意而偏旁不同。

  (3)同为形声而形旁不同。

  (4)同为形声而声旁不同。

  (5)同为形声而形旁、声旁不同。

  (6)偏旁相同而结构位置不同。

  (7)笔画稍有不同。

  30.A:益溢受授弟悌火伙章彰奉捧景影

  B:孰熟然燃直值莫暮卒猝曾增

  

  古代汉语简答题(四)

  1.写出下列字的异体。

  裤 渺 蚓 乃 贻 歌 鷄

  2.汉字简化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3.改正下列叙述中的错误。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句中“砺”的意思是“锋利”;“劝学”的“劝”是“劝说”的意思。

  4

.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方式可分为哪三种?

  5.什么是单纯合成词?可分为哪两类?

  6.什么是迭音词?迭音词古人称什么?

  7.什么是联绵词?联绵词又称什么?

  8.联绵词的两个主要特点是什么?

  9.联绵词按两个音节的声韵关系可分为哪几类?

  10.什么是偏义合成词?

  1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句中的“其实”、“知道”各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并释义。

  12.“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智力”、“前进”各是两个单音词,还是一个复音词?并释义。

  13.“(廉颇)宣言曰:‘吾见相如,必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汉书·董仲舒传》),句中的“宣言”、“文章”各是一个复音词还是两个单音词?并释义。

  14.什么是词的本义?

  15.什么是词的引伸义?举例说明。

  16.分析字形推断词的本义,主要根据古文字还是今文字?六书中的哪几种字均可作为推断词的本义的根据?

  17.字的假借义与引申义主要不同点在哪里?

  18.什么是词义的扩大?什么是词义的缩小?什么是词义的转移?举例说明。

  19.“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国语·楚语下》),“不愤不启”(《论语·述而》),“怒而触不周之。”(《淮南子·天文训》),三句中的“愠”、“愤”、“怒”有何不同?

  20.“入不言兮出不辞”(屈原《九歌·少司命》),“代王谢,愿守代边”(《史记·吕后本纪》),句中“辞”和“谢”的不同在哪里?

  21.“唯尔有神裁之,沉玉而济”(《左传·襄公十八年》),“使千人没水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句中的“沉”与“没”的差别何在?

  2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此二句中的“负”、“戴”、“荷”的区别在哪里?

  23.“厚聚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墨子·辞过》),“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荀子·王霸》),句中的“财”和“货”有何不同?

  24.“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戒而不傲”(《尚书·尧典》),句中“骄”与“傲”

的区别是什么?

  25.“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句中的“饥”与“饿”有何不同?

  26.“虑世事之变”(《商君书·更法》),“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庄子·逍遥游》),“变”与“化”的差异何在?

  27.“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史记·项羽本纪》),“秦使使者告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报”与“告”的异同是什么?

  28.“无功不赏”(《荀子·王制》), “赐予其宫室,犹用庆赏于家也”(《荀子·大略》),两句中的“赏”和“赐”有什么不同?

  29.“则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荀子·强国》),句中的“吏”与“官”的不同是什么?

  30.“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说明句中“人”与“民”的不同。

  古代汉语简答题(四)答案

  1.绔淼螾廼诒謌雞

  2.(1)减去原字的一部分。

  (2)用符号代替原字的一部分。

  (3)草书楷化。

  (4)用笔画简单的偏旁代替原偏旁。

  (5)另造新字。

  (6)采用笔画简单的古今字的古字。

  (7)采用笔画简单的同音字。

  (8)采用笔画简单的字代替音、义皆异的几个字。

  3.“锋利”改为“磨刀石”。改“劝说”为“勉励”。(改对得分,改错或不改不得分)

  4.(1)加同义或近义的实语素。

  (2)加一虚语素。

  (3)用完全不同形式的双音词代替。(三种方式各占2/3分)

  5.单纯合成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可分为迭音词(或“重言词”)联绵词两类。

  (每词占1分)

  6.迭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构成的单纯词,古人称“重言”或“重言形况字”。

  7.联绵词是由两个不同的音节构成的单纯词。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或“连语”。(每问占1分)

  8.(1)两个字不能拆开解释;

  (2)同一个词有多种写法。(两个特点各占1分)

  9.(1)双声

  (2)迭韵

  (3)双声兼迭韵(或既双声又迭韵)

  (4)非双声迭韵(或既非双声又非迭韵)

  10.由两个相反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11.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果实;两个单音词,懂得道理(或知道道理)(各占1分)

  12.两个单音词,智谋力量。两个单音词,向前进献。(各占1分)两个单音词,黄词以北,黄河以南,两个单音词,指出,给……看。(各占1分)

  13.两个单音词,散布言论。两个单音

词,错综华美的花纹。(各占1分)

  14.词的本义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有文献根据或字形根据的最古义。(两个要点各占1分)

  15.指由本义发展或派生出来的词义。(定义和例证各占1分)

  16.古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错一点扣0.5分)

  17.词的引申义与本义在词义上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的假借义与本义在词义上与本义毫无关联。(主要不同点各占1分)

  18.词义的扩大,是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包含在引申义中。(概念和例证各占1分)词义的缩小是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包含在本义之中。(概念和例证各占1分)词义的转移是指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从属,互不包容。(概念和例证各占1分)

  19.“愠”是不满或恼怒,“愤”是表示郁积于心,“怒”则是火气极盛。(能说出三者程度不同得分,否则不得分)

  20.二者在推辞、告辞义上一样,但口气不同,“辞”较直接,“谢”较委婉。(说出二者语气差异才得分)

  21.“沉”着重于物体由于自身重量逐渐落入水底,“没”是没入水中,不露于上,是否沉入水底是不管的。(准确指出上面区别才得分)

  22.“负”是用背驮东西,“戴”是用头顶东西,“荷”是用肩膀扛东西,三者携带重物的部位和方法不同。(说出三者行为方式之异才得分)

  23.先秦时“财”的内涵很小,主要是指人的衣食所需,“货”则指商贾倒卖的东西。(能指出上面内涵差异才得分)

  24.“骄”是自满,是一种心理状态,“傲”是傲慢,没礼貌,是一种行为表现。(能指出以上差异才得分)

  25.“饥”含义轻,是吃不饱的意思;“饿”含义重,是饿死或快饿死的意思。(指出其程度上的差异方得分)

  26.“变”是一般的变化,多为数量、位置、方式、体貌、形式的改变,“化”则是深一步的变化,是涉及事物本质的变化。(能说出二者量变与质变的差异才得分)

  27.告诉。(差异点占1分,相同点占1分)

  28.“赏”指国家或有关部门根据规定给有功人员以财物、爵位等,“赐”则带有私人性,是个人之间的赠予,不是对功劳的酬谢。(答出公私之别才得分)

  29.“官”一般指行政机构或职务,本义是办公的地方,“吏”指做官的人。(准确答出其区别得分,欠准确者扣1分,不能答出要点不得分)

  30.“人”指统治阶级,“民”指奴隶或被统治者。(答出二者地位不同者才得分)

  古代汉语简答题(五)

  1.“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与之琴,操南音”

(《左传·成公九年》),句中的“声”与“音”有何不同?

  2.“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孟子·梁惠王》),两句中的“告”和“诉”的不同在什么地方?

  3.“父母使舜完廪”(《孟子·万章上》),“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同上),三句中的“完”、“全”与“备”,有哪些不同?

  4.“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史记·滑稽列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句中的“好”与“美”在形容人的漂亮上有何不同?

  5.“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句中的“转”与“徙”有何区别?

  6.“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赵策》),“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试说明两句中“媪”与“妇”的区别。

  7.“夫十围之木,始生如蘖(始生的枝芽),足搔而绝,手可擢拔”(枚乘《谏吴王书》),句中的“擢”和“拔”有何不同?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动词“往”和“之”的不同在哪里?

  9.“忠而见疑,信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大惑者终身不解”(《庄子·天地》)“疑”和“惑”有何不同?

  10.“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范仲淹《岳阳楼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句中的“观”与“览”有何异同?

  11.“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荀子·劝学》),句中的“召”与“招”有何异同?

  12.什么叫破读?

  13.“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左传·隐公元年》),句中“乘”字读什么音?为何义?它另有何音何义?

  1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荀子·天论》),句中“恶”的读音和意义各是什么?它另外有何音何义?

  15.“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李陵《答苏武书》),句中“冠”的意义和读音是什么?它另外有何音何义?

  16.“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此句的“饮”读音和意义各是什么?它另外有何音何义?

  17.利用工具书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哪些是同源词,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A)组

  (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2)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经·卫风·伐檀》)

  (3)麋何食兮

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屈原《九歌·湘夫人》)

  (4)徼墨广博,观望之有圻。(枚乘《七发》)

  (5)若华夕曜,岩泽气通。(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

  (B)组

  (1)同我妇子,馌彼南亩。(《诗经·豳风·七月》)

  (2)诞置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诗经·大雅·生民》)

  (3)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屈原《离骚》)

  (4)骚人之文,自兹而作。(萧统《文选序》)

  (5)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8.什么叫音韵学?什么叫古音学?什么叫今音学?什么叫等韵学?

  19.汉语的音节与汉字的关系是怎样的?

  20.什么叫声母?传统音韵学的声母有哪些另外的称谓?

  21.什么叫“五音”?什么叫“七音”?

  22.什么是清音?什么是浊音?

  23.什么叫韵书?什么叫韵母?

  24.什么是韵?韵和韵母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25.举例说明什么叫双声,什么叫叠韵?

  26.中国古代的注音法(记音法)有哪几种?

  27.汉语音节的构成情况是怎样的?

  28.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特点是怎样的?

  29.传统音韵学的声母和现代汉语的声母有何异同?

  30.举例说明什么是字母。

  古代汉语简答题(五)答案

  1.在上古, “声”指一般的响声,而“音”则多指音乐。(准确答出其区别者才得分)

  2.“告”一般指把事情说给别人听, “诉”是控告别人或诉说自己遭受的苦楚。(能答出二者的差异才得分)

  3.在全的意义上,“完”重在物的完整性,不残不破;“全”重在物的全部性无一遗漏;“备”重在物的齐全性无一不有。(能答出上述侧重点的不同才得分)

  4.“好”一般只用于女子,“美”则男女均可用。(说出应用对象不同,得分)

  5.“转”指辗转,状漂泊;“徙”指迁移,述流离。(答出此行为上的不同得分)

  6.二者都表示老年妇女,但“媪”为敬称,“妇”为一般称呼。(能辨出二者感情色彩之异才得分)

  7.“擢”是拔的动作,而“拔”是强调结果,是拔出来。(说出此区别才得分)

  8.“之”可以带直接宾语,而“往”不能带宾语。(说出其语法功能不同者才得分)

  9.“疑”是由于情况不清心中拿不定主意,而“惑”则侧重于主观思维上出了毛病而是非不分,陷于迷乱。(能指出二者对事物得不出正确判断的原因不同,才得分)

  10.二者都有观看之义,不同的是“观”是带着好奇心,怀着欣赏的心情看,“览”只侧重于概

括的看。(指出二者情态不同者得分,只说出相同者得1分)

  11.二者有招致的意思,不过“召”是以言相招,是由于言语不谨招祸;“招”是以行相招,是由于行为失检招辱。(相同点答出得0.5分,再答出相异点得1.5分)

  12.所谓破读,是指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以表示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转变。(改变读音和区别词义两个要点各占1分。)

  13.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作“乘”。另外又读chéng,义为登上。(两问各占1分)

  14.wù,厌恶。另外读Wū,义为怎么;?,义为凶恶。(读音与意义各占1分)

  15.位居第一,guàn。另外读guān,义为帽子。(意义和读音各占1分)

  16.yìn,使……饮。另外读yǐn,义为喝。(读音与意义各占1分)

  17.(A)组

  岸,《广韵》:“岸,水涯高者。”《尔雅·释丘》:“重厓,岸。”《小尔雅·广诂》:“岸,高也。”《诗经·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

  干,《易·渐卦》:“鸿渐于干。”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又引陆注:“水畔称干。”又引翟注:“干,涯也。”《史记·春申君传》:“而不知干队之

  败。”《索隐》:“干,水边也。”

  圻,《说文解字》:“垠,地垠也,一曰岸也。圻,垠或从斤。”《广雅·释丘》:“垠,厓也。”《广韵》:“圻,圻堮,又岸也。”《玉篇》:“圻,圻堮也。”

  岩,《说文解字》:“岩,岸也。”《书·说命·序》:“得诸传岩。”疏:“岩是山崖之名。”《广雅·释诂四》:“岩,高也。”

  裔,《说文解字》:“裔,衣裾也。”徐锴系传:“裾,衣边也。”后泛指边缘。《淮南子·原道》:“故虽游于江浔海裔。”高诱注:“裔,边也。”

  从意义上来看,“岸、干、裔、圻、岩”都有“边”义。从读音方面看,这几个字也有音近关系。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岸、圻、岩”都是牙音疑母字,双声;“干”是牙音见母字,“裔”是喉音喻母字。见疑旁纽,喉牙音有邻纽关系。

  从古韵方面看,“岸、干”元部叠韵,“岩”属谈部,“圻”属文部,“裔”属月部。元文旁转,元谈通转,元月对转。“岸、干、裔、圻、岩”音近义通,是一组同源词。

  (B)组

  子,《广韵》:“子,子息。”《诗经·大雅·生民》:“居然生子。”

  字,《说文解字》:“字,乳也。”段注:“人及鸟生子曰乳。”《广雅·释诂》:“字,生也。”《山海经·中山经》:“若山有木,服之不字。”注:“字,生也。”

  滋,《说文解字》:“滋,益也

。”《左传·襄公八年》:“事滋未成。”注:“滋,益也。”《文选·东京赋》:“鸟兽阜滋。”薛注:“滋,益也。”

  兹,《说文解字》:“兹,草木多益。”《尔雅·释诂》:“兹,此也。”《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注:“兹,此也。”《论语·子罕》:“文不在兹乎!”

  皇侃疏:“兹,此也。”

  耔,《广韵》:“耔,拥苗本也。”义为以土培苗根。《诗经·小雅·甫田》:“或耘或耔。”

  从语音上看,这几个字古音相近。据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声母方面,“子、滋、兹、耔”都是精母字,双声;“字”是从母字,精从旁纽。古韵方面,这五个字都属之部,叠韵。

  从意义看,“子、字、滋、兹、耔”都有“滋生、繁衍”等意思,意义相通(据《说文解字》,“兹”是“滋”的古字)。所以,这五个词是一组同源词。

  按:“兹”的代词“此”义是假借,意义与“滋生”无关。材料中的“兹”用的是代词义,与其他几个词没有同源词关系。

  18.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古音学是以《诗经》、《楚辞》用韵和谐声字为主要材料,来研究上古(周秦两汉)汉语语音系统的学问。今音学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对象,来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汉语语音系统的学问。等韵学是制成若干图表,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的学问。

  19.汉语的音节与汉字的关系是一致的,即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的读音。(符合标准答案精神得2分,否则不得分或酌减。)

  20.声母指一个音节的开头部分。在传统音韵学中,声母简称“声”,又称“纽”,还可以合起来叫“声纽”。(错一点酌扣0.5分)

  21.五音是指唇音、齿音、牙音、舌音、喉音。五音加上从舌音、齿音中分出来的半舌音、半齿音合称七音。(写出五音得1分,写出另两音得1分)

  22.清音指发音时声带不振动的声母。(与标准答案相同得2分)浊音是指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声母。(与标准答案相同得2分)

  23.韵书是按照韵或韵部编排汉字的工具书,其主要作用是指导文人作诗用韵,有的也兼释字义,带有字典的性质。(定义和作用各占1分)韵母是一个音节除了声母以外的读音部分,它包括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有时韵母可以没有韵头或韵尾。(第一句和以后部分各占1分。)

  24.韵是从韵母的角度对汉字读音的一种分类,即只要韵腹、韵尾和声调相同就是同韵,韵头如何是不计较的。(韵腹、

韵尾、声调三者缺一项则只可得1分)不是。韵的构成:韵腹+韵尾+声调;韵母的构成:韵头+韵腹+韵尾。

  25.双声是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叠韵是指两个音节的韵相同。

  26.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每法占0.5分)

  27.汉字的音节是由音素构成的,一个音节可由一个音素构成,如:“鹅é”;也可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素构成,如:“爱ài”由两个音素构成,“情qíng”由四个音素构成。每个音节都必须有一定的声调。

  28.(1)一个汉字的读音(一个音节)都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2)韵腹和声调是每个字音必不可少的部分;(3)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个字音(音节)非有不可的成分。

  29.传统音韵学的声母和现代汉语的声母,都是指一个音节的开头部分,这是二者相同的。但二者又有区别,即现代汉语只承认音节开头的辅音部分是声母,而没有辅音开头的音节就算没有声母;而传统音韵学则认为,即使没有辅音开头的音节也有个声母叫零声母。

  30.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汉字同声母的字是很多的,从中找出一个字作代表,这个代表字就叫字母。如声母为“b”的汉字是很多的,古人找“帮”字作代表,那么“帮”就是一个字母,称为“帮母”。

古代汉语简答题(六)

  1.请按顺序写出守温三十字母。

  2.什么是韵部?什么是韵目?

  3.什么是洪音、细音?

  4.根据中古分韵的标准,汉字“巴把霸家贾嫁夸垮跨”可以分成几个韵(可借用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回答)?为什么?

  5.什么叫舒声?什么叫促声?

  6.汉字“巴把霸家贾嫁夸垮跨”可以归为几个韵母?(可借用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回答)?为什么?

  7.举例说明什么叫反切法,它的原则是什么?

  8.按反切的一般原则用普通话拼读,为什么有的反切读不准?

  9.用汉语拼音字母写出下列反切拼音式。

  (1)窨,於禁切;(2)符,防无切(3)变,彼眷切。

  10.用汉语拼音字母写出下列反切的拼音式。

  (1)逋,博孤切;(2)暮,莫故切;(3)刊,苦塞切。

  11.《广韵》三十六字母的唇音与传统三十六字母的唇音有何区别?

  12.什么叫平水韵?

  13.从中古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到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举例说明。

  14.韵书中的“上平声”、“下平声”指的是阴平和阳平吗,为什么?

  15.为什么普通话中声母是m、n、l、r的音节没有阴平字(“妈”、“拉”属例外字)?

  16.如何利用普通话读音分清中古的平声字、仄声字?

  17.在研究上古韵部方面,“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是什么意思?

  18.“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诗经·邶风·谷风》)句中的“匍匐”一词,在古书的引用中有的作“扶服”,有的作“蒲服”,这种现象应如何解释?

  19.“澄”以“登”为声符,“都”以“者”为声符,可是“澄”与“登”,“都”与“者”的声母却都不一样,为什么?

  20.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声母在唇音方面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1.和中古声母相比,上古声母在舌音方面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22.古音通假有哪几种类型?

  23.古音通假的原则是什么?

  24.何谓“古无轻唇音”?

  25.以“非”为声符的字有“辈”、“排”等,可是,“非”是轻唇音“非”母,“辈”和“排”分别是重唇音“帮”母和“滂”母,这是为什么?

  26.何谓“古无舌上音”?

  27.默写王力上古三十韵部。

  28.简述自顾炎武至王力对上古韵部的划分。

  29.什么叫古音通假?

  30.举例说明什么叫同音通假?

古代汉语简答题(六)答案

  1.不芳并明;端透定泥;知彻澄日;见溪群来疑;

  精清从;审穿禅照;心邪晓;匣喻影。

  2.韵部是同韵字的称谓,古书中把所有同韵的字汇聚到一起,便成为一个韵部。韵目就是韵的标目,古代无标音符号,就从同韵的若干个字中选出一个来作代表,这个代表字就叫韵目。

  3.洪音、细音是根据呼读时音量大小而对韵母进行的分类:凡是开口呼(没有韵头而且韵腹又不是i、u、y)和合口呼(以u为韵腹的)这两类韵母,呼读时口型的共鸣腔大,声音洪亮,故称洪音;凡是齐齿呼(以i为韵头或韵腹的)和撮口呼(以u为韵头或韵腹的)的韵母,呼读时口型的共鸣腔小,声音较细,故称细音。

  4.可以归为三个韵,即“巴、家、夸”为一韵;“把、贾、垮”为一韵;“霸、稼、跨”为一韵。因为韵是不计韵头而讲究声调的。

  5.中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调类,其中平声、上声、去声三种调类所属的音节没有塞音韵尾,音长较长,听感舒缓,故统称为舒声;入声所属的音节有塞音韵尾,音长较短,听感急迫,故称促音。

  6.可以归为三个韵母,即“巴、把、霸”为一个韵母(a);“家、贾、嫁”为一个韵母(ia);“夸、垮、跨”为一个韵母(ua)。因为韵母是讲究韵头而不计声调的。

  7.反切法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原则是取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

和声调相拼,就得出了被反切字的读音。

  8.反切是古代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其原则是用反切上字的声母同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相拼,就得出被反切字的读音了。但由于语音的变化,从古到今,声母、韵母、声调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用普通话解读,有的反切就读不准了。

  9.(1)窨,於禁切:y(u)+(j)in->yìn

  (2)符,防无切:f(ang)+(w)ǘ->fǘ

  (3)变,彼眷切:b(i)+(j)uàn->biàn

  10.(1)逋,博孤切:b(o)+(g)ū->bū

  (2)暮,莫故切:m(o)+(g)ù->mù

  (3)刊,苦寒切:k(u)+(h)án->kān

  11.《广韵》时代轻重唇不分,只有重唇音“帮、旁、并、明”四个声母,而传统三十六个字母已从重唇音当中分化出了“非、敷、奉、微”四个轻唇音。

  12.《广韵》分206韵,过于琐细,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从唐时开始,诗人们作诗时就有相邻韵同用的规定。到了南宋,江北平水人刘渊索性把同用的韵合起来,分成107韵。其后又有人对其作进一步合并,成106韵,这106韵就是平水韵,又叫诗韵。

  13.变化规律有三条:(1)平分阴阳;(2)浊上归去;(3)入派三声。(例从略)

  14.不是。“上平”和“下平”是《广韵》、《平水韵》因平声字多而对平声字的分卷,“上平”等于“平声上卷”,“下平”等于“平声下卷”;而阴平、阳平是四声的两种调类。

  15.从中古到现代普通话的语音演变中,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分化条件是:浊声母的平声字读阳平,清声母的平声字读阴平。普通话的声母m、n、l、r是浊声母,它们的平声字都读作阳平,所以没有读阴平的字。

  16.普通话读阴平、阳平的字是中古的平声字和一部分入声字。只要记住读阴平、阳平的入声字,把它们划入仄声,则其余的读阴平、阳平的字就是古今平声字;普通话读上声、去声的字,加上读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是中古的仄声字。

  17.同谐声者必同部,就是凡谐声字必与所谐之声同声、同韵。所以看一个字的声旁,就可以知道这个字的声母和韵部。(句号前后各得1分)

  18.古无轻唇音,即在上古,“葡”、“扶”、“蒲”都读重唇音, 所以可通用(“古无轻唇音”一句及其解释各得1分)

  19.因为古无舌上音。在古代, “澄”的声母应同“登”的声母一样,同为舌头音;同样,“者”的声母与“都”的声母一样,都读舌头音。(“古无舌上音”及其后解释各得1分)

  20.古无轻唇音。

  21.古无舌上音。

  22.古音通假分为同音通

假和近音通假两类,其中近音通假又可分为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若答为同音通假、双音通假、叠韵通假也对)(每类得1分)

  23.原则是通假字和本字必须音同或音近。(每项1分)

  24.传统三十六字母中唇音分两类,即重唇音“帮、旁、并、明”和轻唇音“非、敷、奉、微”。而在上古则轻、重唇音不分,一律读作重唇音。

  25.声母有轻唇、重唇之分,是中古以后的事情。在上古并无轻唇音,一律读作重唇音。“非”在中古虽是轻唇音,但在上古,它的声母也和“辈”、“排”一样,同读重唇音。

  26.三十六字母中,舌音分舌头音“端、透、定、泥”和舌上音“知、彻、澄、娘”两类。而钱大昕认为,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与舌头音为一类声母,即都读舌头音。

  27.之职蒸,幽觉冬,霄药,侯屋本,鱼锋阳,支锡耕,脂质真,微物文,歌月元,缉侵,叶谈。

  28.顾炎武把古韵分为十部,江永分为十三部,段玉裁分为十七部,戴震分为二十五部,孔广森分为十八部,王念孙、江有浩分为廿一部,朱骏声分为十八部,章炳麟分为廿三部,黄侃分为廿八部,王力分为廿九、三十部。

  29.古音通假是指古代书面语言中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一种特殊现象。本来应该使用的字叫本字,临时借用的音近或音同的字叫通假字。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句中的“惠”就是临时借用的通假字,本字应该是“慧”。

  30.通假字和本字的声、韵、调完全相同叫同音通假。如“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就是同音通假。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双声通假?什么叫叠韵通假?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有什么条件?

  2.举例说明通假字字与古今字的区别。简述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区别。

  3.什么叫律诗?什么叫绝句?什么叫排律?

  4.什么叫“粘”?什么叫“对”?

  5.什么叫“三平调”?

  6.什么叫犯孤平?

  7.七言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如果第六字由“仄”变“平”那么就是拗句,问如何救法?

  8.在七言律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三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

  9.在七言律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如果第六字由“平”变“仄”为拗句,问如何救法?

  10.简述近体诗的主要特点。

  11.解释下列名词。

  孤平拗救、破读、三十六字母、出韵、双调、借对、近体诗、一字豆

  重唇音、绝句、排律、词调、词牌、词谱

  12.指出下

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和破读字。假借字请说明此字的本义,破读字请说明其本音,并说明与本音、破读音相应的意义以及这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

  (3)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

  (4)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诗经·豳风·七月》)

  (5)采荼薪樗,食我农夫。(《诗经·豳风·七月》)

  (6)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诗经·小雅·采薇》)

  (7)择有三事,亶侯多藏。(《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8)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双声联绵词和叠韵联绵词,并分别注明其上古的声母和韵部。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秦风·蒹葭》)

  (2)黾勉从事,不敢告劳。(《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诞实匍匐,克岐克嶷。(《诗经·大雅·生民》)

  (4)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诗经·豳风·七月》)

  (5)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屈原《离骚》)

  (6)发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极。(屈原《哀郢》)

  (7)回穴冲陵,萧条众芳。(宋玉《风赋》)

  (8)故其风中人,状直憯凄惏栗,清凉增欷。(宋玉《风赋》)

  (9)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枚乘《七发》)

  (10)瀄汩潺湲,披扬流洒。(枚乘《七发》)

  14.下面两首诗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

  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人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15.解释下列术语:

  传 注 笺 疏 正义 章句 衍文 句读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 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16.什么是形训?举例说明之。什么是声训?声训有哪三种方式?什么是义训?义训有哪几种方式?

  17.何为对文?对文在词义上有什么特点?

  18.声训有何作用?

  19.“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左传·成公二年》)句中“及”是“和”的意思。这种解释的根据是什么?

  20.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

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贾谊《吊屈原赋》 枚乘《七发》 晁错《论贵粟疏》

  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欧阳修《泷冈阡表》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曾巩《墨池记》

  21.《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22.“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为什么这样说?

  23.什么是分野?

  24.什么叫七政?它又称什么?

  25.什么是黄道?

  26.阳历的特点是什么?阴历的特点是什么?阴阳历的特点是什么?

  27.按时间顺序以“平明”为首排列下列时间词:

  平明、昃、隅中、人定、日中昧爽

  28.根据下列名字说明该氏的来源:

  乐正克、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庄辛(楚庄王之后)

  宋王臣、屈完、南宫敬叔

  29.根据下列名字说明贵族妇女的命名方式:

  孟姜、齐姜、武姜

  30.划线连接名和字。

  名字

  颜回——————子渊(示例)

  宰予 子迟

  樊须 皙

  曾点 子路

  仲由 子我

  古代汉语简答题(七)答案

  1.通假字和本字是双声关系,且韵又比较接近,叫双声通假。如“四时之间,亡日休息。”(晁错《论贵粟疏》)“亡”通“无”,为双声且韵母相近。通假字和本字是叠韵关系,且声母相近,叫叠韵通假。如“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信”通“伸”,二字叠韵,且声母相近。双声通假和叠韵通假不能扩大到一切的双声叠韵范围,即只有准叠韵的双声字或准双声的叠韵字才能构成通假。

  2.(1)通假字是共时的用

字异化现象;古今字是历时的用字异化现象。

  (2)通假字和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在形体上也绝少相似之处;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之间不仅意义上有渊源关系,而且形体上今字多数由古字孳乳分化而来。

  (1)通假是本有其字的借音表意现象;假借是本无其字的借音表意现象。

  (2)通假产生在用字过程中,是一种不必要的文字异化现象;而假借产生在造字过程中,是一种必要的文字记词手段。

  (3)通假要有严格的语境制约,一旦脱离具体语境,便失去了借用的条件;而假借字不存在语境制约条件。

  3.八句四韵(首句入韵不计)的近体诗叫律诗, 它分五律和七律两种。四句二韵(首句入韵不计)的近体诗叫律绝, 它分五绝和七绝两种。十句五韵(首句入韵不计)以上的近体诗为排律,它分五排和七排两类。(定义和分类各占1分)

  4.“粘”是律诗平仄格式的重要特点,是指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相同,即把上下联粘联在一起。(分号前后的内容各占1分)“对”是律诗平仄格式的重要特点,就是每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反,即对立。(分号前后的内容各占1分)

  5.三平调就是格律诗的句尾连用三个平声字,这是律诗的大忌。(两个要点各占1分)

  6.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除了韵脚上的平声字以外,句中只有一个平声字,这是格律诗必须避免的。(两个要点各占1分)

  7.将本句中的第五字由平变为仄。

  8.将本句中的第五字由仄变为平。

  9.这种句式只做出句,救的方法是把对句的第五字由仄变平。

  10.(1)每首诗的句数固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只有排律可以十句以上(必须是双数句);(2)每句的字数固定,或五言,或七言,并且只有五言、七言两种;(3)近体诗只押平声韵,且必须一韵到底,不押邻韵、不换韵、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平仄要求严格,讲究粘对和拗救;对仗要求严格,如律诗中间两联一般用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以外的各联都必须讲究对仗。

  11.孤平拗救: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一字,七言诗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的第三字,必须是平声字,否则就是“犯孤平”,即全句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是“拗”的一种形式)。但“孤平”可以救,即把本句的第三字(五言)、第五字(七言)由仄变平。这就是“孤平拗救”。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

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例如“王”字,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读平声,是名词,帝王的意思;而在“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中破读为去声,是动词,称王的意思。后者的意义和读音是由前者演化而来的。

  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三十六字母”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古时的三十六个声母,包括: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日,见溪群疑,晓匣影喻。相传这三十六字母是宋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的汉语声母系统。

  出韵:近体诗用韵,要求必须用“平水韵”中同一韵部的字,否则就叫“出韵”。

  双调:词的一种,指包含两段的词。这两段叫前后阙或上下阙、上下片等。

  借对:近体诗特有的一种对仗,指利用一字多义或两字同音的特点来构成对仗。

  词牌:是各种词调的名称,如“浣溪沙”、“水调歌头”等。

  近体诗:诗体名,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是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和对仗为主要特点的诗,也叫“格律诗”。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律诗和绝句的句数是固定的,每两句构成一联,律诗四联八句,绝句二联四句。长律超过四联,数量不限。

  一字豆:词当中特有的用在句首起领起作用的单字,叫做“一字豆”,又作“一字逗”。一字豆在语气上有短暂停顿,通常是动词或虚词,大多是去声字,不出现在一首词首句和末句。常见于《沁园春》、《望海潮》、《六州歌头》、《扬州慢》、《寿楼春》、《忆旧游》等双调词中。

  重唇音:音韵学术语,按发音部位而划分的声母的一类,即今“双唇音”,发音时气流在双唇间受阻而成音。三十六字母中的重唇音是“帮滂並明”。

  绝句:近体诗的一种,全诗共四句,是律诗的一半,故称“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分别简称“五绝”、“七绝”。

  排律:又叫长律,近体诗的一种。句式、用韵、平仄等方面与律诗相同,但句数超过八句,为偶数句。对仗要求严格,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中间各联一律用对仗。

  以五言为常见,七言较少见。多人联句的诗常用排律。

  12.(1)逑,通“仇”,匹,相匹、相对的意思,这里指配偶。

  (2)泮,通“畔”,边界的意思。

  (3)塞,本音sāi,用作动词,堵塞、塞住的意思,此句即用“塞

”的本义。破读作

  sài,名词,意思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因边界上的险要处有人把守(即堵塞住),

  故“塞”由本音本义引申出破读音的边塞义。

  (4)壶,通“瓠”。毛传:“壶,瓠也。”瓠是一种瓜类蔬菜,茎蔓生,花白色,果

  实长圆形,表皮淡绿色,果肉白色,可供食用,今称瓠子。一说为葫芦。

  (5)食,破读为sì,动词,义为“给……东西吃”。其本音读作shí,动词兼名词,

  意思是吃,也指吃的东西。动词“食”用为使动,便由本音的意义引申出破读音

  的“给……吃”义。

  (6)常,通“棠”,棠梨树。

  (7)藏,破读为zàng,用作名词,义为储存的珍贵的东西。其本音读作cáng,动词,

  义为把东西储存起来。由本音动词义“储存”引申出破读音“储存的东西”义。

  (8)分,破读为fèn,用作名词,义为情分。其本音读fēn,动词,义为分开,分配。

  破读音的“情分”义是由本音的意义引申而来的。

  13.(1)蒹葭,双声联绵词,见母。苍苍,双声叠韵联绵词,清母阳部。

  (2)黾勉,双声联绵词,明母。

  (3)匍匐,双声联绵词,定母。

  (4)觱发,双声联绵词,帮母。栗烈,双声联绵词,来母。

  (5)郁邑,双声联绵词,影母。侘傺,双声联绵词,透母。

  (6)荒忽,双声联绵词,晓母。

  (7)萧条,叠韵联绵词,幽部。

  (8)憯凄,双声联绵词,清母。惏栗,双声联绵词,来母。

  (9)怫郁,叠韵联绵词,物部。

  (10)潺湲,叠韵联绵词,元部。流洒,双声联绵词,来母。

  14. 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是一首古体诗。因为从平仄上看,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

  仄尾,第四句出现三平调;从对仗上看,中间两联都未形成对仗。这都是格律诗所不允

  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这是一首格律诗,因为其用韵、对仗和平仄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其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失对之处)如下:

  用韵:首句入韵,用庚韵。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这些字都是“平水韵”中的庚韵字。

  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都对仗

,只有尾联不对仗。即首联“人定月胧明”对“香消枕簟清”,颔联“翠屏遮烛影”对“红袖下帘声”,颈联“坐久吟方罢”对“眠初梦未成”。

  平仄: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粘失对之处,其不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处在可平可仄的位置上。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jiào)”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救。

  15.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一般是先释字句,后明旨。如汉代毛亨的《毛诗训诂传》。

  注是注释的通称,取义于灌注。文义不明,需要训解才能通晓象小河阻塞,必灌注而使畅通。如郑玄注。

  笺是表识的意思,读书时把心得随时记于一侧,这是注释的一种。如对毛传补充发挥与校订的郑玄笺。

  疏是通的意思,它相对于注而言,是在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即解释正文,也解释古注。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就是得到它正确的意思。唐初学者对魏晋以下的义疏进行整理分析,订正其中的误解,所以这时的“疏”也叫“正义”,所谓正前人之疏义,奉诏更裁。定名曰正。章句意思是离章析句,委曲支派,是把文字划分段落,再讲解它的意思。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义。一般是先解词义,再说句义,有的还在每章下加个章旨。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

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使用这几个注释术语时,被注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意思相当于现代的“叫做”。

  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意思相当于现代的“是指、是说、指的是、说的是”等。

  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以引申义解释本义。注释词和被释词的意义往往不尽相同,只是近似。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这两个术语主要是声训术语,一定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也就是“声训”。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的术语,这两术语一定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注释时,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这两术语主要用来给被释词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16.形训是从分析字形结构入手解释词义的方法。如《说文解字就是一部形训古书。声训是用音同、音近字解释词义的方法。声训有同字为训、同音为训、音近相训三种方式。义训是直陈词义的训释方法。义训方式有三种:(1)用同一词训释;(2)界说;(3)据文证义。

  17.对文就是指处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上下两个句子中的相同位置上的词,对文在词义上往往是同义的或反义的。

  18.第一,可探求语义;第二,可明通假。

  19.“及”用于两个名词之间,起连接作用,且两个名词无先后顺序。

  20.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21.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22.用以比喻亲朋久别不能重逢。

  23.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的分野。这种观念叫分野。

  24.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又称七曜。

  25.从地球上看太阳一周年中在天球上的视运动轨迹叫黄道。

  26.阳历是太阳历的简称,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共365天,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份28天,每四年在二月末加一天(29天)为366天,为闰年。阴历是太阴历的简称,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大月30天,小月29天,共354天。为了平衡与阳历年的长度,隔几年要增加一个月,是闰年,每30年中有11年是闰年。每月的天数与阴历相同,每三年增加一个闰月,使全年的平均长度与阳历相符。

  27.平明→隅中→日中→昃→人定→昧爽

  28.以官名为氏;以祖先的字为氏;以祖先的谥号为氏;以受封的国名为氏;以受封的邑名为氏;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29.在姓上冠以排行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的谥号。

  30.宰予—子我

  樊须—子迟

  曾点—皙

  仲由—子路古代汉语简答题(八)

  1.以下列男子的字为例,说明命名的方式。

  仲山甫 季路 子产

  2.划线连接A、B二项。

  A B

  鲁隐公 谥号

  乾隆 尊号

  唐太宗 庙号

  开元圣父神武皇帝 年号

  东坡居士 别号

  3.划线连接A、B二项。

  A.秦汉时的九卿之一 B.职责

  奉常(太常) 掌刑法

  郎中令(光禄勋) 掌

管近卫军

  卫尉(中大夫令) 掌管皇帝车马

  太仆 宫廷侍卫

  廷尉(大理) 掌宗庙礼仪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 皇宗事务

  宗正 租税服役

  治粟内史(大农令、大司农) 宫廷总务

  少府 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

  4.什么是“三省分制”?它形成于何时?

  5.六部起于何时?六部是哪六部?

  6.古代的婚礼从定婚到结婚有下列名目,按先后顺序加以排列。

  请期、纳吉、纳采、问名、纳徵、亲迎

  7.按丧葬的先后次序排列下列词。

  殡、饭含、复、属纩、葬

  8.按生者与死者亲疏近远关系排列五服的名称。

  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齐衰

  9.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10.《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一部书?

  12.说明下列工具书的编著者。

  (1)《说文解字注》:

  (2)《广雅》:

  (3)《方言》:

  (4)《释名》:

  (5)《经籍籑诂》:

  (6)《辞通》:

  (7)《中国人名大辞典》:

  (8)《诗词曲语辞汇释》:

  (9)《助字辨略》

  13.《经传释词》和《词诠》的作者是谁?请简要指出这两部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4.阅读古注文选《左传·曹刿论战》,查阅有关工具书,用汉语拼音字母给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注上音,并标明声调。

  (1)又何间焉?

  (2)牺牲玉帛。

  (3)小信未孚。

  (4)望其旗靡。

  15.查阅《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说明下面各字所隶属的部首。

  (1)中:______________(2)裁:______________(3)加:______________

  (4)壮:______________(5)败:______________(6)毒:______________

  (7)游:______________(8)理:______________(9)载:______________

  (10)虽:_____________(11)辨:_____________(12)旌:______________

  (13)秋:_____________(14)窘:_____________(15)罪:______________

  (16)芹:_____________(17)解:_____________(18)闷:______________

  (19)岂:_____________(20)蹇:_____________(21)雕:______________

  (22)需:_____________(2)熬:_____________

(24)颇:______________

  16.任选一种古代汉语工具书,查出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本义及其在句中的意义、(请标明所用工具书的名称、页码、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来谋我,故难间也。(《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3)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

  (4)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左传·鞌之战》)

  (5)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公羊传·春王正月》)

  (6)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

  (7)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17.利用工具书,用汉语拼音字母给下面句中加着重号的字注上音,并标明声调。

  (1)北至于无棣。(《左传·齐桓公伐楚》)

  (2)次于陉。(《左传·齐桓公伐楚》)

  (3)岂不遽止?(《左传·子产不毁乡校》)

  (4)栋折榱崩。(《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5)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左传·宣公十五年》)

  (6)取之中廏.而置之外廏也。(《谷梁传·晋献公假道伐虢》)

  18.查阅古代汉语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1)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3)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左传·殽之战》)

  (4)不忘恭敬,民之主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5)郄克伤于矢。(《左传·鞌之战》)

  (6)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传·春王正月》)

  (7)段,弟也,而弗谓弟。(《谷梁传·郑伯克段于鄢》)

  19.认真阅读附录十一《四角号码检字法》,再去查附录十二《四角号码检字索引》,为下面文字标出其四角号码及附号。

  (1)我是中国大学生一定要掌握知识报效人民

  (2)家门父母姐弟老师辅导员班长自己

  (3)古代汉语第二次修订本

  20.先从附录十三《笔画检字索引》中查出下面文字,再查附录十二《四角号码检字索引》,为每个字标出其最先出现的页码和行数。

  (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

  21.阅读文选《左传·齐桓公伐楚》,查阅有关工具书,说明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3)楚子使屈完如师。

  (4)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

  (5)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22.汉字起源有哪些说法?其中,哪些说法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23.汉字与图画有哪些本质区别?

  24.汉字大约起源于什么时期?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什么时代?

  25.六书的名称是什么?其中,哪些是造字法?哪些是用字法?

  26.六书中什么是最重要的?请分别简述其原因。

  27.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例字各是什么?

  28.分析下面字的形体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请指出其造字法。

  示例:

  (1)木:独体象形字,像树木之形。象形。

  (2)末:“木”字上面的一横为指事符号,表示“树梢”的部位。指事。

  (3)莫:从“日”,从“茻(mǎnɡ)”,太阳落在草茻中。会意。

  (4)轮:从“车”,“仑”声,其意义与车有关。形声。

  (1)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分析下面会意字的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

  (1)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分析下面形声字的结构,并简要说明其形义关系。

  (1)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汉语简答题(八)及答案

  1.“仲”是排行,“甫”是性别,“季”是排行,“子”是男子美称。

  2.鲁隐公—谥号

  东坡居士—别号

  唐太宗—庙号

  开元圣父神武皇帝—尊号

  乾隆—年号

  3.奉常(太常)—掌宗庙礼仪

  郎中令(光禄勋)—宫廷侍卫。

  卫尉(中大夫令)—掌管近卫军

  太仆—掌管皇帝车马。

  廷尉(大理)—掌刑法。

  典客(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及外国来朝。

  宗正—皇宗事务治粟

  内史(大农令、大司农)—租税服役。

  少府—宫廷总务。

  4.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叫三省分制。它形成于南北朝。

  5.六部起于隋唐。六部:吏、民(户)、礼、兵、刑、工部。对策是由皇帝把提出的问题写在简策上发给被推荐者,作书面回答。射策是由被推荐者用箭射简策,回答射中的简策上的问题。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王府书院、嵩阳书院

  6.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7.属纩→复→饭含→殡→葬

  8.斩衰 齐衰 大功 小功 缌麻

  9.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10.《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收录篆文9353个、重文1163个。按照部首排列,共540个部首。正文分为十四篇,书末的叙和目录别为一篇,共十五篇。每篇又分为上下。书中在每一篆文下面先释义,再分析形体结构,最后或说明读若某。《说文解字》综合研究了小篆、籀文和古文的形体结构,因形见义。我们根据它,可以上求造字根源,下辨字体变迁。它还是研究甲骨文、金文的桥梁。《说文解字》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它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

  12.(1)《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2)《广雅》:三国时期魏·张揖。

  (3)《方言》:西汉·扬雄。

  (4)《释名》:东汉·刘熙。

  (5)《经籍籑诂》:清·阮元等人。

  (6)《辞通》:朱起凤。

  (7)《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和等人。

  (8)《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

  (9)《助字辨略》:清·刘淇。

  13.《经传释词》的作者是王引之。《词诠》的作者是杨树达。

  这两部书的相同点是:都是关于虚词解释

的专用词典。

  不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虚词的解释,《经传释词》有侧重点,《词诠》没有侧重点。《经传释词》对于虚词的一般用法,解释从略;对于虚词的特殊用法,旁征博引,反复求证,详加阐述。《词诠》则既解释虚词的一般用法,又解释虚词的特殊用法。

  (二)收录虚词字数不同。《经传释词》收录160个,《词诠》收录532个。

  (三)排列方式不同。《经传释词》按照宋人三十六字母顺序排列,《词诠》按照注音字母顺序排列。

  (四)选取例句时代不同。《经传释词》从先秦西汉的古籍中选取例句,词诠除从先秦西汉的古籍中选取例句外,还从东汉的古籍中选取例句。

  14.(1)间:jiàn。(2)帛:bó。

  (3)孚:fú。(4)靡:mǐ。

  15.各字隶属的部首分别为:

  (1)中:“丨(ɡǔn)”部。(2)裁:“衣”部。

  (3)加:“力”部。(4)壮:“士”部。

  (5)败:“攴(pū)”部。(6)毒:“毋”部。

  (7)游:“水”部。(8)理:“玉”部。

  (9)载:“车”部。(10)虽:“隹(zhuī)”部。

  (11)辨:“辛”部。(12)旌:“方”部。

  (13)秋:“禾”部。(14)窘:“穴”部。

  (15)罪:“网”部。(16)芹:“艹(草)”部。

  (17)解:“角”部。(18)闷:“心”部。

  (19)岂:“豆”部。(20)蹇(jiǎn):“足”部。

  ()雕:“隹”部。(1)需:“雨”部。

  (2)熬:“火”部。(24)颇:“页(xié)”部。

  16.(1)兵:本义:兵器(武器)。句中义:兵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5页,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下面各题均使用此书)

  (2)间:本义:夹缝(间隙;空隙)。句中义:离间。(118页)

  (3)潜:本义:在水下面活动。句中义:偷偷地(秘密地)。(196~197页)

  (4)从:本义:跟随。句中义:跟随。(41页)

  (5)相:本义:仔细看(审察)。句中义:辅助(帮助)。(266页)

  (6)缓:本义:宽(松)。句中义:慢(迟)。与“急”相对。(104页)

  (7)损:本义:减少。句中义:减少。(24页)

  17.(1)棣:dì。(2)陉:xínɡ。(3)遽:jù。(4)榱:cuī。

  (5)堙:yīn。窥:kuī。(6)廏:jiù

  18.(1)于:介词。从。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2)以:连词。来。用在两个动词或动词词组之间,表示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

  (3)于:介词。到。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

  (4)之:结构助词。的。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

  (5)于:介词。被。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6)也:语气助词。不译。用在判断句句尾,表示判断。

  (7)而:连词。却(但是;可是)。用在前后两项意思相反或不相协调的谓词、谓词性词组或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

  19.(1)2550

  我60801

  是50006

  中60153

  國40800

  大77407

  學25100

  生10000

  一30801

  定10404

  要90502

  掌57014

  握86800

  知03650

  識47447

  報08440

  效80000

  人77747

  (2)3022

  家77001

  門80400

  父77750

  母47412

  姐8017

  弟44712

  老727

  師53027

  輔38343

  導60806

  員11114

  班71732

  長26000

  自17717

  己40600

  (3)古2240

  代34185

  漢01661

  語8817

  第10100

  二37182

  次2712

  修01620

  訂5020

  20.(1)孔1329—14

  子1328—35

  是1328—20

  儒1325—8

  家1326—26

  學1330—15

  派1327—2

  的1329—7

  創1328—32

  始1328—1

  (2)1329—6

  楚3030—3

  辭1326—

  漢1330—11

  賦1327—20

  唐1328—31

  詩1330—2

  宋1330—3

  詞1326—17

  元1326—4

  曲1331—3

  明1329—32

  小1328—31

  說1329—2

  清1327—2

  對1328—5

  21.(1)侵:进攻。(2)虞:意料(预料)。(3)如:到……去。(4)徼(yāo):求。(5)绥:安(安抚)。

  22.汉字的起源,有结绳说、八卦说、仓颉(jié)造字说、图画说和契刻说。其中,图画说和契刻说是汉字产生的主要途径。

  23.汉字起源于图画,但是图画并不等于汉字。汉字有一定的读音和含义,图画却没有一定的读音和含义,这是它们的本质区别。

  24.汉字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其证据为仰韶文化,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距今有五六千年历史。汉字体系大约形成于夏初,至迟在夏代中期,距今约有四千年历史。

  25.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6.象形形声假借六书中,象形、形声、假借最重要的原因:象形造字法是造字的基础,它为指事、会意、形声字的构成奠定了基础。形声造字法产量最高。在汉字中,百分之九十为形声字。假借扩大了汉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能作两个或两个以上字使用。

  27.许慎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例字分别为: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日’、‘月’是也。”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

,‘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huī),‘武’、‘信’是也。”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8.(1)人:独体象形字,像人体之形。象形。

  (2)解: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分解牛的肢体。会意。

  (3)高:像高地穴居之形。象形。

  (4)大:像人正面站立之形,与像幼儿形之“子”字相对,本义为大人。象形。

  (5)诗:从“言”,“寺”声,其意义与说话有关。形声。

  (6)车:像车之形。象形。

  (7)责:从“贝”,“朿(cì)”声,其意义与钱财有关。形声。

  (8)闻:从“耳”,“门”声,其意义与耳朵有关。形声。

  (9)刃:刀口上的短线为指事符号,表示刀刃的部位。指事。

  (10)亦:后来写作“腋”,人体两臂下的两点为指事符号,表示腋的部位。指事。

  (11)星:从“晶(xīnɡ)”省,“生”声,表示天体。形声。

  (12)虎:像虎之形。象形。

  (13)从:从“人”,从“人”,一个人跟着一个人。会意。

  (14)荆:第一个为象形字,像荆木;第二个为形声字,从“(荆)”,“井”声。小篆把“荆”列入艹(草)部,误增“艹”字,为形声字,从“艹”,“刑”声。荆为木,不当从“艹”。

  29.(1)初:从“刀”,从“衣”。用“刀”裁剪布料,做衣服的开始阶段。

  (2)息:从“心”,从“自(鼻)”,“自”亦声。古人认为心气自鼻呼出,喘息。

  (3)伐:从“戈”,从“人”。用“戈”砍人头,杀伐。

  (4)戍:从“人”,从“戈”。“人”持“戈”守御之义。

  (5)林:从“木”,从“木”。树木多(成片的树)。

  (6)涉:从“水”,从“步”。趟水过河。

  (7)逐:从“辵(chuò)”,从“豕”。追逐野兽。

  (8)及:从“又”,从“人”。用手抓住了前面的人,赶上。

  (9)并:从“立”,从“立”。两人并肩站立。

  (10)看:从“目”,从“手”。用“手”遮“目”远望。

  (11)集:从“雥(zá群鸟)”,从“木”。群鸟聚栖在树上。

  (12)取:从“又”,从“耳”。用手割取敌人的耳朵,获取。

  30.(1)锡:从“金”,“易”声。其意义与金属有关。

  (2)羣:从“羊”,“君”声。其意义与羊有关。

  (3)盆:从“皿”,“

分”声。其意义与盆类器皿有关。

  (4)问:从“口”,“门”声。其意义与口有关。

  (5)粉:从“米”,“分”声。其意义与去皮的谷实有关。

  (6)斧:从“斤”,“父”声。其意义与斧子有关。

  (7)简:从“竹”,“间”声。其意义与竹子有关。

  (8)漳:从“水”,“章”声。其意义与水有关。

  (9)徒:从“辵(chuò)”,“土”声。其意义与行走有关。

  (10)雷:从“雨”,“畾(léi)”声。其意义与雨类有关。

  (11)哀:从“口”,“衣”声。其意义与口有关。

  (12)符:从“竹”,“付”声。其意义与竹子有关。

  (13)凤:从“鸟”,“凡”声。其意义与鸟类有关。

  (14)构:从“木”,“冓(‘构’的本字)”声。其意义与树木(木材)有关。

  

  古代汉语简答题(九)

  1.汉字形体演变,经过了哪六个阶段?其中,哪些是古文字,哪些是今文字?

  2.什么叫隶变?请简述隶变的利弊。

  3.什么叫偏旁?什么叫形旁?分别举例说明。

  4.许慎在《说文》中创立了多少个部首?《说文》中的部首,是以义定部的什么原则部首?辽代僧人行均在《龙龛手镜》中对部首作了改革,改为以形定部的什么原则部首,把部首定为多少个?明代梅膺祚的哪部著作,对传统部首作了改革,定为多少个部首?

  5.利用楷书形旁推求下面字的本义范畴。

  示例:醒:答案:醒形旁为“酉”,“醒”的本义与酒或酒坛有关。

  (1)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举例说明什么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还是繁简字?

  

(1)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陈仲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大同》)

  (3)姜氏欲之,焉辟(避)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4)姜氏何厌(餍)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5)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他)邑唯命。(《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大隧之外,其乐(乐)也氵曳氵曳。(《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7)今者王(拱)人五千正(征)土方。(甲骨文《征土方》)

  (8)禽(擒)?壬申允兽(狩),禽只(获)六。(甲骨文《允狩》)

  (9)子子孙孙,万年无强(疆)。(金文《虢季子白盘》)

  (10)武王征商,隹(唯)甲子(朝)。(金文《利簋》)

  (11)闻(昏)夙又(有)商。(金文《利簋》)

  (12)易(赐)又(右)事(史)利金。(金文《利簋》)

  (13)用乍(作)旜公宝彝。(金文《利簋》)

  (14)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金文《虢季子白盘》)

  (15)易穷(穷)则变。(《周易·包牺氏之王天下》)

  (16)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至)!(《尚书·西伯戡黎》)

  (17)韩厥俛(俯),定其右。(《左传·鞌之战》)

  8.把下列句中的简体字找出来,并还原为繁体字。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2)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左传·季梁谏追楚师》)

  (3)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殽之战》)

  (4)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晋灵公不君》)

  (5)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左传·鞌之战》)

  (6)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周易·包牺氏之王天下》)

  (7)格人元龟,罔敢知吉。(《尚书·西伯戡黎》)

  9.阅读古注文选《孟子·鱼我所欲也》,把其中有关本节所讲的古书用字找出来,并分别说明各是哪一种用字。

  10.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古汉语新词增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1.分析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并说明其现在的意义。

  (1)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2)所以共币帛,以宾享于诸侯者也。(《国语·王孙圉论楚宝》)

  (3)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

  (4)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5)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6)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7)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战国策·燕昭王求士》)

  (8)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句践栖会稽》)

  12.阅读古注文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把其中消亡了的词抄录下来。

  13.指出下列词语中的联绵词,并从语音方面予以分类:

  (1)窈窕(2)饥馑(3)狼狈(4)望洋(5)扶摇

  (6)仓廪(7)踌躇(8)葡萄(9)倜傥(10)蒲服

  14.分析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或词组,指出哪是词组,哪是复音词,并说明其在句中的意义。

  (1)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2)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

  (3)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前出师表》)

  (5)都城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6)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7)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足恃乎?(《史记·袁盎鼌错列传》)

  15.阅读古注《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把其中的合成复音词抄录下来,并予以分类。

  16.什么是词的本义?怎样考察词的本义?

  17.词的新义和原义相比,词义演变有哪些规律?

  18.辨析同义词有哪些方法?

  19.我国传统训诂学在词义训释方面有哪些方法?

  20.什么是实词活用?实词活用主要有哪些类型?

  21.什么是名词作状语?什么是动词作状语?

  22.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特殊动宾关系?

  23.古代汉语副词有哪些类别?

  24.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介词有哪些?

  25.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有哪些?

  26.古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的助词?

  27.古代汉语判断句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28.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9.什么是合叙句?

  30.古代汉语中有哪些较为特殊的语序?

  古代汉语简答题(九)答案

  1.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2.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使汉字从复杂变为相对简易,从书写不便变为比较方便,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这是其利。

  其弊是:隶变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由于它彻底改变了汉字的象形面

貌,搞乱了某些字的形体,就使得“六书”在很多情况下无从说起,从而增加了汉字由形知音知义的难度。

  3.对于合体字来说,可以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这些各自独立有意义的部分叫做偏旁。如合体字“禧”字,为形声字,可以把它拆分为“示”和“喜”两部分,而“示”和“喜”是两个独立的字,各自都有意义,“示”和“喜”就是“禧”字的偏旁。

  形声字中,表示意义的部分叫做形旁。如形声字“江”,是由“水”和“工”两个偏旁构成的。“水”字表示“江”字的意义,“工”字表示“江”字的声音,“水”字就是“江”字的形旁。

  4.540 文字学 检字法 2 字汇 4

  5.(1)福:形旁为“示”。“福”的本义与祭祀有关。

  (2)妹:形旁为“女”。“妹”的本义与女人有关。

  (3)梅:形旁为“木”。“梅”的本义与树木有关。

  (4)璧:形旁为“玉”。“璧”的本义与玉石有关。

  (5)资:形旁为“贝”。“资”的本义与钱财有关。

  (6)请:形旁为“言”。“请”的本义与说话有关。

  (7)造:形旁为“辵(chuò)”。“造”的本义与行走有关。

  (8)注:形旁为“水”。“注”的本义与水有关。

  (9)推:形旁为“手”。“推”的本义与手或手的动作有关。

  (10)然:形旁为“火”。“然”的本义与“火”有关。

  (11)墓:形旁为“土”。“墓”的本义与土有关。

  (12)强(qiánɡ):形旁为“弓”。“强”的本义与弓有关。

  (13)慎:形旁为“心”。“慎”的本义与心理有关。

  6.不同历史时期用来记录同一个词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后出现的为今字。古字和今字合称“古今字”。如“说”和“悦”,在表示“喜悦”的意义方面,“说”字先出现,是古字;“悦”字后出现,是今字。“说”和“悦”就是一对古今字。两个或两个以上形体不同而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叫做异体字。如“岳”和“岳”、“蹚”和“趟”,就是两组异体字。在古代书面语言中,有本字而不用,而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做通假或古音通假。在通假中,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如《左传·季梁谏追楚师》:“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把“修饰”的“修”写成了表示干肉意义的“修”,“修”字就是“修”字的通假字。某个汉字简化后,未简化的字叫做繁体字,简化的字叫做简体字。繁体字和其简体字合称“繁简字”。如“体”字简化后

写作“体”,“体”是繁体字,“体”是简体字。 “体”和“体”就是一组繁简字。

  7.(1)(鹅):异体字

  (2)矜(鳏):通假字

  (3)辟(避):古今字

  (4)厌(餍):通假字

  (5)佗(他):异体字

  (6)乐(乐):繁简字

  (7)(拱)、正(征):古今字

  (8)禽(擒)、兽(狩)、只(获):古今字

  (9)强(疆):古今字

  (10)隹(唯):古今字(朝):通假字

  (11)闻(昏)、又(有):通假字

  (12)易(赐):通假字又(右):古今字事(史):通假字

  (13)乍(作):古今字

  (14)(讯)、(以):古今字

  (15)亯(享):异体字(眉):通假字

  (16)(以):古今字(登):异体字又(佑):古今字

  (17)罔(网):古今字佃(畋):通假字

  (18)穷(穷):繁简字

  (19)挚(至):通假字

  (20)俛(俯):异体字

  8.(1)启:启(2)惧:惧(3)从:从(4)台:台

  (5)礼:礼(6)兽:兽(7)龟:龟

  9.(1)“舍鱼”、“舍义”之“舍”:“舍”的古字。

  (2)“不辟”、“辟患”之“辟”:“避”的古字。

  (3)“蹴尔而与之”之“与”:“予”的假借字。

  (4)“所识穷乏者得我”之“得”:“德”的假借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之“乡”:“向”的假借字。

  10.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古汉语新词增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抽象名词、概括性的词,尤其是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词大大增加。

  (二)虚词基本都产生了,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文言虚词体系。

  11.(1)谤:句中义:议论(指责)。现在义:诽谤(诬蔑)。

  (2)币帛:句中义:礼物。现在义:货币和丝织物。

  (3)文章:句中义:政策法令。现在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4)亲:句中义:父母。现在义: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双方。

  (5)牢:句中义:养牲畜的圈。现在义:监狱。

  (6)去:句中义:离开。现在义:到某处所去。

  (7)宫:句中义:房屋(住宅)。现在义:人民文化或娱乐活动用的房屋名称。

  (8)爪牙:句中义:武臣。现在义:走狗(帮凶)。

  12.寡人对曰直怫然天子布衣冠跣(xiǎn)

  殿士休祲(jìn)缟素谕

  13.下面的词为联绵词:

  (1)窈窕(4)望洋(5)扶摇(7)踌躇

  (8)葡萄(9)倜傥(tìtǎnɡ)(10)蒲服

  从语音方面予以分类:

  (一)双声联绵词:(7)踌躇(9)

倜傥(10)蒲服

  (二)叠韵联绵词:(1)窈窕(4)望洋

  (三)非双声叠韵联绵词:(5)扶摇(8)葡萄

  14.(1)国家:复音词。句中义:国。

  (2)驰骋:复音词。句中义:奔驰。

  (3)规矩:词组。句中义:圆规和(画直角或方形的)曲尺。

  (4)异同:复音词。句中义:异(不同)。

  (5)都城:词组。句中义:大都之鄙之城。

  (6)妻子:词组。句中义:妻子和儿女。

  (7)缓急:复音词。句中义:急(急难)。

  15.形貌城北徐公齐国美丽齐地宫妇

  左右朝廷寡人门庭战胜

  分类:(一)联合式:形貌美丽左右门庭

  (二)偏正式:城北徐公齐国齐地宫妇朝廷寡人

  (三)动补式:战胜

  16.词的本义,是指词的原始意义,即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但是,由于文字产生前某词的原始意义已无从知道,所以,通常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在文字产生时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并有史料证明的意义。

  考察词的本义,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分析字形。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完全表意,可以直接从字形分析中得出本义。形声字的意符表示字的意义范畴,通过意符可以考察它的本义。

  (二)找出文献材料来证明。只有被证明了的词义,其字形分析才是可靠的。例如:行,甲骨文像“十”字路口之形。本义是道路。《诗经·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又例如:顾,从“页(xié)”,其本义范畴与人头有关。《庄子·秋水》:“庄子持竿不顾。”“顾”的本义是回头看。

  17.词的新义和原义相比,词义演变有四条规律:

  (一)词义扩大。

  (二)词义缩小。

  (三)词义转移。

  (四)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18.辨析同义词有三种方法:互换法、对举法和察源法。

  19.我国传统训诂学在词义训释方面的主要方法是形训、声训和义训。

  20.在古代汉语里,每个实词一般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某个词经常用作甲类词,但有时也能用作乙类词。这种由甲类临时灵活运用为乙类的词,叫做实词活用。如:《史记·屈原列传》:“(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其中的“短”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实词活用的主要类型有:名词用如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象声词用如动词,动词用如名词,形容词用如名词。

  21.名词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对动词起修饰限制作用,叫做名词作状语。动词或动词词组用在动词谓语前面,对动词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动作行为的手

段、方式、状态、时间等,叫做动词作状语。

  22.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动宾关系有如下几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因动用法。

  23.根据意义和用法,古代汉语副词可以分为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否定副词、情态副词、己称副词、指代性副词、语气副词、谦敬副词等类。

  24.古代汉语中的常用介词有:于(乎)、以、因、由、为、自、从、与、及等。

  25.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有:而、以、则、且、虽、虽然、然、然而、然则、与等。

  26.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助词有:之、者、也、矣、乎、与(欤)、邪(耶)、哉、夫、耳、焉、盖、以等。

  27.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三种表示方法:

  (一)用虚词“者”、“也”相呼应表示。

  (二)用副词表示。

  (三)用判断词“是”表示。

  28.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可以分为七种类型:

  (一)“于”字句。

  (二)“为”字句。

  (三)“见”字句。

  (四)“被”字句。

  (五)“受”字句。

  (六)能愿动词句。

  (七)形容词句。

  29.把并列关系中对应部分的词、词组或句子合并起来,放在同一位置上来叙述或描写的句子形式,就是合叙句。如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就是“青女耐冷,霜里斗婵娟;素娥耐冷,月中斗婵娟”两个句子的合叙形式。

  30.古代汉语中,较为特殊的语序有: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双宾语。

  古代汉语简答题(十)

  1.古代汉语中,哪些句子成分可以省略?

  2.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3.举例说明“氏”有哪些来源。

  4.根据研究对象划分,历史地理学可以分为哪几个学科?

  5.古代主要有哪几种纪年法?

  6.按照语言形式标准分类,古代文体可以分为哪些类?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哪几类?

  7.默写二十四节气歌诀。

  8.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

  9.辞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

  10.赋有哪几种类型?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

  11.古代汉语修辞主要有哪些方法(包括现代汉语经常使用的)?

  12.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13.以“含,胡南切”为例,说明反切的意义。

  14.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次序,默写唐末和尚守温三十字母。

  15.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次序,默写宋人三十六字母。

  16.简述宋人三十六字母和守温三十字母的异同。

  17.对上古

韵部的研究,其材料和方法是什么?

  18.按照韵类次序,默写上古三十韵目。

  19.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次序,默写上古三十二声母。

  20.中古音系以什么音系为代表?现在所说的中古音系,实际上是什么音系?

  21.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次序,默写《广韵》三十五声母。

  22.简述《广韵》声母和宋人三十六字母的异同。

  23.从中古时期的《广韵》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有了很大变化。请说明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zhchsh”和“jqx”的来源。

  24.默写《广韵》中的平声韵目和入声韵目。

  25.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

  26.阅读古书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读音?

  27.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哪些方面?

  28.按照次序,默写平水韵中的平声韵部韵目和入声韵部韵目。

  29.参看附录十二《检字索引》,根据附录十六《诗韵常用字表》,请学写几首格律诗。

  30.什么是词调、词牌、词谱?

  古代汉语简答题(十)及答案

  1.古代汉语中,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谓语和宾语、兼语、定语、定语中心词、介词、介宾词组等。

  2.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习惯句式有以下几种:

  (一)如何、若何、奈何。

  (二)何以……为。

  (三)何……之有。

  (四)不亦……乎。

  (五)无乃……乎、得无……乎。

  (六)孰与。

  3.“氏”的来源比较复杂,常见的来源有以下几类:

  (一)得氏于朝代名、国名。如夏、商、周、秦、齐、楚、燕、韩、魏等。

  (二)得氏于封邑名。如颛顼帝第十三代孙名造父,为周王掌管车马,周穆王就把赵城封给他,他的后人就以“赵”为氏。战国时赵国平原君赵胜封于武城,他的子孙便以“武”为氏。

  (三)得氏于地名。即以所居地为氏。如北宫、南郭、西门、东闾等。

  (四)得氏于字。诸侯王嫡子叫世子,其余的儿子叫公子。公子的儿子叫公孙,公孙的儿子便以祖父的字为氏。如鲁桓公有三个公子:公子庆父字仲,公子牙字叔,公子友字季。他们的后人就分别以仲孙、叔孙、季孙为氏。

  (五)得氏于官职。即以先祖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寇等。

  (六)得氏于职业技能。即以先祖所从事的职业为氏。如巫、屠、优、卜、陶等。

  4.根据研究对象,可以把历史地理学划分为历史自然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和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

  5.古代纪年主要有四种方法:

  (一)岁星纪年法。

  (二)

太岁纪年法。

  (三)干支纪年法。

  (四)帝王纪年法。

  6.文言形式标准分类,古代文体可以分为散文、韵文和骈体文三大类。按照内容和功用标准分类,古代散文可以分为论说文、传状文、杂记文和应用文四大类。

  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雨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骈体文在语言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在语句方面,讲究骈偶和“四六”。

  (二)在语音方面,讲究节奏和平仄。

  (三)在用词方面,讲究用典和藻饰。

  9.辞在语言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押韵:有偶句押韵的,也有句句押韵的。

  (二)句式:如果不算语气词“兮”,一般以六字句为主。“兮”,有的用在句末,有的用在句中。

  10.赋有五种类型:骚赋、古赋、骈赋、律赋、文赋。赋在语言方面有如下特点:

  (一)押韵。有偶句押韵的,也有句句押韵的。

  (二)句式。以四字句和六字句为主。

  (三)使用连接词语。赋有些像散文,重在说理,常常使用连接词语。

  (四)骈偶。大多使用骈偶句。

  (五)散句。可以少量地使用一些散句。

  11.古代汉语修辞主要有如下方法:比喻、夸张、排比、借代、双关、拟人、起兴(xìnɡ)、委婉、连及、共享、反复、同义连用、互文见义、变文同义、骈偶、用典等。

  12.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加上新兴的北音学,就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13.反切是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取反切上字的声母,作为被切字的声母,取反切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作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二者相拼,就拼出了被切字的音。以“含,胡南切”来说,取反切上字“胡”的声母“h”,取反切下字“南”的韵母和声调“án”,二者相拼,就得出了被切字“含”的音“hán”。

  14.唇音:不芳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照穿日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15.唇音:帮滂并明

  非敷奉微

  舌音: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音: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16.二者相同点:都是反映当时时代的声母标目字。

  二者不同点:

  (一)守温三十字母是五音,宋人三十六字母是七音。

  (二)宋人三十六字母比守温三十字母增加了六个字母:轻唇音“非敷奉微”,舌上音“娘”,正齿音“床”。

  (三)重唇音换了两个字母:

“不芳”换为“帮滂”。

  17.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它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方法是系联法。

  18.甲之支鱼侯宵幽

  类职锡铎屋药觉

  蒸耕阳东冬

  乙微脂歌

  类物质月

  文真元

  丙缉叶

  类侵谈

  19.喉音:影

  牙音:见溪群疑晓匣

  舌音:端透定泥来

  章昌船日余书禅

  齿音:庄初崇山

  精清从心邪

  唇音:帮滂并明

  20.中古音系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由于《切韵》失传和《唐韵》仅存残卷,所以,现在所说的中古音,实际上是《广韵》音系。

  21.唇音:帮滂并明

  舌音:端透定泥来

  知彻澄

  齿音: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山

  章昌船日书禅

  牙音:见溪群疑

  喉音:影喻晓匣

  22.二者的相同点:都是反映当时时代的声母标目字。

  二者的不同点:

  (一)宋人三十六字母是七音,《广韵》声母是五音。

  (二)《广韵》声母比宋人三十六字母减少了五个:轻唇音“非敷奉微”和舌上音“娘”。

  (三)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的正齿音“照穿床审”,在《广韵》中分化为照二组“庄初崇山”和照三组“章昌船书”。

  23.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zh、ch、sh”,是从中古时期《广韵》中的“知彻澄”、“庄初崇山”、“章昌船书禅”三组音合流变化而来的。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j、q、x”,是从中古时期《广韵》中的“精清从心邪”、“见溪群晓匣”二组音中分化出来的。

  24.平声韵目:东冬锺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口台

  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入声韵目: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钅害黑吉屑

  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

  乏

  25.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四声。

  26.阅读古书时,需要注意如下方面的读音:诗歌韵文读音、通假字读音、多音字读音、特殊词语(国名、族名、地名、人名、姓氏、官名称号)读音。

  27.近体诗的格律包括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五个方面。

  28.平声韵部韵目: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

  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入声韵部韵目:屋沃觉质物月曷黑吉屑药陌锡职缉合

  叶洽

  29.答案:(略)

  30.词最初是配乐的歌词,有自己的乐谱。这种乐谱就是词调。词调的名称叫做词牌。如“忆秦娥”、

“渔歌子”、“浪淘沙”等。汇集词调的各种体式分类编排的工具书叫做词谱。如清·万树的《词律》、清·王奕清奉敕编纂的《钦定词谱》等。

  

  古代汉语简答题(十一)

  1.词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今体诗有哪些不同?

  2.参看附录九《常用词谱及范作》、附录十七《词韵常用字表》,请学填几首词。

  3.什么是曲调、曲牌、曲谱?

  4.按照次序,默写《中原音韵》韵部韵目。

  5.曲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词有哪些不同?

  6.参看附录十《常用曲谱及范作》、附录十八《曲韵常用字表》,请学写几支曲。

  7.写作对联应注意哪些事项?

  8.根据对联的格律和写作对联应注意的事项,请撰写几副对联。

  9.使用目录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0.请写一篇贺友成婚的应用文言文。

  11.什么是古籍整理?

  12.古籍整理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13.古注有哪些类别和内容?

  14.古注在注音、释义、校勘方面有哪些常见术语?

  15.句读符号与标点符号有哪些不同?

  16.标点古书有哪些要求?

  古代汉语简答题(十一)答案

  1.词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今体诗有如下不同:

  (一)用韵方面:

  (1)从用韵的种类来看:今体诗大多用平声韵,只有少数用仄声韵;词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2)从一首诗或词用韵的种类来看:今体诗除首句入韵可以用邻韵外,其它只能用一个韵部中的字;词中间可以换韵,即可以用几个韵部中的字。但在平声、仄声、入声韵中,相邻的韵脚不能出韵。

  (3)从韵脚的位置来看:今体诗除首句入韵外,均为双句用韵;词的韵脚有疏有密,有的一句一韵,有的两句一韵,有的三句一韵等。

  (4)从同一首诗或词用韵的韵字来看:今体诗避同字重复使用,即不允许使用重韵,唐词则不避重韵。宋词中一般要避重韵。

  (5)从用仄声韵来看:今体诗上、去、入为仄声,不能出韵;词中,上、去可以通押,入声从仄声中分离出来,单独使用。

  (二)平仄方面:

  今体诗可以有拗救,词除了词谱规定可平可仄和可以救孤平外,其它的地方无拗救通融。词在用仄声的地方,有的还规定了上、去。总之,词比今体诗平仄要求严格。

  (三)对仗方面:

  今体诗中,除绝句中对仗可有可无外,律诗中必须有对仗。律诗中最少得有一联为对仗联,并且大多为中间两联对仗。排律中,除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仗外,其它联一律得用对仗。词的对仗没有具体规定。如果相邻两

句字数相等,就可以构成对仗,但是也可以不用对仗。词的对仗不限平仄相对,也不避同字相对。

  2.答案:(略)

  3.演奏曲的乐谱叫做曲调。

  曲调的名称叫做曲牌。如《阳春曲》、《天净沙》、《山坡羊》等。

  汇集曲牌供人按谱作曲的工具书叫做曲谱。如明·朱权《太和正音谱》、清·王奕清等《钦定曲谱》等。

  4.(1)东锺(2)江阳(3)支思(4)齐微(5)鱼模

  (6)皆来(7)真文(8)寒山(9)桓欢(10)先天

  (11)萧豪(12)歌戈(13)家麻(14)车遮(15)庚青

  (16)尤侯(17)侵寻(18)监咸(19)廉纤

  5.曲在用韵、平仄、对仗方面与词有如下不同:

  (一)用韵方面:

  (1)从换韵与否来看:词韵平仄分开,中间可以换韵;曲韵四声通押,一韵到底。

  (2)从韵脚的位置来看:词的韵脚有密有疏,有的一句一韵,有的两句一韵,有的三句一韵等;曲的韵脚较密,有的两句一韵,多数是一句一韵。

  (3)从用仄声韵来看:词中,上、去可以通押,入声从仄声中分离出来,单独使用;曲中,入声字消失,即没有入声韵。上、去为仄声。有的规定韵字要“仄辨上去”。

  (二)平仄方面:

  除了词那样的平仄要求以外,曲有时还要求“平分阴阳,仄辨上去”。即同为平声,却要分清阴平、阳平;同为仄声,却要辨明上声、去声。该用哪种声调用哪种声调。曲比词在平仄方面要求严格。

  (三)对仗方面:

  词中,如果相邻两句字数相等,就可以构成对仗,但是也可以不用对仗;曲中,除相邻的两句字数相等可以构成对仗外,相邻的三句字数相等还可以构成鼎足对,相邻的四句字数相等还可以构成连璧对。曲的对仗,甚至不要求字数相等。曲的对仗比词要求要宽一些。

  6.答案:(略)

  7.写作对联应注意如下事项:

  (1)掌握对联三条格律。

  (2)遵守写作对联五条注意事项。

  (3)用“-”、“?”、“|”、“○|”号表示平仄,把所作对联的平仄标出来。

  (4)用着重号把入声字标出来。

  (5)短联。写出上联后,把其平仄标出来,再标出下联的平仄,写出下联。

  (6)长联。从内容方面来说,上下联要有显著不同。如清·林氏《自挽联》,上联写对丈夫的嘱咐,下联写对儿子的嘱咐。又如荆贵生《挽任长霞联》,上联写任作为公安局长的业绩和人民对她的自发感谢情况,下联写任作为国家公务员对人民的关怀和其遇难后人民自发送葬的悲痛心情。从写作方法方面来说,上下联要同时写。先写出上联首句,并

标出平仄,再标出下联首句平仄,并写出下联首句,然后再分别写出上下联第二句等。

  (7)对联写成后,要反复推敲、修改,使之臻于完善。

  8.答案:(略)

  9.使用目录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学习目录学常识和前人使用目录书的经验。

  (2)把目录和原著对照起来读。

  (3)注意目录书的新版本和新出现的检索工具。

  (4)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5)关注书展、书市、书店中的最新书目。

  10.答案:(略)

  11.把现存古籍调查清楚、整理并刊印出来、区别哪些能用、哪些部分能用和哪些不能用,就是古籍整理。

  12.古籍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是古籍整理的发展方向。

  13.古注的类别有:传注类、章句类、音义类、义疏类、补注类、集解类等。古注的内容有:注音、解释词语、疏通文意、阐述语法、显示修辞、校勘文字、分析句读、考证名物典制、考释人物历史地理、注明典故词语出处和评论等。

  14.古注在注音、释义、校勘方面有如下常见术语:

  (一)注音方面:读如、读若、如字。

  (二)释义方面:曰、为、谓之、谓、言、犹、貌、之貌、之言、之为言、读为、读曰、读如、读若、浑言、析言、当作、当为。

  (三)校勘方面:或作、或为、当作、当为。

  15.句读符号与标点符号,是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它们之间有如下不同:

  (一)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内容丰富。

  句读符号通常只有“句”和“读”两种,而标点符号却有十几种。古代用“句”的地方,现代除了用句号外,还可以用问号、感叹号或分号;古代用“读”的地方,现代除了用逗号外,还可以用冒号或顿号。现代的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专名号、书名号等,是古代句读符号所没有的。

  (二)标点符号比句读符号用途广。

  句读符号只能起断句作用,而标点符号除了断句之外,还能表示语言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不同的停顿和语气。至于引号、括号等的作用,更是句读符号所不能表达的。

  16.标点古书有如下要求:

  (一)字句必须能讲通。

  (二)内容必须符合情理、符合实际、切合作者原意。

  (三)必须符合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

古代汉语简答习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