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读书分享会发言材料——品读三国教学内容

发布时间:

品读三国张智民
《三国演义》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部经典名著,现如今的好多名言警句都源自三国:像什么: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由此可纵观历史风云,看当今世界局势之变幻;当今天下,像极了三国时代,当时是魏蜀吴,现在是中美(苏)俄;还有水镜先生: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虽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但也不无道理啊,翻译成现代文:尽人事而后听天命!。我们大家都常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不就是我们教师当今生存状况的写照嘛,哪里是写诸葛亮的,分明在说你和我啊。总之,《三国演义》以故事演人物,以人物演历史,以历史演文化,以文化演人性。精研《三国》可知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细品英雄成败可观个人的一生得失。当然,易中天早就品读过三国了,咱没人家那高度,咱就从草根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难怪,这人吧官当大了、当久了,就听不进草根的建议了。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个,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
重点就想分享其中的两个桥段:一是“火烧连营七百里”,一是“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先说火烧连营七百里在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刘备与陆逊交战:初更时分,东南风骤起。只见御营左屯火发。方欲救时,御营右屯又火起。风急火急,树木皆着,喊声大震。两屯军马齐出,奔离御营中,御营军马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后面吴兵杀到,又不知多少军马。先主急上马,奔冯习营,习营中火光连天而起。江南,江北,照耀如同白日。
火烧连营七百里中,因为刘备的意气用事,而导致蜀国的大幅度衰弱,

而且还错过了一个伐魏的好机会。由此也导致了蜀国的没落,我倒不觉得是刘备的意气用事,而是历史的必然。当然也应了当年桃园三结义的誓约:不愿同生,但愿同死。因关羽之死,使得刘备、张飞随后也亡。《三国讲》的是因果报应,其实,我倒觉得因果报应不是迷信,而是规律。如,曹操当年怎么虐待汉帝,司马氏就如何凌辱曹氏的子孙。
前面说了,刘备也是不听人劝而导致的失败。刘备不是最善察纳人言的吗?人都是会变的,刘备一开始是如此,什么时候呢?穷途末路的时候。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被人传唱了千百年。刘备三顾茅庐相请,孔明鞠躬尽瘁相报,君臣互敬互重,令天下无数怀才不遇者羡慕。
但这等看似超越人之常情的事情,大多让人怀疑:在现实中我们怎么总也看不到如此的上下级关系?当年刘备被人打得如丧家之犬,投刘表苟延残喘之际,放下身段以尊敬卑,原本不算稀奇。今日许多欲成就一番事业的老板,创业之初也能做到。到了事业小有成就,公司发展顺利,老板的本色就显露出来。待刘备赤壁之战后得了荆州,又有庞统、法正等谋士相助夺下易守难攻的西蜀益州,备再看孔明就有点烦了。
刘备出兵伐吴,孔明本不赞成。这事不符合孔明当年在隆中献给刘备的“北拒曹魏、东和孙吴”的战略。孔明苦谏数次,刘备只是不听。刘备兵至东川,马良对刘备说;“这一带,诸葛丞相看过各处隘口,陛下何不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问于丞相?”先主曰;“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良曰:“古云兼听则明,偏听则蔽,望陛下察之。”先主说,要报告丞相你自己到各营画图,你自己去。结果呢?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的失败在做皇帝做的久了,不进别人的忠言啦。
刘备此时与孔明的关系,不再是“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了,自己也不再自称“备”了,而用皇帝专称的“朕”,你马良还要让朕把排兵布营的事报告丞相,烦不烦?看身边莫不如此:弟兄几人一起到某单位创业,若干年后,其中一人发迹,成为了科长,大家称呼:张科长!此时,还不习惯,就说千万不要这么称呼,都是弟兄,直呼其名的号,叫科长生分了。此时此话却也真诚。时日一久,对张科长的称呼挺受用的,假如你还是和他兄弟相称,可能就烦了。这或许是人的本性吧,刘备也是人啊。孔明也知道,如今的圣上不再是当年三顾茅庐的刘备:

先主出师,大小官僚皆随孔明送十里方回。孔明回至成都,闷闷不乐,对众官发牢骚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法孝直何人也?出卖主子帮刘备夺西川的“卖主求荣”之徒,孔明虽贵为丞相,也明白自己在刘备心中的分量,反不及法正,内心是何等悲凉。所以不难想象,当刘备白帝城托孤:“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可怜孔明一个文弱读书人,不得不以叩头流血表忠心,想想被主子猜忌的情形,够凄惨的。其实,每一个不得上司欣赏或者信任的人,都是够悲惨,内心的悲凉。能臣遇强主,下场多半是如此。孔明多智,多到超越先主,叩头流血是唯一的选择。武将忌讳功高震主,文臣忌讳聪明超过主子啊,不信你看,朱元璋手下的刘基刘伯温建国之后也不被重用嘛。因为刘备戎马一生,料事不如你孔明,看人算计人比你孔明不知强多少倍。君若不信,看刘备临死对马谡的评价可知。其后孔明忘记领导指示,用马谡失街亭误大事。俗话讲:聪明莫过帝王家。领导也不是吃干饭的。
也有吃干饭的领导,如曹丕。下面说
诸葛亮安居平五路
那年,刘备白帝城刚刚死,曹丕就想趁机灭了西蜀。
领导曹丕说出自己的想法,深谋远虑的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与诸葛亮,陛下不可仓促伐之。”正言间,司马懿愤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此时的贾诩属于忠言逆耳,司马懿属于迎合领导心意?)
曹丕大喜,遂问计与司马懿。司马懿侃侃而谈:“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需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司马懿一一道出五路军马的由来:一是修书羌王,重金贿赂,令其起兵十万;二是高官厚赏,令孟获起兵十万;三是遣使孙吴,许以割地,令孙吴起兵十万;四是差使叛将孟达起兵十万西攻汉中;五是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出阳平关取西川。五十万大军,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姜子牙的才能,也无法抵挡。曹丕大喜,这样子周全的计划,真是只有司马懿才能想得出啊!
五十万大军兵分五路来犯西蜀。诸葛亮闭门数日居然一一化解。退五路兵为

一马超,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二魏延,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多疑,必不敢进:三邓芝,邓芝往结东吴。四,孟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孔明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五赵云,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军不出,不久自退矣。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
不难看出,五路兵其志各异,或利益、或受贿、或胁迫,并不心齐,各怀鬼胎,除魏国是真正的敌人,其他的不可能死拼,但危险也是巨大的,兵力分散,一路有失,则群狼并至。诸葛亮利用他们的各自目的,分别对待,轻松的各个击破,为他的政治经济变革争取了时间,三年后,兵马充足的蜀国,七擒七纵冒头的孟获,彻底降伏了蛮王,解除了后方的威胁
现在的问题是:精明的司马懿为何要出此下策?原来,这个方案虽不管用,却有许多的好处:一是急领导所急,给了领导面子,又显示自己的忠心;二是这招虽臭,但看起来很周全,有声势,场面大,可以扬国威、振士气;三是兵多是借的,只是花钱,不用太出力,同僚不会太辛苦。曹真去攻最险的阳平关,虽然肯定攻不下来,但人家赵云不肯出来应战,咱也没办法,只当这十万大军公费旅游一番,曹真这十万人也落得欢喜。
只是曹丕领导又花钱又使面子,劳而无功,事后还不得不给各路人马奖赏激励,成本不低。司马懿还有一个最大的收益:世人可以由此感到曹魏家族看似强大,其实是群没脑子的、没本事、好糊弄的团队,今后咱司马家拿下他们就容易许多。你看,给领导献万全之策的人有多坏。其实做为领导也真的不容易,身边的声音太多,到底该采纳谁的不该采纳谁的,这的确需要智慧。但是有一点,你看司马懿献的计策里面,居然没有司马懿自己什么事儿,估计这就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他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万一成了,他献策有功;如果失败了呢,当事人办事不利啊。所以说,你献策,你要身体力行才好。
这个事情换一个角度看呢,也可看当前国际局势啊。当今,美国纠集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东盟等国家来围堵中国,其实像极了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美国纠集的这些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国家利益,他们和美国没有共同的利益,属于各怀心腹事,相互利用,所以看似来势汹汹,其实都可不攻自破,其关键,

是我们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团结。
目前,中国周边环境与此及其相似,近些年的周边风云突变,印度、越南、日本甚至韩国也提出领土问题;美国增兵阿富汗,干涉巴基斯坦;朝鲜、澳大利亚的变脸;藏独、东突的猖獗,缅甸的局势....。几乎同时并发,傻瓜都能看出这是个巨大的阴谋,后面的都有美国的影子,围困中国一直是他们的战略目的,司马昭之心人人皆知。
如何应对,我们不妨效纳古人的智慧。首先分析他们各自的目的,划分本质区别,有的安抚、有的打击、有的威慑、有的拉拢。
1.周边的小国对中国不构成实际的威胁,他们的举动实际是利益和胁迫,强硬的背后是难掩内心的胆怯,不必大动干戈,只需频繁调动军队,最好边界闹出点动静来,以为疑兵之计,既威胁了他们,又锻炼了部队,一举两得。谅他们没个敢动弹的,待局势平定,学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择一猖狂的,要教训的口服心服,警示同类,就像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2.朝鲜还可用,被美国妖魔化的朝鲜,短时间也好不到那去,是最好的缓冲地带,不要逼急他们,把有核武器的邻居逼向美国,是件很傻的事。
3.用巴基斯坦是对付印度最好的办法,两头作战是兵家大忌,屁股后的刺比当头的棒更让他惊恐不安,卖点先进武器,还增加点收入,没钱借也行、贷款也行,喀什米尔这两年有点太安静了。
4.远交近攻,围魏救赵也是好办法,我们太保守了,总是让别人找麻烦,缺乏主动。古巴、伊朗、委内瑞拉是朋友,也是美国的后院,帮他们和平发展核也算理由,找美国最痛的刺激,我看近期习主席的出访的布局就很好啊。5.俄罗斯如同吴国,既是朋友,也是对手,三足鼎立才能安全,应该时刻提醒他们。
6.非常时期,战略上不是军事服从外交,而是外交服从军事。
7.不急和小国划定边界,没就成了围墙,反困的是我们,时刻提醒他们有问题还没解决让他们焦虑、担心,对捣乱的,也是讨伐的借口。
最后是美国,反华的根子在美国,远隔万里,中国周边没有热点,他也没借口进来,军事解决是不可能的,远程威慑是支柱,但真正的较量还是在政治经济上。犹太人控制了美国,因为他们有钱,我不反对资本侵入和买美国国债,

当利益搅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动一动能让他感觉到痛,纠扯的让他有所顾忌,关键时刻可做战略武器来用.影响了美国经济,也就影响美国政治和战略。
人,永远是最关键的,美国是多民族的民主开放国家,华人移居美国是最佳战略,鼓励他们形成团体,参与政治,当华人占了一定比例,有充分的话语权时,美国的威胁才彻底解决,这才是真正的上上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目前中美俄三国关系,就实力论,类似于三国时的魏蜀吴。蜀魏、吴魏为对抗性矛盾,蜀吴由战略合作伙伴逐步演变成敌对关系。中俄美三国而言,三国既有对抗又有合作,但是相对而言,中俄、俄美属现实或潜在的对抗性矛盾,中俄之间,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仍为战略性合作关系。
三国时期的合纵联横,对于中美俄三边关系的来讲非常有启发、借鉴意义。三国中,魏强,吴蜀弱,弱弱联合可以战胜强魏,这是赤壁之战的经验。到后来,吴蜀反目,先是吴夺荆州,继而败蜀于夷陵,蜀由此元气大伤,终为魏国所灭。吴国独木难支,也不过苟延残喘些时日,三国最终为司马氏一统。再看现在的中美俄,美国虽然一超独霸,但中俄联手,美国则无独霸全球的希望,反之,中俄若互相猜忌,甚至发生对抗性矛盾,则可以让美国获得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这种情况最终发生,则不仅中俄两国遭殃,整个世界都要因此而罹难。
这里要分析一个问题,俄罗斯崛起会威胁中国吗?诚然,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利益上不尽一致。俄罗斯重新崛起,也会对中国产生一些压力(中亚利益),但是就威胁而言,中国面对的来自俄罗斯的威胁,不会比现在来自美国的威胁更大。(以中国的核武实力,中国和俄罗斯在核遏制力上是对等的,而中国与美国则是不对等的,中国无法有效对美国实施对等的核打击,这是中国在对外战略上,不得不继续韬光养晦的重要原因。因此,说到俄罗斯崛起的影响,受到影响最大的将是美国而不是中国。崛起的俄罗斯必然与美国争霸(这不仅仅是俄罗斯必报一箭之仇,也是因为美国从未想过放弃霸权。这无疑会大大减轻中国受到美国的压力,为中国施展外交战略制造空间。
中国会与美国联手遏制俄罗斯吗?我的观点是否定的。或者说中美联手反制俄罗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年中苏交恶,中国不就向美国伸出了橄榄枝吗?79年邓小平访美,由此拉开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其实是在打击当年的前苏联的势力)。能源问题虽然重要,但是不能决定国际关系的一切。就今后一段时间而言,对中国最大的威胁不是油价,而是来自美国的军事和意识形态压力。美国不仅在军事上,也在意识形态上都比俄罗斯更具扩张性。美国的第七舰队,美日军事同盟,美台军事合作,在现在和将来,都比油价涨跌几个美元更能牵动中国领导人的神经。除非美国放弃对中国的遏制政策,中国现在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

都将把美国作为头号假想敌人,正如美国把中国作为假想敌一样。中俄尽管存在利益分歧,但是在美国的威胁和压力没有解除之前,两国合作的收益都将大于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正确选择是坚持战略集中——以美国为主要战略对手,采取联俄抗美策略,也就是采取当年吴蜀联合抗曹的策略,保持中俄美三国之间的战略平衡。相反,如若参与对俄罗斯的“遏制”,不但中国从中得不到任何好处(土地是要不回来的,如果美俄对抗,油价也会只升不降)反而会陷入空前的国际孤立,丧失对抗美国遏制政策的战略筹码。这正是美国战略家所乐见的。

我校读书分享会发言材料——品读三国教学内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