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泉州市质检作文优卷

发布时间:2020-05-28 23:36:02

2013届晋江市语文作文优卷(选)

1.弃不需,得所求

季延中学 邱婉萍

“成功就是剥光所有不需要的东西。”《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如此谈及成功的秘诀。诚然,人生于世,要的不是花红红酒绿,而是真正的生之所求,若被不需之物挤去心灵空间,哪还有角落来盛装生命的最初追求。骄傲的人生应是弃不需,得所求。

“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并不需要的东西。”如此,我们便能理解不在乎外物的苏格拉底整天衣衫褴褛跑到广场大谈美学的追梦之举,集市的玩意再鲜再奇,终是不需之物,唯有哲学方是苏格拉底的灵魂殿堂。伟大先哲的人生道路不也在告诫世人:弃不需,得所求吗?

生活道路上的奇多外物,若是无需之物,便是立人达人之障,若沉溺于无需之物,如何浮摇至生命追求?鲁国工匠梓庆,造琴前必先斋戒七日,静心三天,让自己忘记非誉巧拙,放弃高官厚禄,终是得其所求爱琴,名噪一时。又观今之名家李敖先生,每天呆在阳明山上的书屋中,不需烟不要酒,弃电视舍社交,只围绕心中所求大事——写书。其等身著作便来于此。

舍弃不需,“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便是赞颂,正如星野道夫曾言“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是一场灵魂的追求,使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翅膀若是挂上沉甸甸的无需之包裹,注定飞不高。弃不需,方能得所求。

著名作家南派三叔正在弃不需,停笔一年,放弃打乱生活的社交圈子。他正在追求精神充实的道路上。殊不见享尽了可享的物质富贵幸运儿仍在叹息,那是灵魂所求之路被阻而发的慨然空虚。

米兰·昆德拉在《不朽》里描写过一种做减法的人生,那就是一路舍弃,弃不需之物,一路拾得,得灵魂所求,减去累赘的无需之物。人的真正幸福来自于不需之物中所登的精神殿堂。物多即滥,宁缺毋滥。

诚然,生命高楼的建筑少不了砖块瓦墙的支撑,但若多了无需的装饰之物,那更像一座华美却空洞的肉体寓所。生命需要外物装饰吗?需要琐碎之物来填充吗?不,人生是场追求,为得所求,应学苏格拉底——弃不需之物。

2. 在粗砺年代里安守

养正中学 李祖明

这是一个狂欢的年代,享乐主义裹挟的物质欲念放逐安居于灵魂深处的宁静。正如黎戈所说,“渴望自己是一棵树,宁静,守静,向光,每一天都在隐秘生长”。粗砺年代,我们需要的是安守于宁静的心。

当拜物主义壅塞了心灵,便阻碍了内心世界的自由伸展,海明威说:“在纷繁年代,人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是十分微小的。”如同苏格拉底“这个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感叹。在纷繁时代里,我们追寻的不应是豪品加身的奢华而应是内心完整的自我满足,我渴望村上春树的《兰格汉斯岛的午后》的小确幸,也钟情于梭罗《瓦尔登湖》中寂静而安然的广阔,让欲念迷失,让宁静升华,让灵魂在自我满足中清缓饥渴。

让宁静内化成自我意念,让追求宁静之心成为命运使然。曼德拉说,“倘若我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室外三十年的潮涨潮落,室内三十年的平静等待,曼德拉用生命巨大的尺度向我们彰显了真理——宁静让大事在另外的维度上展开。宁静并非倡导庄子之出世之想,而是在孔子的入世理论上加以具体性修饰。在生活中加以宁静的心灵去掣肘来自命运各方的冲击。

在生活的冲击中我们需要守住宁静,守住不被侵扰的内心。普鲁斯特用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光阴,在窗帷隔出的阴暗潮湿中达成与时间的和解。《追忆似水流年》一座开放在灵魂深处的花园,芳香,优雅。他追求的是文学艺术的极致与内心世界的安然。在宁静的内心世界里,普鲁斯特用安然的柔和锻造了艺术极致的坚固,完成生活伟大创造。

用宁静去叩敲心灵,让灵魂发出本身的强音,使追求本源价值深化于心。我渴望安静的心,也渴望极富于精神价值的内心世界。守得住宁静并不意味着放弃生活中曼妙的色彩,当再回首,你仍发现生活仍闪烁着温煦的光,发出温煦的光泽。她让生活的激烈与晦暗消隐,拔出欲念丛生的心灵痼疾,让内心更加清晰于本真的指向性,于是心无旁骛地奔向生活的康庄大道。

在粗砺年代里安守,守住坚定的宁静世界,也守住阳光指向的美好未来。当生活被时间剥去多余属性,内心便仅余下精神的高远在思想的高空荡漾。

3.论“知足常乐”(64分)

子江中学 许培坤

南怀瑾曾说过,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他人的幸福,最后却发现自己正是别人羡慕的对象。所以不要看你没有什么,而要看你拥有什么。就像苏格拉底逛集市回来后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他并不需要的东西一样。人生本不应执意去追求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立足本心,知足常乐,方可“仰天大笑出门去”,走向成功。

林清玄曾说过:人生当以花的姿态来证明自己。林俊德老人便是那绽放在“死亡沙漠”的罗布泊大沙漠的马兰花。它没有百花争艳的美艳,却是戈壁滩的风景。,大漠、烽烟、马兰,这便是林老一生的写照。他五十年如一日投身到祖国的核事业,栖居戈壁数十载,他却备感幸福。名与利于他而言仅如沙尘,他在科研的过程获得自我的满足,使得他能够笑对滚滚黄沙。这便是知足的力量,他使人淡忘了明(名)与利,使人收获自我的满足,使人长久幸福不被苦与难所累。

泰戈尔曾说过:你的负担将会变为你的礼物,你的苦难将会照亮你的路。大山、扁担、药箱。这便是“扁担村医”李前锋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他自身甚至患有尿毒症,然而他却坚持每天挑着药箱,行走在大山之间,为乡民送医上门。柔弱的肩膀,沉重的担子,巍峨的高山,就是健硕的年轻人都难以承受这份辛酸劳苦,然而李前锋一走就是五年。倘若不是守有一颗简单的知足之心,他又怎能挑得起这担沉重的药箱;倘若不是守着一颗简单的自我满足感,他又怎能挑得起全村人的健康;倘若不是守有简单的知足之情,他又怎甘心屈身深山,挑着一个医生的职责与担当。是因为知足,他忘记了自身的病痛。他曾说:“这里的乡民需要我,我能够帮助到他们已经很知足了,我不觉得苦,我感觉这样做挺幸福的。”

一箪食,一豆羹,这是颜回的幸福;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曾点的幸福;流觞曲水,畅叙幽情,这是文人墨客的幸福。然而当今,人们却失去了这种简单的知足感,而使自己深陷痛苦之中。

其实,没有蓝天的深邃,我们同样可以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我们同样可以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我们同样可以拥有小草的翠绿。人生没有旁听的席位,我们总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又何必执着于拥有多少呢?

4.还生命以“真需”

季延中学 苏益鑫

电影《海上钢琴师》在令人感慨之余更给予人们一个难以释怀的遐思:主人公一九零零甘愿放弃生命与“弗吉尼亚”葬身鱼腹。或许,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份灵魂的安适,而非生命中种种并不需要的可能。

还生命以“真需”,且让我们放弃人生不需的沉重,重拾真需的轻盈,毅然重新上路。

难忘苏格拉底的一句话:“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的确,生活在现代纷华尘世中的人们是否已忘却了真正需求所给予的生命的轻盈,是否已疲惫被不需之物所施予的沉重?我们习惯于拾起人生旅途中毫无价值的粗砺,习惯于忘却本应该轻松自在的轻盈步伐,殊不知,当我们暗自欣喜,以为沿途所谓的“需求”将给我们带来丰盈充足的人生,而真正的人生,却因不堪沉重而轰然仆地。

放弃不需的沉重在于在物欲洪流裹挟下重拾生命最真实的航标;重拾最真实的轻盈在于在纷乱浮华的世界中辨清所需,“择优而从”;还生命以“真需”,不是要你接纳一切生命的赠予,更不是汇你抛却一切的需求欲念,而是以最睿智的思想,以最敏锐的眼光看待需求。回望历史长河,那些在人生之路“浅吟低唱”的文人墨客,硕儒大家,哪个不是寻得人生真正的需求,而换得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快意于轻盈呢?

明代作家袁中郎放弃苏州行政长官一职,因为他真正的需要时与山河唱和,无羁无绊;当当代哲学家维特根斯特放弃巨额家族财产,因为他真正需要的是最深沉的哲学思考。法国哲学家蒙田说:“生命最难学懂学透的学问,就是如何享受生命。”人生苦短,上帝决不允许你在不需事物的羁绊下恍然“柯烂斧锈”,而唯有还生命以“真需”,方能真正享受生命,窥见人生破晓的刹那。

曾国藩有言:“人生有可为之事,也有不可为之事。可为之事,是尽力为之,此谓尽性;不可为之事,是尽力从之,此谓知命。”事故,人生只在于可为于不可为之间。放弃不需的沉重,重拾生命的轻盈的“真需”,生命即在尽性而为间永恒。

当现代文明的虚荣奢华匆匆而来,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来巧言令色的风行接踵而至,何妨再次举杯,最深沉也最简单,最淋漓也最高昂地道一声:“还生命以真需”,人生亦足!

5.生命不能承受之多

晋江一中 陈铭汾

学生的热情鼓动,苏格拉底的集市之行,最终他却带来了一句充满哲理的话——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为何在学生眼中新鲜的玩意在苏格拉底看来却是无需的呢?因为,生命不能承受之多,苏格拉底看轻了一些无用之物。

灯火阑珊成了灯红酒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成了昼夜难分。当经济的腾飞裹挟着物欲的诱惑呼啸而来,你是否可以hold住自己的心?给心灵的包裹卸下一点重量,再卸下一点重量?生命是有限容量的载体,不能承受之多。

泰戈尔有语:给鸟儿的翅膀帮上黄金,它还能高飞吗?同理,给人的心脏系上金块,它还能跳动吗?只有减轻物质的负重,才能享受灵魂的轻盈。北大才子刘志宇出家之举或许是对物欲膨胀社会的最有力的一问!当无数人谴责北大怎么能把一位数学天才教育成这样时,我付之一笑。曾几何时,世人对生命价值的评判标准成了腰缠几贯,成了车牌昂贵与否,成了谁的“爹”更有得拼……在这日益扭曲的时代里,若再不出现刘志宇这种减轻生命重量,看轻红尘中的是是非非的智者,我们的国家将会变成怎样?

文化也是具有生命的精灵,文化同样不能承受之多。当文化不再是纯粹的文化,当文化还要同“品牌”二字相伴相随,我们就不难设想:古罗马竞技场要为何重建?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老太为何还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寻求“卖点”是最好的解释。文化遗产不再是对历史的挽留,而是供人游玩的纱栗输入地。无知的建设者得意地构想着未来的蓝图,一副被物欲冲昏头脑,贪婪的模样。更有甚者,争抢武大郎和潘金莲的发源地,在垃圾中淘金的愚蠢行为真是一种耻辱。文化不能承受之多,更不能将其与物质捆绑一起,让文化在回到最初的原点,让它带给世人美,也让它小憩一会儿吧!

当然,生命亦不能承受之轻。虚无缥缈、终日无所事事的人生是可怕的,正如没有坎坷的道路是不完美的。12岁小学生何玥无偿捐献器官,美丽的张丽莉老师用自己的弱小身躯构筑孩子的保护屏障。都说人生没有彩排,但就算时光倒流,再重新来过,她们也一定会这么选择。这是美德的重量,这是精神的重量,这才是真正生命的重量。

物质的数量是无用的,生活的质量是有用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也请记住:生命亦不能承受之多!

6.身重于物

养正中学 王琳琳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废,多藏必厚亡。现今外物之多但肉囊有限,需取真正所需并满足于它。

真正所需是要先立足于生存而后是发展。纷繁杂饰使得眼花缭乱,能够思索并可以抑制是一种本事。常习惯于“纳新”,但并非所有新事物都能起到它的价值从而为人所用。

犹如喜爱硕大的珍珠从而将之购于囊中,怕得外劫而不敢佩于颈上,又患遭内窃而不敢置于家中。它的价值可能是一种保障,但你是否真正实用于它?

所以我们需要粮食需要知识需要知识需要各种情感。乱花渐欲迷人眼,不过分说不需要的外物是“糟糠”,但它必不可称为我们的收获。外累由心起,心累守自息。有时候的外物反倒会成为困惑,会阻碍我们思想的积极性。很多似乎魂牵梦萦的东西反倒是一种束缚。

北宋大将周侗解甲归田后好于收藏古董,却日夜怕被窃而无法入眠,一日失手将一花瓶弄碎,却让他明白了许多,从而得到了半世好眠。其实,人都一样,只是活在当下。满足于现有的,不需要的东西可弃之不顾。

孟子云:“身重于物。”每个人都各有所需,在如此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自身的选择便是远远重于那陈列的事物,更有甚者,是钱、权或名利。

所以潘柳黛选择半世安静而不需名利;鲍勃迪伦选择安静歌唱而不需要华丽舞台。

若人人有强烈的拥有欲,缺乏选择与判断,则都是同类而缺乏个性。这样的亦步亦趋将会阻碍自己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前进。囊中之物千千种,需到用时无一物。此时这些外物都成了杂物。不懂满足与缺乏选择,便不易发现世界上,自身所不需的东西之多,也无法深切感知所拥有的多珍贵。

所以任尔芙只需伦纳德成为她书写后病发的良医;史铁生只需地坛所有一切美好的风景,并为此感激。

珍视于自己碗中的米饭,手中的书籍,陪伴的父母,朋友与伴侣,你会发现那么多东西是如此无关紧要,你大可以像任德斯托克音乐节里的嬉皮士一样欢欣雀跃,并且是由心而发的雀跃。

身重于物。外物之多又如何?囊物之少又何妨?多了一种所需之物的满足,会更热爱身边的一切。还是一样,门前流失尚能西。

2013泉州市质检作文优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