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15-03-03 11:43:44


研究生读书报告

题目:传播者、信息——

《人类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 陈欣楠

201432065

新闻传播学院

广播电视

传播者、信息——《人类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涉猎领域的广泛及课题的庞杂程度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正如那句常常被引用的名言——“一个人没法不传播”,由此便可窥得其包罗万象的程度。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发展和演进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最早的从其他学科的“借用”为逐渐到传播学者的原创理论为主,并且不乏其他领域的、涉猎广泛的理论渗透其中;从早期仅有的一小部分的“新观念”的集合逐渐壮大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不断完备的庞大思想体系;再者就是从早期单个的、零散的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多个自成体系的思想理论、研究领域。

《人类传播学》一书经历了30年的不断地版本的更替,由此便可反映出传播学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的过程。而目前我所选择的第九版,其所展示的八大主题和七大理论传统纵横交织的体系,正是传播学在不断“与时俱进”的写照。在纵向维度上,传播理论探讨了传播者、信息、谈话、关系、群体、组织、媒介和文化社会八大主题;在横向维度上,传播理论汲取了符号学、现象学、控制论、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批判和修辞学这七大传统中的精华,围绕着八大主题,提出了一系列与人类传播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假说、范式和理论,形成了传播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

在这里,我仅对纵向维度中的传播者以及信息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明以及表明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感悟。

传播者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如传统的介绍传播过程理论一般介绍何为传播者,或者传播者的作用及地位,而是假设每一个作为传播者的个人,处于这样的“角色”之中,所扮演传播者这个角色的“我”究竟是谁。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所探讨的“传播者”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所谓分工明确、地位突出的传播者,而是作为社会个人的“我”,也就是每一个人所产生的传播行为,承担的传播者的角色。作者将“单个的传播者”作为该部分研究的主体,从此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理论传统。

关于与“传播者”相关的理论,作者列举出比较典型的四种理论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控制论传统、社会文化传统、批判传统),并且从不同的主题探讨了在这四种传统的作用下,不同的理论对传播者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传播者自身的塑造所产生的作用。

首先,作者探讨了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心理学可以说是为从“个人”层面考察“传播者”的概念做了最有力的阐释。社会心理学传统的目标在于理解人类的行为,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一传统尝试回答的问题是:在特定的传播情景下,个人是如何思考其传播行为,又是如何付诸行动,如何预测个人的传播行为的?作者以该传统中的特征理论和认知理论为基础具体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在特征理论当中,作者分别从“好争论”性、社交/传播焦虑、特征-因子模式、特征、性情和生物学这四个维度进行了解释。作者指出了每个人都有自身不同的特征,并且都受到该特征的影响,其传播行为的表现更是这些特征的总和反映,然而特征也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的,其表现出的态势必然有着不同特征的特定范式。可以说特征理论是提供了一些能够用来描述我们自身和其他传播者的“标签”。然而认知和信息处理理论则是更加深入,对于如何思考,如何组织和存储信息以及如何塑造自己的行为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作者从归因理论、社会判断理论、深思概率理论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说明。这三种理论之间是一个继承式的发展关系,第二种理论都是对前一种理论的扩展和深化。总之,社会心理学传统对我们有关“传播者”的思考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虽然当今传播学的研究扩展到了更为宽广的领域,但是“个体传播者”的重要性以及社会心理学传统对于整个传播学研究领域仍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意义。

其次,是控制论传统。在该传统中,作者主要是以信息整合理论和一致性理论为基础进行了说明。信息整合理论取向聚焦于传播者是如何积累和组织有关人、事物、情景或思想的信息,并且在此基础上 形成态度。该理论的基本主张有赖于信念、信息价位和可信度三者之间的平衡。其中期望值理论和推理行动理论便是信息整合理论的一种拓展。总的来说信息整合理论所关注的是由各种因素组成的不同系统,你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或者所采取的行动,是系统内部各个变量之间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之后产生的结果。另外,一致性理论就是人们总是希望获得一致性,消除不一致性,因而一致性就成为了认知过程中首要的组织原则。那些打破平衡的信息,往往会引发态度上的改变。

再次,是社会文化传统。社会文化理论有三个必要的前提,第一,传播者应该被视为一个既具有个体差异又具有统一性的存在;第二,传播者的个体差异不是由固定不变的心理或生物机制决定的,而是一种社会建构;第三,个人的社会交往历史为其提供了一种工具,以便于根据所处的具体情境来调整身份。社会文化传统主要考察与“自我”有关的理论包括:符号互动主义、自我的社会建构、情感的社会建构、自我展示和有关身份的传播理论。作为一个单个的传播者,你可以将自己视为一个单个且独立的整体,你需要同自身进行互动和对话,从自身的互动中认识自己,同时你也可以将自己视为某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你同样需要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交流,而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塑造你的传播体验。在社会文化传统看来,正是社会关系预先决定了个体的差异,人需要在社会中寻求一定的支撑,人在种种的社会因素下建构自己,实际上也就是社会建构了人的身份。

最后,是关于批判的传统。该传统不同于前面三种传统关注于对“自我”的认知及在社会互动中的产生,而是聚焦于有关“自我”的政治,也就是以何种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社会位置。在我看来,在该传统当中,作者真正开始强调究竟什么是“传播者”,也就是传播者的身份问题。在该传统中的理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强调权利关系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正是这种权利关系决定了你在社会中的位置——是居于主流,还是处在边缘。

在信息的这一章节当中,作者同样是分别基于四个理论传统,通过对不同主题的探讨如何建构和传递信息,信息包含了那些词语和符号,以及它又是被如何阐释的问题。

首先是基于符号学的传统。符号学向来是探讨和理解传播学极为有力的助手,在这里,它有助于理解信息的内容,即组成信息的各个部分,以及这些部分是如何被组织和结构化的。另外,它还有助于我们理解意义是如何产生的。作者通过符号理论、语言理论、非语言行为理论进行了具体的说明。然而其共通之处在于,信息是由某些特定的部分和特征组成的——包括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行为的)——传播者给这些部分和特征赋予了一定的意义。也就是说,无论是语言还是非语言都是信息的特定部分和特征的承载物,或者说是表现手段,最终还是要通过传播者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为其赋予其一定的意义。

其次是同传播者一样的基于社会文化传统的研究。社会文化传统在对于传播的信息而言,它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是如何处理词语和非语言符码的。这一传统就把我们的视野从个体差异和认知过程转移到了社会联系、群体和互动所产生的意义上来。由此,作者讨论了有关言语行为、认同、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理论。在该传统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从信息的组成元素出发,逐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语境当中,即信息是如何把社会和文化群体中的个人联系起来的。文化传统在相当的程度上对信息的传递产生了影响,信息不可避免的会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传统下一些价值、道德规范;然而同样的是,通过信息的传递也无形中促使了文化群体之中个人的联系,信息也承载的纽带的作用。

再次是社会心理学传统。社会心理学传统关于信息所关注的问题在于,作为个体的传播者是如何管理信息的。这一理论的研究取向实质上与社会心理学保持一致,以“认知”为指向,重点考察人类如何整合信息,并进行信息规划的。其探讨的是个人在传递某个信息时,为了获得内在化的既定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和采取的策略。其中有些理论侧重于人们在信息规划和设计上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整个部分通过行动集合理论、策略选择模式、信息设计模式和语义-意义理论进行了依次的探讨。从这一部分的分别论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以心理学为指向的理论对信息的传递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个人的认知对信息的构建有着莫大的作用,将“个人和“信息”结合起来,可以说是为传播理论建构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最后是基于现象学传统的讨论。现象学传统所强调的是阐释的过程,这与社会心理学传统将“阐释”看成是一个出于直觉的、无意识的、认知的和行为的过程不同,现象学是把“阐释”看成是一个有意识的、精确而认真的理解的过程,其本意就是关于有意识的体验研究,“阐释”应居于其研究的核心地位。所谓“阐释学”也就是对文本所进行的审慎而认真的研究,在有关信息的研究当中,阐释学是现象学传统的基础。很显然,现象学传统与其他的理论传统有着很大的区别,它的贡献是独特且重要的。具体地说,它是为我们提供了其他理论传统所没有的视角和力量,文本与传统之间的互动,意义的何在,都必须通过现象学进行阐释。

通过对以上章节的研读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是作为传播主体的“单个人的传播者”,还是作为传播载体的信息,都与一定的理论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这些理论传统来对其进行探讨,不仅可以对其进行现象到本质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其建立更加合理化、理论化的支撑。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这种用理论传统架构来分析传播现象的思维,并努力运用到实际的问题当中。

《人类传播理论》读书报告

相关推荐